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子回眸:山西省中医院建院60周年学术传承经验集
- 王晞星
- 13547字
- 2020-08-29 04:29:35
临证经验
一、脾胃疾病
王怀义认为,脾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是非常重要的。他遍览《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等历代医著,对有关脾胃的论述进行了总结,在继承前人有关脾胃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脾胃学术体系。
王怀义治脾胃之病,在传统调理脾胃方法的基础上,以饥饿、饱食时病发的不同情况,来判断病之虚实,是他对前人脾胃学说的发展和他辨治胃病的特点。他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食伤之病,饱食后病痛,多为新病,急病,实证。过饥不食,是由饥伤。饥伤之病多为空腹作痛,属久病,虚证。二者皆因于饮食不节,寒热失宜,劳逸无度所致。虚者正气虚,实者邪气实。所谓饱食胃痛,食后胃痛病作,或加甚,是有形之邪滞塞于中宫,胃之容纳无权,资食以助邪,所以病发于食后,拒食以自卫,人体的自我防范,病体只有少食、不食。所谓饥饿胃痛,病发于空腹饥饿时,胃中无物供其消磨,饥则求食以自救,故得食以缓解,为生理所需。邵新甫在医案中说:“若素虚之体,时就烦劳,水谷之精液,不足以供其消磨而营卫日虚,脉络枯涩,求助于食者……此饥伤之病,故得食病缓”。所以饱食胃痛,拒食以自卫,攻实以祛邪,邪去才正安;饥饿胃痛,求食以自救,生体所需,只有求食而缓虚。其论治前者在攻实以祛邪,邪去才正安;后者以补虚,正强则病除。
(一)饥饿胃痛论治法
饥饿胃痛,这种有规律性的胃痛,时间多见于中、晚餐前或夜半,尤其胃窦炎、胃窦部溃疡、十二指肠炎或十二指肠溃疡,或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饥则痛,痛则求食以自救,得食则安,其治疗须益虚而止痛。饥饿胃痛,有脾胃之阳虚者,亦有其阴虚者。分型论治的病案列举如下:
案例1:
贾某,男,37岁,太原市某工厂工人。1990年4月1日初诊。
主诉:空腹时胃痛,得食痛止7年。
现病史:病由饮食不节,过饥不食。初病胃中嘈杂,继而饥饿胃痛,常于劳累,受寒后痛甚。痛时喜温喜按,得热食则痛缓或痛止。近日饥痛加剧,至午夜尤甚,得红糖水则痛缓。但白天得食也痛而不止。久治无效,故来求诊。
现症状:面带苦容,弓腰握服,舌淡苔白,脉象弦缓。胃镜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
西医诊断:胃窦部溃疡。
证型:气虚中寒,饥饿胃痛。
治法:益气建中,补虚止痛。
方药:加减黄芪建中汤。
处方:黄芪 30g,桂枝 10g,白芍 30g,甘草 12g,高良姜 10g,丁香 10g,白芥子 10g,熟地14g,川楝子16g,生姜3片,大枣5枚。
1990年4月5日二诊:上方1剂即痛缓,4剂痛止。患者自云“遍求医家疗治,从未像此方效甚而胃舒者。”为巩固疗效,上方连服30余剂,痛未再作,镜检溃疡愈合,至今病未再发。
案例2:
皇甫某,男,13岁。1998年7月10日初诊。
主诉:胃痛6年。
病史:患者7岁上学后,过饥不食时胃中饥嘈不安,喜零食、凉饮,渐觉饥饿胃痛,进食渐安。时发时止,反复不已,六年不愈。曾做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并发现胃窦部有8mm×6mm大溃疡。现口干喜饮,身体日瘦,胃痛不止,托人来诊。
现症状:患者唇干体瘦,腹痛呃逆,腹痛喜按,舌红苔少,脉象细数。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
西医诊断:胃窦部溃疡。
证型:阴虚胃痛。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沙参 15g,麦冬 10g,生地 10g,川楝子 12g,丁香 8g,藿香 8g,檀香 8g,丹参 10g,甘草10g。3剂,水煎服。
1998年7月13日二诊:上方2剂即觉胃痛大减,饥饿感随之消失,唯大便稍稀,上方去藿香,加白扁豆12g、山药12g。又连服上方10剂,其痛即止,患者复学就读。
案例3:
崔某,男,66岁,长子县医药公司职工。1987年9月1日初诊。
主诉:空腹胃痛2年,病起于饥劳无度,病发空腹胃痛,得食则安,8月胃镜检查,确认为胃底部小弯侧溃疡,约20mm×22mm,伴有胃窦部萎缩性胃炎,病检,中度胃细胞肠化,西药抗酸止痛无效来诊。
现症状:常于饿时胃痛,饭后痛止,空腹病甚,少食则缓,痛引胁肋,心烦、口苦、便干体瘦,痛时喜按。舌红少苔,脉弦稍数。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
