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医药学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疾病防治和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临床的依据是“辨证”,“证”是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反应状态,是对人体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以及治疗反应等病理生理状态的高度概括,是一个大量信息的集合,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因此,中医学具有信息医学和状态医学的特征。由于中医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医临床数据资源缺乏知识层次的统一描述,不规范,具有模糊性,这已经成为有效完成信息交换的瓶颈,给中医药信息的开发、共享和重复利用带来了很多困难。

我们从1990年开始承担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和国家标准《全国主要产品(中药部分)分类与代码》的编制,2003年负责起草了《中医药标准化战略研究报告》,2004年负责起草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规划》,2006年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技术标准分类研究”。近三十年对中医药信息化和标准化的潜心研究让我们认识到,应用标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是科学阐述中医证候的信息学特征及其内涵联系的有效途径,将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病证规范、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体系和中医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中医证候信息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

本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引进标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共分基础篇、技术篇、应用篇三篇十五章,包括中医证候学概述、现代中医证候学研究、中医临床辨证体系与方法学研究、中医证候信息学概述、标准化技术与方法、中医临床信息采集技术与方法、临床数据库技术与方法、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技术与方法、数据挖掘在证候信息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医四诊信息规范化与量化应用研究、中医药信息分类与代码、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证候演变规律研究、证候调控规律研究、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等。本书适合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人员和中医信息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付印之际,感谢王永炎院士为本书作序。

由于水平有限,加之中医证候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有些观点尚存争议,所以疏漏和待商榷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同道批评指正,以使这门学科不断完善。

编者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