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障碍药物治疗指导
- 江开达
- 34389字
- 2024-11-28 17:49:41
第四节 常用药物
氯丙嗪(chlorpromazine)
【药理作用】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作用机制主要与其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及中脑皮质通路的多巴胺(DA)受体(D 2)有关。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对5-HT受体、胆碱M受体、肾上腺素α 1受体及组胺H 1受体均有阻断作用。
氯丙嗪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特殊的抑制作用,使用该药后,患者表现镇静和嗜睡,但对各种刺激仍能反应,如可被唤醒或回答问题。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温血动物的体温随周围温度而变动,降温作用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具有镇吐作用,但对刺激前庭所致呕吐无效。还可增强催眠药、麻醉药和镇痛药的中枢抑制作用。
氯丙嗪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明显,较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抗胆碱能作用可引起扩瞳、视物模糊、胃肠蠕动减弱、口干、排尿困难、便秘及麻痹性肠梗阻等。还会刺激催乳素分泌,减少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及生长激素的含量。
【适应证】
1.对兴奋躁动、幻觉妄想、思维障碍及行为紊乱等阳性症状有较好疗效。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2.止吐,治疗除晕动症(前庭刺激所致)外的各种恶心、呕吐或顽固性呃逆。
3.活动增多的儿童,表现为过度精神活性伴有行为障碍,包括以下的症状如冲动、注意障碍、攻击、情绪波动及易激惹。
4.攻击和(或)暴发性兴奋过度行为。
【用法用量】
(剂型包括片剂,注射液)
1.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双相躁狂发作,口服从小剂量开始,每次25~50mg,2~3次/天,每隔2~3日缓慢递增每次25~50mg,常用治疗剂量为200~800mg/d。肌内注射,每次25~100mg。用于治疗精神病性障碍,加量至能控制症状;2~4周后降至最低有效剂量。体弱者剂量应偏小,应缓慢加量。
2.用于止吐或顽固性呃逆,口服每次12.5~50mg,肌内注射,每次25~50mg。
【不良反应】
1.对纹状体D 2受体的阻断可引起运动系统不良反应。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吞咽困难及急性肌张力障碍。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2.对垂体D 2受体的阻断可引起催乳素增高。
3.对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D 2受体的过度阻断,特别是高剂量时,可加重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神经阻滞剂所致缺陷综合征)。
4.抗胆碱作用可引起镇静、视物模糊、便秘和口干。
5.抗组胺作用可引起头晕、镇静和低血压。
6.对α 1受体的阻断可引起头晕、镇静和低血压。
【注意事项】
1.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如急性肝炎、肝功能不全)、肾脏疾病、血液疾病,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或昏迷患者禁用,已知氯丙嗪过敏者禁用。老人、儿童及孕妇慎用。
2.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用药期间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应卧床,血压过低可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禁用肾上腺素。
3.低剂量时,镇静作用超过抗精神病作用;低剂量用于治疗缓解日间激越及焦虑并增加非精神病患者的镇静催眠作用,但目前通常选择其他治疗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4.高剂量可能导致或恶化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
5.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处理。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白细胞计数。
6.长期用药会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TD),应停用所用药物,并尽早进行相应处理。
7.口服制剂快速停药也许会使精神病反弹和症状恶化。
8.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会增加痴呆相关精神障碍患者的死亡以及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对这些患者应慎用传统抗精神病药。
9.针剂及药水瓶含有亚硫酸盐会引起过敏,尤其是对有哮喘的患者。
10.过量使用 一次大量吞服氯丙嗪可引起急性中毒,大多见于自杀,偶见于事故或误服。中毒的临床表现与其药理作用密切相关,常有意识障碍,从嗜睡、意识模糊到昏迷程度不等;可有肌张力障碍(常为肌张力降低)、抽搐和癫痫发作;心动过速和明显低血压为心血管主要表现,低血压严重时呈低血容量性休克,有时可伴有脏器(尤其肺和大脑)的充血和水肿;体温降低;抗胆碱作用常见,并使预后恶化。治疗基本上是对症性的,注意生命体征的稳定,积极地洗胃、导泻、大量输液及利尿,必要时吸氧,预防感染。意识障碍严重者可给予哌甲酯治疗,用抗癫痫药控制癫痫发作,低血压是难以对付的,禁用肾上腺素,可考虑应用只作用于α受体的升压药如间羟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抗胆碱作用严重者可给予毒扁豆碱。
【药物相互作用】
1.可降低左旋多巴、多巴胺激动剂的作用。与乙醇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合用时中枢抑制作用增强。
2.可增加抗高血压药的疗效(除了胍乙啶)因氯丙嗪可拮抗其抗高血压作用。
3.与舒必利合用时有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严重者可以出现尖端扭转性心律失常。
4.与抗胆碱能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时,抗胆碱能作用增强,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加重。
5.抗酸剂可以降低氯丙嗪的吸收,而苯巴比妥可以加速氯丙嗪的排泄;可降低苯妥英的代谢并增加其浓度。
6.氯丙嗪与碳酸锂合用时可以引起血锂浓度的升高,有些患者可出现类似恶性综合征的脑病综合征。
7.氯丙嗪与普萘洛尔联用时,两者的血药浓度都会升高。
奋乃静(perphenazine)
【药理作用】
本品为吩噻嗪类的哌嗪衍生物,药理作用与氯丙嗪相似,抗精神病作用主要与其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及中脑-皮质通路的多巴胺受体(DA 2)有关,而阻断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α肾上腺素受体,则与镇静安定作用有关。本品能够和D 2、组胺H 1受体结合,以及对呕吐中枢胆碱M 1受体阻断作用,从而减缓恶心和呕吐症状。
【适应证】
1.对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淡漠木僵及焦虑激动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用于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2.止呕,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或顽固性呃逆。
【用法用量】
(剂型包括片剂,注射液)
1.治疗精神分裂症,口服从小剂量开始,一次2~4mg(1~2片),一日2~3次。以后每隔1~2日增加6mg(3片),逐渐增至常用治疗剂量一日20~60mg(10~30片)。维持剂量一日10~20mg(5~10片)。
2.用于止呕,口服一次2~4mg(1~2片),一日2~3次。
3.精神分裂症,肌内注射,5mg起,每6小时一次,最大剂量15mg/d(住院患者,30mg/d)。
【不良反应】
与氯丙嗪相同。
【注意事项】
1.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衰、心肌梗死、传导异常)应慎用。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停用所有的抗精神病药。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癫痫患者应慎用。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
2.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白细胞计数。
3.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
4.含有亚硫酸盐的注射液会引起过敏,尤其是对有哮喘的患者。
5.过量使用 一次大量吞服奋乃静可引起急性中毒。中毒症状与氯丙嗪相似。因本品镇吐作用强,故用催吐药效果不好。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注射液,促进利尿,排泄毒物,但输液不宜过多,以防心力衰竭和肺水肿。依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与乙醇或中枢神经抑制药,尤其是与吸入全麻药或巴比妥类等静脉全麻药合用时,可彼此增效。
2.本品与苯丙胺类药合用时,由于吩噻嗪类药具有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作用,后者的效应可减弱。
3.本品与制酸药或止泻药合用,可降低口服吸收。
4.本品与抗惊厥药合用,不能使抗惊厥药增效。
5.本品与抗胆碱药合用,效应彼此加强。
6.本品与肾上腺素合用,肾上腺素的α受体效应受阻,仅显示出β受体效应,可导致明显的低血压和心动过速。
7.本品与胍乙啶类药物合用时,后者的降压效应可被抵消。
8.本品与左旋多巴合用时,后者可抑制前者的抗震颤麻痹效应。
9.本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时,两者的抗胆碱作用可相互增强并延长。
10.某些同时服用神经阻滞剂和锂盐的患者会出现一种类似恶性综合征的脑病综合征。
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
【药理作用】
本品为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作用与其阻断脑内多巴胺D 2受体有关。
【适应证】
1.用于各型精神分裂症,具有振奋和激活作用。
2.可作为非精神病性焦虑的短期和二线用药。
【用法用量】
(剂型包括片剂,浓缩剂)
1.精神分裂症,口服,起始剂量为2~5mg,一日2~3次;每隔3~4日逐渐增至一次5~10mg,一日2~3次;日剂量为15~30mg,最高量为一日45mg。肌内注射,每4~6小时1~2mg,一般不超过6mg/d。
2.非精神病性的焦虑,口服,起始剂量1~2mg/d,最大剂量6mg/d。
【不良反应】
1.对纹状体D 2受体的阻断可引起运动系统不良反应。锥体外系反应多见,如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和类帕金森病。
2.其他的不良反应同氯丙嗪。
【注意事项】
1.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衰、心肌梗死、传导异常)应慎用。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停用所有的抗精神病药。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癫痫与脑器质性疾病患者慎用。
2.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白细胞计数。
3.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
4.长期大量使用可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
5.含有亚硫酸盐的浓缩剂会引起过敏,尤其是对有哮喘的患者。
6.过量使用 一次大量吞服三氟拉嗪可引起急性中毒。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严重的锥体外系症状,并有意识障碍,从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到昏睡,最后进入昏迷。检查时可发现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同时伴有中枢性体温过低。心血管系统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心率加快、脉细数,偶见心律不齐,严重时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血液系统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处理包括洗胃,导泻,输液,并依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药物相互作用】
1.与乙醇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合用,可增强中枢抑制作用。
2.与抗高血压药合用,易致直立性低血压。
3.本品与舒托必利合用有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危险,严重者可致尖端扭转心律失常。
4.本品与其他阿托品类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相加。
硫利达嗪(thioridazine)
【药理作用】
本品为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主要阻断脑内多巴胺D 2受体,减轻阳性精神病性症状。
【适应证】