西医诊断:胃底部溃疡。
证型:阴虚肝急,木横犯胃,饥饿胃痛。
治法:养阴柔肝,缓急止痛。
方药:一贯芍甘汤。沙参30g,麦冬15g,生地14g,当归10g,川楝子20g,白芍20g,海螵蛸 20g,丹参 15g,甘草 12g,枸杞 20g,丁香 10g。3 剂,水煎服。
1987年9月4日复诊:服上药3剂,胃痛已缓,又服上方30余剂,胃痛不作,继服上方加檀香10g、砂仁10g、红花12g。上方连服50余剂,胃镜检查溃疡消失,此后,稍遇胃中不适,即服上方10余剂即好,连查胃镜5次,均未查到溃疡。
案例4:
杨某,男,63岁,农民。1985年1月22日初诊。
主诉:空腹胃痛2年,夜梦咬舌5月。
现病史:初病过饥不食,继发空腹胃痛,得食则止。逐渐出现口干舌燥、饭前胃痛,稍食则缓。每夜半胃痛,梦中咬牙,醒来舌破出血,伴有口干能饮,胃中灼热,知饥能纳。胃痛每发于食前,胃肠造影诊为“慢性胃窦炎”。曾用西药无效,中药和胃化痰也不治。
现症状:口干唇燥,舌边伤痕累累,带有血迹,舌红苔黄,脉细数。
此属阴虚胃热,燥土失润,求助于食,故饥饿胃痛,胃火上冲,热乘胃络,心窍受扰故梦中咬舌,此皆阳明所致。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
西医诊断:胃窦部浅表性胃炎。
证型:胃热阴虚。
治法:清热养阴,化痰和胃。
方药:竹叶 10g,石膏 20g,沙参 20g,麦冬 12g,半夏 10g,郁金 10g,石菖蒲 12g,远志 10g,生地 10g,丁香 6g,川楝子 15g,生姜 10g,甘草 10g,白矾 8g。4 剂,水煎服。
1985年1月26日二诊:上方4剂进后,胃中灼热已去,夜不咬舌,空腹胃痛已止,仍有心烦、脉数苔黄。于上方加栀子10g,去白矾。上方连服8剂,胃痛、咬舌皆愈。
(二)饱食胃痛论治法
所谓饱食胃痛,食后胃痛病作,或加甚,是有形之邪滞塞于中宫,属于实证,多由于暴饮暴食、外邪阻滞、瘀血壅积等原因所致。治疗时应针对病因,辨证治之。病案举例如下:
案例1:
张某,男,45岁,运城农民。1982年4月18日初诊。
主诉:胃痛食后加重,病已4月有余。初病由于吃柿子饼过量(斤半有余),当晚夜半时突觉腹中撑胀,疼痛,病时轻时重。日后每食则痛,腹中有一包块,大如鹅卵,伴有干呕、呃逆、纳少、便干、体瘦乏力。当地西医诊为“胃柿石症”。治无效果,遂来就诊。
现症状:形神不振,面黄体瘦,大便稍干,两日—行,上脘部有一8cm×6cm大包块,触之坚硬滑动。舌暗苔白而厚腻,脉象弦滑。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
西医诊断:胃柿石症。
证型:湿热中阻,日久化瘀。
治法: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方药:苍术 10g,厚朴 10g,陈皮 10g,三棱 10g,莪术 10g,槟榔 8g,莱菔子 12g,焦三仙各15g,生姜3片,甘草10g。3剂,水煎服。
1982年4月21日二诊:上药3剂服后,肠鸣辘辘,大便先硬后稀,夹有坚块数枚,腹胀痛大减,包块消失大半,饮食增加,效不更方,加丹参15g。5剂,水煎服。
1982年4月28日三诊:上方5剂,饮食增加,腹痛已除,包块不可触及。再行钡剂造影,X线报告胃内未见异常。示柿石已消失。患者神怡,自返原籍。
案例2:
张某,男,60岁,干部。2002年11月26日初诊。
主诉:食后胃痛3年,滞下。
病史:初因饮食不节,饱食之后,脘胀、呕吐、腹泻、纳食减少,继而每食后胃痛,时作时止,或大便发黑。三年未除,腹痛渐甚。近一年胃痛不止,伴有左下腹胀痛,痛处不移,便后下坠,大便一日三五次。三月来又见阵发性心慌。
现症状:面暗体瘦,腹痛不喜按,左下腹压痛,按之痛甚,舌暗苔白,脉弦涩而数。
诊断:胃痛。
证型:饮食不节,肠胃乃伤,食积气滞,久病有瘀。
治法:化瘀导滞。
方药:桃仁 10g,厚朴 10g,槟榔 10g,大黄 4g,䗪虫 10g,丹皮 10g,五灵脂 10g,桂枝 10g,赤芍 10g,龙骨 30g,牡蛎 30g,炒酸枣仁 20g,甘草 10g。
2002年12月3日二诊:上药连服3剂,脘腹疼痛均减,6剂之后,大便一日一次,便后下坠已除。唯仍有些心慌、少眠,偶尔心率达120次/分钟。舌红苔白,脉数,上方加珍珠母35g、龟甲20g、太子参30g、首乌藤30g。再服8剂,诸症获愈。
案例3:
牛某,男,45岁,农民。1984年6月24日初诊。
主诉:食后胃痛20年,头痛2年。
病史:初病缘于暴食之后胃胀、呕吐。继而食后胃痛,或有干呕;生气之后,又加脘满腹胀,心烦少眠;甚至彻夜不眠。头胀剧痛,经过中西医药治疗,此起彼伏,反复不愈,病已20有年。近来头痛加重,脘痛胀不已。
现症状:患者胃痛,食后加重,夜间不眠,头痛加甚,甚或呕吐,脘腹拒按。舌暗苔白,脉弦涩。拟久病从瘀论治。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神经性头痛。
