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训教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基本理论与实践
- 田向阳 程玉兰
- 7174字
- 2020-08-29 05:41:06
第三节 健康教育的专业与工作定位
一、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
1.研究健康相关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不同的行为对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促进和改善作用,也可能会起到有害的作用,会对健康产生影响的行为统称为健康相关行为(health related behavior)。健康相关行为又可被分为危害健康行为、促进健康行为和致病性行为模式。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们的行为朝着有益于健康的方向发生改变,所以,必须研究健康相关行为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研究健康相关行为对健康产生影响的方式、途径和程度,同时也要研究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环境和学习因素等。
2.研究传播、教育和干预的适宜技术和方法
健康教育运用传播学、教育学和行为科学的方法,通过提高健康素养和改善行为,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有其区别于其他医疗卫生措施的独特理论体系、策略、技术和方法,包括健康传播的载体、渠道、策略、方式、方法和传播技术的适宜性、有效性等,人们学习和接收健康信息的动机、态度、偏好以及影响因素等,不同内容和场所健康教育效果的监测与评价技术,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技术,健康素养促进及其影响因素干预技术等。
3.研究不同场所的健康教育
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特点,对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和措施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如社区、医院、学校、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等。
4.研究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
不同人群面临的健康危害因素不同,对健康教育服务的需求不同,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式方法也不同,包括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幼人群、职业人群和流动人口等。
5.研究不同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防制的健康教育
研究不同健康问题防制及其危险因素干预的策略与方法,包括传染病与慢性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吸烟、药物滥用、营养、身体活动、环境保护、心理卫生、生殖健康、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等。
二、健康教育专业学科
1.国内外大专院校健康教育专业的开设情况
20 世 纪80 年 代 中 期 到90 年 代 中期,我国很多重点高等医学院校和某些中等卫生专业学校设立了健康教育专业,成立了教研室,组建了师资队伍,开设健康教育学、健康传播学、健康心理学、社会医学、美学、行为科学等健康教育专业课程,10 多年中,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至今活跃在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尽管受到我国学科和专业合并政策的影响,但到目前为止,部分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部(院)仍设有专门的健康教育教研室,在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专业开设健康教育课,给学生讲授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美国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开设健康教育学课程。当前,有千余所高等院校将行为科学与健康教育学列为专业课或选修课,约300 所高等院校设有健康教育专业并可授予健康教育学士学位,20 余所大学可以授予健康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近几十年来,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为健康教育学理论体系逐步完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健康教育学科建设与职业发展速度空前。
2.健康教育学相关学科
健康教育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如何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从而保护和改善健康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基础学科主要包括行为科学、传播学和教育学等。
(1)行为科学:
广义的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医学等,狭义上,行为科学是指研究个体与群体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行为科学理论中的社会学习理论、需要与动机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和群体行为理论等可被有效应用在健康教育领域,是健康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是行为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是研究如何通过行为干预和矫正,改善治疗、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科学理论体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心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学和行为医学都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
(2)传播学:
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传者、受传者、传播过程、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效果,其研究领域涉及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传播学中的5W 传播模式、施拉姆的双向传播模式、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理论等传播学理论和方法被应用在健康信息传播活动,逐步形成了健康传播学,而健康传播学又为健康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的营养。
(3)教育学:
教育是指通过有目的的指导、训练和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健康教育本质上就是有关健康的教育,教育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反馈调节原则等,可被直接应用到健康教育的理论发展和实践中。
三、健康教育职业
(一)健康教育专业机构
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均设有国家级或地区级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我国共有包括国家健康教育中心在内的各级独立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数百个,绝大多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大型综合性医院均设有健康教育所(科),专门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近万名。为了规范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2010年5月,原卫生部专门下发了《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规范明确规定,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包括:
1.技术咨询与政策建议
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理论、方法与策略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划、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等提供技术咨询与政策建议。
2.业务指导与人员培训