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用法用量】
成人治疗精神病时常用的初始剂量为每次50~100mg,每天3次;严重病例日剂量可达800mg。
【不良反应】
1.对纹状体D 2受体的阻断可引起运动系统不良反应。可能出现帕金森样症状和其他锥体外系症状,但不常见。
2.对垂体D 2受体的阻断可引起催乳素增高。
3.对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D 2受体的过度阻断,特别是高剂量时,可加重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神经阻滞剂所致缺陷综合征)。
4.抗胆碱能作用可引起镇静、视物模糊、便秘和口干。
5.抗组胺作用可引起头晕、镇静和低血压。
6.对α 1受体的阻断可引起头晕、镇静和低血压。
【注意事项】
1.含用酒精或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情况可能导致过度镇静,谨慎驾驶、操纵机械或其他需要警觉的工作的人慎用或不用本品。
2.从卧位或坐位突然起身时防止跌倒。如果出现躁动或兴奋,请停药并去就诊。体育锻炼时或炎热天气应小心使用本品。可能导致皮肤光敏性和尿液颜色改变(粉红到红棕色)。
3.Q-Tc间期延长呈剂量依赖型,所以需低剂量起始,并缓慢加量,同时密切监测Q-Tc间期。
4.过量使用 包括嗜睡、痉挛、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甚至昏迷。治疗措施包括洗胃并使用活性炭。在严密监测心血管、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同时,给予支持性对症处理。
【药物相互作用】
1.可能会降低左旋多巴、多巴胺激动剂的作用。
2.可能会增加抗高血压药的作用。
3.可能会增强其他可延长Q-Tc间期的药物的作用。
4.和巴比妥类药物合用时,可能会发生呼吸抑制/停止。
5.和中枢镇静剂合用时,可能会产生效果叠加作用。
6.酒精和利尿剂可能会增加低血压的发生危险;肾上腺素可能会降低血压。
7.一些服用神经阻滞剂和锂剂的患者发生脑病综合征,类似于恶性综合征。
8.硫利达嗪可与神经阻滞剂和纳曲酮产生相互作用,增加其药理学作用。
9.抗帕金森药物会拮抗硫利达嗪的抗精神病作用。
10.普萘洛尔可升高硫利达嗪的血浆浓度。
11.合并使用拟交感神经药物和硫利达嗪可能增加室颤的危险。
氟奋乃静(fluphenazine)
【药理作用】
氟奋乃静是目前吩噻嗪类中作用最强的抗精神病药,其抗精神病作用的相对强度约为奋乃静的4倍,氯丙嗪的25倍。镇吐作用亦较两者为强。除有明显的抗幻觉、妄想作用外,对行为退缩、情感淡漠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适应证】
用于各型精神分裂症,有振奋和激活作用,适用于单纯型、紧张型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缓解情感淡漠及行为退缩等症状。
【用法用量】
(包括片剂,短效/长效针剂)
1.口服
从小剂量开始,起始为0.5~10mg/d,分2~3次服用,最高量为一日不超过40mg。
2.肌注(短效)
起始为1.25mg,以后每6~8小时可予2.5~10mg分次给药,2.5~10mg/d,最高为10mg/d。
3.肌注(长效)
氟奋乃静葵酸酯为氟奋乃静的长效酯类化合物,抗精神病作用主要与其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D 2)有关,抑制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而有镇静作用,止吐和降低血压作用较弱。对幻觉、妄想、木僵、淡漠、孤独和紧张性兴奋有较好疗效;也可用于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的维持治疗。起始为12.5~25mg,之后根据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决定剂量和注射间隔,通常不超过每次50mg和不超过4周以上时间。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反应为多见。
【不良反应】
1.对纹状体D 2受体的阻断可引起运动系统不良反应。锥体外系反应比氯丙嗪、奋乃静多见。其中以静坐不能、震颤麻痹综合征最为常见;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少见,前者仅发生在注射的24小时内,后者通常发生在长期治疗后,尤其老年患者。
2.对垂体D 2受体的阻断可引起催乳素增高。
3.对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D 2受体的过度阻断,特别是高剂量时,可加重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神经阻滞剂所致缺陷综合征)。
4.抗胆碱作用可引起镇静、视物模糊、便秘和口干。
5.抗组胺作用可引起头晕、镇静和低血压。
6.对α 1受体的阻断可引起头晕、镇静和低血压。
【注意事项】
1.对氟奋乃静过敏者,患有严重抑郁症者,昏迷患者,血液疾病患者皮质下脑组织受损者,肝脏损害者,正接受大剂量中枢神经药治疗者禁用。
2.白细胞过低、血压过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病者慎用。
3.过量使用时,不良反应与氯丙嗪相似,但嗜睡、少动、不自主动作等锥体外系症状比氯丙嗪明显。严重抑郁患者应用时,有加重抑郁的可能。氟奋乃静中毒的治疗要点为停药后,加大抗胆碱药剂量,锥体外系症状可缓解,抑郁症状好转。
【药物相互作用】
1.与酒精及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苯二氮 类镇静剂、苯巴比妥类、肌肉松弛药、麻醉药、镇痛药)合用,可导致过度嗜睡。
2.可降低苯丙胺、抗惊厥药和左旋多巴的药效。
3.可使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肾上腺素、苯妥英钠、β受体阻断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加重。应该间隔至少14天再服用上述药物。
4.与减肥药、止咳药、抗感冒药、抗过敏药、止喘药等合用可导致高血压。
5.抗帕金森病的药物可减轻氟奋乃静的不良反应,必须指导患者合用。
6.锂盐可使氟奋乃静的药效降低而不良反应增加,可能出现类似于恶综合征的脑病综合征。
7.可能增强某些抗高血压药(除了胍乙啶外)的作用。
8.与肾上腺素合用可能降低血压。
氯普噻吨(chlorprothixene)
【药理作用】
本品为硫杂蒽类抗精神病药,可通过阻断脑内神经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而改善精神障碍,也可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引起镇静作用,还可抑制延髓化学感受区而发挥止吐作用。本品抗肾上腺素作用及抗胆碱作用较弱,并有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
【适应证】
1.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
2.伴有精神运动性激越、焦虑、抑郁症状的精神障碍。
【用法用量】
1.成人口服从小剂量开始,首次剂量25~50mg,一日2~3次,以后逐渐增加至一日400~600mg。维持量为一日100~200mg。
2.6岁以上儿童口服开始剂量为一次25mg,一日3次,渐增至一日150~300mg,维持量为一日50~150mg。
【不良反应】
1.头晕、嗜睡、无力、直立性低血压和心悸、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等抗胆碱症状。
2.剂量偏大时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3.可引起血浆中催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
4.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粒细胞减少。偶可引起癫痫。偶见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
【注意事项】
1.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症、帕金森综合征、骨髓抑制、青光眼、尿潴留、昏迷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6岁以下儿童禁用。
2.心血管疾病(如心衰、心肌梗死、传导异常)患者慎用。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停用所有的抗精神病药。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癫痫患者慎用。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期间应停止哺乳。
3.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白细胞计数。
4.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
5.过量使用的中毒症状为昏迷、昏睡、呼吸抑制、低血压(在服药几小时后出现),并能维持2~3日,心跳加速、发热和瞳孔缩小、躁狂,在恢复期可出现血尿。处理应尽快洗胃,维持呼吸道通畅,并依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能促使中枢神经抑制药如吸入全麻药或巴比妥类等静脉全麻药增效,合用时应将中枢神经抑制药的用量减少到常用量的1/4~1/2。
2.本品与苯丙胺合用,可降低后者的效应。
3.合用抑酸药或泻药时,可减少本品的吸收。
4.本品可降低惊厥阈值,使抗惊厥药作用减弱,不宜用于癫痫患者。
5.本品与抗胆碱药物合用时药效可互相加强。
6.本品与肾上腺素合用,由于α受体活动受阻,β受体活动占优势,可出现血压下降。
7.本品与左旋多巴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抗震颤麻痹作用。
8.三环类抗抑郁药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本品合用,镇静及抗胆碱效能可更显著。
9.可掩盖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的耳部毒性。
氟哌噻吨(flupentixol)
【药理作用】
本品是硫杂蒽类衍生物,具有明显的抗精神病症状,提高警觉和抗焦虑作用。抗精神病药的作用一般与其对多巴胺受体的阻断作用有关,因为其他神经递质系统也受到了影响,所以阻断多巴胺受体可能引发一系列链式反应。
【适应证】
精神分裂症及同类精神病,特别是幻觉、偏激性妄想和伴有感情淡漠、反应迟钝和退萎症状的思维紊乱患者。
【用法用量】
成人初始量5~15mg/d,分2~3次口服。必要时可加至40mg/d。维持量为5~20mg,于早晨次口服。
【不良反应】
1.锥体外系症状。
2.失眠,镇静,肝功能短暂轻微改变。
【注意事项】
1.急性酒精中毒、巴比妥类中毒、阿片类中毒、昏迷状态、过度兴奋或过度活动的患者禁用。
2.惊厥性疾病、晚期肝病及心血管患者慎用。妊娠及哺乳妇女最好避免使用。
3.长期用药可能偶发迟发性运动障碍。
【药物相互作用】
1.能增加酒精、巴比妥类及其他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2.阻断胍乙啶的降压作用。
3.减弱左旋多巴和肾上腺素类药物的作用。
4.与甲氧氯普胺和哌嗪合用可增加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
氟哌啶醇(haloperidol)
【药理作用】
本品属丁酰苯类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作用与其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并可促进脑内多巴胺的转化有关,有很好的抗幻觉妄想和抗兴奋躁动作用,阻断锥体外系多巴胺的作用较强,镇吐作用亦较强,但镇静、阻断肾上腺素受体及胆碱受体作用较弱。
【适应证】
1.以精神病病性障碍为特点的临床症状(口服、快速释放注射剂)。
2.Tourette综合征的抽动和语词障碍(口服、快速释放注射剂)。
3.儿童好斗、暴发性兴奋等严重行为问题的二线治疗(口服、快速释放注射剂)。
4.多动儿童的二线短期治疗选择(口服、快速释放注射剂)。
【用法用量】
(包括片剂,快速释放注射剂,长效注射剂)
1.治疗精神分裂症,口服,从小剂量开始,起始剂量一次2~4mg,一日2~3次。逐渐增加至常用量一日10~40mg,维持剂量一日4~20mg。
2.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口服,一次1~2mg,一日2~3次。
3.兴奋躁动和精神运动性兴奋,快速释放注射剂,成人剂量一次5~10mg(1~2支),一日2~3次,安静后改为口服。
4.长效注射剂 癸酸氟哌啶醇为丁酰苯类衍生物的长效制剂,具有较强的阻断多巴胺受体作用,减少脑内多巴胺的含量。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而无催眠作用,降低体温和降低血压的作用较弱。还有类似γ-氨基丁酸的作用,能阻断儿茶酚胺的中枢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维持治疗,也适用于其他精神症状,如精神运动性激越,成年人与老年人的谵妄和幻觉,儿童行为障碍和性格异常,舞蹈性运动障碍和其他精神病。起始剂量按口服维持治疗剂量较低时的10~15倍设定(例如,相当于口服氟哌啶醇10mg/d的等效价剂量给药);对口服氟哌啶醇量较高的患者,起始剂量可相当于口服剂量的20倍设定;最高剂量为100mg,如需高于100mg时,可在第一次注射后3~7天后再给予余下的注射剂量,可按每4周达到所需治疗剂量来计算。不良反应多见锥体外系反应,减少剂量可缓解。
【不良反应】
1.对纹状体D 2受体的阻断可引起运动系统不良反应。锥体外系反应较重且常见,急性肌张力障碍在儿童和青少年更易发生,出现明显的扭转痉挛,吞咽困难,静坐不能及类帕金森病。长期大量使用可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
2.对垂体D 2受体的阻断可引起催乳素增高,可能有关的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
3.对α 1受体的阻断,可引起头晕、镇静和低血压。
4.对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D 2的过度阻断,特别是高剂量时,可能加重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神经阻滞剂所致缺陷综合征)。
5.可出现口干、视物模糊、乏力、便秘、出汗等。
6.少数患者可能引起抑郁反应。
7.偶见过敏性皮疹、粒细胞减少及恶性综合征。
【注意事项】
