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反酸

反酸是指突发的、自发的小量呈酸味的物质反流入口腔。多发生于餐后,特别易发于弯腰时或夜间,约有一半的成年人也可间断性的出现反酸。反酸常与烧心同时存在。
一、病因
1.生活因素 长期酗酒,过食辛辣食物,喝过多的汽水,大量抽烟,生活不规律,精神紧张等。
2.食管动力异常 如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裂孔疝、弥漫性食管痉挛等。
3.胃排空障碍 幽门梗阻、胃轻瘫综合征等。
4.酸相关疾病 消化性溃疡、促胃液素瘤等。
5.上消化道炎症 如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等。
6.上消化道肿瘤 如胃癌。
7.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发病机制
1.胃酸分泌过多
长期酗酒、大量抽烟、过食辛辣、喝浓咖啡等不良生活习惯均可刺激胃壁细胞,使胃酸分泌增多,超过胃排空的速度,胃酸上泛,出现反酸。
2.胃排空障碍
由于胃排空障碍,食物存在于胃内时间延长,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增多,且胃酸排出障碍,使胃内胃酸明显增多,上泛而出现反酸。
3.食管抗反流作用减弱
食管下括约肌是指食管末端约3~4cm长的环形肌束。正常人静息时食管括约肌压为10~30mmHg,为一高压带,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一些因素可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如某些激素(如胆囊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等)、食物(如巧克力、高脂肪食物等)、药物(如钙拮抗剂、地西泮等)等。腹内压增高及胃内压增高也可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压相对降低,从而引起反流。近年来研究发现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指非吞咽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自发性松弛,其松弛时间明显长于吞咽时松弛的时间。它既是正常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也是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正常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
三、鉴别诊断
1.胃食管反流病
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酸、烧心等症状。多在餐后1小时发生,常因躯干前倾、平卧时加重,直立或服用抗酸药物后可缓解。通过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pH、盐酸滴定实验可证实有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
2.贲门失弛缓症
是以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松弛,食管体部缺乏推动型蠕动为特征的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吞咽困难、胸痛、呼吸道症状等。X线吞钡检查可见食管的推进性收缩波消失,食管近端扩大。食管测压可见食管下括约肌压升高。
3.贲门及胃切除术后
由于贲门癌手术或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正常的抗反流作用消失,加之胃的容量减少,有时十二指肠内容物易反流入食管而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诊断依赖于有明确的手术史、X线、胃镜检查等。
4.胃轻瘫综合征
常见于糖尿病内脏神经病变,多数为血糖控制欠佳的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呃逆、恶心呕吐、餐后上腹胀痛等。给予胃动力药可改善症状。
5.消化性溃疡
反酸与烧心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症状,伴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与饮食有关。可有上腹部的压痛。胃镜检查及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6.促胃液素瘤
是由于胃液素分泌增多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由于胃酸分泌增多,可反流至食管口腔引起反酸症状。此外还伴有腹泻、消化性溃疡、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综合征等症状。胃液分析、促胃液素测定、B超、CT、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7.急、慢性胃炎
反酸、烧心是急、慢性胃炎的常见表现,可伴有嗳气、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胃镜检查可确诊。
8.胃癌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逐渐出现反酸、烧心、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晚期可出现消瘦、贫血、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多数胃癌患者无明显体征,部分有上腹部轻压痛。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组织活检。
9.功能性消化不良
是指具有反酸、烧心、上腹痛、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经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与胃动力障碍、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因素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