证型:气滞血瘀,肝胃不和。
治法:理气和血,和胃通滞止痛。
方药:柴胡 10g,枳壳 10g,赤芍 10g,甘草 10g,当归 10g,生地 15g,川芎 10g,红花 10g,白芷14g,半夏12g,莱菔子14g,甘草10g,生姜3片。7剂,水煎服。
1984年7月2日二诊:药后胃痛消失,继服15剂痊愈。
二、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因其病来迅速、急暴。在西医抢救或支持疗法的同时,配合中医治疗,使病死率下降10%。王怀义从1969年到1973年的大流行期间,经治500余病人。总结出乙型脑炎的治疗既要重剂清热,阻截病势,同时也要保护肝肾,护脑为要。
(一)重剂解毒,把好气营关,阻截病势
乙脑属暑温,也包括暑风、暑厥。其热毒壅盛,暑温为阳邪极易化热,病势迅猛,病情急暴。传变迅速,卫分未罢而入气分,气分未尽即入营分,营血之间又相交织,传统用药拘泥卫、气、营、血四型论治,不能应病所急,远非所宜。将卫气营血四型辨证列分为卫气型、气营型、即轻、中、重三型。尤其侵入气营、热毒壅盛,气营两燔,是气分转入血分过渡阶段,也是邪正相搏决战的时刻,正胜则邪衰,邪胜则病危,邪毒越盛,热势越高。病程越长,病愈险恶。病死率越高,后遗症越多。疾病发展到这个阶段,决定着病势转归方向,把好气营关,就要阻截病势。不急退其热,清解其毒,何能抑其病势发展。必须以大剂、重剂清热解毒为主的治疗,才能针对病机,拒邪深入,减少死亡率,拟用清脑解毒活血汤。方药组成:生石膏100g,知母15g,金银花 30g,蒲公英 30g,紫花地丁 20g,大青叶 30g,板蓝根 30g,菊花 15g,丹参 15g,郁金10g,泽兰15g,石菖蒲15g,连翘15g,粳米一小撮,生甘草10g。无汗加薄荷、香蒲、苏叶;便闭加大黄、芒硝;痰多加川贝、天竹黄、竹沥水;小便浓赤,加泽兰、滑石、芦根,给邪以去路。每以上方5剂,大锅煎熬半小时,每煎两次,去渣取汁。按其总量分成20~30份,每份150ml,此为成人一次量,一日可服4或6次,小儿酌减。
(二)脏腑论治,旨在清脑醒神,护脑为要
因为病变在脑,在重剂清热,阻截病势的同时,清脑护脑至关重要。这就是把好气营关、阻截病势的要义和制定上方之论治根据。
他认为,心、肝、肾与脑的关系,不能不以中医的五形脏与五神脏的区分来认识。形是本脏之体,神是大脑的思维活动,把不同的思维或者心理活动通过不同的脏腑表达出来,这就是中医五形脏和五神脏提出的朴素基础。他认为针对乙脑一病,亦可以从心脑、肝脑、肾脑相关性的角度来加以认识,在上述摸索探讨过程中他指出以下关键点:① 心脑论治在于清脑醒神;② 肝脑论治旨在平肝息风以醒脑;③ 肾脑论治在于益肾护脑。
1.清脑醒神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患者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洪数。治以清热凉血,清脑醒神。方用:生石膏100g,知母 15g,金银花 30g,蒲公英 30g,紫花地丁 20g,大青叶 30g,板蓝根 30g,菊花 15g,丹参 15g,郁金 10g,泽兰 15g,石菖蒲 15g,连翘 15g,生地 30g,丹皮 15g,羚羊角 6g,犀角 ①1g。
2.平肝息风醒脑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直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舌红赤或绛紫,苔黄,脉洪数。治以清热凉血,平肝息风,醒脑。方用:天麻 15g,钩藤 15g,麦冬 30g,龟甲 10g,羚羊角 6g,犀角 1g,琥珀 1g,黄连 10g,黄芩10g,栀子 10g,石膏 100g,寒水石 30g,银花 30g,连翘 10g,大青叶 30g,菊花 15g,知母 15g,丹参 15g,石菖蒲 15g,生地 30g,丹皮 15g。
3.益肾护脑
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病变(尤其是脑干)、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治以补肾益脑,凉血息风。方用:麦冬 30g,龟甲 10g,羚羊角 1g,犀角 2g,琥珀 0.5g,石膏 30g,寒水石 10g,菊花 15g,知母 10g,丹参 15g,石菖蒲 15g,生地 30g,丹皮 10g,女贞子 15g,墨旱莲 15g,熟地 20g。
(三)验案举隅
解某,男,11岁。1973年9月13日初诊。
代诉:高热、头昏、呕吐两天。体温高达40℃,突然烦躁、神昏、抽风、目珠上视,急诊收住某传染病医院。
诊察:体温40℃,抽风昏迷,烦躁不安,舌绛苔黄,尺肤灼热,脉象滑数而疾。查眼底水肿,脑脊液清亮,白细胞数升高200个,符合乙型脑炎。
