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7.6

第七卷:浩瀚烟同波,唯留诗与书

第六篇:十万逆贼入帝京,苍生流离苦无定

(尽心尽力则无怨无悔)却说李自成攻破宁武关后,大同、宣府总兵接连投降,去往京师的路途中再没有像样抵抗。大明朝堂则开始为南迁之事吵成一锅粥,鉴于南宋及本朝英宗故事,还有历次金贼南下劫掠也未能克京城前事,崇祯表明了死守京师的决心,南迁却被搁置。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农民军抵达居庸关,守关将帅献城立降。三月十七,农民军终于兵临京师城下,架炮轰城。城内叛徒官勋打开城门,引农民军入城。崇祯帝忧惧万分,绕殿环走,哀愁叹息,又捶胸顿足,仰天长号,大呼:“内外文武诸臣误我!误我!”此时北京城已被重重围困,插翅难逃,崇祯不愿“靖康故事”再现,与皇后嫔妃女儿离别,要求她们自尽,三名皇子交由勋贵成国公保护,以为安排妥当,还遗诏诸臣辅佐太子。自己则带一群宦官尝试突围,突围不成,乃往景山去,俯看京城陷落,身边只有王承恩几名太监。崇祯极度悲伤,登基以来兢兢业业,怎会到如此地步。最终下了莫大的勇气,选择在景山一树自缢,身边独有王承恩相对自缢殉国。时值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晨。

崇祯自缢当日,北京城彻底被占,成国公旋即将三名皇子上交李自成,并带头劝进登基即位。“大顺”王李自成得知成国公是崇祯最后信任并托付之人,还掌管着大明京营军队,如此不忠之人,李自成也不用,很快抄家并处死成国公。接下来,李自成的大顺军,开始到处拷打明廷旧官,要求他们捐饷助军,这时许多明朝旧官勋贵起初还以为好糊弄,结果农民军可不是好惹的,不给或少给者酷刑相待。但是农民军还不满足,后面干脆四处抄家,搜出无数的金银财宝,不仅搜掠原明朝官员的,对普通百姓也开始抢掠。以至于旧明食利阶级和京城百姓,转而思明怀故。这时,李自成正在为招降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而烦恼,最终二者条件没有谈拢,李自成最终于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三日,亲率六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吴三桂听闻便赶紧派人往“大顺”军中再次商议投降条件,实则是拖延时间,另一方面,却向清贼多尔衮求援,多尔衮多方打探已确定京师为农民军攻破,遂出兵抢夺胜利果实。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吴三桂双方于山海关下大战,多尔衮则不急于下场,直到李自成、吴三桂两军精疲力竭、损失惨重,才下令出击。李自成部攻关一昼夜未能取胜,遂改为野战,如今又有清军入阵,顺军渐渐抵挡不住,最终溃败。李自成率残部逃奔京师,四月二十九日,匆匆在武英殿举行登基仪式,次日便撤出京师,向关中撤退,在走之前怒杀吴三桂一家老小泄愤。

李自成前脚刚走,清贼后脚便到,五月初二,清贼入京师。入城之后,多尔衮严禁抢掠,并且为故明崇祯帝发丧礼葬,博取了汉族官民的好感。当时京城及周围北直隶瘟疫横行,遍地病苦,惨状不可尽言。金族各大酋长惧怕瘟疫,意图搜掠北归,多尔滚在汉奸的不断建议下力排众议,决心迁盛京、都于此。于是,等到瘟疫情形好转,崇祯十七年八月二十日,即清国顺治元年,已故黄台吉之子、清国小皇帝、六岁的爱新觉罗福临与大批清人,从盛京移转向京师。十月初一福临在京师正式登基,封多尔衮为摄政王。

