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外科患者的营养

正常成人一般每天需能量25~30kcal/kg,由食物供给。禁食时,机体代谢虽有降低,但仍需消耗能量。此时,机体只能动用自身的营养储备。机体在创伤、手术或感染的代谢反应与机体对禁食的代谢反应不同,表现为高代谢和分解代谢。

外科患者的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这两种营养支持的内容,包括均衡的多种氨基酸成分、长链及中链脂肪、糖类、均衡的多种维生素、均衡的多种微量元素等成分。当胃肠道功能允许时,应在安全的情况下首选EN。PN可以分为以下两种:①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全部营养需求均由静脉内输注提供,而无任何肠内营养摄入;②部分添加肠外营养,患者接受部分经胃肠道的食物,以及其余由肠外途径提供的营养。

病历摘要
男性,25岁。主因“反复发作腹痛3年,加重伴腹泻便秘交替1年半,持续腹痛伴腹胀、呕吐4个月”收入院。患者3年来反复发作脐周腹痛,为阵发性绞痛,无转移。腹痛与进食、体位改变无关。排气、排便后腹痛可减轻。症状于近1年半加重,腹痛发作较前频繁,并伴腹泻便秘交替。4个月前患者进食后出现持续性腹痛,伴腹胀、呕吐胃内容物及肠鸣,偶可见脐周包块及肠型,但未停止排气排便。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差,体重下降30kg,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家族史无特殊。查体:T 36.8℃,P 74次/分,R 20次/分,BP 97/67mmHg,身高1.80m,体重54kg,BMI 16.7kg/m 2。瘦长体型,慢性病容,发育正常。心、肺查体(−)。腹平软,未见明显胃肠型及蠕动波,左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约10次/分,可闻及气过水声。辅助检查:血常规及血生化:Hb 102g/L,ALB 22g/L,余(−)。全消化道造影示:空肠局部见一狭窄段肠管,长约1cm。回肠见多处狭窄与扩张交替,亦见铺路石样病变。入院诊断:小肠多发狭窄原因待查,克罗恩病(活动期)?,不完全性肠梗阻。
【问题1】 该患者目前的营养状态如何?

准确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是营养支持的前提,也是检测营养支持效果的有效方法。患者进食减少,有腹泻、厌食或呕吐,都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和水肿常是营养不良的表现。

通过了解该例患者的原发病情况、起病时间、病程进展、治疗经过,以及目前消化道的完整性和功能,并根据客观的临床指标与实验室检测标准,可以判断其目前的营养状态为混合型中度营养不良。

思路1:青年男性,慢性病程。原发病为小肠多发狭窄,克罗恩病(活动期)可能性大,伴不完全性肠梗阻,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患者瘦长体型,身高1.80m,体重54kg,BMI为16.7kg/m2,属低体重。

知识点

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 2
BMI < 18.5kg/m 2:低体重,或营养不良风险
BMI = 18.5~23.9kg/m 2:理想体重
BMI = 24~27.9kg/m 2:超重
BMI≥28kg/m 2:肥胖

知识点

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思路2:患者发病以来,体重下降30kg。目前的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血红蛋白(Hb)102g/L,血白蛋白ALB 22g/L。根据营养不良诊断标准,可判定为中度营养不良。

思路3:患者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表现有蛋白质营养不良和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某些特征,可判断其为混合型营养不良。

知识点

营养不良的类型

营养不良主要分为3类:①蛋白质营养不良;②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③混合型营养不良。
1.蛋白质营养不良 无营养不良的患者患严重疾病时,因应激状态下的分解代谢和营养素的摄取不足,导致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降低。细胞免疫与总淋巴细胞计数也降低。但人体测量的数值(体重/身高、肱三头肌皮肤皱褶厚度、上臂肌围)正常,临床上易忽视,只有通过内脏蛋白与免疫功能的测定才能诊断。
2.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患者由于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而逐渐消耗肌组织与皮下脂肪。是临床上易于诊断的一种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下降,人体测量数值及肌酐身高指数均较低。但血清蛋白可维持在正常范围。
3.混合型营养不良 患者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而表现有上述两种营养不良的某些特征,多合并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是一种非常严重、危及生命的营养不良。骨骼肌与内脏蛋白质均有下降,内源脂肪与蛋白质储备空虚,多种器官功能受损,感染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提高。
【问题2】 该患者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 risk screening)评估结果如何?

