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五脏系象论

应用一门或几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另一门学科,使得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科学方法的这种运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方法的移植与渗透。所谓“移植”,一般是指平行学科间一门学科的个别科学方法,向另一门学科的转移;所谓“渗透”,一般是指横断学科(如数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向所有科学结构层次的横向伸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揭示其科学的内核,对促进中医学的现代化,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工作。本文试图运用现代系统方法的基本观点,对中医按脏分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一讨论。

系统及系统方法的基本概念

所谓“系统”,即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两个以上)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因而可以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皆为系统,一切均有系统性,任何研究对象都可作为专门的系统来考察和研究。所谓“系统方法”,即是基于这种思想,把被研究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始终运用联系变化的观点和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的思想,从系统的整体规律性和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来揭示被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从系统方法的这一观点来看中医的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即是由心、肝、脾、肺、肾所组成的五大生理病理系统。

心的生理病理系统

脏象学说认为: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体主脉,外应虚里,与小肠相表里。五行属火,通于夏气。在声为笑,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味为苦,在色为赤,在变动为忧。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通过横膈,联络小肠,上行肺部,转向腋窝,沿上臂内侧后缘,直到肘窝,进入掌内,终于小指内侧末端。因而凡上述方面功能失调,或发病明显由于喜乐兴奋过度,或汗出太多所致病症,例如,心悸怔忡,胸痹心痛,失眠多梦,心慌健忘,神志昏迷,谵言妄语,哭笑无常,或登高而歌,狂躁妄动等精神错乱;面色无华,或者晦暗,舌质浅淡,舌强语蹇,青紫瘀斑,舌烂生疮,尿赤涩痛,口中发苦,大汗淋漓,脉虚弱或结、代、促、涩等;以及患者症状、体征主要表现在面部、颧部、左胸、脉管、手心等部位,如两颧发赤,色如涂朱,心前区疼痛,虚里部其动应衣,手臂内侧麻木,手足心潮热多汗,无脉症等,在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皆属心病系统。

肝的生理病理系统

脏象学说认为:肝藏血,主疏泄,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体主筋,外应两胁,与胆相表里。肝气升发,性喜条达,五行属木,通于春气。在声为呼,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味为酸,在色为青,在变动为握。足厥阴肝经,起子足大拇趾,沿足跗部,经过内踝,上行膝内,沿股内侧,进入阴毛,绕过阴器,上达少腹,挟循胃弯,联络胆腑,穿过横膈,布于胁肋,经循喉咙,上入鼻咽,连接“目系”,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因而凡上述方面功能失调,或发病之因明显由于抑郁、忿怒,或明显由于风邪所致病症,例如,情志失常,或抑郁消沉,或急躁易怒,胆怯易惊,头晕目眩,月经不调,血少经闭,吐血崩漏,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手足拘挛,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眼花干涩,运动呆滞,视物模糊,目赤肿痛,畏光流泪,直视斜视,爪甲变形,枯脆开裂,皮色发青,喜食酸味,典型弦脉,以及患者症状、体征主要表现在头顶部,头部两侧,胸部两胁,小腹两侧,会阴外阴部等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上,如头顶痛,偏头痛,耳热暴聋,胁肋疼痛,胀满痞块,阴部瘙痒,少腹癥瘕,行经腹痛,阴囊挛缩,睾丸肿痛等,皆属肝病系统。

脾的生理病理系统

脏象学说认为:脾主运化,主统血,“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体主肌肉四肢,外应于腹,与胃相表里。脾气主升,喜燥恶湿。五行属土,通于长夏。在声为歌,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味为甘,在色为黄,在变动为呕吐呃噫。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经半圆骨,上至内踝,再行腿肚,循下肢内侧前缘,进入腹部,联络胃腑,穿过横膈,挟食管两旁,连系舌根,分散舌下。因而凡上述方面功能失调,或在夏季潮湿气候中发病,或发病明显由于思虑过度,或明显由于饮食原因所致病症,例如,食欲不振,脘腹满闷,腹胀便溏,身体困重,头重如裹,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尽,崩漏便血,尿血肌衄,水肿腹水,白带白浊,四肢痿软,肌肉消瘦,久泻脱肛,内脏下垂,气短下坠,面色萎黄,唇色苍白,口角流涎,呕吐呃逆,口腔溃疡,口淡无味,或口中发甜,典型濡脉,以及患者症状、体征主要表现在前顶部、额部、眼睑,胃脘部,四肢及全身肌肉等部位,如脘腹胀痛,肢麻肉,眼睑下垂,四肢肌肉痿缩等,皆属脾病系统。