1.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严重中枢神经抑制状态者、骨髓抑制、青光眼、重征肌无力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心脏病尤其是心绞痛、药物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抑制、癫痫、肝功能损害、青光眼、甲亢或毒性甲状腺肿、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尿潴留。
3.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白细胞计数。
4.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
5.低剂量时,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和情感症状并无疗效;但高剂量可加重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
6.药物过量时的中毒症状包括高热、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本品无特效拮抗剂,发现超剂量症状时应采取对症及支持疗法。
【药物相互作用】
1.与乙醇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药合用,中枢抑制作用增强。
2.与苯丙胺合用,可降低后者的作用。
3.与巴比妥或其他抗惊厥药合用时,可改变癫痫的发作形式;不能使抗惊厥药增效。
4.与抗高血压药物(胍乙啶除外)合用时,可产生严重低血压。
5.与抗胆碱药物合用时,有可能使眼压增高。
6.与肾上腺素合用,由于阻断了α受体,使β受体的活动占优势,可导致血压下降。
7.与锂盐合用时,需注意观察神经毒性与脑损伤。
8.与甲基多巴合用,可产生意识障碍、思维迟缓、定向障碍。
9.与卡马西平合用可使本品的血药浓度降低,效应减弱。
10.饮茶或咖啡可减少本品的吸收,降低疗效。
11.降低抗凝血药的作用。
12.一些同时服用氟哌啶醇和锂盐的患者,可能发生类似于神经阻滞剂所致恶性综合征表现的脑病综合征。
哌咪嗪(pimozide)
【药理作用】
为二苯丁哌啶类衍生物,在化学结构上与氟哌啶醇类似,为选择性D 2受体阻滞剂。阻断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通路的D 2受体,减少Tourette综合征患者的抽动;阻断黑质边缘系统中多巴胺通路的D 2受体,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
【适应证】
1.抗精神病药,适用于慢性伴有行为退缩的患者。
2.对标准治疗无效的Tourette综合征患者的动作和发生的抽动的治疗。
【用法用量】
1.口服,成人,开始时1~2mg/d,2~3次/日,渐增至10~16mg,维持量日6~8mg。
2.儿童,最初0.05mg/(kg·d),每天一次,晚上服用,可每隔3天增加1次剂量,最多每天10mg,或者0.2mg/(kg·d)。
【不良反应】
1.对纹状体D 2受体的阻断可引起运动系统不良反应,锥体外系偶可见。
2.对垂体D 2受体的阻断可引起催乳素增高。
3.对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D 2受体的过度阻断,特别是高剂量时,可加重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神经阻滞剂所致缺陷综合征)。
4.抗胆碱能作用可引起镇静、视物模糊、便秘和口干。
5.抗组胺作用可引起头晕、镇静和低血压。
6.对α 1受体的阻断可引起头晕、镇静和低血压。
【药物相互作用】
1.与克拉霉素和其他会抑制细胞色素P450 3A(CYP3A)的药物联用时慎用。
2.可降低左旋多巴以及多巴胺激动剂的疗效。
3.可增强某些药物延长Q-Tc间期的作用。
4.可增强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
5.与氟西汀联用会导致心动过缓。
6.有些服用苯二氮 类药物和锂盐的患者会出现类似恶性综合征的脑病综合征。
7.与肾上腺素合用可使血压降低。
舒必利(sulpiride)
【药理作用】
本品属苯甲酰胺类抗精神病药,选择性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D 2)受体,对其他递质受体影响较小,抗胆碱作用较轻,无明显镇静和抗兴奋躁动作用,本品还具有强止吐和抑制胃液分泌作用。
【适应证】
1.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偏执型、紧张型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孤僻、退缩、淡漠症状。
2.对抑郁症状有一定疗效。
3.其他用途 止呕。
【用法用量】
1.口服治疗精神分裂症,开始剂量为一次100mg,一日2~3次,逐渐增至治疗量一日600~1200mg,维持剂量为一日200~600mg。
2.止呕,一次100~200mg,一日2~3次。
【不良反应】
1.常见有失眠、早醒、头痛、烦躁、乏力、食欲不振等。可出现口干、视物模糊、心动过速、排尿困难与便秘等抗胆碱能不良反应。
2.剂量大于一日600mg时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3.较多引起血浆中催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体重增加。
4.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和肝功能损害。
5.少数患者可发生兴奋、激动、睡眠障碍或血压升高。
6.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7.对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D 2受体的过度阻断,特别是高剂量时,可加重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神经阻滞剂所致缺陷综合征)。
【注意事项】
1.嗜铬细胞瘤、高血压患者、严重心血管疾病和严重肝病患者、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传导异常),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综合征、严重中枢神经抑制状态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癫痫患者慎用。
3.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4.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5.过量使用时的中毒症状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意识障碍,从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到昏睡,最后进入昏迷,检查时可发现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同时伴有中枢性体温过低;心血管系统症状,直立性低血压、心率加快、脉细数,偶见心律不齐,严重时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血液系统症状,中性粒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处理:洗胃、导泻、输液。并依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药物相互作用】
1.可能会增加抗高血压药物的药效。
2.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镇静剂合用时,会加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3.可能会降低左旋多巴、多巴胺激动剂的药效。
4.抗酸药或硫糖铝可能会减少舒必利的吸收。
洛沙平(loxapine)
【药理作用】
丁二酸洛沙平是二苯骈氧氮杂 的三环化合物。目前认为丁二酸洛沙平的抗精神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中枢多巴胺受体,有镇静和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作用,尤其对兴奋、攻击性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有效。
【适应证】
精神分裂症。
【用法用量】
1.推荐的初始剂量为13.6mg,每日2次,而病情严重者开始剂量需要高达每日68mg。然后在第一个7~10天快速增加剂量直至达到有效控制症状。通常的治疗和维持剂量为81.6~136.2mg/d。与其他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一样,某些患者服用较小剂量就有效,而有的患者需要较高剂量才能获得较好疗效。最高日剂量不能超过340mg。
2.维持治疗,剂量应降低到适于控制症状的最低剂量;许多患者在27.2~81.6mg/d的剂量范围内可以维持满意的疗效。
【不良反应】
1.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不良反应较少见(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除外)。治疗开始时或剂量增加时可产生睡意,但常较轻微。连续使用丁二酸洛沙平胶囊时睡意经常有所降低。镇静状态的发生率比脂肪族吩噻嗪低,但稍高于哌嗪、吩噻嗪。已有头晕、衰弱、蹒跚步态、拖脚步态、肌肉颤搐、虚弱、失眠、兴奋、紧张、癫痫发作、运动不能、含糊发音、麻痹、状态混乱的报道。也有NMS的报道。
2.锥体外系反应 帕金森样症状(如震颤、僵硬、多涎和面具脸)。也常有静坐不能。很少发生肌张力障碍和运动障碍,但也可能较严重。肌张力障碍包括颈部和脸部肌痉挛、舌突、眼球转动性运动。运动障碍性不良反应以舞蹈手足徐动症样活动表现。
3.持久的迟发性运动障碍 高剂量服用本品的老年患者此症状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老年妇女。
4.心血管 心动过速、低血压、高血压、直立性低血压、晕厥。
5.血液 不良反应少见,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
6.皮肤 皮炎、水肿(脸虚胖)、瘙痒、皮疹、秃头、脂溢性皮炎。
7.抗胆碱 口干、鼻塞、便秘、视物模糊、尿潴留、麻痹性肠梗阻。
8.胃肠道 有些患者出现恶心和呕吐。已报道洛沙平可引起肝细胞损伤[使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加],但很少出现黄疸和(或)肝炎。
9.对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D 2受体的过度阻断,特别是高剂量时,可加重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神经阻滞剂所致缺陷综合征)。
10.其他不良反应 有些患者出现体重增加、体重减轻、呼吸困难、上睑下垂、高热、面部潮红、头痛、感觉异常和烦渴。很少有乳漏、无月经、男子女性化乳房、病因不明性不规律月经的报道。
【注意事项】
1.昏迷患者或药物(乙醇、巴比妥酸盐、麻醉药等)引起的严重抑郁症患者,对二苯骈氧氮杂 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
2.本品应慎用于心血管病患者。
3.长期服用精神抑制药的患者有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可能性。
4.本品过量或中毒时,会出现抑郁、低血压、呼吸抑制、意识不清、震颤、抽搐、肾衰竭等现象,应及时进行洗胃、透析等对症及支持治疗;禁用中枢兴奋剂;出现低血压时禁用肾上腺素。
【药物相互作用】
1.洛沙平可加速苯妥英的代谢,当两种药合用超过3个月时可导致苯妥英血浆水平达不到治疗浓度。
2.可增加巴比妥酸盐类、麻醉镇痛、抗组胺和其他抗精神病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3.与劳拉西泮合用可能发生呼吸抑制。
4.可能抵消左旋多巴、多巴胺激动剂的作用。
5.神经阻滞剂和锂盐合用可能发生脑病综合征。
6.与肾上腺素合用可能降低血压。
7.可能增强抗高血压药的作用(胍乙啶除外)。
吗茚酮(molindone)
【药理作用】
为吲哚类衍生物,抗精神病作用于吩噻嗪和丁酰苯类相似,适用于急性、慢性精神分裂症。对焦虑、抑郁、木僵、退缩、幻觉、妄想等症状疗效显著。因能增强5-HT作用,有抗抑郁作用,也可用于肥胖症。因有兴奋作用,不用于兴奋躁动的精神障碍患者。
【适应证】
本品为强效抗精神病药。用于急、慢性精神分裂的木僵、退缩、幻觉、妄想等症状效果显著。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10~50mg,每日3次,初服可逐渐加大剂量。
【不良反应】
可有困倦、肌肉强直、震颤、静坐不能、血压下降以及胃肠道反应等。
【注意事项】
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抑郁症患者禁用,可增加老年痴呆患者的死亡率。
【药物相互作用】
禁止与酒精、巴比妥类药物和麻醉药品合用。
五氟利多(penfluridol)
【药理作用】
口服长效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作用与其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有关,还可阻断神经系统α肾上腺素受体,抗精神病作用强而持久,口服一次可维持数天至一周,亦有镇吐作用,但镇静作用较弱,对心血管功能影响较轻。
【适应证】
对幻觉妄想、孤僻、淡漠、退缩等症状有效。适用于急、慢性各型精神分裂症。尤其便于长期服药维持治疗,防止复发。
【用法用量】
口服治疗剂量范围为20~120mg,一周1次。宜从每周10~20mg开始,逐渐增量,每一周或两周增加10~20mg,以减少锥体外系反应。通常治疗量为一周30~60mg,待症状消失用原剂量继续巩固3个月,维持剂量为每周10~20mg。
【不良反应】
主要为锥体外系反应,如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和类帕金森病。长期大量使用可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亦可发生嗜睡、乏力、口干、月经失调、溢乳、焦虑或抑郁反应等。偶见过敏性皮疹、心电图异常、粒细胞减少及恶性综合征。
【注意事项】
1.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骨髓抑制患者,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不宜与其他抗精神病药合用,避免增加锥体外系反应的危险性。
4.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白细胞计数。
5.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
