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如何与自己相处

一切从自己做起

人际关系要从自己做起。如果你想开展人际关系,首先要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我们把人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叫硬汉,也叫忠义之士,他们敢于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自我。别人不敢说、不敢做的,他们敢说敢做。对这种人,我非常佩服,但我真心不希望大家都做这样的人,除非他自愿。做硬汉是要承受痛苦的,否则怎么知道你是硬汉?如果你做到一半就不做了,这样容易被人当成笑柄。

做人应该有正义感,这一点我们提倡,但要小心被人利用。虽然你浑身充满着正义感,如果所知有限,很容易被人利用。硬汉如果真正懂得遇事合理拿捏,他们会百世流芳,否则就是无谓牺牲。人各有志,我们不鼓励也不反对,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第二种叫顺民,听话、不惹事,只想保自己平安,有点唯唯诺诺。一个组织里面,既要有顺民,也要有硬汉。但是,如果不是硬汉那块料,却要充硬汉,会很辛苦;如果不想当顺民,却强制他当顺民,也会很痛苦。

如果你觉得以上两种人都不适合你,那你还可以选择做隐士,反正都是别人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免得生气。这种人对社会不会有多少贡献,但也不会给社会添麻烦。

其实,一个人完全做到不闻不问很难,做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参与社会事务,总想做点事情,所以当隐士不容易。

当硬汉辛苦,做顺民划不来,隐士也不容易当,那该怎么办?

在中国文化中,有个“和”的观念,我们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和”在一起考虑。三种人哪个都不好当,那么我就三合一,中国人从来都是有办法的。我们可以当顺民,但偶尔也会当硬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做隐士,随遇而安。

领导对我高看,我就当硬汉;领导看不上我,我就当隐士;领导对我一般,我就当顺民。中国人对待别人的方式,常常取决于对方如何看待你。同样一个人,有时候他好像很听话,有时候他又很积极、很认真,而有时候,他又可以什么都不管。

要说硬汉的代表人物,史可法算一个。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清顺治二年(1645年),史可法率扬州军民与围城清兵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被俘,不屈被杀。难道他不能逃吗?当然可以。领兵打仗的人要想逃走很容易,可他一旦跑了,这辈子就等于白活,不跑的话,就能够青史留名。

每个人迟早都要死,如何能死得其所、死得其时,你是可以选择的,史可法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同样的还有岳飞,他要真不想回去,就算拿二十四道金牌来召唤也没用。但他回来了,虽然最终被人陷害,却百世流芳。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频率相同的人志同道合,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大家都要努力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价值观发散出去,形成一种磁场,汇聚有缘人。

话说回来,物极必反,太过亲近,容易争吵,“君子之交淡若水”是有道理的,距离产生美,说得也不错。

和别人搞好关系的前提,是要先能接受自己,同自己和谐相处。跟自己相处愉悦,才会跟别人也相处愉悦。一个人要是不喜欢自己,大概很少有人会喜欢你。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都对自己不满意,总觉得自己太胖、太黑,这儿不好,那儿不好。

如果你希望能够去改变别人,首先得让自己发生一些改变,这里说的不是让你去整容,而是要坦然接受自己。哪一天你跟自己相处好了,所有人也会慢慢接受你。

有很多人在情绪上常常表现得不是很稳定,有时会刻意表现优越,有时又很自卑,其根源就是不能接纳自己。这种看待自己的内心的纠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与他人的相处。

先从自己下手,理顺自我关系,然后才能改善人际关系,这是正途。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最主要的差异就是人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既然一切都由自己做主,当然也要由自己承担所有责任。

我们的所有言行,都要先过“自己”这一关。自己认可的,才说得出来;自己认同的,才做得出来。所有接触的对象,也都由自己来决定。人,最先也最多接触的,应该就是自己。

有一点要特别提醒,如果过分地爱自己,会沦为自恋狂,因此接受自己也须有度,有一个合理范围。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是自恋狂的最大特点,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有缺点,也不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告诉自己,冷静下来,客观反省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现自己的缺点,努力去改善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自我否定,否则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

人无完人,有缺点是很正常的。贝多芬后来听不见了,但他照样谱写传世乐章。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及时反省,不让其继续发展,然后慢慢把缺点转变成优点,这样就很好。所以,面对自己的缺点,不能够忽视,却也没必要太过紧张,紧张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缺点还能变成优点?可能很多人会怀疑,怎么能这样讲?其实,任何言行,只要在适宜的时空下进行合理调整,那便是优点。而言行一旦离开了具体时空,便没什么优劣可谈。

