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合理用药与管理(基层卫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
- 王育琴 迟春花 赵光斌
- 11641字
- 2020-08-28 13:28:53
第一节 个性化用药指导
随着精准医疗的逐步推进,根据患者情况量身定制个人给药方案,避免过度用药、用药不足和错误用药,已经成为目前治疗的新趋势。目前,我国说明书是指导如何使用药物的最权威证据之一,其中将适应证、特殊人群用药、药物禁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纳入说明书项目中,需要基层服务的医务工作者在用药前正确阅读和理解说明书,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了解生理病理情况及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等,为患者选择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宜的药物,这是对医务人员加强合理用药的基本要求。
一、药品说明书的解读
药品说明书(drug labels)是载明药品重要信息的法定文件,是选用药品的法定指南,是由药品生产企业提供的包含药理学、毒理学、药效学等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数据、结论和信息。药品说明书具有法律效力,其中的各项重要信息,在法律上具有严肃性、技术上具有严谨性,它与药品的研制、生产、销售、贮运、使用等众多环节密切相关,在医疗方面是临床用药的重要参考资料,有效指导医患双方安全、有效地用药,指导人们正确储藏、保管和调剂药品。
一份完整的药品说明书包括药品名称、成分、性状、适应证、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儿童用药、老年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量、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贮藏、包装、有效期、执行标准、批准文号、生产企业等多项内容。其中,应该重点关注药品名称、适应证、用法用量、常见不良反应、禁忌以及特殊人群等相关信息。
1.药品名称
药品名称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通用名称:
是同一种药品在一个国家或世界范围内的公认名称,分为:国际通用名称和中文通用名称。国际通用名称: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药品命名原则,并依据此原则制定了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INN)。INN给予世界各国的药品以通用性和唯一性,因此可理解为国际通用名称。中文通用名称(Chinese approved drug names,CADN):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写出版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规定的药品名称,是国家药典委员会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制定的药品名称,该命名原则规定,中文名尽量与外文名相对应。我们常用的药品通用名大多为英文通用名的音译名,如阿莫西林(amoxicillin)、阿司匹林(aspirin)等。医师开具处方应当使用药品通用名称,通用名称为列入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名称,即药品的法定名称。
(2)商品名称:
商品名称是指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特定企业使用的某药品的专用名称,一种药品常由多个厂家生产,许多药品生产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往往给自己的药品注册独特的商品名称以示区别,因此,同一药品可以有多个商品名称,患者在用药时,不论商品名称是什么,都要认准通用名称,也就是国家标准规定的药品名称。依据《商标法》规定,通用名称不能作为商标或商品名注册,因此通用名称可以帮助识别药品,避免重复用药,这正是使用通用名称开处方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可有效地预防药品生产厂商不合法的促销行为。
(3)英文名称:
药品通用名称对应的英文名称。
(4)汉语拼音:
药品通用名称的汉语拼音。
另外,还有一种是药品习惯名称。一般是人们为了方便记忆和使用药品而命名的,其中有很多名称是“顾名思义”,比如心得安(盐酸普萘洛尔)、安定(地西泮)、扑尔敏(氯苯那敏)、消炎痛(吲哚美辛)、消心痛(硝酸异山梨酯)、心痛定(硝苯地平)、胃复安(甲氧氯普胺)等,但这些药品名称是不规范的,在医师处方过程中不建议使用习惯名。医师开具处方时一定要弄清楚药品的名称,特别是通用名,避免重复用药。
2.成分
药品说明书通常依次列出药品活性成分的化学名称、化学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等。复方制剂通常表达为“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分为……”。组分按一个制剂单位(如每片、粒、支、瓶等)分别列出所含的全部活性成分及其量。如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的成分:本品为复方制剂,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250mg、盐酸金刚烷胺100mg、马来酸氯苯那敏2mg、人工牛黄10mg、咖啡因15mg。辅料为:预胶化淀粉。处方中含有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辅料的,通常在该项下列出该辅料名称。如伊曲康唑注射液(斯皮仁诺)的药品说明书成分如下:本品主要成分伊曲康唑,处方中辅料:丙二醇、羟丙基-β-环糊精、盐酸、氢氧化钠。
