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 和 反 应

157.为什么会发生中和反应
答:毒素、病毒、酶或激素等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后,会导致其毒性、传染性或功能的丧失而出现中和反应。凡是能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感染力或与酶和激素等结合使其功能丧失的抗体称为中和抗体;能与细菌外毒素结合,中和其毒性作用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中和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现已广泛应用于病毒毒力的测定、病毒的鉴定或研究其抗原的结构;也可用于免疫血清效价测定、流行病学调查、生物制品免疫效果的考核以及疾病的诊断等。常用的中和反应有病毒中和试验和毒素中和试验。病毒中和试验是检测抗病毒抗体(中和抗体)的中和试验。当机体感染病毒后,能产生特异性的抗病毒中和抗体,可使相应的病毒失去毒力。将待检血清与病毒悬液混合,接种于细胞培养,根据对细胞的保护效果判断病毒是否已被中和,并计算出 “中和指数”,即代表中和抗体效价。抗链球菌溶血素 “O”试验,简称抗 “O”试验,是经典的体外毒素中和试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解人或兔红细胞的溶血素 “O”,该溶血素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当溶血素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其毒性被中和而失去溶血活性。试验时,患者血清先与溶血素 “O”混合,作用一定时间后加入人红细胞,若不出现溶血表明待测血清中有抗溶血性链球菌 “O”抗体。抗 “O”升高说明可能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猩红热、丹毒、链球菌性咽炎等,该指标对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有间接诊断价值。
158.为什么中和抗体能破坏病毒的致病作用
答:病毒和特异性抗病毒免疫血清(中和抗体)作用,由于特异性中和抗体能够破坏病毒表面的受体作用点,使其不能与敏感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相结合,所以使病毒失去了吸附、穿入敏感细胞的能力,进而使结合了中和抗体的病毒失去了感染性。中和抗体的中和作用不仅表现在质的方面,即一种病毒只能被相应的特异性免疫血清(中和抗体)所中和;也表现在量的方面,即中和一定量的病毒,若使其失去感染力,必须有一定的免疫血清。由于中和反应以检测病毒的存在与否及其感染力的强弱为基础,故实验必须在动物体内、鸡胚内或细胞培养物内进行。试验时必须选择对病毒敏感的实验动物,组织细胞及不同日龄的鸡胚来接种病毒。中和抗体的滴度判定是以病毒受免疫血清(中和抗体)的中和作用后的残存感染力为依据,故对照试验非常重要。中和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先将被检血清与不同含量的已知病毒在试管中混合,进而使一定量的病毒被特异性的中和抗体所中和,然后再将此中和物接种于易感宿主(如小白鼠、鸡胚、细胞等),并观察死亡情况,由于中和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较长,因此试验对流行病学调查和鉴定病毒具有较大的意义。
159.为什么用于中和反应的待检血清需灭活和无菌
答:由于血清中存在补体、干扰素等能增强抗病毒抗体的中和作用或本身具有灭活病毒能力而对中和反应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对待检血清进行灭活。通常采用加热的方法,人和豚鼠血清通常采用56℃灭活30分钟;兔血清采用65℃灭活30分钟。另外,中和反应的血清必须严格要求是无菌的,否则在试验中会引起试验动物、鸡胚、细胞的非特异性病变和死亡,从而影响试验效果。
160.为什么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测定血清抗体效价时需考虑多种因素影响
答: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是将固定量的病毒与不同稀释度的血清相结合,经作用后接种动物、鸡胚和细胞管,以测定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效价。选择对病毒敏感的原代或传代细胞,置37℃培养24~72小时,即可形成良好的单层细胞,接种病毒。通常采取对数增殖末期的病毒制备病毒悬液,进而避免抗体与无活性的病毒相结合,降低抗体效价。病毒悬液应放置于低温冻结保存(冻干更佳),小量分装,以免反复冻融而影响效价,已经融解用过的病毒悬液下次不能再用。在固定病毒-稀释血清的试验中,选用病毒的数量与敏感性有着很大的关系。如病毒的量过多则敏感性就差。在病毒保存过程中其毒力不断下降,可在试验之前传代两次以确保病毒毒力的稳定。

(罗清琼 胡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