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破假笑

假笑究竟是哪里出了差错,才让人觉得它们是这样虚假?为什么佯作一笑是那样困难?1862年,法国的神经病学家纪尧姆·迪谢纳(Guil laume Duchenne)发表了一项研究,提出真笑和假笑使用的是不同的肌肉。这两种微笑都需要我们收缩嘴巴周围的肌肉,两者的区别体现在我们眼睛周围的一圈肌肉,称为“眼轮匝肌”(orbicularis oculi);真实的微笑会收缩这些肌肉,并牵动眼睛附近的皮肤,比如下图中的这位英俊男子:

虽然牙齿已经不剩几颗,但是你不觉得他看起来是真心快乐(而且一点也不吓人)吗?看看他眼睛周围那些收缩的肌肉,只有当笑传达出真实的快乐情绪时才会如此。而一个假笑不会用到这些肌肉。强颜欢笑时,我们使用的是两侧面颊上的“笑肌”(risorius)来将嘴唇拉扯到正确的角度,而眼睛周围的肌肉是不收缩的。为了说明这一点,迪谢纳用电流刺激了他这位没有牙齿的朋友的笑肌,造成了这样的一幅假笑:

如图所示,他的面颊上出现了皱纹,眼睛周围却没有。也就是说,他的眼轮匝肌并未收缩,眼睛周围的皮肤也没有像第一张照片那样拉紧。这,就是假笑的标志。

真笑和假笑在肌肉收缩上的差异也展示了脑中习惯系统和非习惯系统的分别。当我们自然地笑,就会激活某一套肌肉。当我们运用意识的努力伪装出假笑,就会改变激活肌肉的模式,而我们周围的人也一眼就看得出来。

再举一个例子。前不久,我在工作的医院大堂里看到了一位同事,他正一边走路,一边全神贯注地盯着他的智能手机。经过他身边时我问了一声:“喂,那个病人怎么样了?”他回答说:“我很好,你呢?”这句不假思索的应答针对的显然是“喂,你好吗?”但我问的并不是这个。这位大夫的心思都放在了手机上,所以习惯性地随口应了一句。我后来跟他说起这件事,他却对这句不恰当的回答一点印象都没有。我接着又做了一个小实验,对几个心不在焉的人问了类似的问题,发现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我知道自己也这样敷衍过别人)。说来有趣,我后来跟他们谈起此事,大多数人都像我的那位同事一样,根本不记得自己曾经答非所问。

我们的双重控制系统牵涉到脑的不同区域,对行为也有不同的影响,无论在体育还是社交中,情况都是如此。不过和我同事的这番对答显示出这两个系统还有一点不同:它们牵涉不同类型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