证型:气营两燔,热陷心包。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开窍。
方药:清脑活血汤加减(乙脑Ⅱ号协定)。金银花30g,大青叶30g,蒲公英30g,板蓝根30g,连翘 15g,生石膏 60g,知母 12g,赤芍 12g,泽兰 15g,郁金 10g,石菖蒲 15g,怀牛膝 20g,桑寄生15g,青黛6g,甘草10克。每日2剂,水煎,4次分服。
1973年9月17日二诊:上方2剂后体温渐降,神清风息,口干索饮。家母以其病减,意有西医输液用药,乃自行停服中药24小时,次日体温又骤升,高达39.3℃,再现昏迷,惊厥抽风,再予上方6剂,热降风息,神清目睁,调治一周后,无后遗症痊愈出院。
三、乙脑呼吸衰竭
流行性乙型脑炎并发呼吸衰竭(以下简称乙脑呼衰),为乙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王怀义对乙脑并发呼吸衰竭的认识和抢救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兹将其独特的论治经验介绍如下:
(一)呼吸衰竭属于喘证范畴
喘证的表现,《内经》有:“肺主气,其气逆而上冲而气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头、撷肚是为喘。”所以喘是呼吸困难一系列症状的概括。《直指方》亦说:“诸有病笃,正气欲绝之时,邪气盛行都壅逆而为喘。”说明了喘是邪盛正衰,濒临死亡的最后表现的症状之一。对预后的判断有:“汗出发润而喘者为肺绝”“汗出如油而喘者为命绝”“上气喘息、低昂、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肢寒者死”等有关论述,说明了诸般喘证皆属危候,所以这里说的喘(不包括一般哮喘,肺气肿喘),当属于呼吸衰竭。又有喘喝、喘脱之名,《内经》又有:“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及“诸病喘满皆属于热”。吴鞠通说:“手太阴暑温……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乙脑多发生在暑热之季,所以乙脑呼衰是喘证中之“暑喘”范例。
(二)实喘责肺,虚喘责肾
喘为呼吸困难之病,主要责之肺、肾。王肯堂说:“真元亏耗,喘生于肾气上奔,肺之真阴亏耗,不能荫于肾,肾之真元损伤,根本不固,则失摄纳,逆气上奔而为喘”,如何辨暑喘呢?王孟英说:“知暑伤肺络则肺虚,不知暑滞肺络则肺实,实喘则呼吸粗大,虚喘则气息不续……”从而引申到实喘治肺,虚喘治肾。总之乙脑呼衰与暑喘,实同而名异。所以,此喘是因于暑热,表现在肺,而根于肾。
(三)乙脑呼衰的证治分型
乙脑呼衰的表现有火、痰、喘、脱四大证候,根据实喘责肺,虚喘责肾的原则,结合个人临床实践,大致分为四个类型:
1.痰火壅肺型
病因病机:暑温湿热,熏蒸于肺,火壅痰生,气道阻闭,即“暑滞肺络”,肺失肃降,呼多吸少,肺气上逆而为喘。热陷心包可致昏迷。
临床表现:高烧(39℃)不已,神昏面赤,咳嗽痰喘,烦躁不安,呼吸粗大,咳嗽痰鸣,肺有啰音,时有抽风或有惊厥,舌红苔黄,脉洪滑而数。
治法:泻壅救肺为主。
方药:金银花 30g,滑石 15g,连翘 15g,石膏 80g,大青叶 30g,杏仁 10g,葶苈子 10g,苏子10g,芦根 30g,瓜蒌 10g,郁金 10g,贝母 10g。
上药可以酌减,或可酌选加知母、地龙、枇杷、鱼腥草、冬瓜子、桑皮、青黛等药。
2.腑结肺痹型
病因病机:暑热入里,胃府不通,燥屎结滞大肠,腑热熏蒸,火热迫肺,痰火上壅。肺气不通,肺道壅滞而为喘。腑结肺痹,痰火上逼,上扰神明,火极生风,故昏迷。
临床表现:体温39℃以上,高热不退,深度昏迷,烦躁,谵语,抽风。痰涎壅盛,喘粗不宁,呼吸深长,时而短促,胸满抬肩。腹满便结,三五日不下。舌绛,苔黄燥而有芒刺,脉弦洪大或弦数。
治法:通下救肺,釜底抽薪。
方药:瓜蒌 10g,大黄 12g,芒硝 12g,厚朴 10g,葶苈子 10g,枳实 10g,杏仁 10g,知母 12g,石膏 90g,连翘 12g,金银花 20g,甘草 4g。
煎服鼻饲,热毒壅盛可加大青叶、板蓝根。阴伤舌燥加玄参、沙参、麦冬、生地等药。
3.气阴两竭型
病因病机:暑温之性,热灼津液,耗竭肾阴,阴虚气伤,所谓“壮火食气”,气阴两竭,肾之真元难固,肺气无根欲绝,逆气上奔而为喘,正如内经所谓:“因于暑,汗烦则喘喝”。
临床表现:病由烦而静,神志昏沉,呼吸浅表,喘息气短,呼多吸少,气难接续,鼻煽头摇,胸高腹凹,汗出如洗,间有小抽风,舌苔光,绛而紫赤,脉细微而数,或散,或芤。
治法:益气救阴,治喘防脱。
方药:生脉散加味。人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5g,龙骨20g,牡蛎20g,山萸15g(或代以枸杞子),磁石20g,可酌加生地、白芍或独用生脉散。
