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我的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学大学刘渡舟教授说:“气化学说乃是伤寒学的最高理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在伤寒、温病等外感热病的传承乃至寒温统一的众多著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仅仅知道六淫邪气这个“彼”,而很少懂得人体生理、病理这个“己”。如果一部著作仅仅讲了六淫邪气,而不能深刻讲述人体正气如何产生,如何流通运行,更不讲正气与邪气是如何相互作用,正邪相争后又如何变化,那么,这部著作的水平就很值得怀疑了。这样的著作不仅不能深入探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不懂疾病产生的关键所在,更会误人子弟。所以,从知己知彼的角度出发,中医界必须要有不仅懂得外因邪气,更能深入细致地研究人体正气的产生、运行的学术著作。

《伤寒论》气化学说是极为深奥的理论,其研究工作始于清初的张志聪等人,在清中、晚期至20世纪初及三四十年代也有很多继承者。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学教材的统一,学术思想的统一,大学里几乎没有人再研究《伤寒论》气化学说了。有些《伤寒论》的名家将气化学说排斥在他们的主流思想之外,并将气化学说作为异端学说来反对。所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没有了正确的声音,几乎没有了《伤寒论》气化学说的研究者。当时只有内蒙古医学院的张斌教授,顶住了巨大压力,力主气化学说的正确,不仅深入研究气化学说,而且自编《伤寒论》气化学说教材,讲授《伤寒论》气化学说。他不仅培养了很多具有气化论思想的学生,而且还影响并启发了内蒙古及全国的一些老中医、老教授,使这些人也转变为热心于气化学说的研究者。

早期的《伤寒论》教材,对于六经,一般以“脏腑经络”进行解释,以具体的经络线路来理解《伤寒论》的六经病证,这就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太阳的经络行于后背,但太阳主表,太阳病发热恶寒,并不是只在后背发热恶寒,用麻黄汤后是全身体表出汗,而不是汗仅仅出在后背的太阳经。这样就出现了疑问:太阳经络只行于后背,那么六经的太阳经是以什么方式主全身之表的?阳明主里,又是以什么方式主里的?为什么阳明不能主表,一定要太阳主表?为什么太阳不能主里,一定要阳明来主里?这是很重要、很深刻的问题,当时的《伤寒论》专家们都无法解释这些问题。后来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进一步提出了“脏腑经络气化”的观点。现在有很多人注释《伤寒论》或编写《伤寒论》教材,但在总论中都会提到以“脏腑经络气化”来认识《伤寒论》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然而仔细看了后会发现,书中完全或基本上没有标本中气、标本中气从化、开阖枢等这些具体的气化学说论述,这样的著作以气化为名,而无气化之实,仍然是不懂气化,不懂人体六经的生理病理,所以非常肤浅,并存在很多问题。

张斌教授认为,学习与研究《伤寒论》,不仅要重视外邪,更要重视人体的六经正气,重视六经正气的生成机制及运行过程,重视邪正相争的具体经过。也就是说,在重视六经经络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六经的经气(物质之气)运行,要重视六经经气的开阖枢之机,单纯从经络的线路来理解《伤寒论》六经是不行的。他重视六经经气(即六经正气)在体内升降出入机转的研究,即六经经气的“开阖枢”的研究,认为“开”就是外出,有上升、布散的含义;“阖”就是内入,有下降、收蓄的含义;“枢”则介于升降出入之间,内外环转,上下流行,为开、阖的枢纽。“开”“阖”“枢”三者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从而保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张斌教授认为,十二经脉合并为六,这六经有六大线路。此外,经中有络,气中有血,既可循线路而行驶,又可出线路而布散,这是经气出入的机转。张斌教授的意思是说,不要仅从本于经络线路去理解,有的经气是出了线路运行的,这就是六经经气的“开阖枢”之机。比如太阳经气从“开”而布散于体表,所以太阳才能主全身之表;阳明经气从“阖”而内入于里,所以阳明才能主里。张斌教授关于经气可出经络线路来布散的观点,在《伤寒论》学界是独特的,但却根源于《内经》。《灵枢·脉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六经的关键在经气,经气有精专者行于经脉之内,也有流溢于经脉之外的,但又各有其具体的布散方向与布散规律。以经脉统领周身,血气运行无处不到,这样就使得全身各个脏腑组织细胞都有了气化,所以六经能够以经气而统领三焦的“开阖枢”,不能仅仅拘泥于经脉的循行路线来机械地认识六经,不能心中只有几条线路,且把病证都归纳在几条线路上,把活生生的人理解为线牵木偶之类的怪物。

