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 范玲 沙丽艳
- 3739字
- 2020-08-28 13:20:46
第三节 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学习目标
掌握 各年龄阶段患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要点。
熟悉 各年龄阶段患儿对疾病的认识。
了解 住院患儿的主要压力来源。
住院对患儿的心理和身体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儿童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远甚于已知事物,刚入院的患儿通常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尤其是各种侵入性的治疗感到不适应甚至是恐惧。此外,住院使患儿日常生活被打乱,致使患儿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减低。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住院期间主要的压力来源等引起的心理反应,为患儿提供帮助,尽量缩短患儿对医院的适应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其身心的影响。
一、各年龄阶段患儿对疾病的认识
儿童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其对患病、住院的认识往往与惩罚、罪恶、自责联想在一起。各年龄阶段患儿对疾病的认识有不同特点:
1.幼儿与学龄前期
此期患儿只注重疾病的现象,认为患病是外在的事物,仅仅是使其身体感到不适,但他们不能从疾病的现象中找出原因,常将疼痛等感觉与惩罚相联系,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缺乏认识。
2.学龄期
此期患儿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疾病的病因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常认为道德行为与病因有关,并能注意疾病的程度,喜欢询问相关问题,开始恐惧身体的伤残和死亡。
3.青春期
此期患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能够认识到疾病的原因,明确疾病与器官功能不良有关,对疾病的发生及治疗有一定的理解,能够用言语表达身体的不适,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住院患儿的主要压力来源
医院常被儿童认为是最不安全、最可怕的地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紧张的气氛,特别是某些创伤性的治疗,都会给患儿造成压力。他们常感到不安、焦虑和恐惧,护士有必要了解住院患儿的主要压力来源,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他们尽快适应住院生活,平静的接受治疗。
1.疾病本身及侵入性治疗所带来的痛苦和创伤
疾病往往给患儿带来种种不适,如疼痛、发热、腹泻、呕吐等。而一些侵入性的治疗更给患儿带来痛苦,如采血、吸痰、肌肉注射、静脉输液、腰椎穿刺等。
2.住院限制了患儿的日常活动
住院给患儿增加了许多以往没有的限制,如抽血前不能进食、静脉输液时必须卧床等,这些都使患儿丧失了住院前的自由。
3.对疾病的认识不足而产生情绪反应
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往往将生病与惩罚联想在一起,会因身体不适而产生种种情绪反应,如哭闹、焦虑、恐惧、悲伤,甚至因不当的幻想而失眠,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
4.身体形象改变所造成的情绪影响
随着疾病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身体外观的改变,如某些药物副作用所产生的脱发、满月脸、水牛背,插入体内的各种引流管,甚至身体某部分功能的丧失等,均使患儿产生恐惧及焦虑情绪。
5.与亲人分离
住院需要患儿与家人及朋友分开,原有生活的舒适及稳定被陌生人群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所代替。
6.对陌生的环境缺乏安全感
住院的特殊环境对患儿来说是陌生的,穿白衣的医护人员、各种治疗仪器、特殊的药味等,对患儿来说都是不良的刺激,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适应。
7.学习中断
住院患儿被迫丧失该年龄阶段应有的学习机会,而且在陌生环境中如适应不良,还会产生退化行为,不但无法学习新的技能,还可能导致学习障碍、行为退缩、缺乏自信等人格障碍。
8.家长的不良情绪
儿童的患病及住院打破了家庭正常的生活,它会影响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特别是患儿的家长。而家长对患儿生病住院的反应又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往患儿住院的经历、个人应对能力及宗教文化背景等有关。家长的不良情绪反应往往又会影响患儿住院期间的情绪。
三、各年龄阶段患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
(一)婴儿期患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
1.婴儿期患儿对住院的反应
(1)6个月以内的婴儿:
此期患儿一般比较平静,较少哭闹。婴儿出生2个月后,开始注视母亲的脸并微笑,母婴感情不断加深,而住院使这一过程中断,婴儿的安全感减弱,信任感的发展中断。同时,婴儿所需的外界刺激减少,感觉及运动的发育将受到一定影响。
(2)6个月至1岁的婴儿:
此期患儿能识别母亲或抚育者,依恋性较强,对住院反应强烈,常以哭泣、吵闹、拒绝态度等方式来宣泄与亲人分离的痛苦,主要表现为分离性焦虑。
分离性焦虑(separation anxiety),指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反抗期(protest),主要表现为对抗性、攻击性行为,如哭闹、寻找父母、摇床、拒绝护士的关爱和照顾,对护士进行身体攻击,如脚踢、手打等;第二阶段为失望期(despair),表情淡漠、无精打采、看起来很忧伤;第三阶段为否认期(denial),长期住院的儿童可进入此期,患儿压抑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以满不在乎的态度对待父母的离去,可将情感依附于某个护士。