6.药物过量时的中毒症状为心肌受损及干扰心内传导,出现严重心律不齐、胸闷、呼吸困难等。超量中毒时应特别注意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无特殊解毒药。
【药物相互作用】
1.与乙醇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药合用,中枢抑制作用增强。
2.与抗高血压药合用,有增加直立性低血压的危险。
哌泊噻嗪棕榈酸酯(pipothiazine palmitate)
【药理作用】
本药为哌嗪族吩噻嗪类强效抗精神病药,为其长效酯化物。作用机制与氯丙嗪相似。阻断D 2受体,缓解精神病阳性症状。
【适应证】
主要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多用于短效抗精神病药治疗后病情稳定时的维持治疗。
【用法用量】
深部肌内注射:开始剂量25mg,1周后根据症状及反应再注射50~100mg。以后根据病情决定剂量及间隔时间,一般每3~4周注射1次,每次50~200mg,8~16周为1疗程。巩固期患者可酌情减少用量,并适当延长注射间隔时间。
【不良反应】
1.常见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静坐不能、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面肌痉挛、眼动危象、角弓反张)、帕金森综合征等。
2.偶可引起严重失眠,可给予一般催眠药治疗,禁用其他抗精神病药。
3.有时还可出现焦虑、嗜睡、疲乏、无力、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出汗、口干、乳房肿胀、溢乳、停经等症状。
4.个别患者可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5.对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D 2受体的过度阻断,特别是高剂量时,可加重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神经阻滞剂所致缺陷综合征)。
6.其他不良反应 ①血液:可引起白细胞减少。②心血管系统:偶可导致低血压。③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引起癫痫发作。④代谢/内分泌系统:可能导致NMS和体重增加。⑤消化系统:可引起恶心和呕吐。多数报道指出,本类药尚无引起肝毒性的证据,但偶尔也会有一过性的碱性磷酸酶升高。⑥泌尿生殖系统:偶可导致阳痿。
【注意事项】
1.对其他吩噻嗪类药物有过敏史者,有中毒性粒细胞缺乏及卟啉病病史者,心、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尿潴留者,处于昏迷及严重抑郁状态的患者,血恶液质者禁用。
2.癫痫患者、嗜铬细胞瘤患者、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NMS)患者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1.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莫沙平、度硫平、多塞平、氯米帕明、地昔帕明、曲米帕明、洛非帕明、丙米嗪、去甲替林、普罗替林等)与本药合用时,双方的代谢均受到影响,血药浓度均升高,导致两者毒性增加,可能会增加心脏不良反应的风险。
2.如果使用了其他中枢抑制剂,可能会增加对CNS的抑制作用。
3.可能会减弱苯丙胺、左旋多巴、多巴胺激动剂、可乐定、胍乙啶和肾上腺素的效果。
4.抗胆碱药会减弱其效果。苯甲托品、奥芬那君、苯海索、丙环定等可降低本药的锥体外系反应,但可增强本药的抗胆碱作用,故两者不宜常规合用。
5.与锂剂合用(尤其是本药的用量较大时),可导致虚弱、运动障碍、锥体外系症状加重、脑病及脑损伤等。
6.与哌替啶合用,可加强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的抑制。
7.与卟吩姆钠合用,可增加对光的敏感性,造成光敏组织的细胞过度损害。
8.与颠茄合用,抗胆碱作用增强。
9.西沙必利、多非利特、加替沙星、莫西沙星、格帕沙星、司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卤泛群、匹莫齐特、索他洛尔等与本药合用时,对心脏的毒性增加,可导致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心脏停搏等。伊布利特与本药合用,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应避免合用。
10.槟榔有胆碱能活性,与本药合用时,锥体外系反应加重。
11.磷苯妥英、苯妥英与本药合用时,前两者的血药浓度可能会升高或降低,后者的血药浓度则会降低。
12.与乙醇合用,可导致中枢过度抑制,并使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的危险性增加。用药期间禁止饮酒。
13.合并使用肾上腺素,可能会降低血压。
(张选红)
利培酮(risperidone)
【药理作用】
利培酮是第一个成功利用5-HT 2A和D 2受体特异性地联合拮抗机制而研发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5-HT 2受体的亲和力高,对皮质5-HT受体阻断作用与边缘系统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高5-HT 2A/D 2受体拮抗高比率也是目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最为重要的药理作用之一。
此外,它对α 1、α 2肾上腺素受体以及H 1组胺受体具有中度亲和力;相对其他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对α 2受体的亲和力较高,因其显著的α受体拮抗作用而增强抗精神病疗效和改善认知功能。而利培酮对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作用,可引起心血管反应,如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或Q-T间期延长,甚至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对5-HT 1A、5-HT 1C和5-HT 1D受体也有一定的亲和力,阻断5-HT受体后可促进慢波睡眠并改变睡眠节律。对结节漏斗通路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可引起催乳素升高(停药后可逆转)。另外剂量增大时对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受体有较强的阻断作用是导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作用基础。利培酮总体上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镇静作用轻微,仅引起中等程度的体重增加。
【适应证】
1.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及情感症状均有疗效,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急性期、恢复期和长期的维持治疗。
2.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用法用量】
片剂:成人一般初始剂量为一次1mg,一日1次,以后每隔3~5天酌情增加1mg,一般剂量为4~6mg/d,分1~2次服用。老年患者初始剂量为一次0.5mg,一日1次,根据耐受情况每次酌情增加0.5mg,一般治疗剂量为1~4mg/d,分两次服,高龄患者通常剂量1~2mg/d。每日超逾8mg,疗效未见提高,但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
口服液:①精神分裂症患者:推荐起始剂量为一次1mg,一日2次,第二天增加到一次2mg,一日2次;第三天可增加到每次3mg,一日2次,此后,可维持此剂量不变,或根据个人情况进一步调整。②治疗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推荐起始剂量每次1~2mg,每日1次,剂量增加的幅度为每日1mg,剂量增加至少间隔24小时或间隔更多天数进行。大多数患者的理想剂量为2~6mg/d。③对老年人及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起始剂量及维持剂量均应减半,建议起始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0.5mg。根据个体需要,剂量可逐渐加大到每次1~2mg,每日2次,剂量调整间隔应不小于1周,剂量增减的幅度为每日2次,每次0.5mg。
口崩片:利培酮口崩片服用时将片剂置于舌上,几秒钟内崩解,无需用水、也可以用水吞服。①精神分裂症患者推荐起始剂量为1mg,一日2次,一周左右时间增加到每次2~4mg,一日2次;第二周内可增加到每次4~6mg,一日2次,此后,可维持此剂量不变,最适宜的剂量为2~6mg/d,最高剂量不超过10mg/d。②治疗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推荐起始剂量1~2mg,每日1次,剂量增加的幅度为1~2mg/d,剂量增加至少间隔24小时或间隔更多天数进行。大多数患者的理想剂量为2~6mg/d。③老年人或肝病和肾病患者建议起始剂量为一次0.5mg,一日2次。根据个体需要,剂量逐渐增大到每次1~2mg,一日2次。剂量调整间隔应不少于1周,剂量增减幅度为一次0.5mg,一日2次。
【不良反应】
1.常见失眠、激越、焦虑、静坐不能、头痛、头晕、口干。
2.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呈剂量-依赖关系;可引起体重增加。
3.少见过度镇静、注意力下降、便秘、恶心、呕吐、腹痛、视物模糊、性功能障碍、男性乳房发育、泌乳、月经紊乱、尿失禁、直立位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高血压、血管性水肿、鼻炎、皮疹及其他过敏反应、转氨酶轻度升高和低钠血症。
4.偶见迟发性运动障碍、恶性综合征、体温失调和癫痫发作;有轻度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的个例报道。
5.极罕见Q-T间期延长的报道。
【注意事项】
1.禁用于对利培酮过敏者。
2.心血管疾病、易发生低血压者、脱水、失血及脑血管病变的患者慎用,使用时从小剂量起始,加量宜慢。帕金森病、癫痫患者慎用。肝、肾功能损害者使用时起始及维持剂量应减半,剂量调整应减缓。
3.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主要见于舌及面部出现节律的不随意运动。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停止服用。
4.利培酮可引起恶性综合征,其特征为高热、肌肉僵直、颤抖、意识改变和肌酸激酶水平升高,此时应停用。
5.会降低癫痫的发作阈值,癫痫患者应慎用。
6.建议老年人起始剂量为每日0.5mg或更低,剂量逐渐加大到每日2次,每次1~2mg。
7.对于精神分裂症,尚缺乏15岁以下儿童足够的临床经验。对于躁狂发作,尚缺乏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的足够临床经验。
8.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服用本品是否安全尚不明确,服用本品的妇女不应哺乳。
9.长期服用利培酮突然撤药后,运动障碍值得注意,还可致抽动综合征。
10.用药时不宜从事驾驶或机器操作等工作。
11.过量使用药物过量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为:嗜睡和镇静,心动过速和低血压,以及锥体外系症状等。应建立并维持一个通畅的气道,洗胃(若患者意识丧失应插管进行)后应再服用活性炭和轻泻剂,并进行连续的心电图监测,对低血压及循环衰竭可采用静脉输液,或给予拟交感神经药等措施加以纠正。出现严重的锥体外系症状时,则应给予抗胆碱药。
【药物相互作用】
1.与酒精或其他具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合用,可互相增强中枢抑制作用。
2.与降压药物合用可增强利培酮的低血压效应。
3.利培酮可拮抗左旋多巴与多巴胺对多巴胺受体的激动作用。
4.长期应用卡马西平及其他肝药酶诱导剂可增加利培酮的清除,降低本品的血浆浓度。
5.长期与氯氮平合用可减少利培酮自体内清除,增加利培酮体内浓度。
6.吩噻嗪、三环抗抑郁药和一些β受体阻断剂,会增加利培酮血药浓度。
7.对碳酸锂及丙戊酸钠或地高辛的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影响。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risperidone for depot suspension)
【药理作用】
为利培酮的长效注射剂,采用了微球体专利技术,将利培酮散布于一种聚合物内。以粉末形式供应,需先与稀释液混合后,再行肌内注射。在注射后,聚合物会逐渐分解成甘醇酸及乳酸,并以固定速率释出利培酮进入体内。甘露醇及乳酸会进一步代谢成为二氧化碳与水排出体外,不会遗留任何残余物。
【适应证】
适用于精神分裂症。
【用法用量】
应采用附带的注射用针头,通过臀部深层肌内注射的方法给药,左右两侧半臀交替注射。不得静脉给药。
对于从未使用过利培酮的患者,建议在给予本品治疗之前先确定对口服利培酮的耐受性。
在首次注射后的3周内,应当保证充分的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剂量上调的频率不得超过每4周1次,在首次采用调整后的较高剂量注射后的3周内,无法预测剂量调节的效果。
单次肌内注射后,药物的主要释放始于3周后,持续至第4~6周,第7周消失。利培酮微球中的利培酮分布迅速,分布容积为1~2L/kg,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活性代谢产物9-羟利培酮为77%。在25~50mg的剂量范围内,若每2周注射一次,则利培酮的药动学呈线性。
其他药理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与药物相互作用见利培酮。
帕利哌酮(paliperidone)
【药理作用】
帕利哌酮是利培酮体内主要代谢产物。其治疗作用是通过对中枢多巴胺D 2受体和5-HT 2A受体拮抗的联合作用介导的。同时帕利哌酮也是α 1和α 2肾上腺素受体以及H 1组胺受体的拮抗剂,患者可产生直立性低血压,产生晕厥及阴茎的异常勃起等不良反应。帕利哌酮与毒蕈碱受体或β 1和β 2肾上腺素受体无亲和力。
【适应证】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治疗。
【用法用量】
帕利哌酮是缓释剂型。可在进食或不进食的情况下服用本品。必须在液体帮助下整片吞服,不应咀嚼、掰开或压碎片剂。
