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君

陈湘君,1939年3月出生,浙江杭州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六年制医疗系本科。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首批名中医。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西学中高级研修班导师、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陈湘君名医工作室和名师研究室导师。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顾问。主编教育部七年制本科、上海市教委五年制本科教材《中医内科学》及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案例版》等主干教材,《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等辅助教材,发表论文60余篇。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市科委课题2项、市卫生局课题3项,获评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中医药科技一等奖1项。

一、临床经验

(一)运用膏方的原则

1.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

中医膏方是根据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研究滋补强身、纠偏祛病、益寿延年的特殊中医方剂,应做到一人一方一膏。开处膏方时强调两点:第一要全面了解病人的体质,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其体质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第二要辨清病邪的性质及其与体虚的主次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因人而异地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通过以上两点的把握,全面了解病家阴阳气血脏腑亏虚之所在,处方用药才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开膏方最忌不顾病人体质、不管病邪性质,在治疗上不疏其实而一味补虚,往往愈补愈滞,反增病势,而猛攻其实,又易伤及正气,加重病情。好的膏方处方必须做到阴阳兼顾,虚实平调,协调脏腑,方能达到稳定而优良的疗效。

2.调理脏腑功能,以平为期

慢性疾病的治疗当缓图之,膏方治疗时应注意三点:第一要注重标本兼顾,许多慢性疾病都存在着本虚标实的特点,组方时要根据病人目前的病情和脏腑状态合理配伍扶正药物和祛邪药物的比例。疾病和衰老不等于虚损,虚损不是致病或衰老的根本和唯一因素,运用中药辨证组方,使机体达到新的动态平衡。第二要注意药性的寒温调配,不可过偏,以平为期,由于膏方服用时间较长,如果药性过温或过寒,都会对病人的病情和体质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三要时时不忘顾护胃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内服膏方的吸收利用也要依靠脾胃的运化功能。在临证中常用陈皮、木香、枳壳等理气消滞、健脾助运和谷麦芽、生山楂等消食导滞、健脾开胃之药,以防止药量太多导致脾运失健、胃纳不佳的情况。

3.膏方组方体现君臣佐使

膏方药味众多,多为20~50味,但也要体现君臣佐使,层次分明。在辨证明确的前提下,先确定其基本治法,然后将某些具有相似功效的药物精选并归为一类,形成一组药,以组药的形式来构成君臣佐使。如气虚者,当以补气药为君药,可选取一组均具有补气功效的药物作为君药组,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也可以在辨证基础上选用功效相近的成方为君药组,如气虚者可选用六君子汤合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作为君药组。而慢性疾病者多有许多兼变证,如气虚者兼有气滞、湿阻,则臣药组可以由行气化湿药物组成,如选用陈皮、木香、苍术、砂仁、蔻仁等。

(二)膏方在治疗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

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以关节局部肿、痛、僵甚至畸变,乃至全身多关节失用为特征,但同时多见怕冷畏寒,面色白、神疲气短,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等症。《济生方》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类风湿关节炎为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主要为卫气亏虚及肝脾肾不足,标实则为外感之风寒湿热之邪及后期之痰湿瘀血交阻,因此类风湿关节炎之发病与患者脾气亏虚、阳气不足有关,在此基础上多选用黄芪、生白术、生米仁、党参、太子参益气,巴戟肉、桂枝通阳散寒,茯苓、猪苓、防己利湿,乌梢蛇、羌独活、桑寄生等祛风除湿,后期夹痰瘀者选用半夏、制南星、参三七、丹参、莪术、鸡血藤等化痰祛瘀。收膏常以鹿角胶、阿胶以达到温阳散寒、养血舒筋的效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

可出现局部或全身红斑蝶疮、发热不退,或伴关节肿痛、心悸、泡沫尿、浮肿等多种表现。其发病多为肝肾精血亏虚、邪火内生的基础上,感受风湿热毒或因烈日曝晒,热毒内侵,内外相合,两热相搏,导致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经脉痹阻,内伤脏腑而致病,日久可耗气伤阴,转为气阴两亏或阴阳两虚之证。常选用黄芪、生白术、太子参益气;南沙参、生地、枸杞子养阴;蛇舌草、丹皮、赤芍清解热毒;若热毒炽盛,加青蒿、水牛角、败酱草等。

干燥综合征:

主要有口眼干燥、关节疼痛等表现,其病机为阴虚燥毒,其病本当责之肝肾。肾阴亏虚,肝木失于涵养,双目干涩,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反灼肺金,肺失肾阴滋润,则鼻咽干燥,或伴干咳痰黏。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依赖于先天的支持,肾阴不足,脾胃失养,无法化生水谷精微,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津枯胃燥,而见口舌干燥。因此,肝肾阴虚为本,燥毒为标是本病之病机特点。常用南北沙参、天麦冬、玉竹、黄精、石斛滋养肺胃之阴;白芍养血柔肝;生地、枸杞子、制首乌养肝肾之阴。收膏时多用鳖甲胶,并投以枫斗、西洋参养阴润肺。

强直性脊柱炎:

以腰脊疼痛,两胯活动受限,严重者脊柱弯曲变形,甚至强直僵硬;或背部酸痛、肌肉有僵硬沉重感,阴雨天及劳累后加剧为临床表现。是因先天肾阳虚衰,督脉失温,外感寒邪,内寒与外寒相合,寒性凝滞,凝痰成瘀所致。多用巴戟肉、菟丝子、肉苁蓉、仙茅、仙灵脾、补骨脂、淡附片温督散寒;以乌梢蛇、蕲蛇、羌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祛风除湿;骨碎补、苏木活血定痛,辅以丹参、三七、半夏、南星、皂角刺等化痰祛瘀。收膏时多用鹿角胶温阳。

