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质量控制的组织与实施

(一)质量控制组织和技术措施
1.加强质量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监测的组织领导和保证监测质量,在卫计委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成立了技术执行组和专家组,全面负责组织、协调、落实有关工作,从组织上保证调查方案的实施。
2.组成专门质量控制队伍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组成国家质量控制工作队,负责确定监测的质量控制方法,统一监测方法和调查表格,组织各省(市)调查工作队培训、现场调查技术指导及调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各省(市)成立本省(市)质量控制工作组,各组设立省级质控员,按项目质量控制工作规范及方法,负责并配合国家质量控制工作队完成本省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监测点设立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工作,并在省(市)质量控制工作组的领导下做好监测点的质量控制工作。
3.统一方法
在抽样、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膳食调查、数据清理等各环节、各阶段确定质量控制方法。技术执行组和专家组对调查方案进行反复论证,于2010年3月确定了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总体方案。
总体方案实行了五个统一:统一提供全部调查表格及调查手册;统一提供专用条形码标记,标识所有调查对象,并要求每个数据录入点统一购置了条形码识别器;统一提供符合计量标准的体重秤、身高计;要求到国家技术执行组指定的厂家统一购置现场所需全部试剂、标准的采血针、注射器、进口的负压抗凝离心管、血液样品储存管等;为每个监测点统一提供直接影响测定精确度的关键器材,如10μl毛细管及20μl定量取样器。
4.调查人员的培训
项目组制订了统一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手册,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在全国举办了4期、3期和3期国家级培训班,培训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0个监测点的1500余名省级和县(区)级技术骨干人员。国家级培训班直接培训到省级和各监测点的技术负责人和骨干,调查人员调查技术一致性达到95%以上。省级疾控中心和监测点(县区级)实验室的200多名相关人员参加了国家级血红蛋白测定的培训,血红蛋白考核一次考核优良率在73.3%~86.4%之间。所有实验室人员通过学习和操作最终都通过了实习考核。培训后经过考核合格的人员作为师资力量再回到当地培训所有调查员。所有参加监测的调查员必须参加统一培训、通过统一考试。
(二)质量控制的内容和结果评价
对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数据录入及分析等各个过程的质量检查记录表及其他质量控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评价如下:
1.询问调查质量控制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三次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分为省级和国家级两部分,三年内省级质控队共对63 536份问卷质量进行检查,漏项问卷占9.7%、逻辑错误占5.5%、填写不清占4.1%;三年内国家级质控组共对1235份问卷质量进行检查,漏项问卷占5.8%、逻辑错误占7.2%、填写不清占4.7%。
2.医学体检项目的质量控制
身高、体重: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三年省级和国家质控组均到调查现场对调查员的部分测量结果进行复核。三年合计结果显示,以省级质控员测量结果为标准,身高与质控员比较≤±1cm有4766人,占90.7%;体重与质控员比较≤±0.2kg有4766人,占81.0%。无论省级或国家级,三项指标分年度的复核合格率均高于70%,最高达到100%。
3.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
(1)血红蛋白检测质控:
国家实验室向各监测点实验室发出考核样品,测定3次以上,求出均值并上报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采用偏离指数(DI)法进行评分。偏离尺度为靶值的5%,即当偏离靶值5%时,DI=1.0。考核标准为:
DI≤0.5为优秀    0.5<DI≤1.0为良好
1.0<DI≤1.6为及格  DI>1.6为不及格
142个监测点实验室共计完成7621份质控样品的测定,通过DI评分,优良率为78.4%,及格率为90.0%。现场血红蛋白检测中共有2个水平的盲样,其中共检测盲样4755份,通过DI评分,优良率为49.6%,及格率为66.0%。
(2)血清维生素A:
血清维生素A实验室检测的质控:采用外部质量控制血清(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研究室)和内部质量控制血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自制),建立血清视黄醇均值质控图和范围质控图,同时进行10%的双样测定。以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考核精密度,要求日内RSD<5%,日间RSD<10%。通过加标回收率试验考核准确度(90%~110%)。以维生素A醋酸酯为内标进行校准,降低由前处理过程中损失造成的结果偏差。
(3)血清维生素D:
血清维生素D实验室检测的质控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25-(OH)D浓度。在检测时,24.8nmol/L和57.5nmol/L两个浓度的批间变异系数(CVS)分别为3.8%和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