需要注意的是,六经气化非常复杂,绝不能忽视经络的统领作用。如果没有了经络,就没有了人体表里内外的联系,也没有了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的沟通与传感途径,所以经络不是代替全身气化,而是统领全身气化,经络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必须非常明确。所以忽视或否定经络,以及心中只有经络线路,而没有三焦及血气营卫的周身布散这两个方面,在六经的研究中都有弊病,这正是被绝大多数人忽视的问题。

我在1983年成为张斌教授的首位硕士研究生,当时也是内蒙古医学院的首位中医硕士生。张教授给我确定的硕士论文课题就是研究《伤寒论》气化学说。作为硕士生来说,进行气化学说这种极为高深的理论性研究,起点极高,难度也极大。在导师的耐心教诲下,我也经过极为艰辛的努力,1986年硕士论文《伤寒论气化学说主要原理析义》如期完成。论文从五脏元真的角度建立了六经本气的基础,并从三焦气化的角度,具体指出了六经“开阖枢”的经气布散运行途径。论文在气化学说的研究方面有了很多创新与发展,其中也凝结了张斌教授的很多心血,他对这篇论文也极为满意。1986年我在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进行论文答辩时,论文被5位评委评为优等,答辩获得通过。由于这篇论文从未发表,而且论文对学习张教授的学术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所以本书将其作为附录,以供学习者研究与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五脏元真是建立六经本气的基础,那么五脏元真是如何生成的呢?五脏元真是人体贯通天地之气而生成的,“天地合气命之于人”,所以是由于天阳之气与地阴之气贯通于人体,由于经络的表里循行而使天阳之气与地阴之气相合而化生为人体真气,真气又进一步藏于五脏,而成为五脏的真气,并补充人体的先天元气,而成为五脏元真。因此,五脏元真及其所化生的六经本气,不仅要有地阴之气即水谷精微的补充,更要有在天之气的补充。所以气化学说是极为深刻的贯通天地之气的大学问,而不是仅仅本于人体脏腑经络的小学问。在这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渡舟教授也有过极为深刻的论述,在我的博士论文《伤寒论气化理论研究》(由刘渡舟教授指导,国家图书馆馆藏)中也有着具体论述。这些都应该引起广大中医界人士,尤其是《伤寒论》学术界的重视。

研究气化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阶段,理论必须要结合临床。但时至今日,以往的气化论著作,从清张志聪、黄元御、陈修园始,直至现今,这方面仍然是个空白,所以我们不仅在上篇中讲述张斌教授的理论思想,更在下篇中采集张斌教授以气化论的思维方式所治疗的临床病案,这是极为重要、具有极大启发力的。并在每一病案后都做了解说,大体上说明其治疗思路与方药应用。这些解说不是张斌教授原病案中所有,而是从遵从张教授的学术思想出发而加入的。

