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RhD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D抗原抗体与输血的关系仅次于ABO血型,RhD阴性受血者接受阳性血液后,大约20%受血者会形成对D抗原致敏状态,且在第2次接触到D抗原后会发生溶血反应。
RhD阴性妇女在妊娠过程中,若胎儿是RhD阳性,则在妊娠后期胎儿的D阳性红细胞会经胎盘进入母体,且RhD抗原会致敏母体,当该妇女再次妊娠时,则机体有可能产生抗D抗体,发生新生儿溶血病。

一、RhD变异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RhD变异型主要包括弱D抗原、不完全D抗原、不完全弱D抗原、D el抗原。目前血清学检测方法无法准确区分其抗原表达类型,需借助分子生物学进行准确分类。其中,弱D抗原表现出D抗原表位并未减少,但抗原数量减弱,即抗原无质量变化,只是数量减少。弱D红细胞被分为高程度和低程度两种,前者能被某些人血清抗-D直接凝集,后者则只能经抗人球蛋白试验证明。两者反应强度均弱于正常D抗原反应强度。
不完全D抗原表现出D抗原数目基本正常,但缺失正常D抗原上部分抗原表位,即抗原发生质量的改变。这类表型的人群体内能产生针对其缺失的D抗原表位的抗体。不完全弱D抗原表现出不仅缺失部分D抗原表位,同时D抗原数目也减少。此类表型人群体内也易产生针对缺失的D抗原表位的抗体。
在临床输血中,需注意RhD变异型引起的相关问题。对于献血者与受血者出现D变异型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在初检发现献血者D抗原阴性时,需及时做RhD阴性确认试验,以便证实献血者红细胞D抗原表达情况。若阴性确认试验证实献血者为RhD变异型时,则表明其红细胞表面存在弱的D抗原表达,有可能刺激D阴性的受血者产生抗体,应该被看作是D抗原阳性。有资料报道,临床上出现过受血者输注D变异型献血者血液后被弱D抗原致敏,进而发生溶血反应。《美国输血协会和输血机构标准》要求若献血者的标本存在弱D抗原表达,则须标明该献血者血液为D阳性血液。同时,若受血者体内已经检出有抗-D抗体时,一定不可输注有弱D抗原表达的献血者血液,因为抗-D抗体极易破坏输入的弱D抗原红细胞。
对于受血者来说,无论RhD阴性确认试验是否能证实其有弱D抗原表达,为了避免受血者产生针对缺失D抗原部分表位的抗-D抗体,该类受血者都应该被作为D阴性受血者。同时,RhD变异型的孕妇体内有可能会产生抗-D抗体,导致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这种D变异型多表现为DⅥ,此类红细胞上缺乏大多数D抗原表位,因此给予DⅥ型妇女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新生儿溶血病非常重要。《美国输血协会和输血机构标准》要求受血者标本只做IgM类抗-D的凝集试验。对于只能经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出的弱D抗原表达的受血者,一般情况下都被作为D阴性受血者。