3.适应证
指药物适合运用的范围、标准。本项目列出国家药品监督机构批准和限定的适应证。在正常临床治疗实践中,临床医师用药不能超越该药的适应证。此项在一些中成药的说明书中常用“功能主治”表示。例如,炎琥宁的适应证为适用于病毒性肺炎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连花清瘟胶囊说明书中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宣肺泄热;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证见:发热或高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等。
4.规格
指每支、每片或其他每一单位制剂中含有主药(或效价)的重量或含量或装量。生物制品应标明每支(瓶)有效成分的效价(或含量及效价)及装量(或冻干制剂的复溶后体积)。例如,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的规格:对乙酰氨基酚250mg,盐酸金刚烷胺100mg。
5.用法用量
提供了药品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及疗程等信息,一般来说,临床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使用。合理的用药时间、用药方法是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循。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药物说明书上标出的用量一般都是正常成年人用量。通常儿童与成人的用法用量不同,应仔细阅读该项下的信息。
其中,说明书中对于口服药物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1)吞服,是指用40~60℃温开水送下,通常不应用茶水、牛奶、酒等送服,也不能干吞;但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等益生菌类药物可以用牛奶吞服。
(2)饭前服,是指饭前30分钟左右服,以利于药物充分吸收。
(3)饭时服,指在进餐时服用,或用少量食物拌和药物共食之。是为了减轻药物气味刺激,避免出现恶心等反应。
(4)饭后服,是指饭后15~30分钟服,使药物和食物混合,以避免药物对胃肠刺激,如利于发挥药效的酵母片、硫酸亚铁等。
(5)空腹服,是指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
(6)睡前服,是指睡前15~30分钟服,如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
(7)含服,是将药片在口腔中含化,不能嚼碎吞下,如硝酸甘油片。
(8)顿服,是把规定的药量一次性服下。主要是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如利福平、异烟肼。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用量通常在此项目下列出。肝功能不全时药动学改变,肝药酶活性降低、药物生物转化减慢,药物分布容积增大,经胆汁分泌排泄的药物排泄减慢。肝功能不全时,主要经肝代谢的药物,表现为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药效与毒副作用增强。因此,肝功能不全时用药应避免或慎用肝毒性药物,注意合并用药时药物的相互作用,应了解所用药物在肝功能不全时的药代动力学改变。注意具有肝毒性的主要药物,如抗微生物药(四环素、红霉素、喹诺酮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解热镇痛药,如保泰松可致肝炎和黄疸,而对乙酰氨基酚大剂量使用时,可致急性重型肝炎,甚至昏迷和死亡。
而肾功能不全尤其是肾衰竭患者对药物的体内处置也有很大影响。如肾衰竭患者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由于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使药物作用增强或引起毒性;肾衰竭能明显影响药物代谢或生物转化;肾衰竭对经肾排泄的药物的影响,当肾小球滤过降低时,即使是低分子量的水溶性药物排泄也减少, t 1/2延长;肾衰竭还可影响药物经肾小管主动转运系统的排泄等。因此,肾功能不全时用药注意避免或慎用肾毒性药物,注意合并用药时药物的相互作用,应了解所用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时的药代动力学改变。
6.不良反应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推荐用下列术语和百分率表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十分常见(≥10%)、常见(≥1%,<10%)、偶见(≥0.1%,<1%)、罕见(≥0.01%,<0.1%)、十分罕见(<0.01%)。了解药品常见不良反应对合理选择治疗药物具有重要作用。
7.禁忌
应包含“禁用”和“忌用”之意。“禁用”就是禁止使用。例如:对青霉素过敏的人,就要禁用青霉素类药物。“忌用”是指不适宜使用或应避免使用。药品标明忌用,说明其不良反应比较明确,发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很大。如愈美片禁忌如下:妊娠前三个月内妇女禁用;2岁以下儿童禁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禁忌为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8.注意事项