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别人的判断来确定一件事情的好与坏,在多元的社会,大家都说好,未必真的好,大家都说坏,也未必就真坏。重点应该关注的是,看看赞成的是哪些人,反对的又是哪些人,然后再谨慎判断。人们的立场不同,给出的意见往往不一致,所以听到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先明辨是非。

“做人要实在,做事要规矩”,这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大家从小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虽然我们处世讲究圆通,但始终以务实为修身之本。“君子务实”,这是中华文化一直强调的,具体表现为讲诚信,不伤害他人,以诚恳的态度待人。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努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正是务实、务本的表现,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善待。

堂堂正正走正道,以务实的方式来建立人际关系,进而取得成功,才是实至名归,值得敬重。如果用欺诈的方式来建立人际关系,则被视为走偏锋,即便成功,也不过是欺世盗名罢了,没有多大价值,徒然惹人背后耻笑。

虽说成功离不开实在做人、规矩做事,但拥有这一良好品质,并不一定就能成功,因为这只相当于打地基,只有地基稳了,上面建高楼大厦才能不倒。而我们要明白的是,打地基并不等于建高楼大厦。所以务实只是本分,守本分之外,还要培养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

怎样培养?要多看、多听,先了解环境,再适应环境,然后开动脑筋改造环境,最后才有能力合理地创造环境。对于那些正面的、好的东西,要多看、多听、多问,对于一些负面的、不好的东西,也要适当了解,以之作为一种提醒。

你可以多看、多听、多问,但请一定记住,要少说,正所谓言多必失。少说不是让你不说,如果你看准了、想通了,这时再说,才会言之有据,比较稳妥,也会受欢迎。切忌胡言乱语,那样会严重降低自己的信用,让人看不起。

就好比一株幼苗,需要时时关照才能健康成长,否则定会枯死。人际关系也是不进则退的,如果不能做到适时调整,时间久了,人际关系只会变坏,不可能转好。所以,要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要富于改善意识,眼光要精准,要不断寻求改善。

因人、因地、因事、因时而制宜,任何事情的因应均应如此。但万不可为了求新求变而忘本。既要有所变,还要有所不变,不管怎样变,都能够务实,这才是以不变应万变。

给人留下好印象

我们看到一个人,首先会对他有一个初步印象,这就是第一印象。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要用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这种做法太武断,很危险。

人不可貌相,不要以貌取人。想一眼就看穿别人,这种想法本身就非常不可靠,而且也没谁有这个本事。但是,很多人习惯于以第一印象来论断别人,往往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表现出欣赏或不屑的样子。

不是说人长得好看,人际关系就能如鱼得水,人长得丑,人际关系就寸步难行,人际关系与人的长相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不可否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长相好的人有时能占大便宜,长相不好的人会吃亏。

举个例子,在《三国演义》里,要论才华,诸葛亮跟庞统不相上下,“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可见二人实力相当。

但要说他们二人的人生际遇,却又大大不同: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得诸葛亮出山,对其倍加礼遇,并奉为军师;而庞统虽然巧献连环计,帮了刘备好大一个忙,却仍要拿着诸葛亮的推荐信去谋职,最后还只谋得个耒阳县令当,要不是因为张飞误打误撞,使庞统展现出过人才华,估计他的“县太爷”得当一辈子。

论结局,诸葛亮位居蜀国丞相,助刘备三分天下,声名远播,而庞统可以说未立寸功,就丧命于落凤坡。

实力相当,人生际遇却如此不同,其实,都是相貌惹的祸。我们看《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再看庞统:“(孙)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庞统长得难看,还有点恃才傲物,所以孙权、刘备都不喜欢他。

“相由心生”,相貌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但是,如果全凭相貌来判断一个人,很容易犯错误。人很善于伪装,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别人的长相。所以,看人的时候要多看几眼,要多交往几次。

在人际交往中,几乎人人都戴着一个面具。随着交往的加强,你要能让他主动摘掉面具,进行真诚交往。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第一次见面都很真诚,这种可能性很小。

真诚是一种美德,但我们也有可能见过,一个很真诚的人,会变得非常不真诚。个中原因,可能是他曾经真诚待人,却上当受骗,因此对真诚失去信心,变得不真诚。所以,经营人际关系时,我们要懂得保护自己,让自己不要丢失了对真诚的信心。我们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能少吃亏,少吃亏,才能持续保持真诚。

