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生儿医院感染及相关因素
一、医院感染的相关概念
1.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or hospital infection)
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病人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或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全球范围内新生儿病房均出现了各种耐药细菌感染流行,甚至引起感染暴发,成为目前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控制面临的重要问题。
3.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病人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或以上临床症候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或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4.医院感染监测
指长期、系统、连续地观察、收集和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目标性监测
指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对选定目标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重症监护室病人的监测、外科术后病人的监测、新生儿的监测、抗感染药物耐药性监测等。大部分医院的新生儿科开展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
6.多重耐药菌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7.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基本特点为:①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②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③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8.隔离
将处于传染期的病人,可疑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同其他人分开,或将感染者置于不能传染他人的条件下,即称为隔离。
9.保护性隔离
指为预防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病区环境中各种条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而采取的隔离措施。
10.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污染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HBV、HCV、HIV等病源物质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遭受感染的情况。
二、新生儿医院感染
1.新生儿医院感染
新生儿在医院内,产时或产后获得的感染均为医院感染。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将分娩时、患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48小时获得的感染称为院内感染(但需排除垂直传播感染如梅毒、弓形虫病、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IV感染等)。美国国家儿童保健和人类发育研究所(Ne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NICHD)认为新生儿院内感染是指新生儿生后3天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
2.新生儿医院感染分类
新生儿医院感染通常根据感染途径分为外源性感染及内源性感染。
又称可预防性感染或交叉感染。病原菌来源于患儿身体以外,如工作人员的手、不洁的环境、物品、仪器设备、器械、空气以及奶源或其他感染患儿等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造成的交叉感染。
又称难预防性感染或自身感染。是患儿体内的正常菌通过移位或活动造成的感染,如呼吸道、皮肤、口腔、胃肠道、泌尿道的定植菌,在一定条件下如免疫力低下时发生移位或菌群数量改变而造成自身感染。
3.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低易于感染;其皮肤屏障保护功能弱,皮肤角质层发育差,易损伤,pH较高,病原菌易生长。因此,极低体重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病死率较高。其自身的定植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来源。
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吸痰、置胃管等侵入性操作,使黏膜屏障功能降低;静脉留置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脐动静脉插管在早产儿中的普遍应用,增加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医务人员的手是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在无菌技术操作时是否能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以及接触患儿前后是否能够认真洗手均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医院的工勤人员在保洁过程中若不注意手卫生,也可导致细菌“大搬家”。
病房布局不合理,通风条件差;病人密度高,床间距太近;流动人员较多,保洁导致的交叉污染;空调过滤网未定期清洗等环境因素也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
患儿使用的奶具是否清洗并消毒,毛巾、浴巾、衣服等是否清洁消毒,浴盆、操作台是否清洁,奶源是否有污染等都与医院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病室内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的污染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如新生儿暖箱、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治疗车、婴儿磅秤、操作台(配奶台)、沐浴盆等。
抗菌药物及激素的滥用、不合理使用易导致菌群失调,各种条件致病菌(包括真菌)得以生长繁殖并致病,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同时易导致二重感染。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据报道,住院10天以上的新生儿感染率甚至可以达到20%以上。降低平均住院日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4.新生儿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其中90%以上为条件致病菌。
各种细菌感染约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95%。发展中国家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假单胞菌、埃希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革兰阳性球菌较少。但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有增多趋势。
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肺炎病毒及轮状病毒最为常见。其中轮状病毒肠炎容易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
据报道,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中真菌占10%~15%,以白色念珠菌最为常见。念珠菌感染多发生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力低下,尤其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常导致深部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真菌定植是新生儿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5.感染途径
接触传播最常见,其次是飞沫和空气传播。奶源污染是消化道感染的重要来源。
6.新生儿医院感染常见感染部位及相关疾病
鹅口疮、感染性腹泻(如轮状病毒肠炎)等。
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
如败血症(如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如结膜炎、皮肤感染(如新生儿脓疱疮)等。
7.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
(1)感染来源广,易感因素多,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
(2)容易聚集、暴发流行:据相关文献报道,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占我国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60%。
(3)社会影响及危害大:儿童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一旦发生与新生儿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将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要点荟萃
1.新生儿医院感染
指新生儿分娩时、患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48小时内获得的感染均为院内感染,但需排除垂直传播感染。常见病原菌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其中90%以上为条件致病菌。
2.感染途径分为
①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源于患儿身体以外;②内源性感染,患儿体内的正常菌通过移位或活动造成的感染。以接触传播最常见,其次是飞沫和空气传播。常见感染部位为消化道、呼吸道、血源性感染以及皮肤黏膜感染,奶源污染是消化道感染的重要来源。
3.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①新生儿自身因素;②侵入性操作;③手卫生;④环境;⑤物品设备;⑥抗菌药物与激素的应用;⑦住院时间。
4.标准预防
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5.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病人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陈 琼 周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