根据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估表,该患者通过初筛进入终筛,总分为5分,提示其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需营养支持治疗。

思路1:首先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第一步初筛。该患者的BMI为16.7kg/m2(< 20.5kg/m2),近3个月体重下降明显,本周进食量减少,符合初筛条件。

知识点

NRS-2002第一步初筛

1.BMI < 20.5kg/m 2
2.近3个月体重下降?
3.本周进食量减少?
4.患者病情危重(如加强治疗)?
任何问题回答“是”,进入营养风险筛查第二步终筛。

思路2:该患者符合初筛条件,进入营养风险筛查第二步终筛:营养状况受损为重度,得3分;疾病严重程度为中度,得2分,总分为5分,提示该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需营养支持治疗。

知识点

NRS-2002第二步终筛

续表
总分≥3分,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应启动营养治疗计划。
总分< 3分:每周询访患者;如计划接受一大手术,应考虑预防性营养治疗计划,以避免相关风险状态发生
入院后进一步检查情况
常规检查:WBC 9.1 × 10 9/L,Hb 99g/L,前白蛋白(PA)61mg/dl,ALB 22g/L,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ESR(−),Hs-CRP 27.43mg/L。CEA 1.3ng/ml,CA19-9 18.5U/ml。便潜血(+),尿常规(−)。
ECG:窦性心律,心电图正常。胸部X线检查:双肺未见异常。
立位腹平片示:全腹未见明显肠管液气平,少许肠管积气扩张。
腹部增强CT:小肠多发狭窄性病变,狭窄近端肠管扩张,小肠系膜内淋巴结肿大,考虑炎症性肠病可能性大。
电子结肠镜检查:进镜至回肠末端,全结直肠未见明显异常。
【问题3】 该患者目前应主要选择哪种营养支持手段?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患者由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肠道丢失、代谢增高及药物的影响,多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为药物和手术治疗提供保障,是其他治疗的基础,在CD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肠道能工作,就尽量使用EN。TPN肠道不仅容易缺乏特殊营养物质谷氨酰胺,同时也失去了食物的机械刺激和直接营养作用,导致肠黏膜萎缩,肠屏障、免疫等功能受损。对该患者,在肠道功能允许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EN作为CD的主要营养支持手段,但要密切关注慢性肠梗阻病情的变化。

知识点

EN的优点

1.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维护免疫功能。
2.减少肠道细菌移位、肠道菌群紊乱及肠源性感染。
3.保护肝功能及蛋白质合成。
4.促进胃肠动力及内源性激素。
5.降低炎症反应,血糖符合生理需求。
6.节省医疗费用。
【问题4】 肠内营养制剂有哪些?

根据肠内营养制剂的组成,可将其分为要素制剂、非要素制剂、组件制剂和特殊治疗用制剂等4类。

知识点

肠内营养的分类与选择

1.非要素肠内营养,以整蛋白或游离大分子蛋白质为氮源,渗透压接近等渗,口感较好,适于口服,亦可管饲。具有使用方便、耐受性强的特点,适用于胃肠功能较好的患者。①匀浆肠内营养,天然食品,价格低廉,种/量可变;易污染、沉淀。②整蛋白为氮源的肠内营养,以酪蛋白和大豆蛋白为氮源基础。
2.要素肠内营养,又称为化学成分明确制剂,是由单体物质如氨基酸或蛋白质水解物、葡萄糖、脂肪、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微量元素等组成,既能为人体提供必需的热能和营养素,又无须消化即可直接或接近直接吸收和利用。①水解蛋白为氮源基础的肠内营养,适用于胃肠消化功能不全者。②氨基酸为氮源基础的肠内营养,适用于胃肠消化功能障碍者。
3.组件制剂,也称为不完全制剂,是仅以某种或某类营养素为主的肠内营养制剂,它可对完全制剂补充或强化;也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件构成配方,以适合患者的特殊需要。主要包括蛋白质组件、脂肪组件、糖类组件、维生素组件和无机盐组件。
4.特殊的肠内营养,如肝病、肾病、糖尿病、婴儿应用制剂等。
【问题5】 如何合理选择肠内营养物质?

