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生皮肤病学(第4版)
- 方洪元
- 1746字
- 2020-08-28 15:12:33
四、光线对皮肤的影响
日光的光线包括不同波长的波段,波长以毫微米(纳米,nanometer,简写为nm)为单位。日光中宇宙线及γ线的波长极短,在高空中便消失。日光含有大量波长不一的紫外线,短波紫外线(UVC)的波长范围一般为180~280nm,中波紫外线(UVB)的波长范围是280~320nm,长波紫外线(UVA)波长范围是320~400nm,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400~700nm,放出热能但不可见的红外线波长在700nm以上。
光线的能量可使皮肤发生光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光生物学反应。长波紫外线(UVA)使皮肤在照射后数分钟发生红斑,可持续1小时左右,并可促使黑色素氧化而使皮肤色素加深达数小时之久,还能协助中波紫外线(UVB)引起皮炎,促使皮肤老化。UVB促使表皮细胞分裂,引起急性及慢性日光皮炎,并刺激黑素体生成而使皮肤逐渐晒黑;长期照射UVB可引起皮肤衰老,皮肤的弹力纤维变性及酸性黏多糖增多,色素不均匀沉着或有雀斑样皮疹出现,也可导致皮肤的角化过程失常进而发生光照性角化病,该病易恶变为鳞状细胞癌或基底细胞癌。
光敏感作用(photosensitization)是指皮肤因人体摄入或皮肤接触光致敏物(photosensitizer)而对光线敏感。光致敏物有其吸收光能的吸收光谱(absorption spectrum),和光线中某波段的作用光谱(action spectrum)相适应时便可引起光敏感反应。许多被称为光敏剂的物质可在皮肤受日光或类似光源照射后,诱导异常的反应。这些物质可以通过外部途径(接触)传至皮肤,也可通过内服或胃肠外给药从内部进入皮肤。其结果可以是显著加重的日晒反应,而之前无变态反应性致敏发生过,这种情况称为光毒性。光毒性既可源于外部接触(植物光化性皮炎和香料皮炎),也可以源于内用化学物质(光毒性药物反应)。相反,光变态性反应是由日光激发的、由内服药物(光变态性药物反应)或外部接触物质(光变态性接触性皮炎)造成的真正的变态致敏现象。能诱导光毒反应的化学物质也可能导致光变态性反应。光敏感反应包括光毒性反应(phototoxic reaction)及光变态反应(photoallergic reaction),有酶参与时为酶导致光敏感反应(enzyme-induced photosensitivity)。
(一)光毒性反应
光毒反应(phototoxic reactions)是一种非免疫性反应,当有光敏剂存在并受特定波长和一定强度的光照后,便会发生此反应。它是一种日晒伤型反应,伴有红斑、触痛甚至水疱,只发生于日照部位皮肤。接触光致敏物后,任何正常人都可发生光毒性反应,反应程度和皮肤色素的多少、角质层的厚薄、光致敏物的吸收和排泄程度以及浓度的大小、光线的强弱和照晒时间的长短、环境温度的高低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激发光毒反应所需的光敏剂的量必须比诱发光变态反应时的剂量大得多。在2~6小时之内开始出现红斑(如同所有的日晒伤),然后持续加重48~96小时后开始消退。甲床受累可致甲松解,称为光甲松解症(photo-onycholysis)。光毒反应,尤其是局部使用光敏剂时,日晒后数小时便发生晒伤性红斑,病情在数日内迅速加重,消退后遗留长期的色素沉着,有时甚至不出现明显的先期红斑。光致敏物吸收和作用光谱的波长范围一般为280~450nm,大多数光毒反应的作用光谱处于UVA范围。常见的光致敏物如口服的灰黄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萘啶酸及补骨脂素类药物,接触皮肤的煤焦油或其衍化物、含有曙红及吖啶之类的染料、补骨脂、小茴香及无花果等植物、香茅油及柠檬油等挥发油等。
(二)光变态反应
这是一种类似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变态反应,只发生于已经接触过光致敏物而处于光敏感状态的少数人,光线照射部位在24~48小时后发生丘疱疹、湿疹性或皮肤炎性反应,有时也出现于非照射部位。光变态反应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半抗原的光致敏物和皮肤细胞结合成完全抗原,经光线照晒后引起变态反应。也可能由于光线先使光致敏物成为半抗原,然后和表皮细胞合成完全抗原而引起变态反应。在临床上,光变态反应和光毒性反应常难严格区分,有时同时会出现。一般地,光变态反应只发生于少数人的日晒部分,但也可出现于别处,皮损是湿疹样,微量的光致敏物即可引起,病变常较持久。引起光变态反应的口服光致敏物包括氯噻嗪、甲糖宁、氯丙嗪及磺胺类药物等,氯丙嗪类也可能引起光毒性反应,局部应用的光致敏物有补骨脂素等。
(三)酶所致光敏感反应
某些药物如磺胺类、雌激素、巴比妥类及灰黄霉素可在体内加强酶的活性而易引起光致敏反应。卟啉病患者体内的四吡咯类物质(tetrapyrroles)是酶的影响下所生成的光致敏物。酗酒、三氯酚等除草剂、六氯苯等农药、巴比妥等药物可以诱发迟发性皮肤卟啉症,原因是这些物质可以增加肝细胞的氯化四酮戊酸合成酶(delta aminolevulinic acid synthetase)从而促进四吡咯类(卟啉)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