负责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媒体及下级健康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组织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有关人员的培训。
3.总结与推广适宜技术
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向全社会推广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适宜技术。开展健康传播活动,向公众传播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4.信息管理与发布
收集、加工、整理和发布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核心信息;拟定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信息规范和标准,对社会上健康相关信息进行监测、评估和引导。
5.监测与评估
开展健康危险因素和健康素养监测,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需求与效果评估,及时发布监测与评估结果。
《规范》同时也明确,不同层级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任务各有侧重。
(二)健康教育专业人员
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是指运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健康教育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传播健康知识,普及健康技能,开展健康相关行为或行为危险因素干预,促进健康行为形成,提高健康素养,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专业人员。
1.国外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管理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分类管理办法。美国实施健康教育师(health educator)职业认证和行业准入制度。在美国,健康教育师是指设计、引导和评估健康相关活动以提高全人群健康水平的专业人员。健康教育师从事的工作领域包括患者教育、健康教育教师、健康教练、社区组织者、公共卫生教育者、健康项目管理者等。美国国会于1974年通过《美国健康教育规划和资源发展法案》,将健康教育列为国家优先健康项目之一。1997年,美国职业分类标准政策研究委员会通过了“健康教育师为一种新的、独立的职业”的决定,健康教育逐渐发展为完整的职业体系,目前美国已颁布与健康教育工作有关的规范,如,《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能力》、《健康教育专业的伦理准则》、《学生健康教育的国家标准》,还发展出以技术为基础的一系列职业能力要求,严格的质量保证系统和健康教育师资格认证系统等。
2.我国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分类
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的不同,我国从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工作人员可粗略分为以下四类:
(1)行政管理人员:
主要在卫生计生行政机关的健康促进部门(处)工作,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行政协调、督导督办、标准规范和计划规划的制定与发布、工作效果的监测评估等。
(2)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主要在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中的健康教育所(科)工作,负责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标准、计划规划的组织实施和业务技术指导与管理,以及健康教育项目、活动的组织开展。
(3)科学研究人员:
主要在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医疗保健机构中的健康教育所(科)工作,主要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政策、策略、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性研究和推广。
(4)健康教育医师:
直接面对目标人群开展指导、讲课、健康咨询、医学科普、卫生新闻宣传报道、编辑等。
3.我国健康教育医师职称
我国的健康教育医师是指具有预防医学或公共卫生教育背景,取得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并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各医疗卫生机构对健康教育医师施行专业技术职称管理,工作岗位和薪酬待遇与职称对应,健康教育医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分初、中、高三档,分别为健康教育医师、健康教育主管医师、健康教育副主任医师和健康教育主任医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每年组织全国统一的公共卫生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和健康教育医师职称考试。
四、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公共卫生的区别和联系
教育(education)和促进(promotion)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为汉语词汇,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目标人群施加影响,传授知识和技能,进行长期、系统的指导、训练和培养的过程,促进则是指“促使前进”、“推进”、“加快”、“推动向前发展”的意思,在英文中,promotion的意思是“促销”、“晋升”、“鼓舞”、“推进”或“宣传”。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通过倡导、赋权和协调,促使人们承担对健康所应负有的责任,推进有益于健康的政策改革和支持性环境的创建,推动有益于健康的社会行动的实施。健康促进实质上是为了保护和改善人们的健康所开展的宣传、鼓动、推进等社会行动,健康促进不等于促进健康(to improve health),其效果主要体现在健康文化的形成。而健康教育是帮助群体和个体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养成的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过程。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策略和方法之一,是重要的基础和先导,融合在健康促进的各个环节之中。无论是健康政策开发还是社会动员,无论是倡导还是赋权,都要首先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是指通过有组织的,社会、机构、公私组织、社区和个人主动参与的,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和促进健康的科学和艺术。公共卫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卫生政策措施的实施和推广,健康保障制度、机制和渠道的建立,防病和保健服务的提供,减少或消除健康危害因素,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公共卫生与健康促进的区别在于:公共卫生强调政府、组织机构和社区作为“供方”在保护人们的健康方面做了什么,如,出台了哪些健康政策,采取哪些防病措施,提供了哪些健康保障和服务;而健康促进则强调社会机构和个人作为“需方”自己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做了些什么,如,个人是否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坚持平衡膳食? 一个机构是否制定政策保证为每个职工提供健康体检? 政府是否为民众提供健康保险? 市长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是否考虑到对全市居民健康的影响? 公共卫生与健康促进都是为了保护和促进公众的健康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目标是一致的,只不过实现目标的路径是不同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公共卫生的区别见表1-1。
表1-1 健康传播、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公共卫生的区别和联系
五、健康促进政策与实践