相关链接 分离性焦虑
2.婴儿期患儿的护理
6个月以内的患儿,要及时满足其生理需要和解除病痛,特别要多给予抚摸、怀抱、微笑,在护理中与患儿建立感情。6个月至1岁的患儿,对亲人尤其是父母的依赖性很强,住院期间尽量减少患儿与父母的分离,尽量保持患儿住院前的生活习惯,可把患儿喜爱的玩具或物品放在床旁,通过耐心、细致的护理,使患儿感到熟悉和亲切,增加患儿的信任。
(二)幼儿期患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
1.幼儿期患儿对住院的反应
幼儿对母亲的依恋变得十分强烈,对住院误认为是惩罚,而且害怕被父母抛弃;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生活不习惯,缺乏安全感;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易被误解和忽视,而感到苦恼;自主性开始发展,但住院往往使他们受到约束,有可能产生孤独感和反抗情绪;父母不在身边,会感到失望和孤独无依。主要表现为分离性焦虑和退化现象。
2.幼儿期患儿的护理
尽量由固定的责任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的、全面的护理。多与患儿进行语言沟通,鼓励患儿讨论自己喜欢的事情,以保持患儿语言能力的发展,防止因住院使患儿在语言方面的发育延迟。使患儿获得情感上满足的同时要掌握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患儿表达需要和要求的特殊方式。尽量保持患儿住院前的生活习惯,允许患儿留下心爱的玩具、物品和一些能引起回忆的东西,帮助患儿尽快熟悉住院环境。允许患儿发泄自己的不满情感,接受其退化行为,不要当面批评,并向其父母作适当的解释。在病情及治疗允许的范围内,提供与患儿发育相适应的活动机会,鼓励其自主性行为。
(三)学龄前期患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
1.学龄前期患儿对住院的反应
学龄前期患儿对住院和疾病不能完全理解或部分不能理解,住院期间,如与父母分离,同样会出现分离性焦虑但表现较温和,如悄悄哭泣、难以入睡。由于控制和调节行为的能力增强,能把情感和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游戏、绘画等活动中。此阶段患儿可因为对医院陌生环境的不习惯,对疾病与住院的不理解,尤其惧怕因疾病或治疗而破坏身体的完整性而产生恐惧心理。
2.学龄前期患儿的护理
介绍住院环境及其他病友,尽快与患儿建立友好关系,帮助其减轻陌生感。可组织治疗性游戏,以患儿容易理解的语言,讲解其所患的疾病及治疗的必要性,各种检查、护理操作的过程等,使患儿清楚疾病和住院治疗不会对自己身体的完整性构成威胁,以转移其注意力,帮助其克服恐惧心理。并能促进患儿主动遵守各项制度,安心地配合治疗,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在病情允许时,给患儿自我选择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自我照顾,以帮助树立自信心。
(四)学龄期患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
1.学龄期患儿对住院的反应
学龄期患儿的生活已由游戏为主转变为以学习为主,接触的范围更广,能更好地控制自己;学校生活在他们心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因住院而与学校及同学分离,会感到孤独,并担心学业落后;关心自己的病情,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患儿往往忧虑自己会残疾或死亡;喜欢观察医护人员的动作、表情及查房时的讨论等,以此作为估计自己病情的依据;因害羞而不愿配合体格检查;也有的患儿唯恐因自己住院给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而感到内疚。由于此阶段患儿自尊心较强、独立性增加,所以,尽管他们的心理活动很多,但表现比较隐匿,可能努力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来掩盖内心的恐慌。控制感的丧失可使患儿产生挫折感、抑郁或敌意。
2.学龄期患儿的护理
关心、爱护患儿,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耐心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增强患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根据患儿的需要及理解程度,提供有关疾病及住院的知识,开导患儿,解除其疑虑,使之确信身体不会受到伤害,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可让其参与护理计划的制订,鼓励他们从事适当的自我护理。帮助患儿与学校、同学保持联系,允许他们来院探视,交流学习进展情况,病情允许,鼓励患儿尽快恢复学习。进行体格检查及各项操作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患儿的自尊。
(五)青春期患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
1.青春期患儿对住院的反应
青春期是独立性、自我肯定和角色认同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期儿童的个性基本形成,住院后限制了其身体的运动,减少了与伙伴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其归属感丧失,常常不愿受医护人员过多的干涉,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但情绪容易波动。
2.青春期患儿的护理
多与患儿交谈,向其解释病因、治疗过程及预计的出院时间,增加患儿的安全感,使其安心治病。根据病情,与患儿共同制定每日生活时间表,安排治疗、学习、锻炼及娱乐活动等,允许患儿表达其情绪的波动。在执行治疗护理措施时,提供给患儿部分选择权,通过强调患儿的个人能力,否定不合作或消极行为,来强化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