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脑卒中基本知识

第一节 概述

脑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死因,它与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同时也是首要的严重致残原因。根据2013年《中国医学科技发展报告》,每年死于脑卒中者超过150万,新发病例约250万,幸存者600万~700万,残疾率高达75%,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如果死亡率以1%增长计算,到2030年我国每年将有近600万人死于脑卒中。但是,针对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因此,如果我们现在付诸实践的话,将会有600万人避免因脑卒中而死亡。

一、脑部血流供应

(一)脑的动脉系统

脑部的血流由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两个系统供应。两者间由脑底动脉环,也称Willis环连通。

1.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垂直上升至颅底,穿颞骨岩部经颈动脉管抵岩骨尖,通过破裂孔入颅内,穿硬脑膜经海绵窦,依次分出分支主要供应眼部、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核等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流,故又称前循环。

2.椎-基底动脉系统

由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构成。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行至延髓脑桥交界处,左右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后部的2/5,包括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以及部分丘脑的血流,故又称后循环。

3.脑动脉的侧支循环

(1)脑底动脉环(Willis环):通过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互相沟通,两侧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各由一后交通动脉连接起来,共同组成脑底动脉环。

(2)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之间的侧支循环。

(3)椎动脉、锁骨下动脉与颈外动脉之间的侧支循环和吻合。

(4)各脑动脉末梢分支间的吻合。

(二)脑的静脉系统

脑的静脉包括大脑浅静脉和大脑深静脉。大脑浅静脉可分为三组,即大脑上静脉、大脑浅中静脉和大脑下静脉,它们收集大脑半球的静脉血液后流入上矢状窦、海绵窦及横窦。重要的大脑深静脉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和大脑大静脉,主要引流大脑半球深部结构、脑室脉络丛和间脑的静脉血。深、浅两组静脉的血液最后经乙状窦由颈内静脉出颅,回流至右心房。颅内主要静脉窦有海绵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岩上窦、岩下窦、直窦、横窦和乙状窦。

二、脑部血流的生理调节因素

脑组织几乎没有能源储备,需要血液循环连续不断地供应氧和葡萄糖,而且利用脂肪酸和蛋白质的能力非常有限。保持大脑血流的稳定是维持正常脑功能的关键。脑血流与脑动脉的灌注压力成正比,而灌注压力又与脑血管的舒张及收缩状态密切相关。这种血管的舒张及收缩主要由以下形式调节:

1.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

血压升高时,脑小动脉管腔内压增高而发生小动脉收缩,小动脉收缩时脑血流量减少;反之,血压下降可发生小动脉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平均动脉压在60~150mmHg时,自动调节可使脑血流量始终稳定在正常水平,超出这一界限则使自动调节失常,脑部血流供应障碍。

2.化学调节

二氧化碳是较强的血管扩张物质,与氧对血管的调节作用相反,当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氧分压降低时脑血流量增加;反之亦然。

3.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动脉收缩,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动脉舒张。

4.代谢调节

局部脑组织的血流受神经元代谢水平的调节。

5.血黏稠度

脑血管阻力还与血液黏稠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