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行万里路

站在故居的老院子门前,代注恒又疯了,周围的人怎么也不会理解他这么呆呆的站着,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周围路过的人像看稀奇一样看着他,围观他,直到大家觉得无聊又走开。

要不是当时属于整修期,可能警察或者保安都来查看他到底怎么回事了。

重新灵魂复位的代注恒擦干眼泪,深深的向老院子鞠躬。

来的时候,代注恒端着一只缸子来盛水的,走的时候,代注恒感觉到自己获得了一片大海。波涛汹涌,深邃浩瀚,他想起那个时代的一首很有意义的流行歌曲《水手》。

“他说风雨中那点疼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大海航行靠舵手,一个船长的好坏能决定船的命运,但是再好的船长也需要很多敢于拼搏无惧无畏的水手。“我确定我的梦想,我坚定我的信念,我决定我的选择。我要做一名勇敢的水手,做一名不怕牺牲不怕寂寞没有恐惧的水手。用自己的一点光,为伟大的光明做一点贡献。哪怕是微弱的一点光,主要每个人都发出一点光,祖国就会大亮,人类就会光明”代注恒在心中暗暗起誓。

离开故居,代注恒回到丛舟城区,这一趟不虚此行。不仅解决了自己左右为难始终无法下决心的难题,事实上他简直就像刚刚蜕生的老鹰,获得了全新的爪子和喙,获得了新的生命。

突然他决定用走路的方式返回大学!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既然立了志,那么今后就还要继续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让身体能够承担远大的理想,给予充足的精力和足够的时间去保障理想的实现。

实习已经结束,大学生们不像最开始出来实习时由学校统一安排租大巴车一起到实习学校,而是各自解散在一定时间之内(两天)回学校报到和上交实习报告。

代注恒可以自由安排自己回学校的方式。

从丛舟回大学按照铁路来走要绕道另一个地级市,路程太远;按照省道+县道来走80多公里,汽车也就两个小时多。通过徒走,一是锻炼了身体,二是锤炼了意志,三是可以消化吸收这趟丛舟之行的实习心得和故居之行的精神洗礼。

以前,代注恒曾经连续徒走过20公里,30公里和30多公里的国道省道县道。但是这次的80多公里,是一个新尝试,一个挑战。

他坚信自己能够比较轻松的走完这个80多公里,那是建立在对自己身体素质的自信之上的。

按照以前徒走的经验,80多公里最少需要13个小时。之前,他曾经从大学到附近临近一个区的一个著名乡镇全程30公里他走了4个半小时。再之前,他从一个县城到另一个县城走铁路20公里走了3个小时。

如果没有什么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他多次徒走超过15公里后的一小时匀速大约在6.3公里至7.1公里。路程更长些,可能后半段路程每小时的匀速不能保证前半段那么快,也许就会降到5公里左右。

加上中间流连风景时拍照和吃饭的时间,80多公里用一天半来完成,这还是比较合理的。

代注恒希望用自己的脚步把丛舟和自己所读的大学连接起来,也就好像把XXX同志和自己连接起来一样。

从故居出来回到丛舟城区的时候,已经是上午11点,代注恒买了一些面包、饼干、豆腐干和矿泉水就从经过丛舟城区的唯一国道路口开始出发。

如果完全走国道,全程超过110公里,根据对地图的研究,选择了国道+省道+县道的方式来完成。

路程中要经过两个县城,一个是丛舟市下辖的县城银池,一个是读大学的城市下辖的县城柑坪。

丛舟到银池走三分之二国道三分之一县道,大约占全程三分之一路程,也就是27公里;从银池到柑坪一半走省道,一半走县道,快到之前走两公里国道,大约占全程七分之四多一些。剩下的皋坪到终点其实只有短短的5.4公里。正是因为距离主城区比较近,当时就在传说柑坪即将被提升为区。

