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结膜炎

一、概述

病毒性结膜炎是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传染性强的眼病,俗称“红眼病”。多见于春秋季节,起病急,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能迅速传染并流行。但因病毒种类的不同,临床症状轻重略有差别。急性发病的又分流行性角结膜炎(以腺病毒8型为主),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肠道病毒70型感染为主)。临床表现为畏光、流泪、眼睑红肿、结膜高度充血水肿以及睑结膜大量滤泡。分泌物多为水样,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角膜上皮和浅层基质层点状浸润。另外,前者重症者睑结膜面灰白色伪膜覆盖,而后者睑球结膜上有点、片状出血。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范畴,是指外感疫疠之气,白睛暴发红赤,点片溢血,常累及双眼,可在周围人群中广泛流行。又名“天行赤目”“天行赤热”“天行气运”。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天行赤目》说:“目忽赤肿,晨昏痛涩,长幼相似,此天行时疾。”清代刘耀先所著《眼科金镜·天行赤眼症》中记载:“天行赤眼者,谓天地流行毒气,能传染于人,一人害眼传于一家,不论大小皆传一遍”。

二、验案

例 韦企平验案

石某,男,38岁。初诊日期:2016年7月8日。

主诉:

左眼红肿磨痛伴流泪、畏光和视物模糊近2个月。

病史:

2016年5月10日开始左眼涩痛发红,有水样分泌物。因忙于工作,直至13日才到某合同医院眼科就诊,按结膜炎给予抗生素眼液。因业务重,未按医嘱用药。发病2周后左眼磨痛红肿更重,且怕光、流泪不止。再次就诊于眼科,仍给予抗生素眼液并加激素类眼液治疗,症状稍有缓解后又未坚持治疗。近1周因左眼灼热磨痛难忍,经朋友介绍来我科就诊。患者平日性格较急躁,纳可,寐不安,口苦咽干,大便干。

检查:

视力右1.2,左0.6,不能矫正;指测眼压Tn。左眼睑明显肿胀,球结膜弥漫充血伴有斑片状出血,上下睑结膜均布满一层灰白伪膜。裂隙灯下可见双眼角膜上皮2%荧光素钠弥漫浅层染色,角膜后壁KP(-),瞳孔对光反应灵敏,眼底正常。耳前淋巴结肿大。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偏数。

诊断:

双天行赤眼(双流行性角结膜炎)。

辨证:

素体肝火偏盛,复感时气邪毒,内外合邪,上攻于目。

治法:

清肝泻火,滋阴退翳。

方药:

退红良方(原方药量加大)加味:龙胆草10g,野菊花10g,生地15g,炒栀子10g,蒙花6g,夏枯草10g,黄芩10g,连翘10g,桑叶10g,草决明15g,柴胡15g,秦皮10g,秦艽10g,5剂,颗粒剂冲服,每日2次。

外治法:

嘱患者每日就诊,撕去伪膜后大量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连续3天,回家后再以抗病毒眼液为主每日6次滴眼,并加抗生素眼液每日3次滴眼以防继发感染。并嘱避免辛辣刺激食品,注意休息。

二诊:

2016年7月13日。自觉红肿流泪减轻,双眼仍有灼热磨痛,裂隙灯下双眼结膜充血明显,伪膜未见再生,角膜荧光素点状染色密度减轻。全身症状仍有。仍守原方内服7剂,并点原眼药水。

三诊:

2016年7月20日。自觉双眼稍有磨痛和畏光,检查结膜轻度充血,角膜荧光素散在点状着色。全身无不适,原耳前淋巴结肿大已消退。舌质红,舌苔薄偏黄,脉弦。故改为清肝养阴,退翳明目法。原方减龙胆草、炒栀子、夏枯草,加生黄芪20g、生白术20g、蝉衣6g,7剂,水煎服,每日2剂。

四诊:

此后因忙于工作,自行连服前方2周。8月3日复诊,仅转动眼球时有些磨感。检查视力均为1.0,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仅稀疏点状着色。停用中药,仅继续点抗病毒眼药水每日3次。

随访:

电话回访,患者双眼已无不适,并在就近医院复查,谓恢复正常。

三、评析

该例病情重,又因忙于工作,使病程迁延,除角结膜均有感染外,睑结膜形成较厚伪膜。治疗必须内治配合外治。患者被疠气侵袭肺经,加上平日肝火偏盛,外邪引动肝火,内外合邪,上攻于目而突发“红眼”。故以清肝泻火为主立法,选用韦氏退红良方,方中龙胆草味苦,性寒,归肝、胆、膀胱经,可泻肝火,清湿热;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炒栀子苦寒清降,能清心、肺、三焦之火而利小便,并有缓泻之功,共为主药。柴胡清热兼舒肝力强;黄芩、连翘清肝解毒;草决明、蒙花清肝退翳明目;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生地滋阴凉血,防火邪伤阴;以上同为辅助药。原方甘菊花改用野菊花,又加秦皮、秦艽,三药合用有辛开苦降、疗风除湿之效;且该三种药现代药理研究均有抗病毒作用。该例后期,药到病缓,除局部外用眼药仍应坚持滴眼外,中药应扶正祛邪为重,适当减少苦寒清热药,加用黄芪、白术甘温之品益气扶正,蝉衣甘寒清热,宣散余毒兼退翳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