二、防治优势

冬季多寒湿之邪,且人体阳气相对不足,是风湿病最容易复发和加重的季节。中医认为,风湿病多由风、寒、湿、热等六淫外邪单独或联合侵犯人体,闭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并随人体体质阴阳之不同而出现寒化、热化或痰瘀交阻,使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肿胀、麻木,重者屈伸不利,形成中医所统称的痹证。这类疾病的治疗多需要长期根本的调治,或祛邪,或扶正,或两者兼顾,且往往需守法久治方获显效。同时,痹证一病中医认为主要责之肝脾肾不足,因肝主筋,肾主骨,筋骨不利多与肝肾有关,至于部分病人关节易肿胀、僵硬或灼热红肿则又与脾虚湿热内生有关,而此三脏的调理最好时机仍是冬季。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即人体与天地之气息息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人体生理活动也随之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相应变化。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阳气、阴精均藏而不泻,营养物质能充分吸收、利用和储存,因而在这段时间选择适当的膏方进行调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作用,使来年阴阳平衡,五脏六腑协调,气血和顺。

此外,由于风湿性疾病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自身免疫失衡和紊乱。而膏方中多种药物均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长时间低剂量坚持服用,可逐步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机体免疫自稳,改善病情,有利于减少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大量长期应用所产生的毒副作用。

三、医案精选

1.类风湿关节炎案一

喻某,男,52岁,2004年12月3日初诊。患者反复双手小关节对称性肿胀、僵硬2年余,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目前口服塞来昔布(1粒,每日2次)、来氟米特(1粒,每日2次)及中药,现双手关节无明显变形,双手晨僵仍有,大于30分钟,疼痛肿胀不甚。夜寐欠佳,时有眩晕。大便溏薄,不成形,每日3~5次,小便可,苔根黄腻质胖,脉细。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史,幽门螺杆菌(+);高血压史,目前服替米沙坦、索他洛尔、氢氯噻嗪。患者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明确,属中医痹证,目前以关节僵硬为主,晨僵尤为明显,而无明显疼痛肿胀。类风湿关节炎之僵、肿为湿邪表现之的症。而脾虚乃是类风湿关节炎病机中“正虚”的主导。脾虚则湿盛,湿阻中焦,则胃纳不佳,湿蒙清窍,则时有眩晕;湿盛则大便溏薄;于舌象则见苔根黄腻而质胖。患者虽有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萎缩性胃炎、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但证候上仍以脾虚湿盛为主,此异病同治之理。其病机应为正虚邪少,正虚责之脾气不足,且病久肝血不行,情怀稍有郁滞,故证属脾气亏虚兼有肝郁,治法当以益气健脾除湿为主,又虑类风湿关节炎皆有久病入络、久病及肾之患,于膏方调理中辅以活血通络、补肾填精之品,有先防之意。处方:

生黄芪300g 炒白术120g 炒米仁150g 防风120g 防己120g 羌活120g 独活120g 僵蚕300g 陈皮90g 半夏90g 川朴100g 泽兰300g 泽泻300g 土茯苓300g 猪苓100g 茯苓100g 益智仁100g 鸡血藤300g 乌梢蛇300g 蕲蛇120g 参三七60g 制首乌200g 党参120g 蒲公英300g 菝葜300g 山药300g 杞子120g 芡实150g 桂枝60g 延胡索300g 墨旱莲300g 陈香橼120g 莲心120g 莲须120g 覆盆子300g 灵芝300g 天麻120g 煅瓦楞300g 象贝母200g 丹参150g 夜交藤300g 潼蒺藜120g 白蒺藜120g 巴戟肉200g 菟丝子200g 川芎90g 莪术100g 牛膝150g 杜仲150g 枣仁200g 砂仁60g 蔻仁60g

另煎兑入:生晒参100g 藏红花30g 阿胶200g 鹿角胶50g 龟甲胶50g 饴糖500g 收膏

二诊:2005年12月20日。服上方后,1年来,仍以上方健脾化湿加减汤药治疗。患者关节僵硬较以前好转,无明显变形。舌苔淡薄,胃纳佳。继守原方,酌加补肝肾、益精血之品。2006年至今每年服用1料膏方,病情稳定,关节不感僵痛,且无畸形,已停服西药,中药亦间隔3~4个月服用10剂左右。

按:

该病人此前一直在陈湘君教授处服用中药治疗,病情趋于稳定,因此想寻求膏方帮助其稳定病情,另外还合并高血压、慢性胃炎等多种疾病,往往一帖中药不能兼顾其复杂病情,所以其属于适于膏方调理的慢性病但病情比较稳定的患者。根据其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表现为晨僵,但疼痛肿胀不甚,以及大便溏薄等症状,辨其为脾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治疗上主要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痰为主,佐以补肾通络。本方兼具防己黄芪汤、独活寄生汤、参苓白术散、平胃散、防风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之功。其中生黄芪、炒白术、炒米仁、防风己、泽兰泻、猪茯苓诸药为先生常用之益气健脾除湿药组。参以祛风通络的虫类药如乌梢蛇、蕲蛇,补肾填精的制首乌、杞子、巴戟肉、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等。为防止碍胃,又用陈香橼、砂蔻仁等理气药,动静结合,使补中有通,而收全效。

2.类风湿关节炎案二

杨某,女,51岁,2003年11月17日初诊。患者有类风湿关节炎史5年,诸药罔效,改服中药,肿痛已有改善。为巩固疗效,入冬后拟膏方与汤药并进。现左腕及右肘关节肿痛,扪之肤热。平日手足不温,食入运缓,脘腹作胀,然无吞酸嗳气,大便无规律,质不干不溏,口干不渴,苔薄质红,脉细。气虚痰湿阻络,郁而化热,气血阻滞不通。治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佐以清热。处方:

生黄芪300g 生地120g 知母100g 忍冬藤300g 鸡血藤300g 扦扦活300g 羌活120g 独活120g 泽兰150g 泽泻150g 防风120g 防己120g 骨碎补150g 乌梢蛇200g 僵蚕300g 川芎90g 红花90g 伸筋草150g 党参100g 北沙参200g 石斛100g 参三七60g 延胡索300g 炒白术100g 鸡内金120g 陈香橼120g 八月札120g 蕲蛇90g 砂仁60g 蔻仁60g 菟丝子200g 巴戟肉200g 川断150g

另煎兑入:生晒参100g 阿胶250g 冰糖300g 收膏

二诊:2005年1月10日。进膏方后,效延半年,关节不痛,动如常人,立秋后疼痛复作,服英太青后疼痛可缓。二便调畅,纳可食馨,苔薄质红,脉细。处方:守方加炒米仁150g、大白芍150g、地鳖虫120g、桑寄生150g、杜仲150g、地龙200g、钻地风120g。

按:

患者脾虚失运,正气内亏在先,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入侵于四肢骨骱,气血运行不畅而血停为瘀,湿凝为痰,最终导致瘀血痰浊凝结于手足关节,郁而化热。遵张景岳“邪入于阴则痹”,“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之旨,治疗以益气健脾、补肾强骨以扶正,除湿化痰、活血清络以祛邪,通过整体调治截断湿瘀诸邪的生成。患者初诊时即有脾虚中脘不适,脾胃失和之证,而祛风除湿之药多苦寒败胃,故方中以大量健脾和胃之品既治其本,又监制祛风湿药败胃之弊。二诊时患者关节疼痛已有明显好转,前方基础上加强补肾通络之力,以收全功。

3.类风湿关节炎案三

叶某,女,35岁,2006年12月11日初诊。患者有类风湿关节炎史15年余,现每日服泼尼松(强的松)4mg,配合中药治疗,3年来关节肿痛及晨僵不明显。唯冬季常有四肢不温,夏日则动则汗出,口干欲饮,腰酸,易感疲劳,服中药后夜寐改善,经期25日一行,中等量,色红,无血块。既往有病毒性心肌炎史,偶感胸闷心悸,纳可,寐尚安,二便调,苔薄质红,脉细。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治拟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兼顾养心安神。处方:

生黄芪300g 当归90g 川芎100g 白芍150g 白术120g 防风120g 防己120g 羌活120g 独活120g 鸡血藤300g 乌梢蛇300g 生地150g 山萸肉90g 玄参150g 石斛300g 清甘草90g 太子参300g 麦门冬150g 五味子60g 丹参150g 夜交藤300g 灵芝300g 枣仁300g 淮小麦300g 大枣100g 大百合120g 骨碎补150g 巴戟肉200g 菟丝子150g 青龙齿先煎300g 辰茯苓120g 朱灯心30g 穿山甲90g 杞子120g 绞股蓝150g 莲子心120g 木香60g 山药300g

另煎兑入:生晒参100g 阿胶300g 冰糖200g 饴糖300g 收膏

二诊:2007年11月12日。关节不痛,腰酸乏力,口臭,大便正常,夜寐早醒。膏方服后,体虚感冒明显减少,口干。舌红苔薄,脉小滑。处方:

生黄芪300g 生白术120g 白芍150g 石斛300g 桂枝90g 煅龙骨300g 煅牡蛎300g 淮小麦300g 红枣90g 清甘草90g 玉竹120g 黄精120g 菟丝子150g 枸杞子120g 丹参150g 墨旱莲300g 灵芝300g 枣仁300g 乌梢蛇300g 鸡血藤300g 巴戟肉150g 怀山药300g 柴胡120g 山栀60g 丹皮150g 青龙齿先煎300g 绞股蓝150g 生铁落先煎600g 桑椹子150g 远志60g 陈香橼120g 路路通120g

另煎兑入:西洋参50g 生晒参100g 阿胶300g 饴糖500g 收膏

三诊:2008年11月17日。症情平稳,现每日服泼尼松3mg,唯尚易疲劳,口干,腰酸,关节不痛,夜寐欠安,大便正常。苔薄质红,脉细。处方:

生黄芪300g 生白术120g 大白芍150g 石斛150g 当归120g 桂枝90g 煅龙骨300g 煅牡蛎300g 淮小麦300g 大枣90g 清甘草120g 玉竹120g 黄精150g 菟丝子150g 鸡血藤300g 乌梢蛇300g 远志60g 枣仁300g 灵芝300g 夜交藤300g 巴戟肉150g 柴胡120g 丹参150g 丹皮150g 青龙齿先煎300g 生铁落先煎60g 制首乌300g 桑椹子150g 核桃肉250g 陈香橼120g 路路通120g

另煎兑入:西洋参100g 生晒参100g 枫斗150g 阿胶300g 饴糖500g 收膏

按:

患者病证已入缓解期,虽邪实之象不明显,但由于患者素体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邪气潜伏深处,一遇外感,极易相感发病而致病情反复。在病情的缓解期服用膏方调治以固其本,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御邪于外,阻邪深入并逐余邪外出,使病情得以长期缓解。

4.风湿性关节炎案

郑某,女,58岁,2008年12月10日初诊。患者于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身多关节疼痛,呈游走性,以四肢大关节为主,无明显红肿,同时伴颈项板滞感,四肢偶有麻木,时有心烦易怒、潮热汗出,平素易乏力,夜寐多梦,二便正常,纳可,苔薄腻质胖,脉小滑。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气虚风邪乘虚而入脉络,血脉痹阻不通,气虚日久,暗耗阴血而生内热之象。治拟益气祛风通络,而兼养阴清热。处方:

生黄芪200g 生白术120g 生米仁150g 陈皮90g 半夏90g 防风120g 防己120g 羌活120g 独活120g 川芎120g 鸡血藤300g 乌梢蛇300g 威灵仙150g 骨碎补150g 红花100g 桑枝150g 生地120g 熟地120g 知母100g 黄柏100g 莲心120g 山栀60g 丹皮150g 丹参150g 赤芍150g 白芍150g 落得打150g 川断150g 菟丝子150g 淮小麦300g 炮穿山甲90g 明天麻120g 葛根300g 砂仁后下60g 合欢皮90g 夜交藤300g