而另一边,崇祯皇帝的死讯,传至大江南北,逃难的藩王们成了各地残明势力的押注对象。为了稳定人心,急需挑选新君,而此时离南京最近的藩王中,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成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总体认为福王支系最亲,但与东林党人有旧隙;江淮官僚利益集团倾向于潞王,但其宗亲关系较疏;总之,为了拥立哪个,在残明南方又掀起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凤阳总督马士英联系江北四镇,派兵拥立福王朱由崧,激烈博弈的最后,还是福王胜出,继承大统,各派也承认了这个结果,明官府起码还是延续了下来。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南京武英殿即皇帝位,改元弘光,是为弘光帝。残明朝廷眼下可依靠的军事力量,主要就是江北诸镇,但本来该齐心协力共同对付清贼顺逆,结果还在这危机关头争权夺利。马士英作为“拥立天功”的大臣,受到重用,把持朝政,在党争上费尽心机。紧接着又有南渡三案,成为残明政局的焦点案件,这三案分别是:一是大悲案:祖籍徽州的大悲和尚,谎称自己为明朝亲王,经过严密会审揭露真相后处斩;二是伪太子案:又有王之明假扮太子“朱慈烺”,残明朝廷官员有崇祯朝见过太子的,自然明白是假冒的,但此事严重威胁弘光帝的皇位正当性,反生出许多流言蜚语,真作假,假作真!极大影响了残明朝廷的公信力。三是童妃案:又一童姓女子,自称是朱由崧妃子,在战乱流离中失散,如今寻上门来。弘光帝否认且怒,何敢欺君?将童氏下狱,严刑拷打,结果死于狱中,引起舆论哗然。这三大案背后其实是马士英集团与东林复社之间的明争暗斗、好事者的推波助澜所致。

清军入京师后,趁势继续追击顺军,李自成部节节败退,崇祯十七年十月,清军攻陷山西重镇太原,随后兵锋直指关中。李自成深知局势危在旦夕,急忙率军增援潼关,弘光元年正月,双方在潼关爆发激战,顺军最终不敌,潼关失守。李自成明白关中早晚陷落,遂放弃西安,转退襄阳。而此时正好遇上残明朝廷内斗,驻守湖北的左玉良,借口“伪太子案”中的“太子”是“真太子”,起兵反叛,沿长江顺流东下。李自成顺利入驻武昌,并计划向东南挺进,意图先夺取残明的半壁江山。孰料清军追击的紧,水陆来袭,顺军大败,弘光元年四月,李自成又在九江大败于清军,被截住东去之路,只好率军复返西南。弘光元年五月,李自成于咸宁通山为当地民团杀死,“大顺政权”自此消散。

而残明这边,政权刚建立,就陷入无尽内斗消耗中。清军南下,目标不仅是要消灭李自成,还要灭掉这个南明政权,意图问鼎天下。但面对多铎所部清军南下,及左良玉叛乱沿江东下,以马士英为首的南京朝廷最终决定,先集中力量防备左良玉,命在前线的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回守。明军阻击左良玉部,而左良玉本就病重,于弘光元年四月死于九江,其子率余部继续东进,又在铜陵败于黄得功所部明军,最后则转降清军。清军南下,连战连捷,攻克多地,面对如此局势,朝廷赶紧派史可法北上抗清。史可法在扬州组建抗击防线,明清两军在扬州爆发激战,双方皆动用火炮轰炸,震天如雷。但在南京方面,按兵不动,坐观成败,没有直接支援。最终,扬州在孤立无援下城破失陷,但双方又陷入巷战,死伤无数。史可法被擒,面对多铎威逼利诱,拒绝投降,杀身成仁。四月二十九日,扬州城彻底沦陷,清贼多铎下令屠城,无论老幼,一律不留。清贼到处烧杀劫掠,尸横遍地,可叹昨日繁华之城,可怜今日阿鼻地狱。有人焚尸查记,约八十万人民生灵死于屠刀下。

