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湿免疫疾病中医特色疗法
- 张剑勇 娄玉钤
- 1515字
- 2020-08-29 04:44:07
【特色疗法述评】
1.目前,对于痛风的常规治疗仍以西药为主,通常选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激素、苯溴马隆、别嘌醇等。这些药物以不同的作用机制达到缓解或治疗痛风的目的。但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发现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尤其是在痛风合并其他疾病时,常规西药的运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痛风急性发作合并消化道溃疡甚至出血,则出现患者无药可用,类似的情况,在临床工作中也经常碰到。鉴于此,我们大可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依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分期论治。急性期则以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中药汤剂、中药熏洗、中药外敷、针刺疗法、局部刺络放血等等,尽快改善患者症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间歇期及慢性期则治其本,从根本上消除痛风发生的原因,减少复发。
2.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中医药的整体治疗、平衡阴阳与西医抗炎镇痛相结合。在临床工作中,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同时又可辨症论治,根据患者不同的兼夹症,随时调整中药药味及剂量,既提高了疗效,又可避免了西药的毒副作用,充分发挥了中医药治疗痛风“减毒增效”的优势。
3.根据中医理论、阅读大量文献,结合大量临证实践中的体会,认为“虚、浊、热、瘀”是痛风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归纳、发现痛风每一期患者共同的中医证候特点,从而提出对应痛风的每一分期,分型辨治痛风的思路。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属“湿热痹阻证”,间歇期从“脾肾”论治,慢性痛风石病变期中医辨证属“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证”。对大量临床病例的总结,对临床治疗痛风确有禆益。
4.将中医治法与西医理论相结合,使中医治法有理可依。按中医理论,湿热蕴久则生瘀,致血涩结滞,化为浊瘀,因此浊瘀也是痛风急性发作中较常见的类型,朱良春教授依据该病的特征而称之“浊瘀痹”,并创立泄浊化瘀大法,不但可以解除痹痛,而且能够改善人体内环境,促进血液循环,排泄和降低尿酸。痛风之“浊瘀”本质可与尿酸水平过高相联系,即大量尿酸盐沉积。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采用泄浊化瘀之方药治疗后,能够明显降低血尿酸指标,从中西角度支持“浊瘀”学说。也可积极参考西医学对本病之认识及对中药药理之研究,选取适当的中药组方治疗。如研究发现:土茯苓、萆薢、晚蚕沙可降低血尿酸;威灵仙、秦艽能溶解尿酸结晶并解除尿酸疼痛;生薏苡仁、泽泻、车前子、茯苓、地龙能增加尿酸排泄;泽兰、桃仁、当归可抑制尿酸合成;百合、山慈菇等有秋水仙碱样作用,抑制白细胞趋化,从而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炎性反应。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上述药物中选用适合者组方。这是一种参考西医学研究成果的方法,但运用时要考虑患者体质,结合前期辨证,而不宜单纯以西医学思路运用。在此基础上,可提出将西医学与中医学相结合,提出在分期辨证下进一步辨证论治。如西医学认为,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生化基础,而降低血尿酸是痛风治疗的关键;中医认为高尿酸实属痰、瘀、浊、毒等病理产物,而其病理在于脏腑运化功能受损使湿浊等代谢产物堆积,故利湿泄浊为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5.中医药防治痛风存在着很大优势,可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但是在内治外治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如痛风的辨证分型不一致,疗效评定标准不一,难以客观地评价疗效;临床报道虽多,却多缺乏对照组,且样本量较少,使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重复性及可信度受到影响。因此,从中医学角度出发,开展痛风的临床流行病学及证候治疗学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在治疗方向上,中医药对痛风的治疗有着很好的疗效,治疗方法也有其多样性、针对性。因此,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样本收集,建立患者电子档案,实行资源共享,对患者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具有普遍适用性及临床特色的疗法,并积极推进大规模的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