另煎兑入:生晒参100g 阿胶300g 冰糖300g 收膏。

二诊:2009年12月8日。关节偶有酸痛,颈部不适,夜寐欠安,口干苦,多汗,苔黄腻,脉小滑。处方:

生黄芪200g 生白术120g 黄连90g 陈皮90g 半夏90g 天麻120g 白茯苓120g 羌独活120g 防风己120g 鸡血藤300g 葛根300g 僵蚕150g 川断150g 杜仲150g 川芎120g 红花100g 生地150g 熟地150g 赤芍150g 白芍150g 丹参300g 牛膝150g 桑寄生300g 落得打150g 徐长卿300g 合欢皮90g 夜交藤300g 穞豆衣150g 莲心须120g 淮小麦300g 清甘草90g 菟丝子150g 杞子120g 木香90g 砂仁后下60g

另煎兑入:生晒参100g 阿胶300g 冰糖300g 收膏

按:

患者全身多关节游走性疼痛属中医行痹范畴,因患者以游走性关节疼痛、僵硬、麻木为主,考虑为气虚络阻,血行不畅,治疗上宜“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而“脾为后天之本”,健脾既可益气又可生血,故方以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为主,佐以防风己、羌独活祛风散寒,标本兼治,另以乌梢蛇、川芎、鸡血藤、明天麻等活血通络,养血行血。气虚阴血不足,虚火上扰而见心烦易怒、潮热汗出等症,治疗上予以莲心、山栀、白芍等养阴血、宁心安神。二诊时关节疼痛明显好转,但天癸已绝,心肝火旺之象凸显,故在前方基础上加用穞豆衣、黄连、淮小麦、清甘草等平抑肝火、清心除烦之品,更见其辨证施治,方随证转之功。

5.强直性脊柱炎案一

梁某,男,38岁,2006年10月30日初诊。患者有强直性脊柱炎病史10年。多处求治,证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初起时有腰骶部疼痛,近年来逐步发展为颈腰背疼痛,僵硬。来诊时患者颈椎板滞僵硬明显,腰痛尚可,右髋关节屈伸不利,关节遇暖得舒,手足时有麻木。伴口干,大便偏烂,纳寐可。苔薄腻,质胖,脉细迟弱。腰为肾之府,腰骶部乃督脉循行的部位,故辨为肾虚督寒,经脉失养;加之患者大便偏稀,舌质胖大,苔薄腻,此乃脾虚湿蕴之象。故治宜补肾温督,健脾化湿。方拟参苓白术散合干姜苓术汤、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

党参150g 炒白术120g 淡干姜90g 清甘草90g 生黄芪300g 川芎120g 红花100g 赤芍150g 白芍150g 当归120g 地龙300g 葛根300g 虎杖150g 金毛狗脊200g 巴戟肉200g 补骨脂150g 骨碎补150g 地鳖虫120g 落得打150g 留行子150g 延胡索300g 蜈蚣10条 蜂房120g 土茯苓300g 焦山楂100g 焦六曲100g 菟丝子300g 炒米仁300g 陈皮90g 半夏90g 参三七60g 穿山甲90g 仙灵脾300g 淡附片90g 石斛150g 蕲蛇100g 砂仁后下60g 牛膝150g

另煎兑入:生晒参100g 阿胶200g 鹿角胶70g 龟甲胶50g 饴糖500g 收膏

二诊:2007年11月5日。服药后患者关节痛好转,阴雨天颈背僵痛,以僵为主。大便已正常,但饮食不慎则易腹泻。尿酸偏高。苔薄腻,质胖,脉细。寒湿之邪已十去其九,改从治本入手,续拟温肾健脾之法。处方:

党参150g 炒白术120g 淡干姜90g 清甘草90g 怀山药150g 白扁豆120g 焦山楂100g 焦六曲100g 生黄芪300g 川芎150g 红花120g 赤芍150g 白芍150g 当归90g 莪术150g 地龙300g 葛根300g 僵蚕300g 海藻150g 海带150g 皂角刺150g 补骨脂150g 骨碎补150g 巴戟肉200g 菟丝子200g 土茯苓300g 粉萆薢300g 山慈菇150g 鹿角片先煎100g 陈皮90g 半夏90g 炒米仁150g 仙灵脾150g 鸡血藤300g 乌梢蛇300g 参三七60g 延胡索300g 蜈蚣30g 落得打300g 砂仁60g 炮穿山甲90g 牛膝150g

另煎兑入:生晒参100g 阿胶200g 鹿角胶50g 龟甲胶50g 饴糖500g 收膏

三诊:2008年11月10日。服上药后,患者腰背痛已不明显,稍有颈椎板滞不舒。大便正常,纳寐可。苔薄黄,脉细。继遵原法。处方:

生黄芪300g 炒白术120g 怀山药300g 当归120g 川芎150g 葛根300g 地龙300g 红花100g 白芍150g 延胡索300g 蜂房120g 蜈蚣30条 参三七60g 落得打150g 僵蚕300g 鸡血藤300g 乌梢蛇300g 淡干姜90g 仙茅150g 仙灵脾150g 补骨脂150g 骨碎补150g 金毛狗脊300g 川断150g 杜仲150g 地鳖虫120g 徐长卿300g 威灵仙150g 鹿角片90g 穿山甲90g 皂角刺120g 菟丝子150g 巴戟肉150g 苏木90g 莪术150g 鸡内金150g 木香90g 陈皮90g 生地150g 熟地150g

