我们的“叶参座”

1931年冬,中央苏区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在毛泽东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红军以少敌多,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军事“围剿”,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这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红色政权的新篇章。在随后成立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叶剑英担任了中革军委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

上任后,叶剑英马上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工作。他心里十分清楚,敌人很快会卷土重来,军队工作丝毫不能懈怠。当时,红军总部机关还处于初创阶段,组织松散,分工不明确,机关和部队的沟通不够顺畅,常有误时误事的情况发生。

针对这种情况,叶剑英及时向中革军委提出“建设精干的统帅机关”的建议。在红军总司令朱德等的支持下,叶剑英和同志们一起研究司令部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作战。他们吸取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军队和国共合作时期军队建设的经验,参考苏联红军模式,总结中国工农红军这几年来的成绩,深入调查,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确定了新的司令部机关编制,建立起作战、情报、通信、管理等部门。原来设置不合理、职能不明确的一些机关,例如仿照国民党军队编制设立的副官处等,均予以精简合并。

中央苏区时的叶剑英

过去十几年的沙场生涯使叶剑英深刻意识到,参谋工作的重点就是为作战指挥服务、满足打仗的需要、保证军队胜利。当时很多红军战士不懂如何看地图,行军主要靠向导。有时缴获了宝贵的地图也随便丢掉,非常可惜。叶剑英明确要求成立地图科,专门收集地图,组织参谋人员学习利用地图行军作战。他还十分重视刚建立不久的无线电台,组织有计划地侦听、破译敌人的无线电信号,截获了大量情报。他专门主持召开了司令号会议,使全军在统一的号音下作息、行军、战斗。当时,有些红军战士身上还带有游击习气。叶剑英仔细研究了苏联红军以及美国、日本军队的战斗条令、参谋条例和后勤工作条例,结合当时反“围剿”作战的需要和工农红军的特点,拟订了自己的条令、条例,严肃组织纪律,整顿部队风貌。经过这一番调整,司令部机关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大为提高。

江西瑞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

在健全机关建设的同时,叶剑英也不忘紧抓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参谋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他多次召集师以上参谋长会议,今讲苏联红军、古谈《孙子兵法》,最终落脚工农红军实际,研究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他还抽空亲自给参谋人员上课。考虑到很多人文化水平不高,叶剑英喜欢用讲故事、打比方来说明道理,经常现场示范,手把手地教大家,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诲人不倦,得到了参谋们的一致好评。

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当天举行阅兵典礼,叶剑英陪同毛泽东、朱德等骑马检阅部队

时光在忙碌的工作中过得飞快,转眼间已是1932年5月。战场上再次烽烟四起,国民党举重兵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叶剑英亲赴前线了解敌情,带领参谋人员赶制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中革军委据此向部队下达了命令。很快,战役大获全胜。红军歼敌3个旅,俘敌5000余人,缴枪4000余支,一时间人心大振。周恩来在给中央局的信中,特别称赞道:“本来过去军事行动向无方案的,所谓长于机动而不果决,这次我们力矫此弊,本着方案去做,实现和完成了第一步作战计划,收获伟大成功。”其他红军干部也都对叶剑英的工作嘉许不已,亲切地称他为“叶参座”。

这是叶剑英第一次在人民军队中担任参谋长的职务。素有儒将之称的叶剑英,是人民军队历史上一颗耀眼的智多星。在此后漫长的革命生涯里,中国工农红军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先后与他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反“围剿”作战时期的“叶参座”,正是这颗智多星冉冉升起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