轻信别人肯定吃亏,所以一开始我们都不太愿意相信别人。与人交往,我们小心谨慎,这不是为了耍心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对别人的那种信赖感。

我们无法阻止别人以貌取人,但为了防止别人以第一印象论断你,避免受到不应有的对待,丧失建立人际关系的好机会,在外貌方面,我们还是要有一些讲究的。我们必须用心调整自己,让人一见面就产生良好印象,这有助于开拓人际关系。

有人会说,外在美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内在美才最重要,因此忽视外在美。要知道,如果你不先展现自己的外在美,谁会有耐心慢慢挖掘、欣赏你的内在美?

外在美不能忽视,但也不宜过分追求,没必要一天天把自己打扮得油头粉面、花枝招展的。不伪装,无虚饰即可,当然,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使自己的真实形象变得更美好。

林肯曾说,过了四十岁,你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意思是说,相貌虽属天生,但成年人的经历、阅历、情感会在各自的脸上留下痕迹。

人过四十,先天相貌已不重要,后天所形成的相貌反而更重要。有的人四十岁依旧精神抖擞,有的人则尽显老态。差距为何如此大?重要的还是自我心态的调适。

如何提升自己的形象,我有两点建议:

第一,身心要保持健康。如果你长相很好,但脸色灰暗,两眼无神,别人对你未必有好感。如果你总是容光焕发,那么你的长相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要想让自己相貌端正,最好的办法就是修炼你的内心,真心待人,踏实做事,不要整天胡思乱想。相貌端正的人,别人看到不会害怕,不会提防,会愿意主动接近、沟通。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的人际关系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第二,提高学识修养。父母遗传决定的只是你的先天相貌,而经由学习,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后天相貌。“相随心转”,学识丰富的人,内心充实,行为举止端庄大方,会让人觉得很舒服。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个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所以,就算我们长相不好,也不必耿耿于怀,只有接受了自己的样子,才会比较容易认识自己。我们每天都要照镜子,我们照镜子不是为了看自己好不好看,而是看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想想自己这一辈子是来干什么的。有的人永远都不清楚自己这辈子到底要做什么。

随着交往的频繁、深入,每个人给他人的印象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这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第一眼看上去觉得他了不起,后面越看越觉得没什么特别之处。

第二种情况,第一眼看上去觉得他与众不同,后面越看越觉得他了不起。

第三种情况,刚接触时,就觉得他不甚起眼,后面证明他的确很不起眼。

第四种情况,刚接触时,觉得他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越到后面越觉得他有过人之处。

正常来讲,第四种人不会引人注目,不会遭受别人的打击迫害,所以将来的成就有可能最大。要知道,长得漂亮的人,容易引起别人的戒心、嫉妒心。我们很多人聪明却低调,不喜外露,道理即在于此。

我们总是期盼达到人生的顶峰,风光无限,其实这样并不好,适可而止比较好。有过爬山经历的人都知道,一旦爬到了顶点,就要往下走,走的是下坡路。还未达到人生的顶点,你很快乐;一旦达到了,高处不胜寒,你会很苦恼。

所以,人更应该做的是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而不是盲目地往上爬,升迁。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你自己越充实,喜欢跟你在一起的人越多;如果你想不断往上升,必定要踩在别人头上,排挤别人,大家看到你就会有危机感。

人要努力,要积极上进,如果能找到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这比单纯的升迁更有意义。如果你的人生观很健康,人际关系自然会得到改善,至于你的长相如何,并不重要。很多人因了解而相互间有很深的交往,很多人正相反,虽然不了解却彼此交往很深,后终因了解而分开。

人靠衣服马靠鞍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人为什么要穿衣服?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为了保暖,二是出于尊重他人的需要。不能任由你的兴趣来决定你每天要怎样穿衣服,穿什么样的衣服,因为人要合群,要彼此尊重。

比如,你去游泳池,就要换上泳装,西装革履地进去,可能会被当成怪物;一旦你离开游泳池,就不能再穿泳装。如果你没有换好衣服,这是你做得不好,是看不起别人,给别人难堪。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观念。

文学家但丁有一次衣着邋遢地去参加国宴,一进客厅,就被安排在宴会厅的偏僻角落,没有被盛情款待。当他再一次接受国王邀请时,把自己装扮得光鲜亮丽,结果被安排在国王旁边的贵宾席。