二、Rh血型系统抗体的临床意义

通常情况下,Rh抗体是通过输血或妊娠免疫而产生的,有少部分是天然产生的抗体如抗-E、抗-C w等,其产生途径尚不清楚。大多数Rh抗体为IgG免疫球蛋白类,常为IgG 1和IgG 3亚类。Rh抗体一般在37℃条件下反应良好,大多数Rh抗体在盐水中不发生直接凝集,且用蛋白酶处理红细胞后反应增强。大部分Rh抗体被认为具有导致新生儿溶血病和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能力。
Rh系统抗体主要包括同种异型抗-D、抗-C、抗-c、抗-E、抗-e、抗-G抗体、同种抗-CE复合抗原抗体、Rh自身抗体。
1.同种抗-D抗体
大多数抗-D抗体为IgG型抗体,但也有少部分含有IgM成分。同种抗-D抗体一般都是人血清免疫抗体,RhD阴性的人输注D阳性血1U后,有85%可产生抗-D抗体,约3~4周抗体即产生,2~5个月可在外周血中检出抗-D抗体;有试验证明RhD阴性受血者接受输注小于0.5ml的阳性血,其体内就可能产生抗-D抗体,其产生抗体的频率及量均与输入的D阳性血量成正比。部分RhD变异型人群有D抗原,但同时也可以产生抗-D抗体,这些个体大多数是DⅥ个体。含有IgM类抗-D或高浓度的IgG类抗-D在盐水介质中可直接凝集D阳性红细胞。IgG 1和IgG 3是人血清抗-D中主要的IgG亚类,且IgG 1多于IgG 3,偶见IgG 2和IgG 4
在临床输血过程中,抗-D抗体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也可为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数情况下抗-D抗体不会激活补体,但其具有细胞毒作用,抗体促使巨噬细胞接触和吞噬红细胞,促使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破坏红细胞。对于体内已产生抗-D抗体的受血者来说,需输注RhD抗原阴性的血液,以免引起溶血性反应;对于RhD抗原阴性的育龄期妇女,应尽可能不输注D阳性红细胞,以免刺激机体产生抗-D抗体。因此,除非在紧急情况下,D阳性的红细胞尽量不要输注给D阴性的患者。
抗-D抗体也是导致新生儿溶血病的重要因素。D阴性的孕妇在生下D阳性的孩子后,应在72小时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其注射剂量取决于经胎盘出血的量,这样可防止经胎盘进入母体的D阳性红细胞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达到预防再次怀孕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目的。另外,可对D阴性的孕妇在第28周和第34周,给予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防止妊娠过程中胎儿免疫。WHO 1971年推荐的最低剂量是25μg/ml,美国的标准剂量是300μg/ml,英国标准剂量是100μg/ml。
2.同种抗-C、抗-c、抗-E、抗-e、抗-G抗体
这些抗体与抗-D抗体有很多共同点,它们一般由免疫产生,大多数都是IgG型抗体,大多数为IgG 1亚类,也有少部分为IgG 2和IgG 3亚类。这些抗体都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特别是引起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同时,也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在西方国家抗-c抗体是仅次于抗-D抗体能引起严重新生儿溶血的抗体,而抗-C、抗-E、抗-e、抗-G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较少且症状较轻;但在中国抗-E抗体是仅次于抗-D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比例较高的抗体。偶然可以遇到自然发生的抗-E抗体,通常该抗体只与蛋白酶处理的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也称唯酶抗体。一般唯酶抗体多无临床意义。
3.同种抗CE复合抗原抗体
主要有抗-ce抗体、抗-Ce抗体、抗-CE抗体、抗-cE抗体。其中,抗-ce抗体总是同时识别c和e抗原,与基因复合物ce有关,即只与dce和Dce基因复合物有关,此类复合抗原也称为f抗原,而与其他Rh基因复合物无关。临床上偶见由抗-ce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而抗-Ce可引起轻度或中等程度的新生儿溶血病及溶血性输血反应;抗-CE抗体是非常罕见的抗体,抗-CE抗体与DEC和dCE的产物反应,不与DCe和dCe的产物反应;抗-cE抗体凝集具有DcE或dcE基因复合物型人的红细胞,但与DCE或dCE人的红细胞不反应。
4.抗f抗体
对6例抗体筛选阳性且Rh表型分别为DCcEe(4例)、DccEE(1例)、DCCee(1例)的患者血浆采用LISS/Coombs’卡做抗体鉴定,根据阴性排除法的原则确定抗体的特异性,同时采用吸收和放散试验区分和鉴定同时存在的同种抗体。抗-f抗体会和 RH6基因表达的c、e顺式的抗原发生凝集反应,所以这个抗-f不是等于抗-e及抗-c的混合型,抗-f经常会和抗-e及抗-c一起出现,但也常常呈现主要抗体的格局。酶处理红细胞会加强抗-f的凝集。一般抗-f造成轻度或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也有少数报道产生轻度的新生儿溶血病。
5.其他常见的Rh抗体
(1)抗-Rh41:
抗-Rh41是1981年首先在一个没有输血史经产妇中发现的。抗-Rh41主要是来自具有顺式C和e基因的个体的红细胞反应,但与具有顺式C w和e基因个体的产物的细胞不反应。抗类e抗体的格局。类似自身抗-e的血清格局,但患者本身是C wCCee的顺式血型格局。
(2)抗-Rh17:
抗-Rh17(抗-Hr 0)在1951年由Race等人所报道。抗-Hr 0是一个高频Rh抗原的抗体,酶处理红细胞可加强凝集反应。抗-Hr 0经常和其他Rh抗体呈现混合抗体,常出现在D--、Dc-、 CD w-、DIV(C)-等的Rh分型的个体,或者在Rh null的个体输血或怀孕时产生。
大部分的抗-Hr 0会和其他一般Rh抗体一起出现。在中国各地均有此抗体的报道,但似乎在四川省有群聚发现的现象。山东省的一例Rh null病例中,使用ccee的血输注治疗配合用药,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经验。
(3)抗-C w
抗-C w是Callendar在1946年首次报道。这个抗体的特性是IgG及IgM不结合补体,经常在室温或在37℃产生抗人球蛋白反应。抗-C w常常是IgM的天然抗体,酶处理可以增强此抗体的凝集强度,但不受双巯基试剂所破坏。
大部分的C w+都是C+红细胞,所以也偶见DCC we/dce、DCC we/DCC we及DCC we/DcE的个体产生同种抗-C(可以观察到不仅带C+,也带C w+)。也有认为这种抗原为Rh41抗原(类C抗原),这个同种抗-Rh41经常被误认为是自身类Ce抗体。
(4)类似抗-E(mimicking anti-E):
类似抗-E是由Issitt提出,常见于个体本身是R 1R 1(CCDee)的Rh分型,产生了抗-E抗体,但个体本身的直抗阳性,也可以从自身红细胞放散出抗-E,且这个放散的抗-E也可能和个体本身是E阴性的红细胞凝集,所以将这种抗体称为类似抗-E抗体。
(5)Rh自身抗体:
Rh抗原是温自身抗体最常见的靶抗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所涉及的Rh抗体首先被识别的是具有抗-e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在此类特异性自身抗体中,抗-e抗体是最常见的,有时抗-C、抗-c、抗-E、抗-D也有发生。这些抗体偶尔单独存在,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几种抗体同时存在。Issitt将那些显示出单特异性的Rh抗体称为“类抗体”,此类抗体与不含有其相对应抗原的红细胞反应程度较弱,而与含有其相对应抗原的红细胞反应程度较强。
移植患者常会获得性产生Rh抗体,即D阳性受体接受D阴性供者器官后,供者淋巴细胞产生的抗-D抗体与受者红细胞反应,导致溶血,通常这类溶血比较严重,在骨髓移植中也会发生此类情况,抗-c、抗-E、抗-e同样可引起溶血反应。

