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胃肠病的养生意义重大
胃肠病发病率高,对健康危害大。一些人不重视胃肠病,缺乏胃肠病防治的知识而延误了病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所以,做好未病先防,有病早治、病后调养等相关的养生保健,意义重大。
1.未病先防是降低胃肠病发生的关键环节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原文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未病先防的重要性,提出“治未病”的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医先进的预防保健思想。治未病包括的范围很广,大约有未病先防、病后调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四方面的内容。
由于胃肠与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胃肠随时要受到饮食等外界因素的刺激,因此一旦得上胃肠病之后,康复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临床上对于胃肠病的处理也是“三分治疗,七分保养”。所以,对于胃肠病未病先防和病后调养尤其重要,是降低胃肠病发生的关键环节、减缓胃肠病症状的重要措施。
未病先防是降低胃肠病发生的关键环节,具体应注意以下四方面:
(1)注意饮食调养:
包括饮食卫生、饮食适量和饮食平衡三点。
1)饮食卫生
防止饮食不洁: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洁会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或食物中毒,饮食清洁对于预防胃肠病的发生非常重要。此外,现代研究证实,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等病症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而这种细菌正是通过粪与口、人与人传播而侵入人体的。所以,要吃新鲜的食品,食品要洗净、烧熟了吃,尽量不要在街边摊档吃不卫生的食品。另外,和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疾病的人共同生活时,要注意采取分餐等预防措施,避免通过胃肠道交叉感染。
少吃剩菜剩饭:
相对于一些年轻人大手大脚地浪费粮食和菜品,多数老年人会表现出另一种极端,就是剩菜剩饭热了好几遍,放了好几天也舍不得扔。剩菜剩饭放久了或储存不当都会产生有毒物质,许多病菌在冰箱低温环境下照样能繁殖。因此,吃剩菜剩饭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和胃肠炎。研究发现,长时间吃重新加热的剩饭,容易引起慢性胃病。所以要尽量少吃或不吃剩菜剩饭。尤其是绿叶剩菜经过长时间盐分的浸泡,硝酸盐会被细菌还原成对人体有害的亚硝酸盐;凉菜最好也当餐吃完,因为凉菜在制作过程中未经加热,很容易感染细菌,若保存不当食用后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剩饭最好不要隔顿,也就是说早上的剩饭中午就吃完,而中午的剩饭下午吃完。比较新鲜的剩菜剩饭一定要热透后再食用,即需要通过高温破坏细菌和毒素后方可食用。
剩菜剩饭的科学处理
保护胃肠、预防胃肠病,最好不吃或少吃剩菜、剩饭。但是,有些人觉得扔了实在可惜,因此,对于这些一定要保留的剩菜、剩饭,一定要科学处理好。
保存剩菜剩饭,应将剩菜、剩饭松散开,放在通风、阴凉和干净的地方,自然冷却至室温,放入清洁密封的容器后再放进冰箱保存。剩菜剩饭的保存时间以不隔餐为宜,早剩午吃,午剩晚吃,相隔时间尽量缩短在6小时以内。
剩菜剩饭一定要热透后再食用,肉类食物还需要加热更长时间。如果饭菜量较大,需要保存一部分的话,尽量在用餐前就将当餐食物和剩余食物分开,因为食物翻动得越多,其与细菌的混合就越充分,越容易变质、损失营养。
2)饮食适量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中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饮食水谷经过脾胃的作用,就可以变成精微营养物质,提供全身的需要。所以说“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得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水谷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体对于水谷的受纳、消化、吸收、转运都是有限度的。《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肠澼为痔”,意思是说饮食的量太多了,超过了自身的消化能力,就会形成伤害胃肠的因素,造成消化能力的下降,产生胃肠疾病,经常饱食容易引起肠澼(类似于慢性肠炎)与痔疮等胃肠病症。