宴会进行中,但丁却做出了怪异的举动,他把美酒往衣服上倒,把美食往身上涂,大家都看傻了眼。对此,但丁说,就因为这套衣服,自己才被礼遇,可见被邀请的不是他本人,而是这套衣服。

对于这个故事,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有人会觉得国王的仆人势利眼,只认衣装不认人,这样想没有错误。但如果按照中国人反求诸己的想法,其实错在但丁。是他自己邋里邋遢,不修边幅,被安排在偏僻角落,无可厚非,可他以怪异的举动反过来责备他人,却有故意使人难堪之嫌。

有的人经常把自己打扮得不三不四的,别人一看,就不像个好人,这怨不得别人,是自己造成的。什么身份穿什么衣服,不合乎身份的打扮,对你非常不利。

我就曾经亲耳听见一个老板这样说:“某某各方面能力都很不错,就是穿衣服实在没品位,总是那一套,我没法提升他。”因为衣服丢了好的发展机会,实在是不应该。所以,错在自己,不能怪别人只重衣装。

其实,不只是衣装,你戴的眼镜,你做的发型……你身上所有外加的东西,都应符合特定的场合。

另外,有一点要格外注意,穿衣打扮不能犯忌讳。喜庆穿红,丧事穿素,中国向来如此,你非要反过来,就是存心找别扭,跟别人过不去。

中国人追求长远,希望彼此慢慢了解。别人能接受的,是你该变的部分,如果你不该变的部分也一直在变,人家会接受不了。变来变去,变到让人家对你失去信心,你就成了不定时炸弹,人人对你敬而远之。不让别人难堪,给别人留余地,这样的人更容易处好人际关系。

经由后天习得的东西,一定要符合文化背景。文化不同,人们的表现也不同。就拿结婚新娘子穿衣服这件事来说,中国新娘子喜欢穿红色,越红越喜气;西方新娘子会穿白色,象征圣洁。文化不同,习俗亦不同。

一个西方人说“我要退休了”,就真的准备退休。一个中国人说“我要退休了”,却又干了十年不止。西方人说了不做,会受到质疑,认为不讲信用;中国人会说:“是领导不让我退,我也没有办法?”大家对此都见怪不怪。

所以,有些事情在西方国家可以做,但在中国,最好还是少做,或者不做。因为你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你身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现在,我们常常受错误信息的误导。

很多人通过电影、电视了解西方人的生活,但实际上电影、电视所传达的信息经常存在偏差。比如,你可能在电影里看到美国人在家里都穿拖鞋,但据我所知,美国人很少穿拖鞋。就算家里铺着雪白的地毯,客人依旧穿着皮鞋来回走动。主人没有权力让客人换鞋,客人也不需要换。

在人际关系中,大家都要树立一个基本的标准,有些规矩一定要遵守,不能胡来。就拿吃自助餐来讲,你一边聊着天一边取食物,口水都溅到食物上了,这是吃自助餐的大忌。还有一些人,明知前面的人在夹菜,因为等不及,就拿自己用过的筷子去夹,这样很不合适。

可以说,这些外加的东西,都要符合你的身份,符合特定场所,符合你的文化背景。我们不应盲目追赶潮流,要选择适合自己的。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就会拉低大家对你的信任,所以还是小心谨慎为好。

我们不要让自己的身体感觉太舒适,因为一旦懒散,一旦习惯了放松状态,再想绷紧会很痛苦,要去磨炼它。穿惯了休闲装的人,你让他穿正装,他会很不习惯,觉得不舒服。在精神方面,我们倡导越舒适越自由越好,但肉体方面要多加磨炼,让自己吃点苦头,才能走得更远。

人活一辈子,一定要承受磨炼,否则难以形成必要的抗压性。所以,只要你站得住,就不要坐下;只要你坐得住,就不要躺下。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如果没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很容易走到崩溃边缘。

曾经有一位盲人,令我非常敬佩,他说:“正常人只有两只眼睛,而我全身都是眼睛。”面对自己的缺陷,我们也要坦然接受。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的人不管缺什么,都会想办法补全。总想着“我一定要成功”,这样的自信我们不提倡,不应把信心建立在成功上。

“我既然活下来了,就不会饿死”“只要我动脑筋,一定有办法”“只要我喜欢自己,别人一定会喜欢我”,这才是我们应有的信心。抱持这样的信念,再去合理调适自己,在应改变的地方做些改变,你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令人满意。

