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交叉配血
- 车嘉琳 何子毅 田兆嵩
- 4323字
- 2024-10-30 06:52:10
一、优越性
电子交叉配血是传统血型血清学方法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要说明电子交叉配血的优点,必须要先从传统的血型血清学试验说起,传统血型血清学试验项目包括:ABO和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选、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法和选择一种能够检测IgG型抗体的方法),特殊情况下还需要进行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及用稀有血型单克隆抗体试剂筛选献血者红细胞血型等。电子交叉配血最基本的试验项目在受血者入院时(无论是否决定输血)就已经完成了所需的检测,这些项目包括:ABO和RhD血型1次或2次鉴定、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测结果采用自动化传输或手工录入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受血者血型信息库,并从采供血机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中提取献血者血型信息建立献血者血型信息库,临床需要输血时,只要通过软件系统比对受血者血型信息与献血者血型信息,即电子交叉配血,配合后就可以发放血液了。下面将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与电子交叉配血进行比较,分析电子交叉配血具有的优越性。
(一)节省时间
与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比较,电子交叉配血省略了交叉配血的主侧交叉配血和次侧交叉配血两个步骤(如果需要输注多袋血液,则交叉配血的步骤将省略更多),节省了员工的工作时间。同时,采用电子交叉配血也缩短了发血时间,使临床能够及时输血抢救患者。更重要的是开展电子交叉配血能够提前发现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的受血者,输血科(血库)就能预先对其不规则抗体特异性进行鉴定。如果采用传统的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当受血者需要输血时,技术人员在交叉配血过程中才发现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再进行特异性鉴定和选择合适的献血者红细胞,由于抗体特异性鉴定的难度较大,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往往会延误受血者的抢救时间。Cheng等对2154例手术受血者进行电子交叉配血,2/3的受血者输注至少10单位红细胞,未发生输血差错,紧急输血时发出报告的时间从33分钟缩短到2.5分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血液输注给受血者。采用虚拟血库的医院,如果在术中需要输血,手术室经过培训并授权的护士都可以现场取血,一般在1~2分钟内可以完成发血操作,这样不但节省了交叉配血的时间,也节省了血液交接和运输的时间。
(二)减少实验室的工作量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血库报道了他们在1993年开始应用电子交叉配血的情况,每年完成10万例次交叉配血,其中98%是电子交叉配血,2%需要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即98%的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不需专业技术人员去操作了,这无疑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2%需要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的原因是受血者有输血史或体内存在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报道称经过电子交叉配血后,电子发血到临床,接受输血的受血者没有发生1例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而且电子交叉配血能及时发出报告单,减少各项工作记录,还能预防血液成分的错误放行,从而显著减少了实验室的工作量。笔者认为:对于短期内多次输血的受血者,只要受血者身份得到确认,可以不再采集血标本进行ABO和RhD血型鉴定,直接电子发血到临床,可进一步减少实验室的工作量。
临床上一般要求有2次一致的受血者ABO和RhD血型鉴定,这与电子交叉配血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如果受血者是多次输血者,就只需要在输血前进行1次鉴定,将结果录入软件系统,与既往ABO和RhD血型鉴定结果比对一致后即可;即多次输血者会减少工作量。对于不规则抗体筛选,我国原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规定,对有输血史、妊娠史、交叉配血不合者要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实际上,我国绝大多数医院对入院患者都已经完成了不规则抗体筛选,这在保证及时供血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也符合电子交叉配血的要求,这并没有明显增加额外的工作量;对于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一般采用盐水介质法和选择一种可以检测IgG型抗体的方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是不能省略的,但是电子交叉配血是可以全部省略的,因此,这就有效减少了实验室的工作量。
(三)减少交叉配血与输血比例
交叉配血与输血比例(crossmatch/transfusion,C/T)是一个对比值,设立此比值的意义是衡量输血科(血库)交叉配血量与临床实际输血量的关系,此比值的最佳值等于1,即交叉配血量与临床实际输血量相等。此比值越大说明输血科(血库)交叉配血量过多,供过于求。一般情况下,为了预防不可预测的情况发生,此值往往大于1。但是由于受血者临床情况千变万化,经常出现交叉配血后待用的血液没有或只有部分用于受血者的情况,这些血液已经提前进行了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若未经输注仍存放在输血科(血库)或发放后又被退回,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相当于做了部分“无用功”;而实行电子交叉配血以后,若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为阴性,则可以从血库直接取ABO和RhD血型配合的血液输注即可,工作人员的效率大大提高,无须再做“无用功”,也使C/T值有可能达到1的最佳值。
(四)减少血液成分的过期报废