(一)国际健康促进的起源与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健康促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1974年,加拿大卫生部发布了第一份关于健康促进的报告(Lalonde report)。芬兰政府自1972年开始实施了全球首个著名的“北卡健康促进项目”,在心脏病预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86年,加拿大卫生部发布了Epp报告(简称,即加拿大健康与福利部部长Jake Epp 于1986年发布的“实现人人健康:健康促进框架”报告),提出健康促进的三个机制:“自我保健”、“互助”和“健康环境”。同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渥太华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布了《渥太华宪章》,确定了健康促进的概念、工作领域和基本策略,此后每两年一届的大会为各国的健康促进实践起到了持续不断的重要导向作用。世界卫生组织还先后提出、倡导并推动了世界卫生日、世界结核病日、世界献血者日、世界无烟日和世界艾滋病日等全球性健康促进行动,以及健康城市行动、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场所健康促进和健康村项目等,对于改善全球卫生和健康状况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0年,美国开始实施《健康的人民2000》十年规划。总部设在法国的国际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联盟(IUHPE),打造了国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国际健康促进医院大会等国际健康促进专业人员学术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截至目前,世界各国均成立了由政府主导的健康促进管理机构或部门,各种健康促进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
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了第八届全球世界健康促进大会,在总结历届健康促进大会提出的健康促进策略和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Health in All Policy,Hi AP)的理念。强调人类的健康受社会、经济、环境、个体因素和行为等的影响,很多健康决定因素和人群中的健康不公平都有其社会根源,超出了卫生部门和卫生政策的范畴。各个部门制定的公共政策都会对人群健康和健康公平产生深刻的影响。实践证明,实施HiAP策略,一方面可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政策制订过程中,增强政策制订者对健康的责任,创造跨部门和全社会合作共赢的机会;另一方面,HiAP强调公共政策带给卫生体系、健康决定因素和健康的影响,通过制定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有助于从根本上应对和解决健康问题,是维护和改善人群健康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健康促进实践
1.爱国卫生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是由我国政府主导的以防病、防疫和促进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参与的群众卫生运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发展时期,爱国卫生在促进全民健康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实施的“除四害”运动,使我国的环境卫生和传染病防治情况得到极大改善。20世纪60、70年代开展的全民卫生宣传活动和在农村实施的“两管五改”行动(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卫生防病意识,使农村卫生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89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使卫生条件的改善及卫生水平的提高与“四化”建设同步发展。自此,我国的城市爱国卫生运动以创建卫生城市为主,农村的爱国卫生运动则以“改水改厕”为主要工作内容。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政府解决健康问题,保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的创举,也是健康促进思想和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全球健康促进行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创建卫生城市与健康城市行动
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爱国卫生委员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发布《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标准》和《国家卫生城市检查考核标准实施细则》,实施“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和评价考核工作。卫生城市的工作内容包括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城区除四害、单位和居民区卫生等。截至2014年底,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已累计命名国家卫生城市216个、国家卫生区42个、国家卫生县城230个,国家卫生乡镇449个。我国的卫生城市实践是健康城市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项目正式引入“健康城市”的概念,该项目在北京市的东城区、石景山区、上海市等城市开展了健康城市试点。其后,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自发开展健康城市创建工作。
3.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理解和应用健康信息与服务,管理健康影响因素,保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是个人和人群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各国政府应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水平作为卫生和教育政策的一项明确目标”。我国于2007年引入健康素养的概念,于2008年1月由原卫生部以公告的形式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向全国下发《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08—2010年)》,启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并由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的形式支持中西部地区落实行动计划。为了进一步整合国家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资源,进一步推动全国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年制定下发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的目标。其工作重点包括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的宣传推广、健康促进县区、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企业、健康社区和健康家庭建设,以及控烟履约(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健康素养监测等。
4.其他全国性健康促进项目
我国开展的其他全国性健康促进项目还有很多。如,我国于1995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始实施第一个以慢性病预防控制和性病/艾滋病预防为主要内容的健康促进项目(简称“卫Ⅶ项目”),正式引入健康促进的概念。该项目在行为危险因素干预与监测、健康政策开发、社会环境改善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成为我国从健康教育时代向健康促进时代过渡的标志。在此项目的基础上,在广泛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我国原卫生部于2004年发布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规划纲要(2005-2010)》,提出了一系列工作目标,包括建立和完善工作体系,配置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做好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深入开展城市社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开展以场所为基础和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同期,我国还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开展了健康促进学校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