提示在药品使用过程中患者应引起注意的有关方面,如忽视了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带来严重危害,如出现了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如单硝酸异山梨酯在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中应慎用。辛伐他汀(simvatatin):对酒精饮用量过大和(或)有既往肝病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本品。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新康泰克)的注意事项第一条为运动员慎用。
医师用药时应仔细阅读该项,注意包括需要慎用的情况(如肝、肾功能的问题),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如食物、烟、酒),用药过程中需观察的情况(如过敏反应,定期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用药对于临床检验的影响等。
9.孕妇与哺乳期妇女用药
该项阐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用该药品,能否通过胎盘屏障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或致畸;哺乳期妇女用药后能否通过乳腺分泌而影响受乳婴儿的健康,从而决定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能否应用该药等。如氟伐他汀:由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并且可能使某些具有生物活性的胆固醇衍生物合成减少,若妊娠妇女服用则可能对胎儿有害。因此,氟伐他汀禁用于妊娠妇女。盐酸氨溴索:妊娠期间,特别是妊娠前三个月应慎用。
10.儿童用药
此项列出儿童用药注意事项。一些新药多有以下表述:18岁以下的患者,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新康泰克)的儿童用药如下:尚无小于12岁的儿童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资料,本品不推荐用于12岁以下儿童。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说明书儿童用药项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未确定。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解剖、生理、病理方面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不能把儿童用药视为成人的缩影。小儿用药量必须严格按儿童剂量换算公式计算。小儿剂量比成人小,可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按成人剂量折算。其中按小儿体表面积计算比较合理,更接近于临床实际用药量,既适于儿童,也适用于成人,科学性较强。
用药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 2)/1.7(m 2),其中1.7为成人70kg的体表面积。
体重30kg以下的小儿体表面积=体重×0.035+0.1。
体重30kg以上的小儿,其体表面积可按体重每增加5kg体表面积增加0.1m 2计算。
11.老年用药
老年患者用药注意事项。如有的药品在此项下提示: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或本品经肾脏排泄,老年患者应注意用药剂量,慎重给药。林可霉素: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易发生腹泻或假膜性肠炎等不良反应,用药时密切观察。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消除代谢能力降低,一般而言,60岁以上老人的用药剂量应为成人剂量的3/4。
12.药物相互作用
包括体外药物相互作用和体内药物相互作用,体外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是指有无理化配伍禁忌,如颜色变化、沉淀生成、气泡产生及生成其他物质。如奥美拉唑在葡萄糖输液中(偏酸性环境中)容易颜色变深,生成其他物质。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表现为药效学和药动学方面的影响,药效学:药理作用相加、协同、拮抗或无关;药动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的影响,表现为血药浓度的升高或降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低的影响等。
13.药物过量
包含因药物过量可能带来的后果及临床处理方法。如氟喹诺酮类过量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兴奋、幻觉、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采取措施:给予碳酸氢钠注射液碱化尿液,促进肾脏排泄药物,抽搐时可给予地西泮等。
14.药理毒理
药理毒理包括药理作用和非临床毒理研究两部分内容。药理作用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的机制和作用规律;毒理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提供药品的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研究资料。
15.有效期
