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常用解表药临证应用备要

桂 枝

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有发表祛风、温通经脉、通阳化气等作用,擅治风寒表虚之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枝可达肢,上以亲上,桂枝系在上之嫩枝而性温,故治痹证,长于横行手臂,主治上肢痹痛偏寒者。桂枝又走血分,是治疗寒凝血瘀之痛经、闭经的要药。

临床使用桂枝应注意三点,药性、用量与配伍。

桂枝味兼辛甘,辛甘化阳,知其性温热,故证涉阴虚或火旺者应慎用。又,桂枝味辛能发散,可治风寒表证,但味甘能缓能补,使其发汗力和缓,其药性特点是有汗能止、无汗能发,固主治风寒表虚之有汗证。此与麻黄之发汗力猛,主治风寒表实无汗证有别。桂枝又擅疗痹证,其与威灵仙均可治疗上肢痹痛,但桂枝重在通经,新病者适宜,而威灵仙重在通络,久病者允当,二药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新久皆宜。

临床上我体会较深的是,不同剂量桂枝的应用,其疗效各有所长。小剂量使用,可达宣阳行痹之功,治疗胸痹作用较好。《伤寒杂病论》用桂枝,有一两、三两、四两、五两等不同,经方中的一两,现今可按3g使用。经方用桂枝一两,可视作小剂量使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治疗胸痹病的枳实薤白桂枝汤,方中用桂枝一两,且后下。一般而言,同一味中药,小剂量使用,作用偏于上;大剂量使用,作用偏于下;轻煎偏走表,达上焦;久煎多入里,至下焦。该方用桂枝,小剂量而又后下,旨在宣通胸中阳气,以治胸阳痹阻之胸痹。我根据此,临床用桂枝治疗胸痹病之胸痛、气塞、胸满等,常常小剂量使用,并且后下,每取佳绩。

如樊某,女,65岁,自述胸背掣痛一月余,伴易于感冒,胃中有振水声,大便初硬后溏,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两目干涩,脉左滑右沉细,舌淡苔白润。辨证属脾胃虚寒、胸阳痹阻。治宜宣阳行痹,温中散寒。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理中汤加减:枳实10g,厚朴12g,全瓜蒌15g(后下),薤白10g(后下),桂枝3g(后下),党参10g,生白术10g,干姜10g,生甘草10g,川芎6g,龙胆草6g。7剂,水煎服。药后胸痛显著减轻,继进7剂以巩固疗效。随访2个月未复发。

上方不仅桂枝后下,瓜蒌、薤白也后下。医圣张仲景用瓜蒌、薤白治疗胸痹病时,或用酒煎,或者后下。之所以酒煎,是因为酒制可以升提,酒煎可使药物达于胸中,且能通行血脉。至于后下,是因为后下者,煎煮时间缩短,能走上焦,通阳散结。枳实薤白桂枝汤原方中瓜蒌、薤白与桂枝即是“后下”,故本案效法仲景药法而将三药后下。

桂枝大剂量使用,擅长平冲降逆,治疗奔豚病或冲气上逆证效佳。桂枝的大剂量使用,是指每剂药用四两五两者。《金匮要略·奔豚病》中的桂枝加桂汤用桂枝五两,该方专治疗奔豚病。奔豚病的表现是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复还止”,即阵发性的逆气自下向上攻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的桂苓五味甘草汤用桂枝四两,该方治疗冲气上逆的“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大剂量桂枝为何能够降逆气?徐大椿在《伤寒论类方·桂枝汤类一》中阐述道:“重加桂枝,不特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能达下,凡奔豚症,此方可增减用之。”清代医家叶天士指出,上升之气,自肝而出。据此,降上冲之气,当注意治肝。“桂”能抑肝,《本草从新·卷七》,“木得桂而枯,削桂钉木根,其木即死”,肝在五行属木,“桂”能使木枯,故可抑肝平肝,大量使用,能抑制上升的肝木之气以疗奔豚。《遯园医案·卷下》记载了重用桂枝治疗奔豚病的经验:“湖北张某,一日延诊,云近得异疾,时有气痛,自脐下小腹起,暂冲痛至心,顷之止,己而复作,夜间尤甚,诸医不能治,已一月有奇……审视舌苔白滑,脉沉迟,即与桂枝加桂汤……一剂知,二剂愈。”

桂枝常规剂量使用,发表祛风解肌之功显著,适宜治疗风寒表虚感冒。桂枝在经方中用三两,可看作常量使用。《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用桂枝三两,主治发热、汗出、恶风、鼻塞、脉缓之中风。我临床常用桂枝10g治疗感冒日久不愈,取得较好疗效。

如治一男性患者,系艺人。患者经常努力吹笙,气泄于皮腠。气泄则肺气耗伤,腠理常开,易感风邪,感受风邪之后,因气虚无力祛邪,致使感冒月余不解。就诊时适逢暑期,谓周身不适,恶风,易于汗出,头昏,轻度鼻塞,诊脉浮弱。考虑为风寒表虚证,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桂枝10g,赤白芍各6g,炙甘草6g,贯众10g,生黄芪15g,生姜10g,大枣3枚,3剂,水煎,药后病愈。

至于桂枝的配伍,也应根据具体病情,斟酌考虑。桂枝配麻黄治疗无汗之风寒感冒,有助麻黄发汗解表的作用。配白芍治疗有汗之风寒感冒,有调和营卫、解肌止汗的作用。配甘草名桂枝甘草汤,治疗心阳虚之心悸怔忡,该方系补益心阳之祖方。配茯苓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有通阳化气行水的作用。配附子治疗风湿痹痛,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作用。

桂枝味兼辛甘,辛甘化阳,故阳热亢盛及阴虚内热者慎服。桂枝通子宫而破血,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服之宜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