另煎兑入:生晒参120g 阿胶200g 鹿角胶100g 饴糖500g 收膏

按: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多表现为腰背、颈部的疼痛,后期多表现为关节的僵硬。本病例为一则典型的强直性脊柱炎后期患者。肾为腰之府,肾主骨,后背为督脉循行的部位,故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多以肾虚督寒为本。结合本患者还有大便偏烂,舌质胖,苔薄白腻等脾虚湿蕴之象,故初诊时予温肾强督、健脾化湿之法治疗。经治患者颈腰部疼痛明显好转,但仍有饮食不慎则易腹泻之症。故二诊加强了健脾温肾的力度。针对湿浊下注所致的尿酸偏高,多用土茯苓、粉萆薢、山慈菇以清利下焦湿热。这些药物经药理研究证实有降尿酸作用。至三诊患者各症状均得到改善,故遵原法,继予温肾健脾。

6.强直性脊柱炎案二

戚某,男,38岁,2007年10月23日初诊。病情概要:有“腰背痛”10余年,去年外院查HLA-B27(+),胸腰椎正侧位片以及双侧骶髂关节斜位片分别示“胸腰椎前纵韧带增厚呈竹节样改变,双侧骶髂关节模糊,间隙明显变窄,符合强直性脊柱炎(AS)表现”。指地试验(+),枕墙试验(+),侧弯以及转身受限,来诊时腰背痛不明显,但后背僵硬,纳欠佳,食入即饱,二便如常,苔白腻,质灰紫黯,脉弦。有烟酒嗜好。有胆囊多发息肉史。患者腰僵纳呆,苔腻脉滑,素体肾阳亏虚,且长期烟酒伤脾助湿,脾肾不足,湿浊内蕴,痹阻经络。治拟燥湿健脾,补肾强脊通络。处方:

苍术120g 白术120g 川朴100g 陈皮90g 半夏90g 石斛150g 干姜60g 土茯苓300g 制南星300g 僵蚕300g 赤芍120g 白芍120g 独活120g 桑寄生300g 川断150g 杜仲150g 地鳖虫120g 留行子150g 落得打150g 川芎90g 红花90g 补骨脂120g 骨碎补150g 巴戟肉200g 参三七60g 鸡内金150g 鸡血藤300g 山甲90g 金毛狗脊150g 生山楂90g 谷芽300g 麦芽300g 乌梢蛇300g 延胡索150g 砂仁60g 蔻仁60g 鹿角片先煎90g 仙灵脾300g

另煎兑入:生晒参100g 阿胶300g 饴糖500g 胡桃肉200g 收膏

二诊:2008年12月1日。腰背酸冷,夜寐汗出,纳可,饮酒多,胃脘隐痛,时泛酸水,大便正常,苔薄腻,脉滑。湿浊已化,脾肾不足之象显露,故重用益气健脾,佐以温肾通络。处方:

党参150g 炒白术120g 炒米仁300g 怀山药300g 干姜90g 淡附片60g 仙茅150g 仙灵脾150g 苁蓉150g 金毛狗脊300g 川断150g 菟丝子150g 巴戟肉150g 僵蚕300g 鸡血藤300g 乌梢蛇300g 丹参300g 川芎120g 红花100g 威灵仙150g 骨碎补150g 徐长卿300g 落得打150g 蜈蚣30条 莪术150g 皂角刺150g 鸡内金150g 川朴120g 陈皮90g 半夏90g 野葡萄藤300g 八月札150g 陈香橼120g 路路通120g 炮穿山甲90g 地鳖虫120g 留行子150g 砂仁60g 蔻仁60g

另煎兑入:生晒参100g 鹿角胶150g 龟甲胶50g 阿胶120g 饴糖500g 收膏

三诊:2009年10月26日。腰酸冷不适好转,但胃脘隐痛,易汗出,易疲劳,苔薄黄腻,舌体胖,舌质黯,脉小滑。拟健脾和胃,补益肝肾,佐以活血通络。处方:

党参150g 炒白术120g 黄连90g 陈皮90g 半夏90g 木香90g 砂仁60g 茯苓120g 鸡内金150g 煅瓦楞300g 野葡萄藤300g 石见穿150g 象贝母150g 莲心120g 莲须120g 淮小麦300g 延胡索300g 独活120g 桑寄生300g 地鳖虫120g 川断150g 落得打150g 徐长卿300g 骨碎补150g 威灵仙150g 蜈蚣30条 穿山甲90g 鸡血藤300g 蕲蛇150g 八月札120g 路路通120g 参三七60g 苏木90g 菟丝子150g 巴戟肉150g 鹿角片先煎90g

另煎兑入:生晒参100g 鹿角胶100g 龟甲胶100g 阿胶100g 饴糖500g 收膏

按:

患者患病已有十载,脾肾不足,湿浊阻于脾胃及腰背,经燥湿和胃,补肾强脊通络治疗后,湿邪渐化,脾肾阳虚之本渐显,故二诊拟健脾补肾、温阳通络之剂,并予龟甲胶、鹿角胶等收膏寓龟鹿二仙膏之意温肾益精,补气养血。三诊仍拟补益脾肾,佐以和胃活血为治。三诊处方各有侧重,但始终注重补益其已亏之脾肾之外,针对不同阶段湿重、血瘀、胃热也加以不同治标之法,说明服用膏方也需灵活辨证,标本同治。

7.强直性脊柱炎案三

许某,女,40岁,2006年12月25日初诊。患者因“反复腰骶部酸痛2年余”就诊。患者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始出现腰骶部酸痛不适感,曾在外院查HLA-B27(+),X线片示“双侧轻度骶髂关节炎”,遂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曾服用柳氮磺吡啶片、沙利度胺片(反应停片)等药,但因疗效欠佳而停用。半年前患者开始口服甲氨蝶呤片每周10mg、美洛昔康片每日7.5mg进行治疗,并自4个月前起来我院服中药治疗,诸症有所减轻。现为求进一步巩固疗效,要求膏方治疗。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窦炎和胆囊切除病史。刻诊:自觉腰骶部酸痛、下坠感,足跟疼痛,晨僵不明显,大便每日一行,小便可,纳食减少,寐可,月经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此乃肾虚督寒,外感寒湿与内生虚寒之邪同阻经络,日久成瘀,闭阻经络,不通则痛,故证属肾虚督寒、瘀血内阻型,治以温肾强督、祛痹、活血通络。处方:

独活120g 桑寄生300g 地鳖虫120g 川芎90g 红花100g 川断150g 菟丝子300g 巴戟肉200g 穿山甲90g 王不留行150g 落得打150g 骨碎补150g 肉苁蓉150g 生地150g 熟地150g 生黄芪150g 蕲蛇100g 枸杞子120g 潼白蒺藜120g 太子参300g 生白术120g 枳实300g 野葡萄藤300g 蒲公英300g 菝葜300g 白茯苓120g 虎杖300g 木香90g 八月札150g 陈香橼120g 清甘草90g 绿萼梅120g 佛手片120g 砂仁60g 蔻仁60g 路路通100g

另煎兑入:生晒参100g 阿胶300g 冰糖200g 收膏

二诊:2007年2月26日,进食膏方2个月后,患者自觉腰骶部酸痛、下坠感和足跟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亦明显减少,无明显晨僵出现,二便基本正常,纳食馨,寐可,月经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守去年膏方再服,服后自觉甚为舒适,再求服用第2料,因天气转暖,遂将上方用药委托药店加工成丸药后继续服用,以期巩固疗效。

按:

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阳亏虚,“腰为肾之府”,督脉循行于脊背正中,督脉失却肾阳之温养,加之平素起居失常,易外感寒湿之邪,寒湿之邪停滞局部,使内寒与外寒相合为病,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易伤阳气,湿性黏腻重着,寒湿二邪困于腰背,可阻碍气血循行,瘀血内阻,不通则痛,从而导致腰脊疼痛、腰膝酸软、僵硬难伸等症。所以,本病的病机特点是以肾阳不足、督脉空虚为本,寒湿瘀血阻络为标,病位主要与肾和督脉有关,治法当以温肾强督、祛寒湿、活血止痛为原则,组方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配合右归丸、肉苁蓉、巴戟天、骨碎补等温肾助阳,地鳖虫、穿山甲、王不留行、川芎、红花等活血通络,四君子汤合生黄芪等健脾益气,并以佛手、八月札等理气和胃以使补而不滞。整方环环相扣,通补结合,标本同治,共奏温肾强督、祛湿活血之功,故取效明显而持久。

8.雷诺综合征案

吕某,女,48岁,2007年11月7日初诊。患者有雷诺病史数年,反复双手发白发紫伴冷痛时作,同时伴关节僵硬酸楚不适,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口干苦,偶有口腔溃疡,大便欠畅,2~3日一行,质干,夜寐欠佳,易早醒,胃纳尚可,苔薄腻,舌红脉细,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已行子宫切除术。病家素体肝肾阴虚,脑髓、睛明诸窍失养,阴血不足,虚热郁结于内,血脉无以濡养四末于外,而现内热外寒之象。治拟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处方:

生黄芪300g 生白术120g 当归100g 莪术150g 白芍150g 川芎120g 红花100g 鸡血藤300g 地龙300g 珠儿参90g 北沙参300g 生地150g 山药300g 玉竹120g 黄精120g 牛膝150g 菟丝子150g 巴戟肉150g 穿山甲100g 乌梢蛇300g 地鳖虫120g 留行子150g 落得打150g 僵蚕150g 泽兰150g 泽泻150g 木香100g 砂仁60g 蔻仁60g 虎杖150g 葛根150g 桂枝90g 远志60g 菖蒲100g

另煎兑入:生晒参100g 黑芝麻200g 胡桃肉200g 阿胶300g 冰糖300g 收膏

二诊:2008年12月10日。服上方后雷诺综合征好转,但遇秋冬季又作,现双手冷痛,神疲乏力,夜寐早醒,大便欠畅,口干苦,舌红苔薄腻,脉细。仍拟前法,佐以和阴阳,安神志。处方:

生黄芪300g 当归120g 川芎120g 白芍300g 地龙300g 鸡血藤300g 乌梢蛇300g 生白术150g 枳实150g 川朴花120g 石斛300g 玉竹120g 杞子150g 菟丝子150g 丹参300g 桑椹子150g 密蒙花90g 制首乌300g 女贞子90g 墨旱莲300g 绞股蓝150g 九节菖蒲90g 炙远志60g 枣仁300g 珍珠母先煎300g 牛膝150g 肉苁蓉200g 生地150g 熟地150g 山萸肉90g 僵蚕300g 木香90g

另煎兑入:生晒参100g 西洋参70g 胡桃肉250g 黑芝麻250g 阿胶300g 蜂蜜500g 收膏

三诊:2009年11月30日。雷诺征偶发,情绪不畅,服用百忧解治疗,目糊,口干,苔薄边中红,脉细。阴亏虚热渐除,因肝血不足而致肝郁不畅,前法增养血柔肝、疏肝解郁。处方:

生黄芪300g 当归120g 白芍300g 杞子120g 桑椹子150g 制首乌300g 合欢皮90g 夜交藤300g 淮小麦300g 大枣90g 清甘草90g 百合150g 丹参300g 景天三七90g 九节菖蒲90g 远志60g 枣仁300g 川芎120g 灵芝300g 郁金120g 杞子150g 密蒙花90g 石斛300g 北沙参300g 玉竹120g 黄精150g 益智仁100g 鸡血藤300g 牛膝150g 威灵仙150g 乌梢蛇300g 桂枝90g 煅龙骨300g 煅牡蛎300g 砂仁60g 蔻仁60g 肉苁蓉150g