努力之后是运气

在给企业做培训的时候,我经常会说:“努力没有用。”听我说这句话,企业老板最开心。他们觉得,就应该强调努力没用——员工都很努力,努力制造问题,努力浪费时间,努力打小报告……有什么用呢?没用。

那什么重要?什么有用?用心比努力更重要,更有用。关于用心,大家的感觉不一样,无法一概而论,所以我只能强调努力。

还有人问过我,运气重要还是努力重要?我给他的回答是:“运气一来挡不住,否则再努力也白费。运气比较重要。可是话说回来,你要是不努力,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好运气,所以还是努力比较重要。”

这话听起来云里雾里,好像不知所云,其实很简单:努力并不能保证成功,否则人生太简单,但努力是你的本分,你需要付出九分的努力。剩下那一分就是运气。

运气很重要。很多人否定运气,那是因为他们不懂。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一口气,这口气要去运,不运等于零,你怎么运你的气,就是你的运气。人生苦恼多,不要怕挫折,要接受它们的磨炼、挑战,好好运你的气。那么,怎样把气运好?很多人运气好,是因为祖上有德。

“德”是什么?德就是“得”,中国人很重视德,跟你在一起,大家都能得到一些好处,你就是有德;如果大家都有所损失,你就是缺德。有钱没钱、当不当官、发不发财,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别人跟你在一起,是有所得还是有所失,这一点最重要。

所以,身为领导,如果能让你的下属既赚到了钱,又学到了东西,还能不断长进,这样,你才是有德。否则,你就是缺德。

中国人崇拜祖先,认为不努力就对不起祖先。但我们要清楚,努力只是对自己有一个交代,不要期望它一定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年轻不留白”,这句话现在很流行,但我觉得这句话害人不浅。如果一个人不留白,那就是一天到晚忙碌,学习的知识不消化,也没有时间思考。所以,我们一定要给自己留白。每天至少给自己留20分钟,什么也不做,只是想想自己今日的得与失,日日坚持,这样你才能慢慢有收获。

现在的人,有点时间就玩电脑、玩手机,要知道,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拿活人跟死的东西拼,很愚蠢。

每个人都要留白,留一些空白给自己,你才能有想象的空间,才能充分发挥智慧,才能开发潜能。

凡事注意合理性

凡事做到合理,人们才容易接受。我们重视典章制度,但也明白典章制度容易僵化、不合时宜,因此,我们会在典章制度的范围内进行合理变通。如果不懂变通,会被贴上“死心眼”“一根筋”的标签。

中国人经常会提“反求诸己”,认为在要求他人合理之前,自己应首先做到合理。自己先求合理,再来要求他人合理待我,才是合理的态度,也比较容易实现。自己都不合理,却要求他人合理待我,结果肯定不如人意。合理的标准因人而异,有时标准不一也会产生很多不愉快!

如果我们自己凡事先求合理,就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因为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所以即便你的“合理”和他的“合理”会有偏差,你也问心无愧。自己到底合理不合理,需要通过别人的反应来判断。

别人的反应好比是镜子,会非常真实地给你反馈。如果对方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你应该首先反省自己是否合理,而不是一味指责对方。如果真的是自己的问题,那要赶快调整,对方或许也会因此做出合理的反应。记住一点,如果我们想改变对方,首先要改变自己。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乙和丙很熟。甲和乙聊天时,甲突然问乙:“你认识丙吗?”乙的第一反应是“不认识”,因为他不知道甲的意图。一句“不认识”,只有三个字,包含的意思却有好几种:“认识,但无交情”“真不认识”“虽然认识,但跟不认识没区别”“你为什么要问我认不认识”以及“你少打我的主意,我认识不认识他与你无关”。

说“不认识”,能给自己预留很大的余地。乙在不清楚甲的意图的情况下就说认识乙,甲很可能接下来会这样说:“太好了,我有事情找丙帮忙,您能帮忙引见吗?”乙要是说“好”,不但会给自己,也有可能给丙增添不少麻烦;说“不好”,等于不给甲留面子,甲肯定不高兴。