推荐剂量为每次6mg,1日1次,早上服用。起始剂量不需要进行滴定。在经过临床评价后方可将剂量增加到6mg/d以上,间隔时间通常应大于5天。当提示需要增加剂量时,推荐采用每次3mg/d的增量增加,推荐的最大剂量是12mg/d。
【不良反应】
1.常见静坐不能和锥体外系反应。
2.少见心动过缓、心悸;腹痛、舌肿;水肿;过敏反应;血管疾病/症状:缺血。
3.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有嗜睡、直立性低血压、静坐不能、肌张力障碍、锥体外系症状、肌张力亢进、帕金森综合征和唾液分泌过多。
【注意事项】
1.禁用于已知对帕利哌酮、利培酮或帕利哌酮中的任何成分过敏的患者。
2.可导致恶性综合征,增加痴呆相关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死亡率。引起一定程度的校正Q-T(Q-Tc)间期延长,因此使用时应避免与其他已知会延长Q-Tc的药物联合使用。
3.出现表现为不可逆、不自主的运动障碍的综合征。
4.增高催乳素水平,而且增高会在长期给药过程中持续存在。
5.糖尿病确诊患者在开始用药时应给予定期监测,防止血糖控制恶化。对于存在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如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在开始治疗时应检测空腹血糖,并在治疗期间定期检测血糖。
6.帕利哌酮通过其α阻断作用诱导产生直立性低血压和昏厥,有可能诱发阴茎异常勃起。
7.可降低癫痫病史患者的癫痫阈值,诱发癫痫。
8.帕利哌酮具有止吐作用,可能会掩盖一些药物过量或其他疾病如肠梗死、Reye综合征、脑肿瘤而导致的症状和体征。
9.过量使用后的体征及症状为困倦和镇静、心动过速和低血压以及Q-T间期延长。目前无特异性的帕利哌酮解毒药,因此,一旦出现药物过量,应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出现急性药物过量时,应建立并维持气道通畅,确保有足够的氧气供应和通气。应考虑洗胃(如果患者意识丧失,应在插管后进行)以及与缓泻药,同时给予活性炭吸附剂。
【药物相互作用】
1.加重中枢作用性药物和酒精对中枢系统的抑制作用。
2.帕利哌酮拮抗左旋多巴和其他多巴胺激动剂的作用。
3.帕利哌酮不通过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代谢,不会明显抑制经过细胞色素CYP450同工酶包括CYP1A2、CYP2A6、CYP2C8/9/10、CYP2D6、CYP2E1、CYP3A4和CYP3A5等亚型代谢药物的代谢。帕利哌酮不会抑制P-糖蛋白,故不会抑制P-糖蛋白介导的其他药物的转运。
4.帕利哌酮不是CYP1A2、CYP2A6、CYP2C9和CYP2C19的底物,提示不可能与这些酶的诱导剂或抑制剂产生相互作用。
5.帕利哌酮在CYP2D6的作用下只进行有限的代谢。
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paliperidone palmitate injection)
【药理作用】
棕榈酸帕利哌酮在体内水解为帕利哌酮,是利培酮的主要代谢产物。目前认为其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中枢多巴胺D 2受体和5-HT 2A受体拮抗的联合作用介导的。帕利哌酮同时也拮抗α 1和α 2肾上腺素受体以及H 1组胺受体,患者可产生直立性低血压,产生晕厥及阴茎的异常勃起等不良反应。帕利哌酮与胆碱毒蕈碱受体或β 1和β 2肾上腺素受体无亲和力。
【适应证】
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和维持期的治疗。
【用法用量】
给药方式:棕榈酸帕利哌酮仅供肌内注射使用。注射时,应缓慢地注入肌肉深部,不要将药物注射到血管内或皮下。每剂药物都应一次性注射完毕,不能分次注射。前2剂起始治疗药物的注射部位均为三角肌,以后每月1次注射的部位可以为三角肌或臀肌。
推荐剂量:对于从未使用过帕利哌酮口服制剂、利培酮口服制剂或利培酮注射剂的患者,建议在开始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前,先通过口服帕利哌酮缓释片或口服利培酮确定患者对帕利哌酮的耐受性。
建议患者在起始治疗首日注射棕榈酸帕利哌酮150mg,一周后再次注射100mg,建议维持治疗剂量为每月75mg或100mg,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和(或)疗效,每个月都可以调整维持治疗的剂量,可在25~150mg的范围内增加或降低每月的注射剂量。剂量调整所产生的全部效应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从其他口服抗精神病药换用棕榈酸帕利哌酮:①换药方式:鉴于多数口服抗精神病药的半衰期不到3天,所以棕榈酸帕利哌酮应该按照推荐的负荷给药模式使用(第1天:150mg;第8天:100mg)。原口服抗精神病药物逐渐减量,若口服阿立哌唑、齐拉西酮、氨磺必利或传统药物,建议1~2周内完成减量和停药,若口服镇静作用和(或)抗胆碱能作用较强的氯氮平、奥氮平或喹硫平,建议交叉换药的时间更长,一般需2~4周,氯氮平可能需更长的时间,有时甚至为长期小剂量合用。②换药剂量:缺乏除利培酮和帕利哌酮以外的口服抗精神病药与棕榈酸帕利哌酮间等效剂量资料,但棕榈酸帕利哌酮的选择剂量除了参考之前的口服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外以及患者目前所处的疾病时期,是否希望获得比之前用药更进一步的疗效等。有研究表明,非急性期的患者换用棕榈酸帕利哌酮稳定剂量者100mg最多(35.6%),而急性恶化者的稳定剂量150mg者居多(39.2%)。
注射窗:棕榈酸帕利哌酮第2次给药时间应为第1次注射后的第8天,可在此日期的前后2天内给药(可以在第6天到第10天内的任意时间内给药)。第2针之后每月给药1次,在预定的给药时间前后7天内给药均可。
如果自前次给药已间隔4~6周(预计给药时间的2周内),应尽快接受一次棕榈酸帕利哌酮三角肌注射(采用之前的稳定给药剂量),而后再进行每月注射。
如果距离前次给药6周~6个月,应尽快以患者之前注射的稳定剂量重新开始治疗,连续2次棕榈酸帕利哌酮三角肌注射,2次注射间隔1周,2次注射剂量相同(若患者之前的稳定剂量是150mg,则2次注射均采用100mg),而后再进行每月1次注射。如果漏药距离前次给药超过6个月,则重新开始负荷给药模式开始治疗。
【不良反应】
1.常见锥体外系症状,包括震颤、肌张力增高、静坐不能等;高催乳素血症,患者可出现月经紊乱、闭经、泌乳、男性乳房胀痛等;精神症状,如失眠、焦虑等症状;体重增加。
2.严重不良反应,如Q-Tc间期延长、过敏反应、迟发性运动障碍。
【注意事项】
1.禁止用于对利培酮或帕利哌酮过敏患者,也禁用于对棕榈酸帕利哌酮任何辅料过敏的患者。
2.原有Q-Tc间期延长史者,或目前心电图显示:女性Q-Tc≥470毫秒,男性Q-Tc≥450毫秒,应慎用棕榈酸帕利哌酮。可引起一定程度的校正Q-T(Q-Tc)间期延长,因此使用时应避免与其他已知会延长Q-Tc的药物联合使用。
3.有迟发性运动障碍病史者或既往口服抗精神病药物出现严重EPS者,应慎用棕榈酸帕利哌酮。
4.可导致恶性综合征,增高痴呆相关性精神病老年患者的死亡率。
5.观察到药物过量的征兆和症状,包括锥体外系症状和步态不稳。其他潜在的征兆和症状包括嗜睡和镇静、心动过速和低血压,以及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帕利哌酮药物过量没有特定的解毒剂,可采取适当的支持措施,如建立和维持气道通畅并确保充足的血氧含量和通风,并进行严密的医学监护,直到患者恢复为止。低血压和循环衰竭应采用适当措施治疗,如静脉注射液和(或)拟交感神经药(不能使用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因为在帕利哌酮诱导的α阻滞情况下,β刺激会使低血压加重)。
【药物相互作用】
见帕利哌酮缓释片。
奥氮平(olanzapine)
【药理作用】
奥氮平对多种受体具有亲和力,包括D 2和D 3、D 4和D 1受体、5-HT 2A/C、5-HT 3、5-HT 6、M 1~5、α 1及H 1受体。对5-HT 2受体的亲和力比多巴胺D 2受体高,具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一般特征。奥氮平能阻断5-HT、多巴胺和M受体,选择性地抑制间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功能,而对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影响很小,但在临床实践中,患者极少出现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奥氮平对5-HT 2A和5-HT 2C受体具有高亲和力,对5-HT 3受体呈中等程度的亲和力,对5-HT 1受体的亲和力较低,这些特征与经典抗精神病药和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都不相同。奥氮平阻断NMDA拮抗剂苯丙胺(PCP)所致行为效应,但又不直接与NMDA受体结合。对H 1受体和α 1受体较高的亲和力,与镇静、体重增加和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有关。
【适应证】
1.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对阳性症状(如妄想、幻觉、紧张综合征)和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社会退缩、思维贫乏)均有一定疗效,可用于急性期控制症状,恢复期巩固疗效以及长期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
2.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用法用量】
片剂:①治疗精神分裂症,建议初始剂量为10mg/d,每日一次,与进食无关,根据病情和耐受情况调整剂量,治疗剂量为5~20mg/d。②治疗躁狂发作,单独用药时起始剂量为15mg/d,合并治疗时10mg/d。加药间隔不应少于24小时。③预防双相障碍复发,推荐起始剂量为10mg/d。④非吸烟的老年女性、有低血压倾向者、严重肾功能损害或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起始剂量为5mg,逐步递增剂量,每次5mg,间期至少一周。
口崩片:应放入口中并与唾液迅速分散,也可将口崩片放入一杯水或其他适宜的饮料中(如橘子汁、苹果汁、牛奶或咖啡),分散后立即服用。可作为奥氮平普通片的替代品。其他用法用量同普通片剂。
速效针剂:肌内注射制剂,用于控制兴奋激越或服药不合作的精神分裂症或躁狂发作患者。每次注射2.5~10mg。每日总量30mg的安全性,或初始给药后2小时以上追加用药以及此后的再次注射间隔至少4小时,并没有进行相应临床试验。老年患者应每次5mg或更低剂量。应严密观察直立性低血压,尤其是再次给药前。
长效针剂:双羟萘酸奥氮平注射液,冻干粉制剂,无菌水配制成悬浮液,用于肌内注射。给药分为:150mg/2w、210mg/2w、300mg/2w、300mg/4w、405mg/4w。
【不良反应】
1.常见困倦和体重增加,用药前体重指数(BMI)较低者体重增加明显,帕金森病患者症状恶化。
2.少见头晕、食欲增强、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外周性水肿、直立性低血压,急性或迟发性锥体外系运动障碍、口干和便秘。在用药初期肝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一过性升高,血浆催乳素浓度偶见一过性轻度升高。
3.少数患者服药后可引起血糖升高,原有高血糖和有糖尿病史者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昏迷。
4.罕见光敏反应、肌酐磷酸激酶升高、皮疹、肝炎和阴茎异常勃起、抽搐。
【注意事项】
1.对奥氮平过敏者和窄角型青光眼应禁用。
2.有低血压倾向的心血管和脑血管患者,肝功能损害、前列腺肥大、麻痹性肠梗阻和癫痫患者,任何原因所致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降低、药物所致骨髓抑制/毒性反应史、伴发躯体疾病、放疗或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患者,需慎用奥氮平。
3.糖尿病和存在糖尿病高危因素的患者用药时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4.妊娠期用药应慎重。哺乳期妇女服用奥氮平期间应停止哺乳。
5.老年人起始剂量为5mg,儿童慎用。
6.服药期间应避免操纵危险性机器包括机动车。
7.过量使用后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心动过速、激越/攻击行为、构音障碍、各种锥体外系症状以及觉醒水平的降低(由镇静直至昏迷),还包括谵妄、痉挛、昏迷、可疑的NMS、呼吸急促、高血压或低血压、心律不齐和心肺功能抑制等。应建立并维持呼吸通道,保证充足供氧通气,给予活性炭,可减少奥氮平的生物利用度50%~60%,亦可洗胃。没有特异的解毒剂,应进行监测和治疗包括处理低血压,循环衰竭和维持呼吸功能。不要使用肾上腺素、多巴胺或其他β受体激动剂,因其加重低血压症状,应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护。处理时还应注意考虑多种药物中毒。
【药物相互作用】
1.奥氮平主要通过P450药酶CYP1A2代谢,氟伏沙明、环丙沙星和酮康唑等均为CYP1A2抑制剂,可显著地抑制奥氮平代谢;吸烟和卡马西平、奥美拉唑、利福平能诱导CYP1A2的活性,可增加本品的清除率,降低其疗效。
2.奥氮平较少影响肝药酶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和CYP3A的活性,与丙米嗪和地昔帕明、华法林、茶碱或地西泮合用时,未见药物相互作用。
3.与锂盐合并用药时亦未见药物相互作用。
4.同时服用乙醇可出现镇静作用增强,可显著加重中枢抑制作用。
5.奥氮平可拮抗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作用。
6.应避免与可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联合使用。
喹硫平(quetiapine)
【药理作用】
喹硫平具有多种受体亲和作用,包括5-HT 2,D 1和D 2受体,对H 1受体和α 1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而对α 2受体亲和力低,对M受体和苯二氮受体基本没有作用。中脑边缘叶通路的D 2受体拮抗使得A10区DA神经元的作用相对减弱,从而减轻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喹硫平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对突触前5-HT 1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可引起中脑皮质DA通路的DA水平增强,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在黑质-纹状体通路喹硫平对5-HT作用的抑制引起A9区D 2受体拮抗的明显减弱而极少引起EPSs。较高的5-HT抑制而D 2受体拮抗相对较低,几乎不引起催乳素持续升高。并且喹硫平在体内没有治疗意义的活性代谢产物。
