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顺势而为参机变

“顺者,非独阴阳脉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灵枢·师传》
动态顺势治疗是中国传统哲学整体恒动观念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中国哲学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观点,即承认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但“变”不是紊乱的,是有规律有条理的,即“常”。《周易》主张“唯变所适”,中医临床主张“知常达变”。根本在于面对新问题,采用新方法,适应新形势。
一、“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唯变所适”出自《易传》。原文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千万不可教条性地生搬硬套,精要在于把握其阴阳变化之理,灵活运用。只有随机应变,才能适应各种不同环境,只有变革才能进步发展,只有适宜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唯变所适”是对胶柱鼓瑟,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的修正。
1.“唯变所适”是动态顺势治疗思想的具体体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六经传变等,表述的都是疾病传变之常,也是治疗应该遵循的基本顺序。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就是在继承《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的基础上的“变”。叶天士的“知常达变”发展了《黄帝内经》理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对外感温热病的治疗意义重大。
2.“唯变所适”与继承创新。对于温病的治疗,叶天士认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这是温病治疗之常法。近代姜春华教授提出的“截断扭转法”又是在此基础上的“知常达变”与继承创新。
姜春华教授指出,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全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正确反映了温病发展的规律。但是医生的作用,不仅在于认识疾病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截断或扭转疾病的发展,使之在本阶段而消灭之。否则,听其自然发展以至于死亡,那么这种医生还要他何用?因此主张不仅要认识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更重要的是掌握这一规律,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治好疾病,防止其向重症传变。“截断扭转”的核心是重用清热解毒,早用苦寒泄下,及时凉血破瘀,对于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非常有效。由于这些疾病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疾病变化有特殊规律,用截断方药能消灭病源,从而拦截阻断疾病向恶化方向发展。这无疑是一个创新的学术思想。
二、知常达变才能触类旁通
“触类旁通”出自《周易·系辞上》。原意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也。”后以“触类旁通”谓掌握了某一些事物的规律,就能推知同类事物。“知常达变”意思与此相同。
1.中医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是知常达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法方药是绳墨,是规矩,是准绳,是从事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临证中要面对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的病情,这就需要医生重视辨证论治,随机应变;遣方用药主张师古法而知常达变、触类旁通,反对生搬硬套,泥古不化。人们常说的:“读方三年谓天下无不治之病;治病三年谓天下无可用之方”,就是对那些不能知常达变、触类旁通,只知按图索骥、对号入座、拘方治病庸医的讽刺。“检谱对弈弈必败,拘方治病病必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2.知常达变,触类旁通的关键是要“知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则补之”,此即为常法;但后面又提到:“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可见常法有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需要考虑应用变法。“热者寒之”“治寒以热药”为治疗热证的常法,“甘温除热”就是治疗热证的变法。
3.“常”和“变”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此处为“常”彼处可能为“变”。不循常法,企图以奇招妙法出奇制胜或者不知变通,以不变应万变者,都是应该避免的。
三、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唯顺而已
“常”和“变”的根本是“唯顺而已”。“顺”的含义有三:顺从病情;顺从患者之心;顺应时代。《灵枢·师传》云:“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唯顺而已矣。”其中体现的就是中医的动态治疗、顺势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内容。
1.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整体。无论日常的工作生活,还是养生保健治疗,都应该在动态的变化中寻找把握其中的规律。“顺四时,适寒暑;和息怒,安居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一种对规律的适应。
2.在疾病的治疗上,《素问·缪刺论》详细论述疾病传变规律:“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则是强调在疾病治疗上对规律的把握。只有把握了疾病变化规律,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早期治疗,防止传变,尽快康复。
3.养生要顺应自然之势。《素问·上古天真论》“顺四时,适寒暑;和息怒,安居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都是“唯顺而已”。
4.从五脏而言,要做到顺应脏腑之需。《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素问·脏气法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都是“唯顺而已”的具体体现。
5.从疾病进退来看,要顺应人体正邪消长之势,做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在选择治疗时机和方法上,要顺应疾病发展转归趋势,做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四、顺势而为的意义
1.顺势治疗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学术思想,和古代兵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因其势而利导之”的战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是顺势法的具体运用。
2.顺势而为之中还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等思想。《灵枢·师传》提出:“顺者,非独阴阳脉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顺应民心民意,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思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是一种医学心理学;“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蕴含着事理学思想。
3.顺势而为也要顺应时代主流,更不能曲顺人情。古代中医有许多治疗方法,应用的药物也非常广泛。但现代有些已经弃之不用。作为医生而言,应该与时俱进,所采取的治疗手段应该和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相适应,不能为求奇求新求异哗众取宠。如对国家规定禁用的濒危动植物药,和文明社会相违背、让人不易接受的粪便类药,一些含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疗法等,都不宜使用。
4.重视“唯顺而已,顺其自然,道法自然”。强调顺势而为、顺势治疗思想,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人体与疾病,人体脏腑功能,医患关系,疾病的邪正进退,预后转归等动态发展变化,综合全面地考虑,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思想。当然,正和反,顺和逆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是我们要明确的。
综上可知,天人合一统大局,中庸和合为圣度,未病先防定原则,以平为期明目标,治病求本挖病根,形神一体调身心,扶正祛邪循路径,动态顺势参机变这八者共同构成中医治疗思想体系的八大支柱,也是指导治疗原则制定、治疗方法选择应该遵循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