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疑难与危重护理案例
- 朱丽辉 谢鑑辉
- 2925字
- 2020-08-28 08:00:15
2 沙盘游戏治疗技术在1例精神分裂患儿心理护理中的运用
病例介绍
入院介绍:患儿,男,13岁,初中肄业,性格内倾,家庭完整(母亲常年患病,需要照料)。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间断发热一周,睡眠差,胡言乱语,行为紊乱,到处乱跑,将大小便解在裤子里,家人无法管治。
精神状况检查:家人背送入室,衣着仪表不修边幅,年貌相当,举止不自然,意识清晰、定向力可,交流被动不合作,问东答西,自言自语,胡言乱语,有幻听,被害妄想,被控制感,内心被洞悉感,注意力、记忆力、智能一般,情感反应不协调,意志活动减退,自知力缺乏,生活懒散,行为怪异。
心理测验:1.焦虑自评量表(SAS):显示患儿有中度焦虑。
2.抑郁自评量表(SDS):显示患儿有轻度抑郁。
3.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五因子见以下):
焦虑忧郁 因子分21 偏重
缺乏活力 因子分22 重度
思维障碍 因子分20 偏重
激活性 因子分7 轻度
敌对猜疑 因子分16 偏重
入院诊断:①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②病毒性脑炎待查?
一、护理评估
(一)入院评估
跌倒/坠床风险等级(中),噎食风险等级(中),擅自离院风险等级(中),窒息风险等级(中),受伤风险等级(中),冲动与暴力行为风险等级(中),物质使用史评估(无)。
(二)住院中评估
患儿交谈接触不合作、孤僻少语、喜欢独处,对周围环境反应冷漠。通过一周的监护、观察,患儿衣着仪表不修边幅(不讲卫生,洗澡需要护士协助),生活懒散,需要督促,喜欢独处,经常缩卷在角落,无故发笑,常自言自语,对周围环境反应冷漠,睡眠较差,相关检查和心理测验检测不配合未完善。但在护士与其他患儿做团体游戏时,发现患儿会长时间驻足观看,护士邀请他参与团体活动,患儿表示愿意但没有立即参加。随后的活动护士有意安排他一定的角色参加活动,但患儿仍然表现不语,活动力不强,情感反应淡漠;在入院后的第五天,患儿勉强配合护士完成了心理测验等相关检查。表明护患关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三)心理社会评估
患儿不修边幅,举止不自然,生活懒散,行为怪异。评估患儿有无恐惧、抵触不配合等反应。预后不确定,评估家长有无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
(一)运用团体沙盘治疗
护士邀请患儿参与团体沙盘游戏,游戏中患儿在沙盘中摆出“医生”沙具,护士询问患儿:“医生”让他联想到了谁?可以给他怎样的帮助?患儿回答:“联想到自己的主治医生,希望医生可以帮助自己早日康复,早点回家。”在沙盘里每个沙具都有意象象征意义,“医生”的象征意义是生命的救护神,可以看出患儿渴望需要被帮助。通过这次团体沙盘游戏,让患儿感受到自己备受医护人员的关注,护士发现患儿无故发笑与自言自语减少,睡眠较前改善,并邀请他参加下一次的沙盘游戏。
图2-1 第一次团体沙盘
(二)运用个体沙盘治疗
1.住院10天患儿第1次摆出的个体沙盘
这个沙盘中我们能看到一个被抛弃的婴儿(患儿自述),一个即将出去工作的父亲与在家等候的儿子(父亲与患儿),在他们的周围摆放了恐龙、蛇、练武术的古人、石敢当的石头等。右上方矗立一座银行。通过这些,我们能够探知患儿目前处于一个非常恐惧、孤单、无助、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但是患儿存在一定的心理动力,希望能通过用自己的努力来冲破阻碍,挣脱束缚。在此次沙盘中,护士给予患儿一个安全的空间,通过陪伴减轻患儿的孤单和恐惧感,鼓励患儿,增强他的自信心。第二天患儿主动和护士说要求参加康复科音疗活动,说明患儿与护士的治疗关系得以建立,对人际关系互动的要求有一定的突破。
图2-2 患儿的第一次个体沙盘
2.住院15天患儿进行了第2次个体沙盘治疗
患儿选取了印有心想事成的四条椅子与桌子,代表一家四口,边摆放的同时边念叨“心想事成、心想事成”,白色的鞋子让他联想到好吃懒做。外围的坦克、军舰、挖掘机将家人紧紧包围。通过护士的引导,患儿将具有防御攻击性的坦克、军舰、挖掘机撤走,另外选取了一朵受伤被踩脏的花朵(患儿自述代表母亲)、唢呐(代表爷爷)。从这里我们能够感觉到患儿开始卸下防御,为内心的情感寻找宣泄的出口。护士抓住这细微的变化,开始与患儿一起探索原生家庭对他造成的影响。患儿向我们吐露,鞋子也可以代表父亲,父亲在他的印象中就是好吃懒做,嗜赌成性,并且脾气暴躁,经常殴打母亲。他需要向伯伯寻求帮助来解决父母之间的冲突(说到此处患儿开始哽咽、哭泣),因为长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他觉得自己很无力、压抑、孤单,形成了患儿内向的性格特点。帮助患儿认识到自己内心冲突,早年创伤及性格缺陷,可能诱发了他目前的精神症状,护士以陪伴的方式给予患儿自由和安全感,并指导他用合理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绪。
