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肝胆外科学(第2版)
- 董蒨
- 1876字
- 2020-08-29 06:14:32
第1版序
古味信彦 教授
古味信彦教授,1952 年日本国立德岛大学医学部毕业,1958 年获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61—1963 年美国南加里弗尼亚大学访问学者,1965 年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讲师。 1972—1993 年日本国立德岛大学医学部第一外科教授。 1977 年创立日本胰胆管合流异常研究会并连任会长,古味信彦教授是一位国际著名的肝胆外科及小儿外科教授,为先天性胆道疾病的诊治、研究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多年来致力于中日友好。
由主编董蒨教授、副主编李龙和肖现民教授编写的《小儿肝胆外科学》出版之际,承蒙邀请由我作序甚感荣幸。
在日本小儿外科创立初期,我也对小儿肝、胆、胰、脾的外科抱有极大的兴趣。 1961 年至1963 年我在美国南加州大学(USC)洛杉矶儿童医院工作、学习期间对胰腺纤维囊性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工作。 其研究成果也曾在1963 年的日本第一届小儿外科学术大会上由于第一届会长若林教授的推荐作为特别教育讲演而得以发表。 但是胰腺纤维囊性病在东方人发病极少,尽管一直进行着日本的全国调查统计,到目前为止收集的病例也不足50 例。 此研究推翻了以往曾经认为的东方人不存在该病的结论。 另外通过与美国西方人种的对比,发现胆道闭锁与先天性胆管扩张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欧美,而日本小儿外科医生在该领域的研究也领先于欧美。
以往胆道闭锁的治疗极为困难。 由日本东北大学的葛西教授发明的肝门吻合手术使许多患儿得救。 然而葛西手术不能使所有病例治愈,部分病例则进展为肝硬化而成为肝移植的对象。 由日本京都大学的田中教授进行的世界最多病例的活体肝移植的成功使其受到全世界的注目。 另外,在先天性胆管扩张的治疗历史中曾认为胆肠内引流手术后黄疸消失,该病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 结果果真如此吗? 我带着疑问在先天性胆管扩张的手术中对所有病例均进行胆道和胰管系统的术中造影,对获得的影像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注意到胰管与胆道系统存在合流形态的异常。 特别是发现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病例几乎没有例外,均存在胰胆管的合流异常。 我与同事们发起在日本小儿外科学会内成立日本胰胆管合流异常研究会,由此开始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1987 年我接受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慧贞教授的盛情邀请,访问中国并进行了学术讲演,同时向中国的同道们赠送了当时广受关注的用于小儿胆道疾病的十二指肠内窥镜。 当时在中国,小儿用的内镜逆行性胆道胰管造影(ERCP)的技术尚未普及,为了掌握此项技术,王慧贞教授派该院的黎明医生来到日本德岛大学学习。 回国后黎明医生进行了许多例小儿ERCP 检查,发现同样存在胰胆管的合流异常。 此成果非常重要,证明在中国也有较多的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病例。 1988 年承蒙金百祥教授邀请,在上海医科大学进行学术讲演,第一次与来自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金教授的研究生董蒨先生相识。 董蒨君对我的讲演抱有极大的兴趣,并热切希望能够去日本德岛大学进行此类研究,就这样作为留学生董蒨君来到我处学习和工作。迄今我仍经常翻看当年在上海医科大学与金百祥教授、肖现民、薛崇德、郑珊等先生一起拍摄的令人怀念的纪念照片。
董蒨君在德岛大学留学,与我们第一外科的同道们一起深入地进行了胰胆管合流异常病例的胰液返流与外来致突变性物质关系的研究。 由于董蒨君废寝忘食地努力工作,使该症高胆道癌变率的问题得到探明,提出了由于胰胆管合流异常存在,胰液与胆汁合流,胆道内的胰液可以使被肝脏解毒、轭合并随胆汁排至胆道的致癌物质重新脱轭合而恢复其致癌性,从而促进胆道系统癌变发生的新假说。 一系列关于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研究在理论上进一步证实,对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治疗,应该将囊肠内引流的手术列为禁忌。 另外,随着胰胆管合流异常作为胆道癌发生原因机制的明了,在儿童时期进行胰胆管分流手术可以预防胆道癌的发生。 董蒨教授的研究成果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董蒨教授成为肩负中国小儿外科未来重任、出色的年轻小儿外科医生之一,也是我值得骄傲的事情。
东方人种的先天性胆道疾病明显多于欧美人种已是众所周知。 除日本以外,中国的小儿外科的同道们也为小儿肝、胆、脾、胰外科的诊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张金哲教授为首的许多中国同道的研究成果已为国际所熟知。 我相信随着本书的出版肯定会极大地促进小儿肝胆外科的发展,本书也会成为小儿外科、儿科医生喜爱的必备书。 另外,就像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的先天性胆道疾病,如果在小儿期发现、关注并进行胰胆管分流手术就可以有效防止胆道癌发生那样,对于普通外科医生来说希望读了本书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胰胆管合流异常等疾病的漏诊。 以上作为小儿肝胆外科学的序文并祝愿中国小儿外科事业的发展。
日本国立德岛大学名誉教授
日本胰胆合流异常研究会创始人会长
古味信彦
(董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