饮食适量,不可过饱:
在生理状况下,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胃和肠道保持着流水作业、交替虚实的生理节奏。在胃进食的时候,肠道应该“虚位以待”,保持接待能力。当胃中的食物进入肠道之后,胃则变成空虚状态,进行休整,等待接纳下一批食物。如果超过一定量的限制而暴饮暴食,就会损伤胃肠的消化传导功能,出现各种胃肠病。因此,通过饮食调养保养脾胃、预防胃肠病,要注意饮食适量、不可过饱。例如,小儿保健中就有“要想小儿安,耐得三分饥和寒”的养生箴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总结出“少吃、多动、早睡”养生六字诀,并提出:“以年轻人为参考系数,40岁以前可以吃九分饱,40岁以后可以吃八分饱,50岁以后可以吃七分饱,60岁以后可以吃六分饱。”
3)饮食平衡:
饮食结构合理、寒温适中、五味调和,没有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也才能使机体阴阳气血平衡。如果饮食结构失宜或饮食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失和,有所偏嗜,既可致使某些营养缺乏,也有可能导致阴阳气血失去平衡,由此引发疾病。
饮食结构合理:
膳食平衡,才能获得全面的营养,以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人的膳食结构应该谷、菜、畜、果齐全,而且以谷类粮食为主食,蔬菜、畜肉为副食,干鲜果品为补充,调配合理,根据需要,兼而取之,才有益于健康。假如饮食结构失宜,调配不当,有所偏嗜,则会发生营养失衡的病症,同时因食味偏嗜,脏腑功能偏胜,有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紊乱的疾病。例如,长期节食或少食肉食,会引起营养不良和消化不良;过食瓜果乳酪,易产生水湿,发生腹胀泄泻;少食蔬菜瓜果,容易大便燥结,发生习惯性便秘或痔疮。
饮食寒温适中:
饮食寒温适度,既无太热亦无过凉,才能为脾胃受纳饮食水谷、运化水谷气血提供必要的条件。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造成胃肠血管收缩、消化腺分泌减少,发生腹痛泄泻等病证,久之胃肠功能紊乱,又有可能发生胃肠炎。偏食辛辣燥热,既可直接损伤咽喉、食管,也可致使胃肠积热,出现咽喉疼痛、食管灼痛、胃腹胀痛,甚至引起便秘、痔疮。
饮食五味调和:
人的精神气血,都由饮食五味滋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味,可使该脏功能偏盛,久之可以按五脏之间相互制约的“相克”关系传变,损伤他脏而发生疾病。例如,多食咸味食物,会使血脉凝滞,面色失去光泽;多食苦味食物,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食辛味食物,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的食物,会使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多食甘味食物,则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此外,嗜好太过,可致营养不全,缺乏某些必要的营养,而殃及脏腑为病。所以,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要偏嗜,病时应注意饮食宜忌,饮食与病变相宜,有辅助治疗、促进疾病好转的作用,反之,疾病就会加重。只有“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
(2)戒除不良嗜好:
包括戒酒限酒、戒烟、少食冷饮和合理饮茶四点:
1)戒酒、限酒:
喝酒直接损害消化系统。酒精能刺激食管和胃黏膜,引起消化道黏膜充血、水肿,导致食管炎、胃炎、胃溃疡等,甚至引起胃出血。啤酒中的二氧化碳会增加胃内的pH值,加剧溃疡的损伤。另外,过量饮酒也是导致消化系统癌变的影响因素之一。WHO早就明确指出,食管癌和肝癌可由酒精引起。有研究数据表明,在食管癌患者中,过量饮酒者占60%,而不饮酒者仅占2%;乙型肝炎患者如果过量饮酒,则肝癌发生率将会增加。
中医认为,酒味辛性热,主行药势、散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少饮有益。现代认为,酒有一定的延缓衰老、防治动脉硬化、治疗冠心病、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适量饮酒是一种保健方法。当身体健康时,宜限酒,可饮少量的酒;当患胃肠病时,则必须戒除饮酒。
2)戒烟:
吸烟会增加胃病的发病率。有研究发现,吸烟者溃疡病的发病率是非吸烟者的2~4倍;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40%可发生胃黏膜炎症。吸烟还会降低胃病的治愈率、增加胃病的复发率。国内研究资料显示,应用相同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吸烟组治愈率为58.2%、复发率为33.3%,不吸烟组治愈率为78.4%、复发率为12.5%,两组差异明显。