所以,一句“不认识”,省了许多口舌,避免了许多麻烦。

中国人认为,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敌人的敌人也是朋友,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因此,我们不要贸然问起别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很难得到正确答案。如果不清楚对方的意图,中国人是不会承认自己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的。如果你问了,就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不要认为别人不实在,认为所有的不合理都是别人造成的,事实上,这一切都与“我”有关。先把自己的意图说清楚,再去征询对方意见,给对方斟酌考虑的空间,这样才算合理。可惜,很多人不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不反省自己是否考虑周全,一味指责别人不诚实,这并不公平。

我们经常将人分为两种——君子和小人。关于君子和小人,孔子有过很多论述,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虽然人们向来崇尚君子,但君子斗不过小人的情况比比皆是。

为什么?因为君子做事凭良心,不做亏心事,认为不需要讲求什么社交技巧,这样容易得罪人。小人则不然,非常重视社交技巧,很容易就能打动别人,抓住别人的心。这一点君子不及小人。那么,君子何不尝试做些改变,注重交往技巧,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呢?

遇事重自保优先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哲保身,不逞匹夫之勇,这是中国人普遍秉持的人生哲学。遇到突发状况,中国人先求自保,如果形势不利,会及早抽身。

很多人认为善于明哲保身的人虚伪、怕死,很消极,因此反对“明哲保身”。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何谈其他。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国人深谙此理,所以宁可韬光养晦,安然度日,也不想过多展现自己的实力。毫无保留地展露实力,容易遭人算计,属于自讨苦吃。所以中国人更喜欢深藏不露,这是我们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良好基础。

中国人虽然深藏不露,但也会静观其变,会根据情势的变化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以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例如,擅长书法的人不会轻易宣扬自己字写得好,擅长丹青的人不会到处说自己会画画。这样做很明智,否则求画求字的人络绎不绝,让人疲于应付,照顾稍有不周,厚此薄彼,就容易得罪人。

中国人不讲能力,却十分重视本事。有能力而没有本事,往往一表现就遭殃。有本事的人,能够把能力表现得恰到好处,受人欢迎。

比如,大家在打羽毛球,邀请你参加,就算你是高手,也要谦虚,说:“好久没打了,很生疏。”几番相让,你才上场,结果轻松战胜对手。对于你的表现,没人会觉得奇怪,因为大家都明白,你刚才那叫深藏不露。

不强出头,低调,保留实力,这跟不实在、奸诈没有任何关系。相反,你的谦虚会给人一种莫测高深的感觉。

深藏不露有很多好处。

第一,人越出名、越有能力,麻烦愈多,责任越重。能者要多劳,但容易招人嫉妒,还不如隐藏实力,凡事量力而行。

第二,避免夜郎自大。对于那些自我膨胀,把自己抬得很高的人,人们多会敬而远之,背后会嘲笑他们不自量力。

第三,谨防强中更有强中手。即使自己能力出众,本领高强,也要谨防人外有人。所以应避免泄露实力,招来别人不必要的攻击,于己不利。

中国人主张“不能随便表现”,但也不反对合理地进行表现。同理,深藏不露也不是让你一点都不露,而应求取合理的露,站在不露的立场来露,避免过分或不及,那样对自己有害。我们不应随意超越合理的范围,以免给自己留下祸患。

人类社会,彼此难免要竞争,很多中国人也很喜欢争。我们不鼓励竞争,认为能够不争的,大家都不要争,不能够不争的,就以让代争,这才是中国人向来推崇的君子之争。

什么都要争,最后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争的是什么。一点都不争,会给人一种消极、不愿负责任的不良印象。所以,争要讲究一个度。该争的才争,不该争的就舍弃,争到好像没有争一样,才是圆满的做法。

我们提倡以让代争,但要明白,这个“让”不是随便让给谁都行,不是消极的“让”,而是让给最合适的人去做最合理的事,这种让才不会令大家失望。明明心里不情愿,却还打着谦让的幌子,这样就太虚伪了。

让需要经过冷静思考,让来让去,觉得自己最合适,这时候就要当仁不让。“当仁”的尺度要把握好,要从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判断。

就算当仁不让,也要以“半推半就”的形式表现出来。“半推半就”就是指确实“当仁”,没有办法,实在推辞不掉,才勉强为之。虽然是“半推半就”,但也要表现得真诚,“我虽然勉强接受,仍然随时准备交给比我更合适的人”,这样会让没有当选的人也有面子。

我们可以找很多理由来推辞,比如能力不行,经验不足,体力不好,做事情没有耐心等,最后盛情难却,才“勉强为之”。一旦你接受了,就不要以你此前的说辞为借口偷懒,你必须负责到底,才不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