药品的有效期是指药品在一定的贮存条件下,能保持质量的最长使用期限,超过这个期限,则不能继续销售、使用,否则按劣药查处。药品的质量受贮存条件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受温度、光线、空气、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国际惯例规定药品有效期最长不能超过5年。如:批号160810,有效期为3年,即表示该药自2019年8月10日起失效。需要注意的是,药品有效期并不是绝对的,如果药品在有效期内外观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同样是不能使用了。
二、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
世界卫生组织1985年提出了合理用药的概念。如今合理用药逐渐受到了各国的重视,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成为许多国家卫生系统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把基本药物目录、处方集和标准治疗指南作为促进合理用药的基本工具。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他们的临床需要,药物的剂量符合他们的个体需要,疗程足够,药价对患者及其基层最为低廉。简言之就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合理用药的目的:预防、诊断、治疗病征,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有计划地繁衍后代。合理用药包括以下基本要素: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
(一)安全性
安全性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直接体现了对患者和公众切身利益的保护。安全性不是药物的毒副作用最小,或者无不良反应这类绝对的概念,而是强调让用药者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即获得单位效果所承受的风险(风险/效果)应尽可能小。为保障患者安全的用药,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年龄、性别、病情缓急、生理状态和用药目的以及药物性质,合理选用适宜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案。
(二)有效性
作为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由于其特殊的药理、生理作用而具有两重性,即有效性和不安全性,包括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等。“药到病除”是药物的治疗目的,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不同的药物其有效性的表现明显不同,分别为:①根治致病原,治愈疾病;②延缓疾病进程;③缓解临床症状;④预防疾病发生;⑤避免某种不良反应的发生;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判断有效性的指标有多种,临床常用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等。儿童、老人和个体差异等都影响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能力和耐受能力以及不良反应等,根据病情,确定给药时间,充分发挥药品最大的效能,防止或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经济性
经济性并不是指尽量少用药或使用廉价药品,其正确含义应当是获得单位用药效果所投入的成本(成本/效果)应尽可能低,获得最满意的治疗效果。药品有价值的区别,但对医师最重要的是对症选择,合理用药。尽可能少的药费支出换取尽可能大的治疗收益,合理使用有限医疗卫生资源,减轻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造成药品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不是药品产量不足,而是社会支付能力有限。不合理用药造成严重的药品浪费,加重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经济负担,使已经存在的药品分配不公更加突出。解决这种特殊的药品供需矛盾,关键在于合理控制药品的使用,因此,经济地使用药物就成为合理用药的新内容。
(四)适当性
合理用药最基本的要求是将适当的药品,以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经适当的途径,给适当的患者,使用适当的疗程,达到适当的治疗目标。适当性的原则强调尊重客观现实,立足当前医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水平,避免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水平的药物治疗。
1.适当的药物
选择最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疾病,并且这个药物应适合患者。例如,肾功能受损,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指在众多同类供选药物中,根据疾病与患者机体条件,权衡多种因素的利弊,选择最为适当的药物,使药物的药理效应与药物动力学特点都能满足治疗需要;并注意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药物的药理作用能转变为治疗作用。在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情况下,还必须注意适当的合并用药。