Georgsen等发现应用电子交叉配血后血液过期报废率从35%减少到2%,而且工作流程更加合理。大家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应用电子交叉配血后会显著减少血液产品的过期报废呢?因为从采供血机构发往医院的血液原则上是不允许再退回的,除非血液存在质量问题,那么为了应对意外事件的发生,医院输血科(血库)往往不得不储存较多量的血液以备应急之需,从而有可能造成血液产品的过期报废。Julie等报道应用电子发血系统可减少20%~42%的血液需求。Cox等也报道应用电子交叉配血减少了25%的血液需求,不需要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缩短发血时间,C/T值减少,血液储存管理更加合理。手术室的虚拟血库是否需要输血由现场的麻醉医师决定,不但可以及时输血,也可以将未输注的血液及时退回储血冰箱,这样就可以显著减少血液过期报废。
(五)减少对交叉配血标本量的需求
传统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需要进行主、次侧交叉配血试验,需要受血者及献血者血标本,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献血者的血标本量是有限的,因为只能取自与血袋相连的管子(俗称血辫子)中的血液,如果备血时进行了多次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而又未能用于临床输注,其血标本量必然会越来越少,甚至无血标本可取(为避免细菌污染,禁止从血袋中取血标本)。而电子交叉配血对献血者的血标本几乎没有要求。而对受血者的血标本只需进行ABO和RhD血型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筛选即可,血标本需求量也就大为减少。笔者认为:对于短期内多次的受血者,需要再次输血时,无须再采集血标本进行ABO和RhD血型复核,同样也会减少血标本的需求量。
(六)减少对生物危险物质的处理
对于献血者ABO和RhD血型确认,电子交叉配血对献血者的血标本几乎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采供血机构不必再从血袋上相连的管子(俗称血辫子)中取血标本;同时如上所述,对短期内多次受血者可以不再进行血型复查,这就减少了血标本量的需求,从而减少了对生物危险物质如血标本的接触机会。传统的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相对于电子交叉配血还增加了试管、吸头、试剂、微柱凝胶卡等耗材和试剂的需求,产生较多的生物危险物质或医疗废物,这些均需要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处理,对于来自实验室的医疗垃圾,要求移出实验室之前还需要进行高压消毒处理,然后用专用容器封装,并转送至医疗废物暂时储存地点,后续还要进一步移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单位进行统一处理。
(七)排除血清学交叉配血出现的干扰
在传统的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中冷自身抗体(冷凝集素)、纤维蛋白析出等常会干扰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出现假阳性。在工作实践中往往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消除假阳性的干扰。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情况不会对输血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如果是患者疾病本身原因所致,则无有效的措施防止这些干扰,对输血将会产生不利影响,临床只能加强输血过程的监控。如果采用电子交叉配血,就避免了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过程出现的这类干扰,同时提示临床应加强输血过程监控。
(八)减轻技术人员的压力
由于采用电子交叉配血时需预先对受血者的ABO和RhD血型及不规则抗体进行常规检测,许多工作都做在输血之前。当临床需要输血时,只需简单地从冰箱里取出同型的血液发往临床即可,特别是在遇到需大量输血的紧急病例时,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可以从容应对(有了虛拟血库则操作更为简单),而不需要执行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技术操作。在临床紧急催促输血过程中,技术人员因担心发血延迟可能导致受血者发生意外情况,精神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也可能因紧张而引起操作或记录等失误。
(九)避免不必要的订血
在择期手术或急诊抢救患者过程中,临床医师有时很难准确估计患者的失血量,为降低紧急大出血时无血可输的风险,事先总是会多预订一些血液。最终因为出血不多或出血已被止住,预订的血液未输注或还有剩余,临床医师希望将这些剩余的血液退回输血科(血库),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有时会按规定拒绝退血,从而会产生许多抱怨和矛盾。如果建立了虚拟血库,手术室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可以现场取血。因血液在手术室随时可取,临床医师不必事先订血,也不存在血液剩余问题,这就避免了许多抱怨。
(十)提高输血的配合性
临床上经常提及“同型输血”一词,实际上仅仅是保证了ABO和RhD血型的同型,并非是真正的“同型输血”,原因是人类红细胞血型抗原多而复杂,除自身输血外的任何一次异体输血都会有大量异型血型抗原被输入,这些血型抗原都有可能使受血者产生免疫应答而产生相应的不规则抗体。如果临床输血实践中能够保证Rh血型系统常见的5种抗原在献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相同,或者保证常见18种血型抗原相同,将大大减少免疫刺激产生不规则抗体的频率,对受血者后续输血不会因为不规则抗体的出现而产生配血困难而导致输血延误,并且使得临床输血更加安全。电子交叉配血软件系统可以设计建立对献血者和受血者部分或常见18种血型抗原的信息库,当受血者需要输血时,可以通过软件系统选择与受血者血型抗原相同的血液,或者采取预约式献血方法,使输血的配合性大为提高。
(十一)节约成本
电子交叉配血技术是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将传统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技术中的绝大部分工作进行了前移,目的是实现输血全过程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管理。输血前ABO和RhD血型鉴定和不规则抗体筛选是必检项目,无论是否输血都要据此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因此,开展电子交叉配血技术不会增加设备和工作项目,反而可以省略了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的操作,从而减少了试剂费用,同时也减少了员工数量的需求,且员工不需要很高的技术资质;从总体来说不但减少了医疗费用,节约了成本,也减轻了受血者的经济负担。
(十二)实现输血全过程信息化
电子交叉配血技术是医院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省略传统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手工操作对输血流程产生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输血流程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实现了输血全过程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