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学校的发展

代注恒做的调查报告大量的引用了曹休言的调查数据和田安二中的成克爽的调查数据,否则他无法在短时间就得到那些数据,也无法根据数据来进行分析。

曹休言是主动将数据提供给代注恒的,当他得知代注恒要搞这么一个调查报告时,就想起了自己曾经亲自搞过一个课题,其中就有相关的调查报告。

田安二中的调查报告则是通过了代注恒的父亲的关系弄来的一个叫做成克爽的实习教师搞的课题研究报告。

代注恒之所以得到卢校长的命题报告的任务,跟卢校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也有关系。曹主任的调查报告也是由学校安排他组织进行的,可见,卢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非常注重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选择最适用最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和指导思想来开展教育工作是学校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代注恒在进行报告的过程中,在研究曹主任组织的报告的过程中,也亲自在自己上课的班级进行了一些小的抽样调查,从实际情况来看,曹主任的报告和他亲自调查的自己上课的5个班的情况非常类似,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只有一个班的抽样数据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新生招收了更多的来自其他乡镇或者风林县区的城市学生的缘故。

这个比较特别的班就是高一四班,这个班的很多数据处于二中和龙高的数据的中间偏龙高的一段,因为这个班里不少城市孩子。这些孩子正是慕名而来的一些成绩稍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律性薄弱的风林县和其他乡镇社区户口的孩子。

由此也可以看出,学校的发展会引起学生成分的一些变化。未来的龙高很可能也会出现城区孩子和农村孩子共同学习的情况,城市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和家庭理念也许会给相对闭塞的农村孩子的心灵带来一些冲击和影响。

代注恒在报告的最后也指出了这个变化,并且认为这个变化应该是必然的和良性的。

当代注恒把报告交给卢校长之后,那个星期天的晚上10点半,卢校长在校长办公室对代注恒说了这样一番恐怕他今生都不能忘记的话。

“很好,你的报告做的很认真,我喜欢态度认真的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机会,都有不同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真的运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去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我希望你能成为我们的龙高人,而且是不同于第一代龙高人的第二代龙高人。”

“勤能补拙,但永远弥补不了的是先天缺陷。我喜欢勤奋的人,更喜欢勤奋的聪明人。最厌恶懒惰的聪明人,他们只会把事情搞乱。你是个聪明人,你是个拥有我们这些人没有达到的高度的人,我希望你能帮助我们一起把龙高这块牌子建立起来,一直打下去,建成百年名校。我不喜欢平平淡淡的做事,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极致,做到出人意料和出类拔萃。”

“你现在可能会很孤单,因为你的思维我们很难懂,可是我们也知道,我们不懂的,不见得不是好东西。当然你也有不足,我们懂的一些你也未必懂,但如果今后你能坚持那些我们不懂的,又学会了我们懂的,那么你肯定能达到一个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的境界和水平。成为真正的新一代龙高人,一代具备了老一代龙高人优点和新一代龙高人优点的龙高新一代。”

“学校在不断变化,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之所以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你,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变化,却不知道如何能够坚持做到更好。明年我们还是要招一些城市教师,虽然很难,但是学校可以想办法给你们更好的条件,这是这所学校发展必须要经历的事情。相信我,学校一定能支持你做出的任何有价值的事情。好吧,就这样吧。”

代注恒情不自禁的给卢校长鞠了90度的躬,这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他的心思都是如何把教育搞好,对自己也有很清醒的认识,很客观公正的看法。

“我们不懂的,不见得不是好东西。”这句话一直萦绕在代注恒的脑中,直到他睡着。

学校是一个按照一定的程序、有一定的场所和时程,专门用来教育特定对象人民,传授知识和价值体系的地方。从学习者的观点,学校也是专门用来学习的地方。这个词语所界定的机构,其范围因国而异。学校主要分为四种: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

在我国的夏商时代,便有了“庠、序”(就是学校)。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学校一出现,便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己任,进而出现为培养人才所采取的因材施教等教育之法,历史赋予学校的地位。二千多年齐国的稷下学宫引发了百家争鸣、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开设杏坛以六艺而教众贤、宋朝的六大书院所承担着选俊功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黄宗羲提出“公其非是于学校”,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之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南京晓庄学校之实践时,还提出“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

直至如今现代化的学校,培养人这一性质也没有变化,因为这才是学校应有之义;只不过对于“培养人才”之内涵是更为丰富、更顺应人之个性发展,也使学校更显生命与活力。由此可见,学校这一组织之特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使命,自古至今,教书育人成了这一组织所特有的使命,多少千古伟人;便是从学校走向更广阔的历史空间,于是便有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最初的教育活动与人类的生产,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人们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知识,技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逐渐增加,有些人就可以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脑力活动;同时语言文字也在丰富和发展。这样,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便逐渐孕育产生了。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活动进入一个自觉的历史时期。

据考证,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了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特殊场所,这就是学校的萌芽。青少年在这里接受一些训练,学习自理,参加社会劳动,如建筑房屋、耕种、收获,照看牲畜等;学习唱歌、跳舞、游戏,学习礼仪和行为规则。

如果要谈及西方学校的起源,难免要先定位一下“学校”究竟是什么?

从广义上讲,学校无非是一个知识传递,师生互动的场所。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学校”大可追溯至苏格拉底以前——一些四处游历的智者和哲士来到雅典依靠教导市民为生。那么他们传授知识的场所(暂且不去理会到底是草屋还是露天的广场)能不能够称之为学校呢?后来,柏拉图在距雅典不远处的树林中办了个柏拉图学园,这个学园成了当时吸引一流思想家的中心,并存在了900年之久……

其实,这个学园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概念亦相差很远,它更像是一个“科研”机构,里面不以教授知识为主,而采用一种活泼的对话模式,换句话说,就是相互探讨以求真知。然而,无论如何西方人都愿意将之奉为学校的鼻祖,道理很简单:此后,柏拉图学园成了一块“黄金模板”被反复复制并加以改良(在改良过程中,亚里士多德的“分类”起了重要作用),一时间学园林立……

学校的起源是否与教会有关?

起码,站在“校制”的角度上说是有联系的。因为“校制”就是在中世纪建立的。历史上第一批修道院学校、教会学校都在这一时期建立。而且历史上几所最早的大学也在此时期成立,颇为有趣的是,当时学校里的学科设置跟今天一样分成若干学院……“教育”作为一门学问则始于启蒙时期。那个年代,启蒙家们为了使市民摆脱蒙昧,开始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尤其针对儿童。可以说,只有在这个时期及其以后,学校才正式走下“天才”、“贵族”、“神职”的舞台,走向普及。由上述可见,学校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时代总赋予它新的意义。

到了近代,现代教育开始兴盛起来,更加大众化更加平民化更加科学化的教育模式出现并一直延续着。工业革命时代,很多学徒式的技师从生产的第一线掌握到科技的精灵,大范围多角度多领域的进行创新改造,给人类发展突然加上了腾飞的翅膀。大量的新技术、新手段、新知识、新思维、新理念诞生,如果再采用原有的教育传承模式,明显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于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