三、Rh血型鉴定

Rh血型鉴定的分型法不同于ABO血型鉴定的血清学分型法,即Rh血型鉴定不像ABO血型鉴定时有反定型血清侧的对照试验。Rh血型系统包含有配对的等位基因,因此,在对Rh血型系统抗原进行鉴定时,当红细胞上缺少某个等位基因时,必然有另外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等位基因存在于该红细胞上。例如,红细胞与抗-C试剂反应为阴性,则c抗原一定存在于红细胞上。因此,解决Rh血型定型问题,需以基本的Rh血型系统遗传学知识为依托。
在Rh血型鉴定中常会出现以下3个问题:Rh血型呈弱的或混合视野的凝集反应、Rh血型呈假阳性反应、Rh血型呈假阴性反应。
1.Rh血型呈弱的或混合视野的凝集反应
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①由于红细胞上存在的Rh抗原受到抑制而出现抗原表达减弱,如血液病患者、肿瘤患者等;②由于输血引起的抗原输入性改变,如RhD阴性患者输入RhD阳性血液,短时间内复查RhD血型,会呈现混合视野反应。因此,对于Rh血型鉴定中出现的弱的或混合视野反应,需结合患者的疾病史、输血史,甚至在遇到极弱Rh抗原表达时,还需结合家系研究。
2.Rh血型呈假阳性反应
对于类似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或血浆中存在较多血型物质的患者,在用纸板法或玻片法进行Rh定型试验时,若应用血清或血浆混悬的红细胞直接进行凝集试验,则易产生缗钱状凝集外观,造成反应结果为假阳性。用盐水洗涤红细胞后再做此试验,可纠正假阳性的结果。当红细胞受到强抗体致敏时,也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的自身对照试验,这种情况与患者的血清蛋白无关,而是患者红细胞吸附的抗体所致。在高蛋白的介质中,可发生自发性凝集反应。这种情况不能通过洗涤红细胞解决,但有时能用盐水凝集的Rh抗血清来确定患者的Rh血型。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体内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也可在Rh系统定型中造成假阳性反应。
3.Rh血型呈假阴性反应
其发生原因通常是由于所有可用的Rh抗原位点在体内被高效价的抗体分子所覆盖,进而阻止试剂抗体与细胞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这种情况多见于Rh系统抗体(多见于抗-D)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这些红细胞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强阳性,只有通过放散试验处理好红细胞后才能排除干扰、正确进行定型试验。同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红细胞若吸附有Rh或类Rh特异性抗体时,也可发生上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