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序
1976年,朱汉章教授发明小针刀。当初,只是为了解决网球肘、腱鞘炎、跟骨骨刺等一类小伤小病。朱老师经过15年的艰苦探索,形成了新的思路,1992年10月出版了《小针刀疗法》,标志着一种崭新疗法的诞生。
1992年12月,我向恩师建议,要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吸取中西医学的最新成果,使初级的“小针刀疗法”不断充实提高,最终建立“针刀医学”新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构想。这一建议当即得到朱老师及师母周方女士的首肯和赞赏。我们为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朱汉章教授一方面进行针刀临床研究和理论创造;另一方面亲自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和弟子,使他们成为针刀创业阶段的骨干和中坚力量。随着针刀队伍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中西医生和专家纷纷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迄今已逾十万之众,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2年,朱汉章教授的巨著《针刀医学原理》出版。
2003、2004年,国家教育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分别两次组织大型专家鉴定,一致肯定“针刀医学属于中国人原创”。并决定将“针刀疗法”正式更名为“针刀医学”。这标志着一门真正由中国人原创的中西医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针刀医学正式诞生了。当然,她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2006年10月14日,朱汉章教授终因劳累过度,心脏病发作,不幸英年早逝。他为针刀医学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了整整30年,献出了他全部的心血和智慧,直至宝贵的生命。朱汉章教授理所当然地成为针刀医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为人类健康事业所作的贡献必将载入史册。
与此同时,在针刀医学新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汇聚了众多朱汉章教授的学生及其事业的继承者,其中包括一大批多专业领域的中西医学专家的智慧、汗水和创造。因此针刀医学又是中国人(针刀医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原创的主流针刀技术,早已不是某些人认为的仅仅能够治疗一些“网球肘”、“腱鞘炎”之类的“雕虫小技”。目前已能够治疗多种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颈肩腰腿痛及多种脊柱源性内脏疾病,病种范围多达一百余种,其中不乏多种疑难病和某些罕见病。这正应验了小针刀最早的支持者,针刀界尊敬的挚友和长者王晓智先生的预言:“针刀虽小,可治大病”,“小针刀,大气候”!
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天的针刀医学百花苑里,除原创针刀外,还涌现出多种形式的针刀刀具流派和不同的操作技术。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诠释了针刀医学的概念,丰富和充实了针刀医学的内涵和外延,为针刀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呈现出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大好局面。
当然,无论是“主流”也好,“支流”也好,都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必过于苛求,只要有利于患者,有利于针刀学术的发展,我们都表示赞赏和欢迎。民族英雄林则徐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之千仞,无欲则刚。”善哉斯言!
我的忘年好友柳百智教授,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是针刀队伍中学验俱丰的中青年才俊。二十年来,始终活跃在针刀医、教、研第一线。他不仅为海内外培养了大批针刀人才,更潜心于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多年来,他不舍昼夜,精进不倦,先后出版了一系列针刀医学专著,为针刀医学的普及和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柳百智教授又会同吴汉卿、田纪钧、刘宝年、陈领、孙彦奇等诸多针刀医学名家,把他们创造和总结的水针刀疗法、刃针疗法、激光针刀疗法、无痛针刀疗法和异形针刀疗法等不同流派的特长和方法,汇集成系列专著,奉献给针刀界的朋友和广大读者,这些颇具特色的疗法,为针刀医学这棵参天大树添枝加叶,增光添彩,多方位地呈现出针刀医学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可喜可贺!
在系列专著即将付梓之际,欣然命笔,乐以为序。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会长
海军总医院疼痛诊疗中心首席专家
王燮荣针刀名医工作室导师
王燮荣 教授
2012年3月3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