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
-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
- 3420字
- 2020-08-28 10:35:30
九、涎腺常见疾病超声评估
(一)急性涎腺炎
急性涎腺炎按照感染源可分为:细菌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多见)、病毒性(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E-B病毒等)。病程分为:急性炎症(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常见),慢性炎症(慢性腮腺炎、颌下腺炎)。
1.灰阶超声腺体肿大,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图2-2),可见局限性液性暗区(图2-3)。发生脓肿时超声表现为腺体肿大,回声减低,可见不规则形片状低回声区,有时可见局部组织液化的无回声及斑点状强回声。探头加压时患处疼痛。
图2-2 急性腮腺炎
女,5岁,呼吸道感染,右侧耳周肿痛2天。A.右侧腮腺体积明显增大,前后径:2.7cm,腺体回声减低、不均匀,可见透声区;B.左侧腮腺前后径:2.0cm,腺体回声不均匀
图2-3 急性腮腺炎
男性,42岁,右侧腮腺肿大一周,触痛明显。A.右侧腮腺体积增大,前后径约:3.2cm,腺体内回声不均匀(箭);B.左侧腮腺大小形态尚可,前后径约2.5cm,内回声均匀(箭)
2.多普勒超声 腺体内血流信号较丰富。脓肿形成时,病灶周边可见环状血流信号。
(二)慢性涎腺炎
由于结石、异物、瘢痕挛缩等引起的导管阻塞,继发感染或细菌逆行感染而发病,也可由急性涎腺炎转为慢性涎腺炎(图2-4)。好发于颌下腺,腮腺次之,舌下腺少见。患者通常感胀痛,但部分病例可为无痛性肿块。
1.灰阶超声
声像图表现:慢性涎腺炎的声像图分为腺体型及导管型两种。
图2-4 慢性涎腺炎
腮腺(A)、颌下腺(B,箭)腺体萎缩,实质回声不均匀
(1)腺体型整个腺体增大,形态饱满,腺体回声分布不均匀,其内可见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病灶,可融合成较大的低回声灶,呈现肿块型改变,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有时腺体内回声增强,可见腮腺主导管的管状强回声,后壁清楚无衰减。腺体内部及周边可见到增大的淋巴结,边界清楚,内可见淋巴门结构,CDFI显示内部可见或无血流信号。
(2)导管型多以单侧患病,可见主导管及分支导管扩张导管扩张,有时呈节段性扩张。扩张的导管内部也可见有点状或絮状回声,多伴有导管内结石。
(3)腮腺周围淋巴结可反应性肿大
2.多普勒超声
腺体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有时可在低回声区中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三)涎石病
涎石病又称涎腺(管)结石,是涎腺腺体内或导管内出现结石(但主要发生于导管内)(图2-5),是引起涎腺急慢性炎性的原因之一。可能由脱落细胞、异物或细菌分解产物作为核心,钙盐及有机物不断沉积在核心周围所致。主要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多见,最常发生于颌下腺。
(四)涎腺淋巴结炎
三大涎腺中,腮腺淋巴结最丰富,故好发本病。
图2-5 涎石病
颌下腺导管内多发结石(箭)
腮腺区淋巴结分三组:①浅淋巴结组(图2-6):位于腮腺筋膜浅面和腺体表面;②腺体实质内淋巴结组;③深淋巴结组:位于咽侧壁深筋膜深面。三组淋巴结均汇入颈深上淋巴结系统。
图2-6 腮腺浅层淋巴结
临床症状:炎症病史,可有轻度压痛,质地中等,一般能活动。
1.灰阶超声
腺体内单个或多发椭圆形结节,呈低回声,回声均匀或欠均匀,边界清楚,可见淋巴门结构(图2-7A)。
2.多普勒超声
CDFI显示内部血流信号丰富,呈树枝状(图2-7B)。
(五)鳃裂瘘
鳃裂瘘多发生于腮腺及其导管。
涎腺、颊部的炎症包块破坏腺体或导致导管损伤,突破皮肤,涎液由创口向外流形成瘘道,上皮细胞生长覆盖整个瘘道创面,形成瘘管。
图2-7 颌下腺淋巴结炎
分型:腺体瘘、导管瘘。
1.灰阶超声
腺体呈炎症表现,腺体内见炎性包块,可见管道状低回声从炎症包块内向外延续至皮肤表面。
2.多普勒超声
包块内未见血流信号。
(六)涎腺淋巴上皮病
涎腺淋巴上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上表现为涎腺内淋巴细胞浸润和腺泡萎缩,腺体实质不同程度地被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代替,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可形成肌上皮岛。其中淋巴细胞和上皮成分均可发生恶变。
良性淋巴上皮病包括Mikulicz病和Sjögren综合征,此两种病或系同一疾病的不同临床过程,前者腮腺肿大伴不适感或疼痛,并有口、眼、鼻、咽干燥称为“干燥综合征”,伴有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如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等自身免疫病时则为Sjögren综合征。
1.灰阶超声
本病腺体超声表现与其病变类型及病变程度有关,灰阶声像图可分为弥漫型、结节型、类肿瘤型和萎缩型四型。
(1)弥漫型(图2-8):
