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是什么?

如果你有机会带孩子去公园玩,不妨坐在一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个孩子不只外表不一样,穿着打扮不一样,面对相同情况的行为反应,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孩子跑跑跳跳、爬上爬下动个不停;有的孩子动作斯文,慢条斯理,或是喜欢静静坐在一旁看别人玩;有的孩子不顾大人的叮咛,不断尝试危险的玩法;也有的孩子正好相反,尽管有父母的鼓励,仍不敢试一试往上爬。孩子这种与生俱来,对内在或外在刺激的反应模式,我们称之为“气质”,也可以说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特质。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Thomas)和史黛拉·却斯(Stella. Chess)曾以数百位纽约儿童为对象,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提出从九个向度来描述气质的概念。他们发现,从婴儿出生不久之后就可以观察到这些性格气质表现,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表现维持着相当的稳定性。

气质使每一个人在与外在环境互动时,产生自己的行为风格。气质也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方式。例如有些孩子天生反应强度比较强,不论高兴或是生气,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样大家比较容易知道他的情绪和需求,从而予以回应。相反的,反应强度弱的孩子,别人常常会忽略他的感受和需要。外向的孩子常会主动和别人交谈,比较容易交到朋友;而内向的孩子,看到人就躲,减少了与人互动的机会。因此,孩子的天生气质,再加上它所引发的反应,会带给孩子相当不同的生命经验,对孩子人生的影响相当深远。

孩子真的是一张白纸吗?

每个妈妈多多少少都曾经在心里想象过自己的孩子未来的样子:“我希望儿子将来是一个有教养的小绅士。”“我一定要把女儿打扮成小公主一样。”“我希望儿子可以当篮球选手,在运动场上八面威风。”“我希望女儿强悍一点,学会保护自己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将自己的期待或是人生未完成的梦想,投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是人之常情,不过这也往往是失望和亲子冲突的起点。因为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从受孕的那一刻起,他就带着从父亲和母亲身上遗传的一组独特的基因,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和能力。这些天生的特质,有些部分不是后天的教养能够完全扭转和改变的。期待生个白雪公主的妈妈,后来才发现自己的女儿原来骨子里是个侠女;希望儿子像个英勇战士的爸爸,最后也不得不为家里那个小心谨慎的小绅士调整自己的期待。相反的,父母必须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这样才能完全和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最原本的样子。

孩子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遗传,也有些来自于母亲怀孕和生产过程的影响。在母亲怀孕时,胎儿的气质其实已经悄悄形成。怀孕期间的突发状况,例如,母体感染流行性感冒,或心情极度紧张忧郁,长期酗酒或药物滥用,也可能影响胎儿的气质。

比较敏锐的父母,在孩子还在襁褓中时,就可以觉察到孩子独特的反应方式。尤其是已经有过一个孩子的父母,会发现第二个孩子和第一个孩子有某些方面的反应是不同的,例如比较爱哭或比较容易被逗笑,每天睡醒的时间有规律的还是很难预测。等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久了,就会慢慢发现孩子的某些个性比较像母亲、父亲,或是家里的其他亲人。近年来许多关于人类遗传的研究都发现,遗传在性格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这和我们过去认为个性完全是后天环境造成的观念大不相同。

如果有机会,爸爸妈妈可以问问自己的父母,自己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小孩,好不好带?是乖巧顺从还是调皮捣蛋?相信从父母的描述中,不难找到气质遗传的蛛丝马迹。

检视自己的期待

每对父母都曾经对自己的孩子有过想象和期待。这些期待可能来自于父母自己过去生命中未完成的事件,或是父母的理想和希望。

花一点点时间,安静下来。试着回想一下你对孩子的期待。你希望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把它们写下来。

● 我期望中的孩子是:

● 我的孩子真实的模样是:

● 两者的差别是:

● 我要接受的是什么:

● 我可以改变的是什么:

在看完本书之后,希望你能再回头看看自己在这一页写下的内容,再一次思考孩子的气质,调整自己的期待,也重新整理自己可以协助孩子调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