代注恒计划到了银池在银池住一晚,第二天再走剩下的三分之二,争取在第二天下午5点以前回大学报到。

27公里的路程对于代注恒来说,并不是个很难的任务,之前他曾经1次走过30公里以上,1次走过28公里多,加起来6次走过22公里以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句名言,宋代刘彝的《画旨》、明末画家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和清代钱泳《履园丛说》是这句话的三个争议出处,其实它出自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通俗而简洁地道出了“读书”和“行路”的关系,还可以引申为书本知识和实践的关系,甚至引申为“知”和“行”的关系。

代注恒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句话,而且牢牢的记在心中,他记得这句话是他小学时候的班主任姬文芳老师第一次给他提出的,告诫他不能呆在家中读死书,否则读再多的书也只能成为书呆子,并不能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建设性作用的人才。

姬老师是一位很好的小学教师,她在代注恒心中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代表。她反对自己的学生只知道读死书、考高分,教育学生要学以致用。甚至经常在上课的时候问孩子们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了这个知识以后可以有什么用处。

姬老师不但是位优秀的学校教师,而且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家庭教师。她家的三个孩子都是读书成材的典型。

大儿子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主修的是工程专业;二儿子复旦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主修的是金融专业;三儿子稍稍差点,就读的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

大儿子未来的目标是工程师,二儿子未来的目标是华尔街,三儿子未来的目标是中科院院士。

这样的家庭教育成就在全国来说也算了不起了。在全市也就是代注恒母校的老校长一个儿子是美国的博士后,一个儿子是英国的博士后可以媲美。

姬老师很喜欢代注恒,对代注恒特别关心,认为代注恒未来不可限量,所以才特别指出代注恒如果不能把“读书”与“行路”结合起来,把“知”与“行”结合起来,那么读再多的书也没有出息,没有可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事业。

代注恒有幸成为她的学生,这是上天对代注恒的恩赐。虽然他人到中年仍然没有达到姬老师的期望值,没能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业,但她还是一定程度上给代注恒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基础。

天才其实很多,可是大量的天才都未必能够兑现自己的天赋。少数的天才通过后天的努力加上幸运的机遇才能真正实现天才的价值。

每个时期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领域都有天才陨落的故事。天才其实不代表成功,只是一个客观条件而已。

代注恒对姬老师的感激或者回忆总是离不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并不见得都有道理,读死书和死读书的人很多,别说百遍就是千万遍都惘然。

把再多的米放在一起也无法变成饭,因为没有质变。

学过高中哲学之后,代注恒更深刻的理解了姬老师的教学理念。他明白了为什么“读书”必须和“行路”结合,在于这是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问题,客观来源于主观,但必须经过客观的检验才能真正确定是否正确和适用。

代注恒喜欢把大学期间的生活费大量用于买书和出门旅游。在他的一本笔记上有着详细的记载,他的大学四年的“恩格尔系数”非常低,也就是说用于食品这些基本生存需要的费用占总支出花费的比例在四分之一左右。这个指数在经济学上,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在代注恒这里,并不是完全的反映着他的家庭富裕水平,而是他的决心和人生追求。

代注恒的家庭不算富裕家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靠着工薪过日子,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一直都在40%左右,在经济学上只能算小康到富裕阶段的过渡时期。

如果恩格尔系数在25%以下是一个家庭条件特别好的同学的表现,那也没有多少值得奇怪的。富裕家庭本来总支出就高,基本支出就算很高,但在总支出中的比例却未必高。

就像一个月支出1万元的家庭,他们的食品等生存基本消费为2500元,那么恩格尔系数就是25%;一个月支出5000元的家庭,他们的食品等生存支出为2000元,恩格尔系数为40%;一个月支出1000元的家庭,生活基本保障需要食物支出800元,恩格尔系数就为80%。

可以看出,恩格尔系数越低的家庭其实食品支出并不低,只是比重低,他们可以有更多钱用于其他发展、享受方面的支出。恩格尔系数越高,基本的生活保障所占的比重就越高,那是因为没有更多的钱用于其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