例如高热患者,首先要确定是否是感染性疾病,进而分析感染的病因,经确诊为细菌性感染时才能选用抗感染药,同时还应进一步分析致病菌的类型(菌种、是否耐药株等),才能明确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抗感染要“有的放矢”,按抗菌谱选药:①革兰氏阳性菌宜用青霉素及第一代头孢菌素。②革兰氏阴性菌宜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及氨基苷类,如属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还应选用哌拉西林、氨基苷类、头孢他啶或第四代头孢菌素与泰能。③厌氧菌宜用甲硝唑、替硝唑及部分氟喹诺酮类。④支原体、衣原体宜用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对于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除明确选用相应药物外,还要权衡药物对疾病过程影响的情形,以及使用注意等。如严重急性感染性疾病时选用短期激素治疗,目的在于抑制炎症反应、抗毒素和退热作用,可迅速缓解症状,但由于激素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不利因素,因此,必须在足量而有效的抗感染药同用时应用。
2.适当的患者
用药必须考虑用药对象的生理状况和疾病情况,区别对待。首先要遵循对症用药的原则,对于需要用药的患者,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也应当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尽量满足其基本医疗用药。对于不需要药物治疗或者可以采用其他更经济的替代疗法的患者,则应当避免安慰用药或保险用药。其次强调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良者、过敏体质者和遗传缺陷者等特殊患者的用药禁忌。即使一般患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不宜按一种药物治疗方案实施。
3.适当的剂量
即因人而异的个体化给药原则,调整用药剂量。例如一些作用强、治疗指数小的药物,以适当的剂量给药极为重要,必须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给药原则。所谓个体化给药指以医药典籍推荐的给药剂量为基础,按照患者的体重或体表面积,以及病情轻重,确定适宜的用药剂量。对于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当按实际体重和肝肾功能计算出合适的给药剂量。有些药物还应精心设计适当的初始剂量和维持剂量,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调整给药剂量。
4.适当的时间
要求遵循具体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和时辰药理学的原理,依据药物在体内作用的规律,设计给药时间和间隔。例如,糖皮质激素的服药时间通常建议每日早晨顿服或采用隔日给药的方法,可最大程度地降低药物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另外,要注意用药间隔应尽量在每天的24小时内均分,并且要和作息时间协调。比如:每天两次,应尽量间隔12小时服药,在早7点和晚7点用药。如果每日三次,应尽量间隔8小时服药,在早6点、下午2点和晚10点用药。如果每日四次,应尽量间隔6小时服药,在早7点、中午12点、下午5点和晚上10点用药。如果作息时间与此矛盾,可适当地调整,但间隔时间不要过短,特别是使用抗感染药时更应注意用药间隔。
5.适当的疗程
指按照治疗学原则,规定药物治疗的周期。单纯为增加治疗保险系数而延长给药时间,不仅浪费,而且容易产生蓄积中毒、细菌耐药性、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仅仅为了节省药费开支,症状一得到控制就停药,往往不能彻底治愈疾病,反而为疾病复发和耗费更多的医药资源留下隐患。及时合理的停药和适时换用更为适合的药物,对于维持治疗效果,避免撤药反应尤为重要。
6.适当的治疗目标
药物治疗的目标需要在实施者和接受者之间达成共识。受到现阶段医疗和药物发展水平的限制,医药卫生人员对有些久病的药物治疗只起到减轻症状或者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而患者遭受病痛折磨,往往希望药到病除,彻底治愈疾病,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使用没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因此,医患双方都应采取积极、客观和科学的态度,正视现状,不懈努力,确定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现实条件下可以达到的用药目标。
三、用药依从性和改善
用药依从性(drug compliance)是指患者用药与医嘱的一致性,即患者对药物治疗方案的执行程度。用药依从性可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超过或不足剂量用药、增加或减少用药次数等)和完全不依从(完全不服药)三类。部分依从和完全不依从统称为不(非)依从,两者都是用药依从性差的表现。影响用药依从性的因素非常多,涉及医师开处方到患者用药的各个环节,包括医师开处方、药师调配发药、药师和护士的用药交代、患者的用药等,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
(一)药物因素
1.药物治疗方案的复杂程度