肺的生理病理系统

脏象学说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体主皮毛,外应胸膺,与大肠相表里。其性肃降,五行属金,通于秋气。在声为哭,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味为辛,在色为白,在变动为咳、喘、哮。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回绕胃口,通过横膈,从属“肺系”,横行而出,沿上臂内侧,下到肘窝,经前臂内侧桡骨,进入寸口,从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因而凡上述方面功能失调,或患者发病主在感受秋令燥邪,或发病明显由于大悲大哭之后等所致病症。例如,胸闷胸痛,咳嗽气逆,气道不通,呼吸不利,张口抬肩,甚而喘哮,气短声微,声音嘶哑,面部浮肿,大便不调,小便不畅,皮毛憔悴,容易感冒,自汗盗汗,鼻塞流涕,鼻翼扇动,嗅觉不灵,咽喉痒痛,喉中痰鸣,口有辛味,典型毛脉等,以及患者症状、体征主要表现在鼻、咽、喉部,胸部,缺盆,肛门等处,如咽喉病,肛门病,胸痛等,皆属肺病系统。

肾的生理病理系统

脏象学说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生髓主骨,而“脑为髓海”,“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命火,主纳气,“肾合膀胱”,“腰为肾之府”,“其华在发”,“齿为骨之余”,肾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位居下焦,性宜潜藏。五行属水,通于冬气。在声为呻,在志为恐,在色为黑,在味为咸,在液为唾,在变动为栗。足少阴肾经,起于是小趾,斜向足心,出舟骨粗隆,沿内踝后,进入足跟,上行腿肚,出腘窝内侧,经股部后缘,通向脊柱,联络膀胱。因而凡上述方面功能失调,或在冬天严寒季节发病,或者发病明显由于房劳过度,或恐惧惊吓等原因所引起的病症,例如,男性阳痿,遗精滑泄,精冷稀少;女性无月经,宫寒不孕,滑胎小产,白带崩漏;小儿发育迟缓,五迟五软,囟门闭迟;肢体痿软,足不任身,举止迟钝,遗尿夜尿,小便失禁,淋漓不尽,尿闭水肿,消渴多尿,呼多吸少,动则气喘,咳则小便出,发脱花白,稀疏斑秃,耳鸣耳聋,五更泄泻,喜伸战栗,面色黧黑,牙齿松动,容易脱落,骨病、髓病、脑病等,以及患者症状、体征主要表现在枕后,颈部,背部,腰部,腘窝,足跟,足心,外阴部等处,如颈项强痛,腰脊酸痛,不能转侧,屈伸艰难,足跟疼痛,或内、外翻,缩阴症等,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皆属肾病系统。

这样,五脏联系主传化物的六腑,感觉器官的五官,维持形体的四肢毛发筋骨,实际上就包括了全身各个脏器组织。也就是说,心肝脾肺肾虽然自成系统,但又互成系统,从而形成了以脏象学说为主体的中医五大生理病理系统。这种“以脏统功能,按脏分系统”的系统归类,其特点是着重从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来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统一性。

五脏相关论

“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脏象系统中,不但五脏与五官、五体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脏与脏、脏与腑也莫不密切相关。例如,心主血,肺主气,而气之与血如影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否则,“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而导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由生。”脾主运化而统血,心主血脉而藏神,脾气健运则血之化源无穷,心血充盈则脾能健运。肝藏血,贮藏和调节血液,心主血,为一身血液循环的枢纽,血液充盈,则肝有所藏,而心有所主,“血主濡之”,以营周身;肝主疏泄情志,心主精神意识,二者密切相关。肾藏精,心藏神,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故我们对于人体的健康状况,常用“精神”二字来高度概括形容。肝藏血主疏泄,脾生血主运化,肝之疏泄能助脾运化,为脾散精,脾之运化正常,血源充足,肝血旺盛;反之,脾病及肝,可致肝血不足,疏泄失常,则“肝病传脾”。肾藏精,肝藏血,而精之与血,同源互化;肝主疏泄,肾主封藏,疏与封,泄与藏相互调节、制约则女子经水来潮有时,男子排精有度。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先天后天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脾运水湿,肾主水液,共同协调人体水液代谢。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上下交运,气行不息;“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水液上升下达,循环有序,代与谢恒其正常。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消磨食物,纳与运密切配合,食物方能正常消化吸收,等等。

从气机升降角度来看,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然而,矛盾中包含着矛盾,升降中包含着升降,脏与脏,脏与腑同样相互关联。在上的心与肺,心属五行之火,火性上炎,肺属五行之金,金性肃降;在下的肝与肾,肝属五行之木,木性升发,肾属五行之水,水性下流;脾胃位居中焦,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在上者主降,在下者主升,肺气肃降,肝气升发,肝肺之间的升降正常,气机调畅,气血上下贯通;心居上焦属阳藏神主血,肾居下焦属阴藏精主水,心肾间的升降正常,可使阴与阳、精与神、血与水之间维持协调平衡;脾胃间的升降正常,可使饮食物消化、吸收、输布、排泄得以正常进行。由此可见,每一脏器虽然各自具有自己的升降运动,或以升为主,或以降为主,但都只是整体气机升降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只有脏与脏、脏与腑、上与下之间升与降的相关配合,相互联系,才能维持整体气机升降的相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