4.喘脱型(阳脱)
病因病机:邪盛正衰,肾元疲惫,真元不固,摄纳无权,逆气上奔,喘逆加剧,肾阳欲脱,四肢厥逆,心阳衰残,心不敛液则汗大出,故喘脱,痰、喘并现。生命垂危。
临床表现:喘促加剧,神志昏愦,突然痰鸣暴喘,呼吸时停时续,或状若抽泣,鼻煤,唇黑,汗出如珠,体温骤降(36℃以下),血压下降,四肢厥冷,脉散乱无序或沉微欲绝,将成内闭外脱之象。
治法:回阳救喘,纳气固脱。
方药:全真一气去白术、熟地加龙牡汤。附子9g,人参12g,麦冬12g,五味子10g,龙骨12g,牡蛎12g,怀牛膝15g。水煎鼻饲。若暴喘下脱,肢冷滑泻急用黑锡丹。
(四)验案举隅
任某,女,8岁。1969年11月7日初诊。
现病史:昏迷45天,缘于高热头痛得病,3日而深度昏迷,惊厥抽风,根据脑脊液改变即确诊为“乙型脑炎”,病入营血,极重病型,发热40.3℃,入院经治疗3日又并发呼吸衰竭,风、火、痰、喘悉俱,病势险恶,经过抢救,恶候虽平,而仍深度昏迷又患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又患褥疮,膝、肘、背、臀、皮肤溃烂渗湿,久经治疗褥疮得愈,昏迷仍深,只有呼吸之气,别无他觉,待输液鼻饲维持生命。
现症状:昏迷不醒,呼吸衰微,头面浮肿,肢体消瘦,面色晦暗,目闭口开,喉中痰鸣,口角流涎,肌肤五官触之或针刺皆无反应,四肢软瘫,右半身尚有肌张力,鼻饲羊肉汤后便稀,舌苔白厚,脉微似无,昏迷。虽是心神之病而实为脑之损伤,久病不已是肾元方虚,肾之元阴、元阳不能上荣于脑,呼吸浅表是肺之气弱,口流涎沫,便稀是脾虚不固,主在肾脑,方用全真一气汤大补真元。
诊断:中医诊断:喘脱。
西医诊断:乙型脑炎呼吸衰竭。
证型:内闭外脱。
治法:回阳救喘,纳气固脱。
方药:党参 10g,白术 6g,怀牛膝 6g,附子 3g,山茱萸 10g,麦冬 10g,五味子 6g,茯苓 10g,甘草3g。水煎鼻饲,2剂。
1969年11月14日二诊:上方服2剂后,涎少,头稍有转动,知病有转机之相,改白术10g,加熟地6g,山药10g。滋肾健脾。服后泻止,苔白脉象有力,病情大有转机,脾气已运,胃气尚醒,当予补肾益精,开窍醒脑,改用地黄饮子为治。药用:熟地6g,山萸肉10g,肉苁蓉6g,石斛 6g,麦冬 6g,肉桂 3g,茯苓 10g,炙附子 3g,菖蒲 5g,远志 5g,薄荷 1g,生姜 3g,大枣 3枚,巴戟天10g。
1969年11月19日三诊:上方1剂下后,稍能吞咽,且有声响,3剂之后,右手稍能伸握,左臂动之能曲,右腿能动,但右肢仍瘫,面色转润,仍神情呆滞,眼球稍动,病情有转机,上方加淫羊藿8g,同时针刺合谷、曲池、廉泉、下关、针后始哭,泪如泉涌,继而拔去饲管,自能吞咽。
1969年11月21日四诊:患者神志渐清,但仍失语,舌红苔白脉细,拟方如下:黄芪30g,赤芍 10g,当归 10g,地龙 10g,川芎 5g,生地 15g,羌活 3g,玄参 10g,桃仁 10g,红花 10g,酸枣仁6g,山萸肉12g,生姜2片,大枣3个,甘草5g,远志6g,菖蒲8克。上方6剂之后,吞咽纳物如常,能哭能笑,语声渐清,继服上方15剂,患者住院114天基本痊愈出院。
四、胸痹
(一)宣痹通滞,通补阴阳
王怀义认为冠心病,其源于心,而根于肾。患病以中老年居多。患者素有内伤积损,适逢肾气渐衰弱之年,肾气疲惫,不能推动气血津液运行,滋生痰浊、血瘀,人体阴阳失衡。心气、心阳不足,运血无力,血行易滞,阻滞心络,不通则痛。所以,冠心病的治疗应针对病机,通补兼施,通阻疏滞以开其痹,调补阴阳使脏气平和。
当冠心病人出现阵发性胸部刺痛,痛引肩背,或胸闷气短,心律失常,舌质紫暗,或舌有瘀斑时,是心脉瘀阻的临床表现,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后,虽然心绞痛症状可暂时得到缓解,但时间不久又复发作,而且患者还表现出气短、自汗等,此为肾虚之故,故应在活血化瘀同时加入人参、山萸肉、当归等,通补并用。王怀义善用活血化瘀法,血府逐瘀汤效果较好。
(二)宣痹通阳,开胸化痰
由于患者素有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心脾,脾虚则痰浊内生,心阳虚则胸阳不展,痰浊上犯胸中,心脉痹阻而致胸痛及背,如表现为胸闷痰多,心悸气短,纳呆食少,畏寒肢冷,舌苔白腻等。此治以宣痹通阳,开胸化痰,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枳实、党参、桂枝、南星等。由于痰阻血脉,气血瘀滞亦同时存在。他每从痰瘀交夹论治,瓜蒌薤白桂枝汤和丹参饮,痰浊者用之无疑,气滞血瘀用之亦大有奇功。若心律失常,加苦参,紫石英,蝉衣。
(三)肃肺化痰,调气行血
心肺同居胸中,肺主气而心主血,气血相依,心肺相关,“心痛彻背”每与“喘息咳唾”并见,《灵枢·本脏》篇载有“肺大……则善病胸痹”之言,痰湿阻滞,郁闭肺气,胸中气机壅塞,胸阳痹阻,气血凝阻而致心痛。治应肃肺化痰,调气行血。方如瓜蒌薤白半夏汤、苏子降气汤、泻白散等加减。中药苏子、前胡等有改变平滑肌舒缩的作用,用之对血管有扩张作用。