选择肠内营养物质应考虑以下因素:①评定患者的营养状况,确定营养需要量,高代谢状态的患者应选择高能量类型的配方。②根据患者消化吸收能力,确定配方中营养物质的形式。消化功能受损(如胆道梗阻、胰腺炎)或吸收功能障碍(如广泛肠切除、放射性肠炎)的患者,可能需要简单、易吸收的配方(如水解蛋白、肽或氨基酸、低聚糖、低脂);如消化功能完好,则可选择含完整蛋白质、多聚糖或较多脂肪的肠内营养配方。③应考虑肠内营养输入途径,直接输入小肠的营养液应尽可能选用等渗的配方。④应考虑患者对某些营养物质过敏或不耐受,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肠痉挛、腹胀等,又不能停止营养补充的患者,则宜改用肠外营养。

【问题6】 肠内营养输注方法有哪些?

肠内营养输注喂养方式不同,包括:持续的、周期性的、顿服的以及间断的输注方式。其输注喂养方式主要取决于肠内营养管尖端所在部位(胃或空肠)、患者临床状况、对肠内营养耐受与否以及总体方便程度。建议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以增加肠内营养耐受性,减少并发症。①持续24小时的输注喂养很慢,是住院患者开始应用肠内营养首选的方式,通常用于危重患者小肠直接输注肠内营养。②周期性的输注喂养,包括每天超过8~20小时的特殊时段持续喂养,通常在夜间输注,以鼓励患者白天经口饮食,通常也是输注至胃或空肠。③顿服输注喂养,犹如少食多餐,在特定间隔下,一般每天4~6次短时输入肠内营养。通常肠内营养快速输入胃里,但小肠途径不能耐受快速输注。④间断输注,如同顿服输注,但输注时间更长一些,可有助于耐受,但不建议用于小肠途径。

知识点

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

1.经口或鼻胃途径。
2.经鼻十二指肠途径。
3.经鼻空肠途径。
4.胃造口。
5.空肠造口。
6.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
手术治疗和术后情况
患者原发的CD经内科保守治疗1个月后无效,小肠多发狭窄病变加重,逐渐发展为完全性小肠梗阻,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无法继续,留置鼻胃管行胃肠减压,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改行TPN,且有外科手术指征。遂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小肠部分切除、小肠-小肠端端吻合,空肠穿刺插管造口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出血量约100ml。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发热,腹腔引流液为淡血性液体,100~10ml,逐渐减少,术后第四天拔除腹腔引流管。胃肠减压量300~80ml/d,术后第三天排气,术后第四天拔除鼻胃管,术后第六天开始排稀便。术后第一天、第二天经PICC途径行TPN,术后第三天排气后经空肠穿刺插管造口途径开始小剂量EN,根据患者临床恢复和对EN的耐受情况逐渐加量。术后第四天拔除鼻胃管后嘱少量饮水,配合EN,酌情逐渐过渡到流食半量、流食和半流食。同时,逐步减少PN的用量。术后第八天,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手术并发症,遂转入消化内科病房,接受CD的维持治疗直至出院。
术后病理结果回报:小肠黏膜显慢性炎,淋巴滤泡形成,病变符合CD。
【问题7】 肠外营养(PN)的优点和基本原则有哪些?

PN是可靠的提供营养的途径,能很快达到所需的热量、蛋白质量及比例,能短时间纠正营养不良的状况,相对方便,患者容易接受。PN可调节补液配方,纠正体液丢失、电解质紊乱,能避免可能出现的EN并发症。PN支持过程中应掌握下列基本原则:

1.PN的成分和特殊营养素的摄入,必须根据患者的需求和代谢能力进行周密计划。

2.TPN必须完全,即包括所有必需的营养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水、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必须按需求量提供。

知识点

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的适应证

1.不能从胃肠道吸收营养的患者如大段小肠(> 70%)切除后;放射性肠炎;小肠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假性肠梗阻;肠缺血;顽固性呕吐;化疗所致或原因不明的严重呕吐;严重腹泻;肠道疾病或病毒/细菌性肠炎等。
2.接受大剂量化疗、放疗与骨髓移植的患者;因溃疡性口腔炎、严重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而不能进食的患者。
3.中度/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
4.胃肠功能障碍引起的营养不良患者。
5.重度分解代谢的患者不论患者原来是否有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在5~7天内不能恢复者,如> 50%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大手术、脓毒症、严重肠道炎性疾病等。
【问题8】 患者每天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如何评估计算?