吸烟可使胃与小肠接口处的幽门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致使碱性的胆汁、肠液容易返流入胃,以致破坏胃黏膜;还可抑制保护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引起胃黏膜下血管收缩、痉挛,从而致使胃黏膜的保护因素减弱,导致慢性胃炎、溃疡病等胃病。此外,国内外研究均证实,吸烟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例如,瑞典卡罗琳斯卡大学医院的研究证实,吸烟使胃癌发病的相对风险增加1倍,而既吸烟又喝酒的人群胃癌发病相对风险增加5倍。香烟中含有苯并芘、多环芳香烃等多种致癌物,酒精本身并不致癌,但是可损伤胃黏膜组织、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增强香烟致癌物的吸收。因此,胃病患者必须戒烟。
嗜烟者常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实际上,饭后吸一支烟,比平常吸十支的毒害还大。因为饭后人体热量大增,这时吸烟会使蛋白质和重碳酸盐的基础分泌受到抑制,妨碍食物消化,影响营养吸收,同时给胃及十二指肠造成直接损害,使胃肠功能紊乱,胆汁分泌增加,容易引起腹部疼痛等症状。而且身体在对食物积极消化、吸收的同时,对香烟烟雾的吸收能力也增强,吸进的有害物质也增加。所以,一定要摒弃饭后吸烟的恶习。
3)少食冷饮:
一般来讲,胃肠病患者及儿童、老年人不宜多吃冷饮。胃肠病患者消化减退,儿童消化功能较弱,老年人消化功能虚衰,吃冷饮后容易刺激消化道黏膜,影响消化功能,加重病情或诱发胃肠病。
另外,饭后不宜马上食冷饮。因为饭后人体血液大多集中在胃等消化器官,如果饭后马上食冷饮,可使胃部扩张的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妨碍正常的消化过程。冷饮的刺激也使胃肠道蠕动加快,影响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同时,冷饮还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
4)合理饮茶:
中国人都喜欢喝茶,但饮茶要有度,而且还要掌握茶性。
茶是好东西,但不能当水喝,一定要适度。200ml的杯子,一天两三杯足够了。空腹饮茶,尤其是浓茶,对胃有刺激作用,饭后立即饮茶又会冲淡胃液,都不利于消化,因此饮茶以饭后半小时最佳。
空腹饮浓茶或素食充饥后饮浓茶,以及不常喝茶的人忽然喝了浓茶,都可能物极必反引起醉茶,出现心悸头晕、四肢乏力,甚至站立不稳、走路蹒跚、胃肠不适、感到饥饿等表现。
茶有茶性,龙井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等绿茶属于凉性茶;青茶即乌龙茶中的铁观音、武夷岩茶等为半发酵茶,属于中性茶;红茶、黑茶、砖茶等为全发酵茶,属于温性茶。有抽烟喝酒习惯,并且是燥热体质、容易上火的人宜喝凉性茶;脾胃虚寒、胃凉怕冷或体质较虚弱的人应喝中性茶或温性茶。绿茶性凉、对肠胃刺激较大,胃炎、溃疡病、肠炎患者都应少喝;红茶、黑茶、砖茶性温,有暖胃散寒、帮助消化的作用,适宜胃肠功能不足、消化不良的人饮用。
(3)放宽心,莫忧愁
1)精神情志与健康和疾病有关:
根据WHO 1990年对健康的最新定义,健康不仅是躯体健康,而且是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
中医学将人的精神与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是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具体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中医学历来注重情志在养生和疾病中的作用,提出了调节情志的养生方法与“内伤七情”的病因。如《素问·举痛论》记载:“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精神情志上要保持清静安宁,不贪欲妄想,就可以保持情志和调,预防疾病;而长期过激或突然剧烈的精神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范围,往往就会诱发疾病或加重疾病。现代研究也发现,精神和心理因素导致疾病除了可以直接影响神经系统之外,还可影响人的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以及机体的其他功能。人们已经发现,很多疾病,比如溃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与精神情志有一定的关系。
2)调情志有利于胃肠病的防治:
如前所述,精神情志与胃肠病关系密切。