【适应证】
1.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对其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均有效,可用于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和长期预防复发的维持治疗。
2.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混合发作以及抑郁发作。
【用法用量】
片剂:①精神分裂症,第一日50mg,第二日100mg,第三日200mg,第四日300mg,以后根据患者临床反应和耐受性逐渐调整剂量为150~750mg/d,分两次给药。②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推荐初始剂量100mg/d,分两次口服,每日增量100mg,可在第6日加至800mg,一日增量不超过200mg,一般剂量为400~800mg/d。③老年患者起始剂量25mg/d,每日加量25~50mg,分两次口服,有效剂量可能较一般年轻患者低。
缓释片:①成人推荐第一日50mg,第二日100mg,第三日200mg,第四日300mg。从第四日以后,将剂量逐渐增加到400~600mg。可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和耐受性将剂量在150~750mg/d之间调整。②老年人的起始剂量应为25mg/d。每日增加剂量,幅度为25~50mg,直到有效剂量。有效剂量可能较一般年轻患者低。③肾脏和肝脏损害:口服喹硫平后的清除率在肾脏和肝脏损伤的患者中下降约25%。有肾脏或肝脏损害的患者,喹硫平片的开始剂量应为25mg/d。随后每日增加剂量,幅度为25~50mg,直到有效剂量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1.常见困倦、头痛、头晕、心悸和直立性低血压,可轻度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
2.少见便秘、口干、消化不良、肝功能异常、焦虑、体重增加和皮疹;可见轻度无力、鼻炎、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增高。
3.罕见锥体外系综合征、癫痫、恶性综合征和阴茎异常勃起。
【注意事项】
1.对喹硫平过敏者禁用。
2.老年人较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剂量宜小。慎与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合用。
3.慎用于有心、脑血管疾病或有低血压病史的患者。
4.有肝、肾功能损害,甲状腺疾病或抽搐病史者使用时亦应慎重。
5.若出现恶性综合征或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症状,应减量或停药。
6.长期用药者应监测有无白内障的发生。
7.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进行评价。
8.慎用于妊娠患者。哺乳期妇女服用本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9.服药期间不宜从事驾驶或操作机器等工作。
10.过量使用后的症状和体征是该药的已知药理学作用的增强,包括困倦和镇静,心悸和低血压等。应采取积极的监护措施,包括开辟良好的气道,保证适当的氧气供应和呼吸,并监测和维持心血管系统功能。严重中毒时可进行洗胃,并考虑使用活性炭。喹硫平无特异性解毒剂,遇到严重中毒的患者,应考虑多种药物介入的可能性。
【药物相互作用】
1.CYP3A4诱导剂苯妥英钠可加快喹硫平体内代谢。非特异性酶抑制剂西咪替丁不抑制喹硫平的代谢。每日750mg的剂量不影响安替比林、锂盐和劳拉西泮单次剂量的药动学。
2.可加重酒精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药的中枢抑制作用。
3.喹硫平有诱发直立性低血压的潜在危险,可能增加某些抗高血压药的作用。
4.喹硫平对抗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作用。
5.与硫利达嗪合用时,喹硫平的体内清除率可增加60%。
6.慎与抗真菌药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
阿立哌唑(aripiprazole)
【药理作用】
阿立哌唑对多种受体具有亲和力,对多巴胺D 2和D 3受体、5-HT 1A及5-HT 2A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对多巴胺D 4受体、5-HT 2C、5-HT 7受体、α 1受体、H 1受体及5-HT再摄取位点具有中度亲和力。其独特的药理特点为部分性突触前D 2激动和突触后D 2拮抗作用,对中脑边缘区D 2受体具有拮抗作用,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通过对中脑皮质区D 2受体、5-HT 1A受体部分激动作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认知症状、抑郁和焦虑症状。通过阻断5-HT 2A受体活动而使EPSs发生减少和改善阴性症状。因抑制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A传递,极少引起EPS和TD,对血清PRL影响极小,而对DA激动和α 1受体拮抗可导致直立性低血压、恶心和镇静等症状。对胆碱毒蕈碱样M受体无明显的亲和力。
【适应证】
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用法用量】
1.片剂或胶囊
起始剂量10mg或15mg,一日1次,用药2周内不应增加剂量,2周后根据个体的疗效和耐受情况增加剂量,速度不宜过快。有效剂量范围为10~30mg/d。
2.口崩片
保持手部干燥,迅速取出药片置于舌面,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在数秒内即可崩解,不应将药片分开或咀嚼,不需用水或只需少量水,吞咽入胃起效。成人起始剂量为10mg,一日1次。用药2周后,可根据个体的疗效和耐受性情况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30mg/d。
3.长效针剂
缓释注射用无菌冻干粉,无菌水配置成悬浮液,用于肌内注射。每月注射1次,每次300mg或400mg。初次注射与口服用药重叠14天,以后应连续每月注射1次。
【不良反应】
1.常见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头痛、乏力、焦虑、失眠、困倦、视物模糊、直立性低血压。
2.少见锥体外系综合征,呈剂量依赖性,如静坐不能、震颤、四肢强直等;催乳素水平升高和体重增加;心动过速和癫痫。
3.罕见流涎、胰腺炎、胸痛、激越、言语障碍、自杀观念、横纹肌溶解、阴茎异常勃起、体温调节受损、迟发性运动障碍、恶性综合征。
【注意事项】
1.对阿立哌唑过敏者应禁用。
2.阿尔茨海默病、心脑血管疾病、肝功能损害、易发生低血压者、癫痫或存在癫痫阈值降低、有患吸入性肺炎风险、脱水患者慎用。
3.老年人使用时一般不需调整剂量,但嗜睡、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增加。儿童慎用。
4.妊娠期妇女慎用,哺乳期妇女服用本药期间建议停止哺乳。
5.用药时不宜从事驾驶或机器操作等工作。
6.因阿立哌唑是部分激动多巴胺D 2受体,其治疗指数较高。有研究显示,给予患者阿立哌唑30~90mg/d,并未出现剂量依赖性的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1.可能诱发低血压,可能会增强某些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
2.氟西汀、帕罗西汀、奎尼丁、酮康唑可抑制阿立哌唑的体内代谢,使本其血药浓度升高。与CYP3A4或CYP2D6的抑制剂合用时,应减量。
3.卡马西平可降低阿立哌唑血药浓度。与CYP3A4的诱导剂合用时,应剂量加倍。
4.锂盐、丙戊酸钠、华法林、奥美拉唑对阿立哌唑的体内代谢无明显影响。
齐拉西酮(ziprasidone)
【药理作用】
齐拉西酮对多种受体具有亲和力,包括对多巴胺D 2和D 3受体、5-HT 2A、5-HT 2C、5-HT 1A、5-HT 1D受体、α 1受体具有较高亲和力,对H 1受体具有中等亲和力,具有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重要特征—高5-HT 2A/D 2拮抗比率,通过对中脑边缘叶和纹状体D 2受体的结合,并通过对5-HT 2A受体阻断而产生抗精神病作用和减少EPSs的发生。除了中枢边缘系统外,通过阻断前额叶的5-HT 2受体,解除了5-HT 2对DA的抑制作用,从而改善了阴性症状。通过激活大脑皮质5-HT 1A递质功能而促进大脑皮质DA的释放从而改善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对NE和5-HT转运体的再摄取抑制作用,改善了精神分裂症情感症状。对H 1受体的阻断作用与其镇静作用及增强食欲有关,但与H 1组胺受体亲和性微弱,H 1受体、α 1受体的拮抗可能与困倦、直立性低血压有关。对5-HT 2c受体的阻断作用则可能引起体重增加,与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相比作用微小。几乎不与毒蕈碱样受体(M 1)结合。
【适应证】
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用法用量】
1.胶囊
初始剂量一次20mg,一日2次,餐时口服,视病情可逐渐增加到一次80mg,一日2次(中餐及晚餐时服),剂量调整间隔一般不应少于2天,推荐剂量40~160mg/d。
2.针剂
每隔2小时给予10mg或每隔4小时给予20mg肌内注射,一日最大剂量不超过40mg,疗程一般为3日,3日以上的肌内注射疗法尚无临床研究。
【不良反应】
1.常见失眠、困倦、激越或静坐不能、无力、头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口干或流涎、流感样症状或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或直立性低血压、头晕、皮疹等。
2.少见锥体外系综合征和迟发性运动障碍、催乳素水平升高、体重增加、恶性综合征。
3.罕见性功能障碍、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炎、抽搐、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或增多、低血钾、低血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注意事项】
1.对齐拉西酮过敏者禁用;有Q-T间期延长病史者、近期有急性心肌梗死者、非代偿性心力衰竭者及有心律失常病史者应禁用。
2.有心动过缓、低血压倾向、脑血管疾病、吞咽困难、严重肝功能损伤、恶性综合征病史者、癫痫病史或癫痫阈值降低(如阿尔茨海默病)者应慎用。
3.定期监测心电图。
4.低血钾、低血镁的患者应在治疗前补充电解质。
5.对于糖尿病或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监测血糖。
6.妊娠期用药应慎重,哺乳期妇女服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7.增加痴呆有关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死亡率,儿童慎用。
8.用药期间不宜从事驾驶或机器操作等工作。
9.过量使用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锥体外系症状、嗜睡、震颤和焦虑,头颈部感觉迟钝、癫痫发作或张力障碍反应。一旦出现急性过量,应建立并保持通风,给予静脉输液或洗胃(如果患者不清醒,可插管,插管后洗胃),使用泻药与活性炭,并持续监测心电图,如出现低血压和循环衰竭应静脉输液,禁用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及溴苄铵,因其可能加重低血压。对严重的锥体外系症状,可用抗胆碱能药物处理。血液透析对药物清除无效。
【药物相互作用】
1.易引起剂量依赖性的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禁与延长Q-T间期的药物合用。
2.可能诱发低血压,可能增强某些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合并使用降压药应减量。
3.可能存在拮抗左旋多巴胺和多巴胺激动剂的作用。
4.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其他作用于中枢的药物合用时应慎用。
5.CYP3A4诱导剂可使本品血药浓度降低;CYP3A4抑制剂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增加。
6.与抗酸药、口服避孕药、西咪替丁、锂盐无药物相互作用。
哌罗匹隆(perospirone)
【药理作用】
哌罗匹隆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5-羟色胺受体和多巴胺D 2受体有拮抗作用,阻断5-羟色胺受体导致前额叶皮质多巴胺释放增加,进而改善认知功能。对多巴胺和5-羟色胺系统引起的行为异常有效,可缓解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因只作用于中脑边缘系统而很少作用于基底节,故具有很强的抗精神病作用的同时又有较低的锥体外系反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受体亚型的分布有所不同,哌罗匹隆有5-HT 1A受体激动的效应,故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另外,5-HT 1A受体的激动作用可引起中枢皮质多巴胺释放,可以降低神经阻滞剂导致的不良反应,能改善阴性综合征。哌罗匹隆还具有拮抗5-HT 2A的效力,且比拮抗D 2的效力强很多。由于拮抗M受体将会恶化认知功能,从而导致谵妄症状加重,拮抗α 1受体将会导致血压降低,而哌罗匹隆对M受体和α 1受体的低亲和力不会加重谵妄的症状。
【适应证】
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用法用量】
片剂,餐后口服。初始剂量为每次4mg,3次/天,逐渐增加剂量。维持量12~48mg/d。根据年龄和症状适当增减剂量,每日最大用量不得超过48mg。
【不良反应】
1.常见静坐不能、震颤、肌强直、构音障碍等锥体外系症状,失眠、困倦等神经精神症状,催乳素升高,转氨酶升高等实验室检查异常。
2.偶见恶性综合征、迟发性运动障碍、麻痹性肠梗阻、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IADH)、惊厥、横纹肌溶解症。