关于以六经气化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仍需要全体中医界人士高度关注。因为六经辨证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深入研究及高度重视。很多人认为六经只是一种辨证方式,如果不用六经辨证,而用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或脏腑经络辨证,难道不行吗?还有人认为,有了外感风寒就用六经辨证,有了温病就用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试问:患了伤寒人体就有六经,患了温病人体就没有六经了吗?中医界的乱象也表现在这里。真理不辩不明,六经不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了外感风寒,在人体上仍然有六经,仍然有六经正气。六经是人体的生理,以气化学说深入研究人体生理,除了标本中气、开阖枢之外,天地之气、阴阳五行、五脏六腑、三焦、血气营卫、皮肉筋骨脉、五官等等,大凡《内经》《难经》的广泛理论都可有机而系统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极为复杂的。另外,大凡治病,有战略,有战术。张斌教授说过,人体中的六经为六大功能单位,六经两两相合又形成了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三大系统。如果在治病时只知道从一个脏、一个腑入手,就只有战术,没有了战役的全局,没有了战略。所以认识每一病案的六经归属,治疗就有了战略上的联系与方向,或从开或从阖,或从枢来考虑治疗,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人体正气强,外邪多在皮肤肌腠;如果肝肾内弱,由于肝主筋、肾主骨,风寒湿往往就会深入筋骨。所以本于六经气化的深入研究,就能把《内经》《难经》理论很好地结合于临床。更需要注意的是,六经中包含了十二经及其脏腑,以六经的生理基础,就已经能把伤寒、温病、内外妇儿等各科临床的病理全面覆盖,形成中医学统一的辨证体系。凡此种种,在张斌教授的病案中都有独特的思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认真学习。当然,以《伤寒论》气化学说的理论来统领中医的全部各科临床,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课题,在这里虽然提出了这一见解,但这一课题仍需要今后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我在硕士生阶段已经从方证相对以及抓主症的误区中走了出来,这些都得益于张斌教授在临床中的教诲。所以张斌教授对于《伤寒论》气化学说的认识及其深入细微的临床辨证思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而且这种辨证方法不是僵死的、固定的,而是可以把中医学的症状,包括西医的各种检查、化验等等都融合进来进行辨证的开放式的方法。所以说,中医学只有达到完善的继承,才能有更好的创新与发展。中医学的前进方向就在于此,舍此别无他路。

张斌教授的辨证思想,即在《伤寒论》气化学说指导下的六经辨证思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辨证思想呢?我认为,这是一种较为完善的辨证思想。举例而言,以前的教科书都以八纲作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总纲,但是八纲能否作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总纲呢?我认为不能。因为八纲只是一种分类的方法,分阴分阳、分表分里、分寒分热、分虚分实,分来分去,单纯的八纲辨证就成了证候群分类的基础方式,使人们忽略了人体正气的运行与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联系,忽略了表里之间、经络脏腑之间的有机联系,总之是只知道了“分”,而不知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地之理的辨证方法,就是分的方法。地有东、南、西、北、中之分,八纲辨证的分类法就是侧重在地之理的方法。而天之纪的辨证方法呢?天是圆的,是圆通、变化、发展、立体、动态的辨证思维方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素问·六微旨大论》也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总之,中医学的辨证总纲,不能只是侧重在分的一种方法,而应是既有分类的地方之理,又有气血阴阳的周流运行的天圆之理。只有同时具有方圆辨证两种辨证思维的具体而细微的辨证思想,才是中医学完善的辨证思想。可见,学习《伤寒论》气化学说,以完善的辨证思维方式指导临床,对于中医学整体学术的发展及临床水平的大大提升是多么重要!

张斌教授的临床经验很多,但其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下编中的病案是从我和内蒙古医科大学聂耀教授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跟随张斌教授临床时所保存至今的病案中选用的,所以并非张斌教授的全部临床经验,书中按语为编者所加。总之,本书是编辑张斌教授的理论与临床的著作,弥补了气化学说在有关临床方面的空白,更会有利于中医理论及临床辨证思维方式的提高。

整理出版张斌教授医论医案集的工作是我多年的想法,因为本人所存的张教授的临床资料不是很多,所以一直没有进行,去年与聂耀教授联系,聂教授把他那里所存留的资料都寄给了我,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的领导也非常重视此项工作,这样以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牵头,由我与麻春杰教授为主编,雒晓东教授、聂耀教授为副主编的写作小组成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终于顺利完成。

记得1994年6月,我博士论文答辩后,参加答辩会的中医前辈谢海州、焦树德、时振声教授曾对我说:“你的博士论文完成得很好,但是以《伤寒论》气化理论如何紧密地指导临床,希望你在今后能好好研究,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博士毕业后,我一直牢记前辈们的嘱托,在临床中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将张斌教授的医论医案整理出版,正是基于我的硕士生导师的临床经验而进行的这种工作,这是以气化学说的理论指导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始,所以为了《伤寒论》气化学说的发扬光大,这样的理论指导临床的工作今后必将继续进行下去。

韩世明

2015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