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导致胃肠病的机制是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克犯脾胃;或思虑过度,情志郁结,脾胃失于和调,引起胃肠疾病。
现代西医学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的分泌,如愤怒常使胃液分泌增加,而抑郁常使胃液分泌减少。火灾、水灾、空袭等意外事故造成的心理影响,往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或促发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精神创伤如丧偶、离婚、事业失败、恐惧等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当机体处于高度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免疫功能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改变。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若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出现不良的心理活动,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造成脑肠轴紊乱,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导致胃肠疾病。
放宽心,莫忧愁,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注意精神情志调节,既可预防像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等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胃肠病,也会对胃肠病的康复起到有益的作用。
(4)谨防药毒伤胃
1)是药三分毒,药毒易伤胃:
凡经口服的药物,必然和胃接触。口服药物中的绝大多数,对胃黏膜无刺激无影响,但少数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布洛芬等解热镇痛类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某些抗癌药氟尿嘧啶、氨甲蝶呤等,则有可能刺激、损伤胃黏膜,引起黏膜充血、水肿、出血、溃疡,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和疼痛等消化道症状,或产生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溃疡穿孔引起腹膜炎,进而危及生命。
中药大黄、黄连、板蓝根等味苦性寒,容易伤阳损胃,引起胃脘冷痛、大便稀软或腹泻;干姜、肉桂、炮附子等味辛性热,容易伤阴损胃,引起胃痛、胃脘嘈杂、大便干结;熟地黄、阿胶、何首乌等滋腻难化,容易滞气呆胃,引起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2)合理用药,谨防胃肠疾病:
合理用药,谨防胃肠损伤,可有效预防胃肠病,避免胃肠疾病恶化,帮助胃肠疾病康复。
合理用药,预防胃肠损伤,需注意以下三点:
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患病后,无论发热、感冒,还是胃炎、肠炎等,均应去医院,在有经验的医生检查、诊断后,按处方合理用药。自己乱用药物和多药同吃最易伤胃。
小病不用药或迟用药:
初得伤风感冒、病情不重、尚未并发细菌感染,或刚刚发热、体温不超过38℃,不能轻易使用抗生素、退热药。感冒多由病毒引起,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初得伤风感冒,多无细菌感染,故不宜早用抗生素。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不能随便扼杀,因此发热而热度不太高者,完全没有必要用退热药。
伤胃药物宜饭后服用:
对胃有伤害的药物如解热镇痛类药物以及某些抗癌药物,切忌在饭前空腹服用,宜于饭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小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与损害。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孟仲法主任医师首次提出的一种新病症,指儿童尤其是6岁以内的小儿在一次或多次急性感染后不久,产生一组与脾虚、脾胃阳虚相似的表现,持续时间较长,可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发病率较高,对儿童的健康影响很大。