典型表现是双侧腮腺腺体内部回声不均匀,见弥漫性的多个低回声区呈蜂窝状改变,直径通常为2~6mm,病灶之间可见带状强回声,呈筛状表现。
图2-8 干燥综合征
腮腺实质回声不均匀,可见多发低回声区呈蜂窝样改变,病灶间见多发线状高回声,略呈网格样
(2)结节型:
典型表现为腺体内多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回声区或无回声,直径通常为6~20mm,可散在分布,亦可见大小不等的团块呈融合状,严重时累及整个腺体。未受累及的腺体回声正常。
(3)类肿瘤型:
灰阶图表现为腺体内见较大的低回声肿块,直径一般>20mm,常为单发,包膜不明显,边界欠清,内部见纵横交错的条状高回声分隔。余腺体回声正常。
(4)萎缩型:
一般为Sjögren综合征的终末阶段,整个腺体体积缩小,内部回声增强,可见散在的强回声光带及光点,局部伴彗星尾征。双侧腺体内另可探及多个囊肿。
2.多普勒超声
彩色血流显像显示弥漫型者表现为在整个的腺体内出现随机分布的点状血流信号,在回声最不均匀和囊性结构最多处血流信号最丰富。结节型者的血流分布形式呈结节内分支型,血流较丰富。
(七)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是涎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因肿瘤内含有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组织具有多形性或混合性而得名。多数无症状,常见于30~60岁之间,腮腺好发。可发生恶性变,恶变时,生长速度加快,可向周围浸润并固定,可有疼痛和面瘫。
1.灰阶超声
(1)肿块多位于腮腺的浅叶,表现为腺体内单发的圆形、椭圆形或分叶形低回声肿块(图2-9,图2-10),多数有包膜,少数包膜不完整,边界大多清晰,少数可表现为欠清晰或呈过渡型。
(2)内部回声取决于肿瘤组织的特性,根据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内部回声强弱及分布表现为4种类型:实性均质回声、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囊实性或囊性回声。大多数呈不均质低回声表现。
另外,较大的肿块中(一般>3cm)可出现部分囊性改变,当肿块内见点状强回声钙化灶时需警惕有恶变的可能。
2.多普勒超声
彩色血流显像示大部分肿瘤见中等量血流信号,病变区呈现“提篮样”血流信号,少部分肿瘤缺乏血流信号。
(八)腺淋巴瘤
腺淋巴瘤是一种涎腺良性肿瘤,又称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包含上皮和淋巴样组织两种成分。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可发生于单侧,另具有双侧、多灶性的特点。切除后很少复发,偶有恶变。
图2-9 腮腺多形性腺瘤
类圆形低回声肿块(A),内回声不均匀,肿块周边见血流信号(B)
图2-10 腮腺多形性腺瘤
分叶状低回声肿块,内回声不均匀
1.灰阶超声
(1)肿块常位于腮腺浅叶或下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形、类圆形肿块(图2-11A),少数呈轻度分叶状,边界清晰,包膜回声薄且大多完整,伴发感染时,边界可欠清,呈过渡型或镶嵌型。
(2)内部回声极低,分布常欠均匀或不均匀,可见高回声带呈“网格状”分布,且多数瘤体局部可见液性暗区。
图2-11 腮腺腺淋巴瘤
低回声肿块(A),边界清楚,内呈“网格样”改变,CDFI示结节内及周边均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呈树枝状(B)
(3)若伴发感染,肿块内部回声可相对增强,但仍低于周围组织,大部分后方回声增强。
2.多普勒超声
腺淋巴瘤是所有涎腺肿瘤中血流信号最为丰富的(图2-11B)。病变处呈现类似淋巴结门样血流信号深入瘤体。
(九)恶性混合瘤
大多数由良性混合瘤复发而来,病史较长,短时间内生长较迅速,则需高度怀疑本病可能,累及面神经时可出现面瘫。
1.灰阶超声
涎腺内可见肿块,边界不清,边缘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以低回声为主,部分肿块可表现为中等偏高回声或极低回声,同时颈部可见异常淋巴结。
2.多普勒超声
CDFI显示肿块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PW探及低阻动脉频谱。
(十)黏液表皮样癌
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腮腺。
1.灰阶超声
(1)高分化型:
黏液表皮样癌声像图与多形性腺瘤相似,边界尚清,有时可见不完整包膜回声,形态一般较规则,少数可呈分叶形。肿块内部回声尚均匀或欠均匀。
(2)低分化型:
黏液表皮样癌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多呈实质低回声,回声分布不均匀,有时可见均质、致密的高回声团。
(3)中度恶性:
黏液表皮样癌,其恶性程度介于前两者之间,其声像图亦介于高度恶性和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表现之间。
2.多普勒超声
黏液表皮样癌的血流信号介于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之间,血流的分布形式以内部分支型和散在分布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