(四)疏肝解郁,清肝安神
心主血,肝藏血,调达气机。《薛氏医案》云:“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强调肝气失调可致心病。如肝气郁结,气机失畅,气滞血瘀,心脉瘀阻,可致胸憋心痛,治宜疏肝解郁,行气和血,用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加减;若肝郁化火,湿热蕴结,亦可扰动心神,瘀滞心脉,治宜清肝泻火,解郁安神,可用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加减;若郁热伤阴,肝血暗耗,心血亦失荣养,血不养心而致心痛,治宜补肝养血,清热安神,可用酸枣仁汤合补肝汤加减。
(五)和胃降浊,斡旋中州
胃居中州,为水谷之海,以和降为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络肺,注于心前,胃气和降,心脉亦安。若痰自中积,停滞于胃,胃失和降,循经脉上逆胸中,壅塞气机,痹阻心阳,治宜和胃降浊,斡旋中州,方用越鞠丸、平胃散合丹参饮,苏子,葶苈子化裁治之。需要说明的是老年胃痛当与冠心病慎加区别,不可把冠心病当胃痛治,否则有误而偾事。
五、恶性肿瘤
王怀义行医50余年,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一)注重整体,辨证施治
注重整体,明辨本质,是王怀义在恶性肿瘤辨证施治方面的特色之一。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邪毒乘虚而入,积于体内,引发气滞血瘀,聚湿为痰,痰瘀交阻,渐成肿瘤。恶性肿瘤是因虚而得,因虚致实,整体为虚,局部为实。通过对年龄、病程、病史、体质、饮食习惯、所处地域、发病季节、症状、面色和舌脉等整体状况的辨证,判断出患者虚、实程度,才能决定治疗时是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还是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或扶正、祛邪皆顾。如病程短,年龄小,体质壮,体重、面色、饮食、舌脉等均无明显变化,为邪实较盛,正气尚足,治以祛邪为主;如病程长,年龄大,体质弱,体重下降,面色、饮食、舌脉等已有明显改变,为正气已虚,治以扶正为主。把握整体,辨清虚实,是肿瘤辨证施治的前提。
(二)久病从瘀论治,善用活血化瘀法
血瘀存在于恶性肿瘤发病过程始终,活血化瘀法已被公认为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大法。他依据中医气血理论,继承前贤的经验,经对血瘀证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久病从瘀论治,高度概括了血瘀在疑难病症中存在的普遍性。久病从瘀论治的观点,也为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我们经常发现,单纯活血化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不同系统的肿瘤,致瘀的原因和血瘀性质也各不相同。肺癌患者多因津亏致瘀,津液是血液的组成成分,水津充沛,血始能行,津亏不足以载血,血行涩滞而成瘀。治疗应以滋阴活血为主。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等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属积聚范畴,多因感受寒邪,寒性收敛凝滞,血脉错缩,血行迟缓而致瘀。因虚致瘀者,须益气活血,因气滞血瘀者,须行气活血。所以,须细审致瘀之因,明察成瘀之理,辨证用药,才能充分发挥活血化瘀药的疗效。
此外,尚有许多因素制约活血化瘀药疗效的发挥。如“痰浊挟瘀血,遂成窠囊”,窠囊与块垒都是指肿瘤之积块,因其坚硬顽固,一般活血化瘀之品很难直达病所,加之病程较长,邪毒与痰、瘀交相夹杂,深藏血络,癌肿根深蒂固等因素,均增加了祛除瘀血的难度。因此,他在活血化瘀时,常加浙贝母、山慈菇、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等化痰之品,使药物能够直捣肿瘤巢囊;加龟甲、炮山甲、皂角刺、夏枯草、猫爪草、海藻、昆布等软坚散结之品,以软化“癌瘤屏障”,加全蝎、蜈蚣、土鳖虫等虫类通络之品,以“松透病根”,搜剔络中邪气,从而达到增强活血化瘀药疗效的效果。
(三)扶正为主,不忘祛邪