另煎兑入:生晒参70g 西洋参70g 核桃肉250g 阿胶300g 蜂蜜500g 收膏

按:

雷诺综合征根据其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肢端青紫症”,可因经脉为寒邪痹阻,血液运行失畅,或为阴血不足,阳虚内寒而致四肢末梢失于柔润温养所致,但血脉不和为本病关键。本案在呈现四肢苍白发绀的同时又有目糊、口干、便干、腰膝酸软之症,故辨其为肝肾阴血不足,脑髓、睛明、四末失养为主。以当归补血汤、桃红四物汤合生化汤为基础伍以鸡血藤、落得打、留行子、地鳖虫、穿山甲、僵蚕、桂枝等活血通络之品,另以生地、北沙参、玉竹、黄精、菟丝子、巴戟肉补益肝肾之阴以治本,标本兼治,症状得以缓解。

9.干燥综合征案一

刘某,女,61岁,2003年11月24日初诊。患者于2001年8月因“口干、眼干”在外院确诊为干燥综合征,曾一直口服纷乐片(硫酸羟氯喹片)治疗,诸症控制尚可,6周前患者自行停服纷乐片,2周后出现口干、眼干症状加重,而重新服用纷乐片4周后诸症无明显改善。现为求进一步治疗而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其他慢性病病史,48岁时绝经。刻下症见:口干,眼干,头晕、胸闷,胃脘嘈杂,食少,嗳气,泛酸,胁肋部胀痛,夜寐梦多,夜尿多,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干,脉细数。此为肝胃阴虚之证,治拟滋养肝胃之阴、清燥解毒。处方:

南沙参300g 北沙参300g 天冬150g 麦冬150g 太子参200g 大白芍120g 蒲公英300g 陈香橼120g 八月札120g 象贝母150g 煅瓦楞300g 生白术100g 墨旱莲300g 明天麻120g 薏苡仁120g 枳壳150g 丹参150g 珍珠母300g 煅龙骨300g 煅牡蛎300g 酸枣仁150g 柴胡90g 莲子心120g 莲须120g 淡竹叶150g 参三七60g 莪术90g 菝葜150g 佛手片120g 绿萼梅100g 桑寄生300g 牛膝150g 潼蒺藜120g 白蒺藜120g

另煎兑入:西洋参100g 枫斗100g 阿胶300g 冰糖500g 收膏

二诊:2004年1月19日。去年膏方服后甚觉舒适,遂处以原方,进食膏方近2个月,患者自觉口干、眼干、胁肋部胀痛好转,纳食增加,嗳气、泛酸基本消失,睡眠明显改善,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因天气变暖,本院膏方制作已停,遂将上方在药店加工成丸药后继续服用,以求进一步巩固疗效。

按:

干燥综合征的病机关键在于“阴虚燥毒”,阴虚和燥毒相互为患,常致病症胶着反复,治疗上以滋阴、清燥、解毒为基本原则。此患者应为典型的肝胃阴虚证,病位在肝胃,病性属本虚标实,故治法当立以滋肝养胃、清燥解毒。方中重用西洋参、枫斗、白芍滋阴养血、益胃柔肝;伍以南北沙参、天麦冬、蒲公英等养阴清热生津;丹参、参三七、明天麻、酸枣仁等养血活血,柔肝养肝;另以八月札、绿萼梅、佛手片等理气和胃、疏肝和络,共奏滋养脾胃之阴、疏肝柔肝、养血活血、清燥解毒之功。

10.干燥综合征案二

陈某,女,60岁。2007年12月25日初诊。患者自觉口干、眼干10余年,并未重视。6年前经外院检查诊断为干燥综合征,一直服用中药治疗。自觉服用中药后口眼干燥好转,停药即加重,现在除服用中药外,未口服其他西药。刻下患者有时仍感口眼干燥,时有胸闷气短,动则气急,夜卧则腰背不适,左髋疼痛,双手近、远端指间关节疼痛伴晨僵,纳欠佳,食之无味,食已作胀,大便三四日一行,质不干,小便可。既往有心肌缺血、肺大泡史。苔薄质红,脉细。肝肾阴亏,肺胃津伤,且兼有脾气虚弱而致虚火上炎,脾运不健。治宜滋补肝肾,润肺运脾。处方:

生地300g 山萸肉90g 玄参150g 石斛300g 枸杞120g 白菊90g 木贼草100g 决明子150g 女贞子90g 墨旱莲300g 山楂90g 乌梅60g 生甘草60g 鸡内金120g 白芍300g 生首乌300g 知母120g 黄柏120g 丹参150g 红花60g 莪术120g 参三七60g 五味子60g 南沙参300g 北沙参300g 天冬150g 麦冬150g 淮小麦300g 大枣90g 谷芽300g 麦芽300g 佛手片100g 代代花100g 绿萼梅120g 陈香橼120g 枫斗120g 八月札120g 川断150g 菟丝子150g 金毛狗脊300g 葛根300g 独活120g 牛膝150g 木瓜150g 鸡血藤300g 乌梢蛇300g 天花粉300g 生白术100g 枳实300g 桑寄生300g

另煎兑入:西洋参100g 阿胶200g 龟甲胶100g 冰糖200g 蜂蜜500g 收膏

二诊:2008年11月17日。药后口眼干燥明显减轻,大便仍偏干,一二日一行,口干夜甚,夜寐易醒,入睡则多梦,无口溃,无脱发,时胸闷痛,腰背酸痛,屈伸欠利,诸节隐痛,苔薄质黯红,脉细。肺CT示肺纤维化合并肺大泡。仍以前法为主,佐以清热安神。处方:

生地300g 山萸肉100g 玄参150g 石斛300g 玉竹150g 黄精150g 大百合150g 甜杏仁90g 炙紫菀120g 炙款冬120g 川贝60g 生山楂90g 大乌梅60g 白芍300g 枸杞子120g 决明子150g 菟丝子150g 川断150g 金毛狗脊300g 鸡血藤300g 乌梢蛇300g 苁蓉150g 柏子仁300g 枣仁300g 莪术150g 丹参300g 北沙参300g 天冬150g 麦冬150g 寒水石先煎300g 知母120g 黄柏120g 蒲公英300g 青龙齿先煎300g 密蒙花100g 墨旱莲300g 佛手片120g 陈香橼120g 绿萼梅120g

另煎兑入:西洋参100g 枫斗150g 阿胶200g 龟甲胶100g 冰糖200g 蜂蜜300g 收膏

三诊:2009年11月30日。时有胸闷气促干咳,口干、目干好转,大便不畅,苔薄质胖,脉细,寐欠安。4天前查血常规示:WBC 3.2×109/L,血沉(ESR)48mm/h,类风湿因子(RF)2410U/L,肺高分辨CT(HRCT)示“间质性肺炎”。治疗在前法基础上加用清肺化痰之品。处方:

生地300g 玄参150g 玉竹150g 黄精150g 石斛300g 白芍300g 火麻仁300g 柏子仁300g 枣仁300g 辰茯苓150g 大乌梅60g 生山楂90g 清甘草90g 枸杞子120g 秦皮120g 路路通120g 金银花120g 密蒙花90g 鸡内金150g 佛手120g 陈香橼120g 绿萼梅120g 瓜蒌仁150g 瓜蒌皮150g 金蝉花150g 紫石英300g 沉香60g 赤芍300g 象贝300g 地龙300g 江剪刀草300g 北沙参300g 甜杏仁90g 山海螺300g 生米仁300g 桃仁100g 芦根300g

另煎兑入:西洋参120g 蛤蚧3对 阿胶300g 冰糖300g 收膏

按:

本案以阴液不足为主,脏腑涉及肝、肾、脾、肺四脏,尤以肺肾阴涸,肝血不足为主,且有阴虚痰热、阴虚络阻之标症,治疗时着眼于培补其本,滋阴养血为重,兼顾其标,或活血清热、或化痰通络,进退之间,阴液得复,而痰热得清,使病情获得长期稳定。对于阴虚液亏之人运用膏方时尽量避免使用香燥伤津之品,即使加用理气药也多选用佛手片、陈香橼、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液之品,同时从阴虚之本出发,以治未病的理念早期即考虑阴虚之变,如生热、生风、生痰、血滞等变化,脏腑之治也从上而下,即使上焦阴伤也要从“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及早考虑顾护其中下二焦之阴液,预防病情进展。同时,对此种病程长而病情复杂的患者,治疗时往往谨守病机,持之以恒,终获良效。

11.白塞病案

陈某,女,40岁。2008年11月15日初诊。反复口腔溃疡、外阴溃疡2年,有结节红斑史1年,经外院检查诊断为“白塞病”,现服用泼尼松片每日7.5mg,大便二三日一行,月经正常,有时腰酸,腰痛,带下黄白量多,无异味,寐尚可,舌质红、中有裂纹,苔薄腻,脉细。肾阴不足,脾湿内蕴。治疗拟滋阴补肾,健脾化湿,活血解毒。处方:

生黄芪300g 生甘草90g 扦扦活300g 生地150g 熟地150g 山萸肉90g 茯苓150g 茯苓皮150g 丹皮150g 丹参150g 泽兰150g 泽泻150g 怀山药300g 川断300g 皂角刺100g 赤小豆300g 赤芍150g 白芍150g 蛇舌草300g 连翘150g 土茯苓300g 莲心90g 忍冬藤300g 威灵仙300g 白扁豆90g 鸡冠花90g 椿根皮120g 参三七60g 鬼箭羽150g 莪术120g 白术120g 桃仁60g 红花60g 合欢皮90g夜交藤150g 南沙参150g 川石斛150g 当归100g 川芎90g

另煎兑入:生晒参70g 西洋参70g 龟甲胶70g 阿胶200g 冰糖300g 蜂蜜100g 收膏

二诊:2009年10月26日。时有口腔溃疡,无明显疼痛,下身已无新发溃疡,偶有关节痛,乏力,易疲劳,口干,夜寐梦多,二便调,月经带下均正常。苔薄,中红边有齿印,唇红,脉小。脾湿已化,肾阴不足之本更显,治拟养阴清热,活血解毒,佐以宁心安神。处方:

北沙参300g 太子参300g 知母120g 竹叶90g 莲心120g 生甘草90g 石斛300g 玉竹120g 金银花120g 蒲公英300g 蛇舌草300g 珠儿参90g 生地150g 熟地150g 生黄芪150g 白芍150g 丹参300g 鸡血藤300g 乌梢蛇300g 木瓜150g 菟丝子150g 枸杞120g 绞股蓝150g 黄连90g 辰茯苓120g 珍珠母先煎300g 川芎120g 柏子仁300g 枣仁300g 陈香橼120g 川断150g

另煎兑入:西洋参100g 阿胶300g 冰糖300g 收膏

按:

白塞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中医认为,本病由感受湿热毒气,或因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或脾虚湿浊之邪内生,或阴虚内热,虚火扰动等致湿热毒邪内蕴,弥漫三焦,阻于经络,浸渍肌肤,伤津劫液,使气滞血瘀痰凝,形成虚实夹杂之候。治疗上当分清主次,兼顾标本。此案初诊时口阴均溃,伴结节红斑,湿热之毒尚盛,且有舌红脉细、便结腰酸等肾阴不足之象,故治以补脾益肾、化湿解毒为主,方用黄芪六一散合六味地黄丸、沙参麦冬汤加减。二诊时下身溃疡已愈,气阴不足之本更显,故拟益气养阴为主,兼顾养血安神而收功。

(顾军花 茅建春 周 珺 钟丽丹 田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