【注意事项】
1.禁用于药物过敏患者。
2.肝、肾损害患者中哌罗匹隆的血药浓度升高。
3.患有心血管疾病、低血压或怀疑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有时会出现一过性低血压)。
4.可加重帕金森症患者锥体外系症状。
5.可降低癫痫患者或有既往病史患者癫痫阈值。
6.伴有脱水、营养不良状态等的身体疲弱患者,易引起恶性综合征。
7.可使有既往自杀企图和自杀念头的症状恶化。
8.对于有糖尿病或既往史的患者,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糖、肥胖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哌罗匹隆可引起该人群的血糖值升高。
9.哌罗匹隆具有止吐作用,应注意其可能会掩盖其他药物中毒或肠梗阻、脑瘤等疾病引起的呕吐症状。
10.可增加认知障碍有关的精神病高龄患者的死亡率。
11.由于食物可影响哌罗匹隆的吸收,建议餐后服用。
12.服药期间禁止患者从事驾驶等伴有危险的机械操作。
13.有关药物过量的安全性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
1.严禁与肾上腺素合用。
2.合用中枢神经抑制剂时,因相互增强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的情况,要慎重给药。
3.因有相互减弱作用,应慎与多巴胺能药物合用。
4.与降压药联合使用时,因有相互增强降压作用的可能性,要慎重给药。
5.与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联合使用时,易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或锥体外系症状。
6.与H 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联合使用时,会相互增强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
7.与细胞色素P450的3A4酶选择性抑制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可使哌罗匹隆的血药浓度升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
8.与通过P450的3A4酶代谢的药物(西沙必利、三唑仑)联合使用时,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
氨磺必利(amisulpride)
【药理作用】
氨磺必利属苯甲酰胺类,主要表现为高剂量时对中脑边缘叶突触后D 2/D 3受体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明确的疗效,低剂量氨磺必利主要阻断与丘脑和颞叶的突触前D 2/D 3多巴胺受体,可以解释其对阴性症状的作用。对其他DA受体亚型包括D 1、D 4、D 5受体几乎无任何亲和力,同时对5-HT、α肾上腺素、组胺H和胆碱受体都不具有亲和性,故不具备高5-HT 2A/D 2拮抗比率这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重要特性。高剂量时才同时与纹状体D 2/D 3受体结合,这与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s)的发生及催乳素(PRL)水平升高等不良反应相关。
【适应证】
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伴有阳性症状(如谵妄、幻觉、认知障碍)或阴性症状(如反应迟缓、情感淡漠及社会能力退缩)的急性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用法用量】
片剂,口服。每天剂量小于或等于400mg,应一次服完,若每天剂量超过400mg,应分为两次服用。
1.阴性症状占优势阶段。推荐剂量为50~300mg/d。剂量应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最佳剂量约为100mg/d。
2.阳性及阴性症状混合阶段。治疗初期,应主要控制阳性症状,剂量可为400~800mg/d,最大剂量不应超过1200mg/d。然后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剂量至最小有效剂量。
【不良反应】
1.常见催乳素水平升高引起的女子乳溢、闭经、性冷淡,男子乳腺发育、乳房肿胀、阳痿。停药可恢复;体重增加;锥体外系综合征。
2.少见嗜睡、胃肠道功能紊乱,例如便秘、恶心、呕吐、口干。
3.极少见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惊厥、恶性综合征。
【注意事项】
1.对氨磺必利过敏者禁用。
2.对于已知患有或怀疑患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禁用。
3.氨磺必利禁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4.15岁以下的儿童慎用。
5.哺乳期妇女;已知患有或怀疑患有催乳素依赖性癌症的患者,如催乳素分泌性垂体腺瘤和乳腺癌,不推荐使用。
6.用药期间不宜从事驾驶或机器操作等工作。
7.过量使用后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困倦、镇静、低血压和锥体外系症状和昏迷。与其他精神药物联合使用时易药物过量致死,如果发生急性用药过量,应该考虑使用多种药物的可能性。应给予支持性处理,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连续的心脏监测。如果发生锥体外系症状,应该给予抗胆碱药物。血液透析对于清除药物无效。
【药物相互作用】
1.由精神抑制药物诱发的锥体外系综合征时,不要使用多巴胺激动剂治疗,而要使用抗胆碱药物。
2.慎与可能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使用。
3.多巴胺激动剂与精神抑制药物具有相互拮抗作用。多巴胺激动剂可以引起或加重精神异常。
4.酒精能增加精神抑制药物的镇静作用。
5.联用能引起心率减慢的药物,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尤其是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应定期监测心电图。
6.低血钾、低血镁的患者应在治疗前补充电解质。
7.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其他作用于中枢的药物合用时应慎用。
鲁拉西酮(lurasidone)
【药理作用】
鲁拉西酮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鲁拉西酮对多巴胺D 2、5-HT 2A及5-HT 7受体均具有高度亲和力,鲁拉西酮对多巴胺D 2受体的亲和力与利培酮及氟哌啶醇相近,对5-HT 2A比奥氮平、氯氮平及氟哌啶醇亲和力低。对α 2C受体、5-HT 1A受体具有中度亲和力,是5-HT 1A受体的部分激动剂,故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症状有改善,且对情感症状效果较好。因对α 1受体、组胺H 1受体和胆碱M 1受体几乎都不具有亲和性,故不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适应证】
1.精神分裂症。
2.双相障碍重性抑郁发作。
【用法用量】
片剂,口服。推荐起始剂量为40mg/d,有效剂量范围为40~120mg/d,最大推荐剂量为80mg/d。鲁拉西酮应与食物同时服用。
【不良反应】
1.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静坐不能、恶心、帕金森病和焦虑。鲁拉西酮无躯体依赖性。
2.鲁拉西酮较少引起体重增加,不引起葡萄糖、脂质(类脂)、心电图(ECG)和Q-T间期改变。
【注意事项】
1.禁用于鲁拉西酮或制剂中任何成分过敏者。
2.可增加与痴呆相关的精神病的老年人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如脑卒中、短暂性缺血发作)。
3.如出现恶性综合征,立即停药处理和密切监测。
4.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应适当停药。
5.可引起代谢变化包括高血糖、血脂异常和体重增加,相应增加心血管/脑血管疾病风险。
6.服药期间应监视患者高血糖的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
7.糖尿病或处在糖尿病风险患者,服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
8.如出现体重增加,建议临床监测体重。
9.可能发生催乳素升高。可出现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对有白细胞减少病史的患者,应监测全血细胞计数,如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应终止使用。
10.在治疗的早期可发生眩晕、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和昏厥,有已知心血管或脑血管病患者慎用。
11.可降低癫痫发作阈值,故有癫痫发作史患者慎用。
12.过量使用后出现癫痫发作,或头和颈肌张力异常反应,因无特效解毒剂,可进行洗胃,并给予活性炭或泻药。应进行适当支持措施,并给予持续的心电监护,避免使用丙吡胺、普鲁卡因胺、奎尼丁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因其理论上增加Q-T间期延长的风险,避免使用溴苄铵,其可导致低血压的问题。不应使用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或其他β受体激动剂活性的拟交感神经药,因其可能恶化低血压症状。严重锥体外系症状,可给予抗胆碱能药物。
【药物相互作用】
1.当鲁拉西酮与CYP3A4中度抑制剂合用时,其用药剂量限制为40mg/d。
2.禁止与CYP3A4强力诱导剂合用(如利福平)或强抑制剂(如酮康唑、地尔硫 等),因其相互作用可明显影响其血药浓度。
3.用于伴有中度或重度肝损害或重度肾损害的患者,其剂量应控制在40mg/d以内。
4.鲁拉西酮及其活性代谢产物不是Pg糖蛋白的底物,也不是CYP1A1、CYP1A2、CYP2A6、CYP2B6、CYP2C8、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的底物,与这些酶的抑制剂或诱导剂合用时,不存在相互作用。
5.鲁拉西酮是CYP1C19、CYP3A4、CYP2C8、CYP2C9、CYP2B6的中度抑制剂。
6.锂盐与本药没有显著的相互作用,合用时无需调整剂量。
布南色林(blonanserin)
【药理作用】
布南色林是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高度选择性的5-HT 2受体和多巴胺D 2受体拮抗剂,对多巴胺D 2、D 3受体和5-HT 2A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布南色林对纹状体的多巴胺D 2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对多巴胺D 2受体的亲和力是氟哌啶醇的20倍。与多数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布南色林对多巴胺D 2受体的亲和力要比对5-HT 2A受体的亲和力高几倍,这是布南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及阴性症状的同时也产生显著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原因。布南色林对其他神经递质受体如多巴胺D 1、D 2、D 4、D 5受体,5-HT 1A、5-HT 2B、5-HT 2C、5-HT 3~7受体,组胺H 1受体,M 1胆碱受体和α 1、α 2和β肾上腺素受体有低或很低的亲和力,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概率较低,胆碱能不良反应也不常见,对体重的影响较小。
【适应证】
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用法用量】
片剂。成人口服时,一次用量是4mg,开始剂量为一日2次,饭后服用,逐渐增加剂量。维持剂量为8~16mg/d,分2次口服使用。可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适当增减,最大剂量不超过24mg/d。
【不良反应】
1.常见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如静坐不能,帕金森症如震颤、行动迟缓、流涎过多等。
2.可见兴奋、头痛、倦怠、口渴、失眠、烦躁不安、自杀企图。
3.较少引起催乳素水平升高、体重增加及直立性低血压。
4.罕见恶性综合征、迟发性运动障碍、麻痹性肠梗阻、横纹肌溶解、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血糖升高、白细胞减少。
【注意事项】
1.禁用于对布南色林过敏者。
2.在有已知心血管或脑血管病、痉挛性疾病、肝损害患者中慎用。
3.可使兴奋、夸大、敌意、自杀观念及企图等精神病性症状恶化。
4.如出现药物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处理和严密监测。
5.对有糖尿病风险及糖尿病患者,应常规监测血糖。
6.妊娠期用药应慎重;哺乳期妇女服用期间应停止哺乳;儿童慎用。
7.用药期间不宜从事驾驶或机器操作等工作。
8.有关药物过量的安全性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
1.当与其他中枢作用药物如巴比妥类和乙醇联用时加重对中枢系统的抑制作用。
2.布南色林主要通过CYP3A4代谢,因此抑制CYP3A4的药物如酮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环孢素、地尔硫 和柚汁等与其同时服用时能增加布南色林的血药浓度,故两者合用时需注意调整布南色林剂量。
3.布南色林和CYP3A4酶的诱导剂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利福平等合用也需慎重。
4.布南色林禁止与肾上腺素合用,因布南色林可引起低血压。
阿塞那平(asenapine)
【药理作用】
阿塞那平具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特征,与多巴胺D 2和5-羟色胺5-HT 2A受体相结合,从而发挥拮抗作用,也是治疗双相障碍的重要作用机制,对5-羟色胺5-HT 1A、5-HT 1B、5-HT 2A、5-HT 2B、5-HT 2C、5-HT 5、5-HT 6和5-HT 7受体,以及多巴胺D 2、D 3、D 4和D 1受体,能改善精神病性阳性及阴性症状。另外,对α 1和α 2肾上腺素受体和组胺H 1受体具有高度亲和性,故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镇静、嗜睡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对M胆碱受体没有亲和力,故极少可能发生胆碱能作用。