五月初八,清军渡长江,攻克镇江。明军大溃,各自奔逃。清军趁势直指南京,形势危急,弘光帝弃城而逃,向驻守芜湖的黄得功寻求庇护。而南京几乎没有抵抗,在各王公大臣的带领下剃发降清,五月十五日清军入南京城。多铎立即派人追击弘光帝,黄得功率部与汉奸、清贼激战,敌我实力差距过大,战死沙场。弘光帝朱由崧被俘,沦为阶下囚,后来被押往BJ,次年与旧明诸王被清贼杀害。另一方面,马士英在南京沦陷后,继续抗清,但因其与东林党人之间的矛盾,导致被排挤,得不到配合,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弘光元年六月初七,潞王朱常淓在杭州监国。清军一路南下,在多地烧杀劫掠,犯下罄竹难书的血案!泾县,徽州,嘉兴,江阴,嘉定,无锡,苏州......百姓罹难、苦海无涯、满目疮痍、遍地哀嚎。潞王朱常淓派人与清军和谈,如今形势有利于清寇,贼人岂能答应,大军直逼杭州。潞王不敢死战,面临清军压境,开城投降,之后被押往BJ,也于次年四月初九与弘光帝及旧明诸王等被清贼所杀。马士英则率部于太湖、浙江一带继续抗清,最终于次年兵败,马士英投入四明山削发为僧,被清贼俘获就义。

闻南京城破时,唐王朱聿键遂往嘉兴避难;潞王献杭州投降时,唐王继续南下避难,在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支持下,准备前往福州,依靠郑芝龙的势力继续抗清。唐王朱聿键于弘光元年闰六月初七抵达福州,之后正式称帝,并决定同年七月初一起改元隆武。隆武帝本人也锐意恢复大明江山,但可惜没有能直接指挥的部队,依靠的是郑家私兵,虚有其号,形同傀儡。与此同时,在浙江地区,百姓和士大夫面对清寇颁布的剃发易服令掀起了激烈的反抗,浙江地区旧明官员,推立在台州幸免于难的鲁王朱以海监国,朱以海前往绍兴监国。但由于战乱,消息迟慢,朱以海才任监国,便得知唐王此前已在福州称帝,并得到多地势力认可。鲁王朱以海宣布退位归藩,回到台州,但不久又被迎回绍兴,拒绝接受隆武帝的封诏。隆武二年,隆武帝派人携白银十万两,前往浙东犒师,但在鲁王的地盘上,隆武帝使者被唐王朱以海的将领杀害。不久,唐王也派人前往福州,准备封隆武帝所仰的郑芝龙兄弟为公爵,隆武帝将来使拘禁并杀害。至此,唐鲁之争愈发不堪,本该齐心对外贼,却因为政权正统之事,明争暗斗,白白消耗精力。隆武二年五月,清军大举征讨浙东鲁王政权,分兵两路直逼绍兴。

南明鲁王朱以海,在浙江一带的抗清,麾下拥有张国维、方国安等将领,以及一支规模不小的水师。他们沿钱塘江南岸布防,试图阻挡清军南下的步伐。然而,尽管兵力充足,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有效的训练,南明鲁王军队的实际战斗力并未达到预期效果。隆武元年八月,鲁王监国大学士张国维连克富阳、于潜等地。鲁王赐上方剑,令张国维总领诸军。九月,镇东侯方国安、武宁侯王之仁率部从富阳进攻杭州,被清军击败。十月,张国维出师钱塘,会同钱肃乐等部合攻杭州,于城郊连战十日,获小胜。到了隆武二年三月,王之仁率舟师于钱塘江出发,大败清军,乘胜进围杭州,不克遂还。五月二十日,清军主力抵达抗州,陈兵钱塘江北岸。双方临江对峙,二十七日,清军攻富阳,南明守军败走,清军遂以数百骑尾后,策马渡江,之后清军部分主力渡江。而钱塘南岸方国安拥兵十万,不战而退,又弃守绍兴,携鲁王南行。次日,江上南明诸师闻讯俱溃。兵部尚书黄宗羲等集兵千余人,拟入太湖,行至乍浦,闻江上师溃,兵亦散去,黄宗羲率余众结寨于四明山,继续抗清。六月初一,清军大部渡过钱塘江,初二入绍兴。面对清军攻势,鲁王朱以海自台州出海逃奔舟山群岛,张国维回守东阳,知势不可支,遂赴水而死。方国安、阮大铖等携大军却不战而降清。七月,清军破义乌,取东阳,下金华,陷衢州、严州,迅速平定浙东。鲁王政权名存实亡。

此外,守御浙闽交界仙霞岭的南明将领郑芝龙,以备海寇为由,撤防回福建安平镇。致使清军毫不费力,度过山关峻险。八月,清军克福建建瓯市,进兵入闽,形势愈发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