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诊治与管理(基层医师版)
- 刘又宁 姚婉贞
- 13字
- 2020-08-29 05:22:53
第一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概述
一、定 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这一名词在临床上已经使用50余年,其定义几经变迁,以前使用的术语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阻肺的定义首先在1963年由William等提出,他们将临床和肺功能表现出持续性气流阻塞的一组疾病定义为慢阻肺。此后,慢阻肺的内涵逐渐发展,但仍与支气管哮喘有所重叠,直到200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发布,对慢阻肺进行了明确定义。随着慢阻肺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GOLD中的慢阻肺定义也被逐渐更新完善。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这种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是由明确的有毒颗粒或气体暴露导致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引起的。从定义来看,慢阻肺的主要特征是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并且进行性进展,这一点与支气管哮喘的气流受限完全可逆是有区别的。需要注意的是,支气管哮喘逐渐进展也可出现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此时与慢阻肺常难以鉴别。
慢阻肺的气流受限由小气道病变(阻塞性支气管炎)和肺实质破坏(肺气肿)引起。虽然“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术语目前仍在基层广泛使用,甚至诊断的频率要高于慢阻肺,但上述两个名词现在已经不再用于慢阻肺的定义中。慢性支气管炎是“症状诊断”,当慢性咳嗽、咳痰的症状持续2年,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并排除慢性咳嗽的其他已知病因后即可诊断。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表现为气道炎症浸润及肿胀,黏液分泌增加。肺气肿是“病理诊断”,表现为肺泡持续性扩张伴肺泡壁结构破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表现。临床诊断肺气肿主要依靠胸部影像学表现:X线胸片常表现为双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胸部CT表现为低密度透亮区。而慢阻肺是“功能诊断”,即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如果肺功能检查提示气流受限,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与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的比值<70%,并且排除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其他可引起气流阻塞的疾病后,可诊断为慢阻肺。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这三者的定义存在相互重叠却又有所不同。慢阻肺患者可以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诊断标准,也可以出现肺气肿的影像学及病理表现,但部分慢阻肺患者可以不出现慢性咳嗽、咳痰的症状而仅有气流受限的表现,早期慢阻肺患者也可能在影像学上看不到明确的肺气肿,但肺功能检查提示已经有气流受限。反之,单纯符合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标准的患者,如果肺功能检查未提示气流受限,则不能诊断为慢阻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