3.邀请父子共同完成沙盘治疗
为了能够帮助患儿解决父子之间的冲突,建立更好的家庭关系,帮助患儿康复,我们邀请父亲与儿子共同完成了下面这个父子沙盘:
图2-3 患儿的第二次个体沙盘(1)
图2-4 患儿的第二次个体沙盘(2)
父亲创作了一个湖泊,里面的船和小孩,代表着自己想带儿子一起去旅游的愿望。并将望远镜(代表自己)摆放在桌子上面。儿子摆放了一座五指山(代表父亲)自己被压在山下面。通过与父亲及儿子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在儿子看来,父亲的爱像五指山,沉重,压抑,没有自由。将自己紧紧压住,无法动弹。在父亲看来,儿子无论长多大,在他心目中仍然是孩子。无论什么时候,他都需要看着照顾着儿子。通过这个沙盘,让父亲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也使父子更加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并学会了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父子之间冲突。父亲承诺儿子,以后尽量给予他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几天后患儿康复出院,父亲非常感谢医护人员的帮助,父子关系得到一定缓和,并且提出复查时再做父子沙盘的要求。
图2-5 父子沙盘(1)
图2-6 父子沙盘(2)
三、小结
沙盘游戏治疗(sandplay therapy)是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DoraKalff)发展创立。沙盘游戏是在“自由保护的空间”,把沙子、水和沙具制作一个场景,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沟通和对话,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适应于儿童、青少年、神经症、焦虑抑郁、精神病康复期。
通过沙盘游戏治疗能够为患儿创造一个自由且受保护的空间,使患儿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医护人员能准确及时地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同时可以增进医护之间的沟通了解,减少医患冲突的发生;将游戏方式运用在护理工作中,能使患儿在游戏中得到轻松、愉悦、休息和享受,有利于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徐佳佳 罗云)
参考文献
1.申荷永,高岚著.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5-129.
2.王萍,黄钢.沙盘游戏应用于临床心理评估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862-864.
3.周英 .论游戏在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治疗当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旬刊,2008,(33):48-49.
4.尹芳,张敏.沙盘游戏治疗重度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患儿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刊,2011,7:28-31.
5.陈静.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孙丽云,孙晓春.沙盘在临床心理中的诊断鉴别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4):2733-2737.
7.罗红艳,蔡太生.沙盘游戏治疗在我国临床中的应用.医学与哲学,2012:33.
8.杨玉亭 .沙盘游戏疗法在我国儿童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0):995-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