药物治疗方案的复杂程度是影响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原因之一。用药方案越复杂,患者对方案的理解就越差,用药依从性也越差。用药方案的复杂程度表现在用药的品种数、用药的次数、给药途径的复杂性、剂量和疗程的长短等方面。一般来说,联合用药的品种数越多,患者的依从性越差,因为患者容易混淆各类药物不同的服用时间、剂量、次数等。用药次数越多,疗程越长,用药依从性越差。
2.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不良反应越大的药物,用药依从性越差,有些患者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大,而不得不停止用药。另一方面,联合用药的品种越多,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发生配伍禁忌的机会就越大,药品的不良反应就越多。药品不良反应的增加,导致依从性下降。
3.药物的剂型
一般来说,内服剂型的依从性高于外用剂型。而内服剂型中,片剂的依从性最高,其次为胶囊剂、糖浆剂、颗粒剂、丸剂。在外用制剂中,软膏剂(包括乳膏)的用药依从性较好。
4.给药方式的不同
门诊患者和出院患者的药品主要采用多剂量包装,在包装盒上贴标签注明药品的用法、用量,而住院患者采用的单剂量给药方式,患者对用法用量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患者用药依从性。多剂量给药方式中,患者必须逐个药品按照用法用量取用。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和用药途径不同,显得比较复杂;而住院患者采用的单剂量给药方式,每一时间点服用的药品都已经集中在一起(一般用药杯或药袋包装),只需在准确的时间服用即可,而且有护士的提醒,所以住院患者用药依从性远优于门诊患者和出院患者。
5.药物的形状及理化性质
药片太小,老年人因视力和手指的灵活性减退而用药困难;药物太大,患者难以下咽;制剂带有不良气味及颜色,导致儿童拒绝服药。
(二)患者本身的因素
1.年龄
患者用药依从性在不同的种族、国家之间的差异性相对较小,但是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差异比较大。通常老年人因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认知能力不足引起用药依从性差。中年和青少年患者多由于工作和学习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原因造成用药的不依从性,特别是一些特殊职业者,如常出差的人员(业务员)、野外工作人员(如地质勘探人员)、驾驶员和中学生等,由于生活环境经常改变、学习或工作压力大、公务繁忙,非常容易忘记按时服药。
儿童的用药依从性取决于家长。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粗心,容易忘记按时给患儿服药;一些患儿因为不喜欢药物的苦味而拒绝服药或背着家长把药品吐掉,或者因为喜欢药品的味道(特别是甜味)而愿意多服药物。
2.心理因素
患者心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用药的依从性,疾病的种类、病情、就医环境、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药物、家庭、社会因素和他人的经验等都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例如患者的焦虑心理,当患者处于焦虑状态时,通常难以记住药物治疗方案,造成用药依从性降低;某些患者(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认为只有新药、贵药才是好药,盲目追求新药、贵药,擅自停用治疗方案中的廉价药物,从而影响用药依从性。
3.疾病因素
患者罹患的疾病不同,治疗紧迫感也不太一样。一些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特别是一些本身无明显症状或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症状已经改善的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患者缺少症状的提醒而漏服药物;而一些精神性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如果无监护人的协助,患者往往会完全不依从用药;相对而言,感冒、过敏性疾病等急性病症,由于有症状的提醒,同时往往有“药到病除”的明显感受,而且疗程非常短,所以患者依从性较高。
4.患者的受教育程度
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可以影响其对医师的药物治疗方案、药师用药交代和药品标签的理解。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非法行医机构和保健品供应商的蛊惑,听从不规范药品广告宣传的误导,相信所谓的民间偏方、秘方,乱投医乱用药,不遵医嘱,不信任医师的药物治疗方案,从而影响用药的依从性。
5.患者的自我诊疗
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医学知识的逐渐普及,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患者获取医学知识提供极大便利,患者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地获得疾病基本诊疗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进行“自我诊疗”的现象越来越多,由于未通过系统的医学和药学知识的学习,对于有些问题只是一知半解,常常引起用药不依从性。
6.对用药途径存在误解
有的患者迷信注射用药的作用,特别喜欢静脉用药,想当然的认为只有注射用药才可以迅速地改善症状,而忽视注射用药所带来的风险,从而拒绝使用医师开具的口服药和外用药,强烈要求静脉用药。
