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研究新进展
- 王小云
- 7字
- 2020-08-29 02:49:40
第四章 卵巢早衰
第一节 概 述
卵巢早衰是指女性40岁前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引发的闭经,伴有性激素改变的疾病;激素特征为高促性腺激素水平,特别是FSH水平升高(> 40IU/L)、伴雌激素水平降低等内分泌异常及生殖器官萎缩等围绝经期表现[1]。
卵巢早衰的特点为多病因所致的卵巢内卵泡耗竭或卵泡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可涉及生殖、自主神经、泌尿系、骨骼、心血管以及消化等多个系统,表现为月经不调、闭经、阴道萎缩干涩、性生活障碍、性冷淡、潮热、易怒、失眠、发胖、毛发干枯、脱发、免疫力降低、尿道萎缩、多尿、尿频、尿失禁、颈椎病、风湿病、胃部不适、食欲不振等。还可引起脂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硬化、冠心病、骨质疏松症,并容易引起骨折,与正常人群相比,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敌对、社交方面的心理问题。临床发现POF的发生是迅速、不可预测及不可逆转的,但随后证实了卵巢早衰不像绝经,虽然存在高促性腺激素,但有短暂或间断的卵巢功能恢复,事实上,约50%的卵巢早衰患者出现间歇性排卵现象,其中5%~10%的患者在确诊后有间断月经恢复甚至发生自然受孕。
1942年,内分泌学家Albright首次对这一类患者的特征进行描述,将其称之为“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虽然“卵巢早衰”目前更为大家所熟悉,但其仅代表卵巢功能衰竭的终末阶段,无法体现卵巢衰退的过程。由于很多卵巢外的因素也可以导致卵巢功能下降,“原发性”突出了卵巢本身的异常,因此“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这一词更接近POF人群的特点。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小于40岁、30岁、20岁人群的发病率分别为1%、1‰和0.1‰。POF人群发病率因种族而异,如中国人群发病率为0.5%,非裔美国人为1.4%,日本人为0.1%[2]。原发性闭经患者中发病率为10%~28%,继发性闭经患者中发病率达4%~18%。遗传、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感染、医源性因素等均可引起POF,但有超过50%的POF患者病因不清,称为特发性POF[3-4]。卵巢早衰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由于病因复杂,治疗上相当棘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中医学无卵巢早衰之名,与古籍记载的“血枯”、“血隔”、“闭经”、“年未老而经水断”、“月水先闭”、“经水早断”、“不孕”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