【适应证】
1.可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治疗。
2.双相障碍Ⅰ型的躁狂或混合发作的急性治疗。
【用法用量】
舌下含片,指导患者将药片放在舌下至药片完全溶解。药片将在几秒内溶解在唾液中。不应压碎,咀嚼,或吞咽。应指导给药后10分钟内患者不要进食。
治疗成年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用法:推荐起始和目标剂量是每次5mg,每天2次。
治疗成年双相障碍Ⅰ型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的治疗常用剂量:起始剂量是每次10mg,每天2次。第二天起,剂量可降低至每次5mg,每天2次,临床试验中未评价每次10mg以上、每天2次的安全性。
当作为锂或丙戊酸盐辅助治疗给药时,推荐的起始剂量是每次5mg、每天2次。根据个体的临床反应和耐受性,剂量可增加至每次10mg、每天2次。在临床试验中剂量10mg以上每天2次作为用锂或丙戊酸盐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尚未评价。
【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有静坐不能,且有明显的剂量相关性。还可见口干、呕吐、感觉迟钝、嗜睡、体重增加、头晕等。
2.双相障碍患者中常见口干、便秘、恶心呕吐、嗜睡、除静坐不能外的锥体外系症状,还包括体重增加及焦虑。
3.可引起恶性综合征、迟发性运动障碍、高血糖、白细胞减少、Q-Tc间期延长、癫痫发作、认知障碍、自杀企图、吞咽困难,应用时应密切监测。
4.少见体重增加、高催乳素血症、血糖升高或血脂代谢的改变。
【注意事项】
1.增加有痴呆相关精神病老年患者的死亡风险和脑血管相关不良事件。
2.如出现药物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处理和严密监测。
3.如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适宜停药。
4.对有糖尿病风险及糖尿病患者,应常规监测血糖。
5.对发生体重增加的患者,应接受常规体重监测。
6.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和昏厥,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特别是治疗早期。在有已知心血管或脑血管病患者中慎用。
7.在低白细胞计数(WBC)或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史患者中,在治疗的前几个月应经常监测全血细胞计数,服药期间出现粒细胞缺乏应立即停药。
8.有癫痫发作史或有癫痫发作阈值较低情况患者慎用。
9.密切监测高自杀风险的患者。
10.妊娠期用药应慎重,哺乳期妇女服用期间应停止哺乳,儿童慎用。
11.对认知的和运动的损伤潜能,用药期间不宜从事驾驶或机器操作等工作。
12.对肾损伤患者无需剂量调整,不推荐在严重肝损伤患者中使用。
13.过量使用 在最高剂量下的不良反应包括躁动和意识混乱。目前暂没有阿塞那平特效解毒剂。建议查看心电图并给予支持疗法,保持气道畅通、吸氧和通风及对症处理。
【药物相互作用】
1.当与其他中枢作用药物和乙醇联用时加重对中枢系统的抑制作用。
2.由于阿塞那平对α 1肾上腺素受体的拮抗作用,可增强某些抗高血压药的作用。
3.阿塞那平不宜与氟伏沙明(CYP1A2抑制剂)和帕罗西汀(CYP2D6抑制剂)合用。
伊潘立酮(iloperidone)
【药理作用】
伊潘立酮具有多种受体亲和作用,具有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重要特征—高5-HT 2A/D 2拮抗比率,对多巴胺D 3受体也有很高的亲和力,不仅能降低大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活性而减轻阳性症状,而且能增加额叶皮质的多巴胺活性,故能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及认知缺陷。对多巴胺D 4受体、肾上腺素α 2C受体、5-HT 1A、5-HT 2C、5-HT 6有中等强度的亲和力,对肾上腺素α 1受体亲和力较强,伊潘立酮对这类受体的阻断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情绪和认知功能,但同时也引起体位性头晕或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对α 2C的阻断还可产生抗抑郁抗焦虑作用。伊潘立酮对其他受体如肾上腺α 2A、α 2B受体,β 1、β 2受体,D 1、D 5受体,CCKA、CCKB受体,5-HT 7受体亲和力较低。伊潘立酮对胆碱M 1~M 5受体几乎没有亲和力,故不引起抗胆碱能作用。伊潘立酮对组胺H 1受体亲和力很小,故较少引起体重增加。
【适应证】
适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治疗。
【用法用量】
片剂,口服。推荐目标剂量是12~24mg/d,每天2次。开始剂量1mg每天2次,然后分别在第2、3、4、5、6和7天增至2mg、4mg、6mg、8mg、10mg和12mg,每天2次,以达到12~24mg/d剂量范围。
【不良反应】
1.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眩晕、口干、消化不良。除消化不良外,其余各项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
2.可见疲劳、鼻充血、心动过速和直立性低血压、体重增加。
3.少见镇静、嗜睡、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静坐不能、激越不安。
【注意事项】
1.增加有痴呆相关精神病老年患者的死亡风险和脑血管相关不良事件。
2.用药期间可出现延长Q-T间期或其他心律失常时,首先用其他抗精神病药,避免联用其他已知延长Q-Tc的药物,定期监测心电图。
3.低血钾、低血镁的患者应在治疗前补充电解质。
4.对于糖尿病或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监测血糖。
5.有癫痫发作史或有癫痫发作阈值较低情况患者慎用。
6.妊娠期用药应慎重;哺乳期妇女服用期间应停止哺乳。
7.如服药期间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停药。
8.在低白细胞计数(WBC)或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史患者中,在治疗的前几个月应经常监测全血细胞计数,服药期间出现粒细胞缺乏应立即停药。
9.对认知的和运动的损伤潜能,用药期间不宜从事驾驶或机器操作等工作。
10.过量使用后的症状和体征是该药的已知药理学作用的增强,包括困倦和镇静,心悸和低血压,癫痫大发作及颈部肌张力障碍等。因没有特异性的解毒剂,急性中毒时应采取积极的监护措施,包括开辟良好的气道,保证适当的氧气供应和呼吸,并监测和维持心血管系统功能。不应使用丙吡胺及普鲁卡因胺及奎尼丁抗心律失常,溴苄铵可加重其低血压症状。严重中毒时可进行洗胃,并考虑使用活性炭。严重锥体外系症状可考虑给予抗胆碱能药物。
【药物相互作用】
1.当与其他中枢作用药物和乙醇联用时加重对中枢系统的抑制作用。
2.由于其α 1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作用,伊潘立酮能增强某些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作用。
3.主要通过CYP3A4和CYP2D6代谢,联用CYP3A4或CYP2D6的抑制剂(如酮康唑、氟西汀、帕罗西汀)可引起伊潘立酮血药水平的增加,应注意调整剂量。
4.伊潘立酮不抑制被以下细胞色素P450酶:CYP1A1,、CYP1A2、CYP2A6、CYP2B6、CYP2C8、CYP2C9或CYP2E1代谢的药物;伊潘立酮不诱导以下细胞色素P450酶:CYP1A2、CYP2C8、CYP2C9、CYP2C19、CYP3A4和CYP3A5。
5.伊潘立酮不应与任何其他延长Q-T间期药物同时使用。
氯氮平(clozapine)
【药理作用】
氯氮平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代表药物,对多种受体如多巴胺D 1、D 2、D 4、5-HT 2、M、α、H等受体有较高亲和力。其治疗效应更多地与其多种受体的作用相关,包括对皮质5-HT受体阻断作用与边缘系统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同时也对5-HT 2A、1C、NE、胆碱和谷氨酸NMDA等受体的调节。对黑质-纹状体的作用相对较弱及不与结节漏斗多巴胺系统结合的特点,使用氯氮平几乎没有锥体外系反应和催乳素水平升高。氯氮平对H受体及5-HT受体的作用导致糖脂代谢异常,从而使患者体重增加。另外氯氮平可降低癫痫发作的阈值,氯氮平引起粒细胞缺乏的机制尚未明确。
【适应证】
主要适应证为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性障碍的急性期和维持期。鉴于氯氮平有导致粒细胞缺乏的严重不良反应,通常不作为此类疾病的一线药物,通常用于其他两种抗精神病药物充分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及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难治性患者的有效率约达30%,有资料显示氯氮平能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及冲动攻击行为。
【用法用量】
片剂:推荐初始剂量为25mg/d,1~2次/天,然后每日增加25~50mg,如耐受良好,在开始治疗的第二周末将可增至常用治疗量300~450mg/d。如病情需要,可继续每周加量1~2次,每次增加50~100mg。维持剂量200~450mg/d,最高剂量不超过900mg/d。如停药2日或2日以上,必须重新以一次25mg,1~2次/天的初始剂量开始,加量速度可增加。老年人小剂量起始,第1日12.5mg,给药1次,随后增量不超过一日25mg。对于帕金森病的老年患者,初始剂量为6.25mg或12.5mg,治疗剂量为50mg。
口崩片:口服,取出药片,立即放入口中。不需用水,药物便迅速崩解随唾液咽下。建议初始剂量或重新给药为普通片剂的半量即12.5mg开始,低剂量给药时,可将本品掰开给药,剩下的半片药品应丢弃。为了将低血压、癫痫和镇静的危险性降至最低,谨慎滴定剂量并分次给药是必要的。
停止治疗时建议在1~2周内逐步减小剂量。但如患者的身体状况需立即停药(如白细胞减少),应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以防精神分裂症状复发和胆碱能作用反跳所致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的发生。对于在初始治疗剂量即有呼吸或心脏骤停但也能调整到治疗剂量的患者,即使停药24小时,再次服药后调整到治疗剂量的过程应特别谨慎。再次服药治疗应有一定的附加预防措施。氯氮平引发不良反应的机制尚不明确,但可预见的是,再次服药治疗的患者,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性都可能增加,如免疫介导的应答反应。所以,再次服药治疗期间应特别慎重。因白细胞(WBC)低于2×10 9/L或中性粒细胞(ANC)低于1×10 9/L而停药的患者,应禁止再次服用本品。
【不良反应】
1.常见头痛、多汗、口涎分泌多、恶心或呕吐、便秘、血脂代谢紊乱、体重增加、精神萎靡。
2.较少见不安与易激惹、精神错乱、视物模糊、血压升高与严重连续的头痛。这些反应都与剂量有关。
3.罕见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也有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报道。大剂量可诱发癫痫发作。
4.对心血管影响 心动过速、低血压或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
5.在治疗的前3周可出现体温升高,可并发白细胞升高或降低,如同时产生肌强直和自主神经并发症时,须排除恶性综合征。
【注意事项】
1.曾有骨髓抑制或血细胞异常疾病史者、中枢神经处于明显抑制状态、心肌炎或心肌病患者、麻痹性肠梗阻、严重肝肾疾患、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孕妇禁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哺乳期妇女服用本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2.窄角型青光眼患者、前列腺增生、痉挛性疾病或病史者、癫痫患者、心血管疾病者慎用。
3.氯氮平可引起恶性综合征,其特征为高热、肌肉僵直、颤抖、意识改变和肌酸激酶水平升高。此时应停用。
4.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其特征为有节律的不随意运动,主要见于舌及面部。如果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停止服用。
5.用药时不宜从事驾驶或机器操作等工作。
6.长期服用氯氮平后突然停药易出现撤药反应,表现为胆碱能症状反跳、精神症状恶化、激越、意识紊乱、寒战、谵妄等。
7.药物过量时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谵妄、昏迷、心动过速、低血压、呼吸抑制或衰竭、唾液分泌过多,也有癫痫的报道。处理主要是建立和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催吐和洗胃,并依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药物相互作用】
1.与乙醇或其他具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合用,中枢抑制作用可互相增强。
2.增强其他抗胆碱作用药物的抗胆碱作用。
3.与地高辛、肝素、苯妥英、华法林合用,可加重骨髓抑制作用。
4.与卡马西平合用,可增加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并可使本药血药浓度降低。
5.与氟伏沙明、氟西汀、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等抗抑郁药合用可升高本品的血药浓度。
6.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增加,并有诱发癫痫的报道。
7.与降血压药合用可能有增加直立性低血压的风险。
(李丽君 王传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