本病的发病是儿童在一次或多次急性感染后不久,由于使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的中药不当,产生的一组与脾虚、脾胃阳虚证相似或以脾虚证表现为主的症群。因为小儿脾胃娇嫩,易受损害,而清热解毒的中药属味苦性寒之品(抗生素经中医分析也为味苦性寒),所以小儿发生感染性疾病后,过用、滥用味苦性寒的抗生素或清热解毒的中药,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功能虚弱,即会出现厌食、乏力、排通失常等脾胃功能失调的表现。久之,脾胃功能虚弱,营养产生不足,患儿又会出现身体消瘦,身高、体重落后他人等表现。
为防药毒伤胃,尤其对于脾胃娇嫩的儿童、脾胃虚弱的老人以及胃肠病患者,应特别注意不能滥用、过用、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的中药。
2.养生保健是减缓胃肠病症状的重要措施
中医治未病的内容非常广泛,除大家熟悉的“未病先防”外,还有“病后调养”和“病愈防复”等内容。
大家知道,胃肠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随时受到饮食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刺激。所以胃肠病的养生保健不仅要重视未病先防,降低胃肠病的发生;更要重视病后调养,减缓胃肠病的症状,促进胃肠病的康复。
(1)胃肠病患者应高度重视养生保健:
现实生活中,当患胃肠病,出现胃痛、泛酸、胃胀、腹泻等临床症状时,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用药物治疗,但容易忽视视病后的养生保健。
胃肠病患者应分析病因并尽快去除,重视调养。比如,饮食没有节制引起的,那饮食就要尽量有节制;喝酒太多引起的,就不要喝酒或少喝酒。
(2)病后养生保健可减缓胃肠病的症状:
病后的养生保健是胃肠病患者康复模式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不容易,需要医生与患者共同的配合和努力。比如,有的人胃寒疼痛,喝点暖胃散寒的姜汤、红茶、红糖水或者服用中成药良附丸就能有效缓解症状;有的人胃酸、泛酸和大便稀软、腹泻同时存在,如果舌苔厚腻,很有可能是甜食吃得太多所致,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来讲,只要少吃些甜食就可以缓解症状。再比如,按照中医五味入五脏的理论,甘甜之味入脾,适量吃甜食对脾的功能有好处,但如果过分吃甜食又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导致患者胃酸分泌增多和腹泻,所以少吃甜食就可以减轻泛酸和腹泻的症状。
(3)胃肠病应怎样进行病后养生保健
1)注意情志调养:
患有胃肠病的朋友,特别是教师、学生、学者、记者等人群,精神压力大,容易受到精神情志刺激,患病后要注意情志调养,放慢工作节奏,自我放松压力,排解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对减轻胃肠病的症状、促进胃肠病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2)注意饮食调节:
饮食无规律,既不定时,又不定量,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胃肠病,也使胃肠病难康复。因此,胃肠病患者,尤其是饮食无节的出租车司机、营销人员、办公室加班一族等人群,患病后要特别注意饮食调节,一天三顿饭要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进食过快,晚上尽量不吃、少吃夜宵。
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常是吃一点儿就会饱,稍微多吃一些就会胃胀,特别是在晚上多吃的话,还会因为胃部滞胀而影响入睡,吃硬食、纤维多的食物上述症状尤其明显。对此类朋友,建议少吃多餐,如果还没到正餐时间,可以补充一些食物,但不宜过多,但正餐还是要按正常来吃。食物以软、松为主,一些比较有韧性、爽口的食物难消化,不宜多吃。汤最好饭前喝,饭后喝也会增加胃肠负担,引起消化困难。入睡前两三个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否则容易影响入睡,如果觉得肚子空可以稍稍喝点儿水。
3)戒除不良嗜好:
胃肠病患者应该戒除烟、酒,咖啡、浓茶、汽水、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应不喝少喝、不吃少吃。
胃的特点是喜燥恶冷,因而燥热的烟酒以及寒凉的冷饮和雪糕必须戒除,食物以热的最好。
胃肠病患者应该多喝牛奶。牛奶可以形成一层胃的保护膜,每天早上起床后可先喝一杯牛奶,再吃东西,是再好不过的。如果喝牛奶胃胀、腹泻,可在煮好的牛奶中加一些泡好或煮好的热的红茶或砖茶。
胃肠病患者应该多喝水,特别是多喝热水,因为人在有些情况下会把机体缺水误认为是饥饿,此时吃东西会增加胃肠负担、加重病情,而通过喝水、喝热水即会消除这种“饥饿”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