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正气虚损密切相关。中医有“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的说法。由于正气先伤,邪毒乘虚而入,积聚于体内,使气滞血瘀,寒凝脉络,聚湿为痰,寒凝、毒积、痰、瘀交相夹杂,渐成肿瘤。而邪毒内踞,又进一步耗伤正气,使正气更加虚弱。可见,肿瘤总属本虚标实,是由虚而得,由虚致实。正虚不仅无力抗邪,维持生命基本功能,而且严重影响祛邪药的应用。因此,扶正固本成为晚期恶性肿瘤的重要疗法。通过扶助正气,培植本元,从而达到“养正除积”的目的。与一般疾病不同,在恶性肿瘤晚期,正气不断虚衰,而邪毒仍然较盛,形成大虚大实的特殊病理状态。祛邪则恐伤正,扶正又怕留邪、助邪,每遇如此复杂情况,他在扶正与祛邪关系的处理上,更显示出他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
以攻为补,抓准病机,选方用药,针对性要强,目的要明确。不论是以补为主,还是以攻为主,既要两者兼顾又不能过多考虑兼证,以保证处方效专力强,直中病所。如确属本缓标急者,就不必过多考虑正虚,要准确把握病机,集中力量祛邪,以免贻误治疗时机。如治一肺癌患者,症见咳声无力,口干,咳痰带血丝,胃中灼热,舌红有裂纹、苔少;但同时亦见大便秘结,半月未行,小腹胀痛,脘胀痞满不欲进食。他针对病情、权衡虚实,认为燥屎内结,阻滞气机,化燥生热,使已虚之阴更虚,治宜速攻其邪,以护阴津,仿仲景急下存阴之法,用大黄、厚朴、枳壳、芒硝、生地、麦冬、玄参等,2剂,水煎服。药后大便通,腹胀痛、胃脘痞满顿减,咳嗽、口干、咳痰带血丝亦明显减轻。后用滋阴润肺法为主,治疗1月余,诸症消失。
(四)验案举隅
案例1:
朱某,男,47岁,农民,霍州人。1978年4月20日初诊。
主诉:尿血2年,时出时止,初因劳伤尿血量少,不痛,近因过劳,尿多色红十余日不止,伴有头晕乏力,面黑体瘦,前来就诊。
诊察:形瘦神疲,舌红,苔黄白相兼,脉缓无力,尿色纯红,红细胞满视野,镜检膀胱三角区充血水肿,右侧输尿管开口处,旁有20mm×23mm大菜花状肿物,附有脓苔,山西省某医院诊为“膀胱癌”。
诊断:中医诊断:癥痼、尿血。
西医诊断:膀胱癌。
证型:积劳络伤,瘀留成积,癥结膀胱,尿血不止。
治法:化瘀消癥止血。
方药:自拟化瘀消癥汤加减。三棱10g,莪术10g,夏枯草10g,土鳖虫10g,鳖甲15g,炮山甲 12g,皂角刺 12g,生地 15g,连翘 20g,黄芪 15g,大黄 5g,白花蛇舌草 30g,玄参 12g,浙贝15g。
1978年5月8日二诊:服药2剂,尿血即止,连服14剂,腰困亦已,唯仍纳食不多,效不更方,上方加:鸡内金12g、山楂12g、神曲12g、刘寄奴15g、王不留行20g。
1978年6月25日三诊:上方连服60余剂,尿血已止,体重增加,亦能从事田间劳动,小便化验:未查到红细胞,嘱其再服上方40余剂,忌饮酒,辛辣食物,勿操劳过度,之后若遇过劳,见尿频、腰困时即以上方连服10余剂,病证即失。10余年后来云,多以此调治,尿血未见,能从事田间劳动,肩挑140斤重担,往来于山路之间,18年后其侄胃病来诊,述其尚好。所惜者,农民患者以不尿血,无痛苦,便不愿再受膀胱镜检之苦,近年来未知其音讯。
案例2:
刘某,男,65岁。1997年2月8日来诊。
主诉:腹痛腹胀,消瘦,乏力半年。半年前因腹痛腹胀,腹内可触及一长方形肿块,到省内某医院和北京某医院就诊,诊为“巨型黄色肉芽肿”,因肿块大,包裹腹主动脉,不能手术,故来我院就诊。
症见:面色黧黑,无光泽,消瘦,乏力,腹痛,腹胀,腹诊可触及一长方形肿块,质硬,固定不移,约24cm×16cm,口干不欲饮,舌暗有多处瘀斑,脉细涩无力。
诊断:癥瘕。
证型: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温阳,化瘀消癥。
方药:桃仁 10g,红花 10g,土鳖虫 10g,煅自然铜 20g,三棱 15g,莪术 15g,川芎 15g,当归10g,赤芍 10g,肉桂 10g,黄芪 30g,党参 20g,白术 10g,炮山甲 10g,夏枯草 15g,干姜 10g,胆南星10g,浙贝15g,全虫10g,甘草10g。7剂,水煎服。
1997年2月16日二诊:服上药7剂后,自觉精神稍增,腹痛缓解。腹诊肿块无明显变化,舌瘀斑明显消除,脉细涩。辨证准确,效不更方,守方再服15剂。
1997年3月5日三诊:患者药后精神大振,腹痛腹胀消失,自行来诊。查腹诊:肿块明显缩小,约15cm×4cm。舌红苔白,舌瘀斑仅剩2处,脉缓有力。因患者家住外地,要求多带药回家治疗,在上方中加麦冬20g,山药15g,茯苓15g。15剂,水煎服。1997年3月底来电话,告知一切都很好,嘱其按方继续服药。
1997年5月11日四诊:患者坚持用药,未再出现腹痛等症状,纳食正常。腹诊:肿块约6cm×2cm。舌红苔白,舌边仍有两处瘀斑,色浅,脉缓有力,守方继续服药一年,电话告知一切良好,腹部肿块消除。
案例3:
李某,男,74岁。2015年4月13日初诊。