能量的需求量及来源比例:成人需要1100~1500kcal/d,并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调整。

1.创伤程度与能量、氮量需要:

(1)轻度创伤:20~25kcal(/kg·d);氮量0.10~0.15g(/kg·d)。

(2)中度创伤:25~35kcal(/kg·d);氮量0.15~0.20g(/kg·d)。

(3)重度创伤:35~45kcal(/kg·d);氮量0.20~0.25g(/kg·d)。

2.能量来源补充脂肪50~100g/d(占热量的30%~50%,供能量及必需脂肪酸),其余补充葡萄糖。注:1g蛋白质产热4kcal;1g脂肪产热9kcal;1g葡萄糖产热4kcal;1g氮质= 6.25g蛋白质;1kcal = 4.18kJ(千焦)。

(1)成人每天一般的基质供应量

氮入量0.10~0.15g/kg

热量96~134kJ/kg(24~32kcal/kg)

热量比(kcal)脂肪∶糖= 1∶1~3∶7

氮(N)∶钾(K)= 1g∶(5~10)mmol

钠(Na)50~100mmol

(2)水和电解质的基础需要量

水的入量:2000~2500ml/d[30~40ml/(kg·d)]

尿量:1000~1500ml/d

电解质:钠100~126mmol,钾60~80mmol,镁7.5~12.5mmol,钙5~10mmol,磷酸盐106mmol。

(3)每日维生素需要量

(4)每日微量元素需要量:铜0.3mg,碘0.12mg,锌2.9mg,锰0.7mg,铬0.02mg,硒0.118mg,铁1.0mg。

【问题9】 肠外营养的输注途径有哪些?

1.经外周静脉肠外营养支持在2周以内者适用。

2.经中心静脉肠外营养支持超过2周以上,营养液渗透压较高(> 800mOsm/L)时适用。常用静脉导管穿刺点见图2-1。

(1)经锁骨下静脉:常用,易于活动和护理。

(2)经颈外静脉:颈外静脉瓣膜多,导管不易置入。

(3)经颈内静脉:较常用,转颈和贴敷料稍受限。

(4)经股静脉:导管易感染,少用。

(5)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PICC):贵要静脉较头静脉宽,易置入,患者感觉较舒适,感染率低。

(6)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皮下埋置导管:用于肿瘤终末期患者。

【问题10】 如何合理安排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临床营养支持线路如图2-2。

【问题11】 何谓肠外营养的规范化应用?

肠外营养规范化应用提倡应用全合一系统进行经中心静脉、外周静脉或外周-中心静脉进行输注:普通患者可选用即用型肠外营养袋,特殊患者可进行特殊个体化配液或多瓶输液。

肠外营养常采用的配方(氨基酸-葡萄糖-脂肪系统)全合一(the all in one,AIO,3 in 1)系统指的是将所有肠外营养素混合在一个容器中,这样可使全天需要的营养、水、电解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从一个袋子进行输注。该系统源于1972年法国Montpelier的Solassol和Joyeux介绍,其目的是为使肠外营养更方便,使每位患者用一个硅胶袋和一条输液管即可输注全部营养素。

图2-1 常用静脉导管穿刺点
图2-2 临床营养支持线路
【问题12】 空肠造口的种类及适应证?

空肠造口有两种手术方式,即空肠穿刺插管造口与空肠切开插管造口,可在原发疾病手术的同时附加完成(如本例患者),亦可单独施行。考虑到手术后患者的恢复和营养需要,下述患者在原发疾病手术治疗的同时宜施行空肠造口:①手术时有营养不良的患者;②重大复杂的上腹部手术后早期肠道营养输注;③坏死性胰腺炎;④需要剖腹探查的多处创伤患者;⑤准备手术后行放疗或化疗的患者;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后备用性空肠造口,在发生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时用以维持营养。

知识点

空肠造口喂养途径的优点

1.较少发生液体饮食反流而引起的呕吐和误吸。
2.EN支持与胃、十二指肠减压可同时进行,对胃、十二指肠外瘘及胰腺疾病患者尤为适宜。
3.喂养管可长期放置,适用于需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
4.患者能同时经口摄食。
5.患者无明显不适,机体和心理负担小,活动方便。
【问题13】 肠外肠内营养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分别有哪些?
肠外肠内营养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

(林国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