7.患者的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为减轻子女的负担和减少药物的费用,节省开支,经常会擅自降低药物剂量,用价格较低的药物替换原有药物,甚至有的停药,放弃治疗。另外,有些药品价格昂贵,如靶向制剂,而且社保报销比例低,患者难以承受药品费用,被迫停止用药。
(三)医务人员因素
医务人员缺少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未能让患者清楚用药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常忽视用药交代,从而影响了患者用药依从性。
(四)用药依从性的改善
针对影响用药依从性的各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用药依从性。
1.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优化治疗方案可以从减少用药品种,减少用药次数,减少一些非必需的药物。使用复方制剂可以减少药物品种,如中重度的高血压患者常需要将缬沙坦与氢氯噻嗪合用以提高降压效果,那么就可以选用两者的复方制剂缬沙坦氢氯噻嗪片,通过减少用药的品种也可以有效地降低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提高用药依从性。另外,也可以采用一些长效制剂或缓释制剂减少用药次数,如抗高血压的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只需每日服用1次,较普通硝苯地平片(每日需服用3次或4次)更方便,可以有效提高用药依从性。
2.规范调剂服务
调剂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优良的调剂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患者对药师的信任感,从而改善用药的依从性,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规范药袋和标签的内容;②采用单剂量的给药方式,采用单剂量包装,减少多剂量包装方式,有利于简化治疗方案,提高用药依从性;采用具有提醒患者用药功能的包装,能使患者自我监督,减少不依从性;③强化调剂环节的质量。为保障患者合理和正确的用药,药师在调剂过程中,对每一张处方都要严格审查,做到“四查十对”,确保审核、调配和发药无误。
3.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
医务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用药指导不仅是药师的工作,也是医师和护士工作之一。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是指导用药的前提,在此过程中务必注意采取科学的方法,包括个人形象、语言表达、动作神态等。如医师应当告知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解决办法,消除患者的疑虑,让患者放心接受治疗方案,配合医师顺利完成治疗过程。
4.持续的督导和用药提醒
针对容易健忘和理解力差的患者如何提高用药依从性的策略方面,坚持持续的督导和及时的用药提醒是有效的手段。例如用药短信的提醒方式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建立手机用药指导系统,以短信的方式及时提醒患者按时、准确地服药,对健忘和理解力差的患者可以起到提醒和提示服用药品的作用,对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5.开展健康宣教和咨询服务
科普教育有利于提高公众健康意识,也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健康宣教工作,患者可以充分认识到疾病的危害和遵从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医疗机构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如糖尿病之友、世界肾病日活动等;同时医院可以采取各种咨询服务,而且尽可能地拓展患者咨询平台,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如建立医院网站为患者提供远程咨询服务。
【案例】
患者,女性,65岁,诊断为“骨质疏松”,医师给她开具了阿仑膦酸钠维D 3片(福美加,70mg/2800IU×1片)。医师处方或药师发药时对其进行口头用药教育。
服用方法:福美加含有70mg的阿仑膦酸钠和2800IU的维生素D 3两种成分,主要治疗骨质疏松,该药为每周1次服药(每周固定一天清晨)。因为阿仑膦酸钠对食管的刺激性较大,可造成食管炎、食管溃疡和食管糜烂等不良反应,为减少药物对食道的刺激,建议在清晨空腹服用,需要一满杯水送服,且半个小时内不宜坐或躺,应保持上身直立。如果下一个周期漏服,建议次日早上空腹时补上,但如果漏服已超过2天,建议不补服,仍按照原来每周的计划服药。此外,药师在药盒上用专用黄色标签贴出“每周一次”的用法,同时为该类特殊药物提供了纸质用药教育材料,内容为:晨起空腹满杯水,上身直立三十分,每周固定服一片,漏服隔日来补齐。
注意事项:医师应该警惕可能发生食管反应的任何症状和体征,应指导患者如果出现吞咽困难、吞咽痛、胸骨后疼痛或新发胃灼热或胃灼热加重,停用本品并就医。因为本品对上消化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并有可能加重潜在的疾病,故应慎用于患有活动性上消化道疾病,如吞咽困难、食管疾病、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或最近有胃肠道病史(近1年内),如消化道溃疡或活动性胃肠道出血或消化道手术(除外幽门成形术)的患者。
(邱 峰)
(感谢王红梅在本章节编写中提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