代诉:患者患胃癌8月余,近7天不思饮食,嗜睡,渐致昏迷。故邀王怀义到家诊治。
现症:消瘦,面色㿠白,昏迷,呼之可应,体凉,额面多汗,脉细无力。
证型:阴虚阳脱。
治法:益气养阴,温阳固脱。
方药:人参 10g,沙参 30g,竹叶 10g,石膏 20g,姜半夏 10g,麦冬 30g,附子 10g,甘草 12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水煎,徐徐喂服。
2017年4月16日二诊:患者药后精神大振,可自己行动,自行来诊所求治。现饮食增加,面色黄,有光泽,舌淡苔白,脉细。正气得复,勿忘祛邪。故方中加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 10g,三棱 10g,莪术 10g。7 剂,水煎服。
2017年4月24日三诊:患者称感觉很好,纳香,饮食增加,面色红润,舌红苔白,脉缓有力。上方去人参、石膏,加党参15g,继服15剂。半月后其子来,告知患者很好,嘱其按上方继服,如有不适再来诊。
六、王怀义经验方
1.益气逐瘀汤
【组成】
党参,黄芪,白术,当归,升麻,柴胡,红花,䗪虫,水蛭,覆盆子,甘草,枳壳。
【功效】
益气化瘀,举陷升阳。
【主治】
气虚下陷,常法不治,病久不愈之脱肛、遗尿、尿闭、子宫下垂、尿频、二便失禁等病。
2.柴胡桂枝龙牡汤(古方新裁)
【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党参,桂枝,龙骨,牡蛎,远志,茯苓,大黄,炒酸枣仁,珍珠母,甘草,生姜。
【功效】
疏肝解郁,镇阳安神。
【主治】
郁证、癫、痫、失精,表现有胸胁胀满、烦躁不安、惊恐、谵语、抽搐等心神病类。与西医相对应的神经病、神经官能症、抑郁病等有关。
3.益肺摄尿方
【组成】
党参,五味子,麦冬,茯苓,白术,黄芪,当归,柴胡,萆薢,甘草。
【功效】
益气补肺,健脾强肾。
【主治】
尿频、遗尿、大便失禁、小儿尿床、老人夜尿多、遗溺等气虚不摄之症。
4.脐下逐瘀汤
【组成】
桃仁,大黄,丹皮,赤芍,桂枝,䗪虫,五灵脂,当归,川楝子,甘草,槟榔。
【功效】
下瘀导滞,化积止痛。
【主治】
小腹、少腹久痛不止,痛位不移,腹胀刺痛,按之痛甚,大便不畅等气滞血瘀证。诸如慢性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腹膜炎、胰腺炎、肠粘连、包块疼痛、妇女痛经、不育症、习惯性便秘之病。
【加减】
寒痛加附子、细辛、肉桂;热痛加金银花、蒲公英、金钱草、白花蛇舌草;慢性炎症可加桂枝;包块肿瘤加三棱、莪术、鳖甲、山甲、皂角刺;囊肿加椒目、白芥子、猪苓、鳖甲、人参;痛经加小茴香、延胡索、芍药、当归;大便闭结、小腹胀急有腹水加莱菔子、黑丑、白丑、郁李仁。
5.腹痛灵丹汤
【组成】
大黄,桃仁,桂枝,丹皮,赤芍,五灵脂,䗪虫,川楝子,甘草。
【功效】
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
阑尾炎,盆腔炎,通经,子宫肌瘤,结肠炎等所致的下腹疼痛。
【加减】
急性热痛,加山甲、皂角刺、败酱草、蒲公英、金银花等;寒痛加附子、小茴香、干姜;肠痈加冬瓜仁、生薏苡仁;癥瘕积聚加三棱、莪术等。
6.抑骨增生汤
【组成】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没药,地龙,骨碎补,牛膝,䗪虫,羌活,煅自然铜,甘草。
【功效】
补肾壮骨,活血止痛。
【主治】
颈椎骨质增生病,腰椎骨质增生病,骨性关节炎等。
【加减】
上肢痛加桂枝、威灵仙;项背痛加独活、狗脊;下肢痛加防己、木瓜;寒重者加附子、白芥子、麻黄。
7.瓜丹饮
【组成】
瓜蒌,薤白,丹参,檀香,砂仁,苏子,苦参,葶苈子,紫石英,桃仁,红花。
【功效】
通阳泄浊,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痛。
8.苍耳散加减
【组成】
苍耳子,辛夷,桔梗,皂角刺,蝉衣,金银花,蒲公英,甘草。
【功效】
清热解毒,通鼻开窍。
【主治】
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
【加减】
流黄浊涕加黄芩、连翘;头痛加白芷、羌活、藳本、细辛;体虚者加黄芪、升麻、茯苓等。
9.胃痛灵丹汤
【组成】
丹参,檀香,砂仁,赤芍,生地,丁香,川楝子,五灵脂,甘草。
【功效】
理气化痰,和胃止痛。
【主治】
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饥饿时胃痛,嘈杂反酸等。
10.瓜蒌苏心丹
【组成】
瓜蒌,薤白,苏子,葶苈子,丹参,砂仁,茜草,柏子仁,太子参,川楝子,檀香,甘草。
【功效】
降气活血,宽中止痛。
【主治】
冠心病,心肌梗死因气壅血瘀引起的胸痛、胸憋。
(整理者:魏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