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邪正虚实病机为核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思维视角

周仲瑛教授认为,从临床实际出发,在全部中医学理论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概念其实是有限的,无非是以气为核心的正气、病气(或称为病邪或邪气)两大方面(图9-1):

img

图9-1 中医学理论核心知识框架

(1)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把握虚实病机是全部中医病机理论及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

周仲瑛教授在反复推敲《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及“病机十九条”时,逐渐领悟到“病机十九条”本质上是通过执简驭繁的面对复杂、多变临床问题的一种示范。《素问玄机原病式》也提出“观夫医者,唯以别阴阳虚实,最为枢要,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明可见矣”。回顾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不同辨证方法,实际上是前人基于不同认识疾病的思维视角而创立,其共性则以把握邪正虚实病机为核心。

(2)虚实相因是病证过程中邪正虚实之间的基本关系。

阴平阳秘是人体健康的最佳状态,如若邪正相争,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而发病。因此,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病证,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否,以及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等,都将受到人体正虚与邪实二者关系的影响或制约,笔者将后者称为虚实相因(内涵包括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两端),结果都将呈现出虚实错杂或本虚标实之病理状态。疾病的预后常取决于“邪正盛衰”的不同变化,若正胜邪退则病情渐轻、向愈,若邪盛正衰则病情渐重、恶化。

(3)以邪正虚实病机为核心构建辨证网络,是实现执简驭繁把握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必然选择。

古今中医既往不同辨证论治方法,本质上都是以“扶正祛邪”为治则。任何病证的基本病机无非都表现为正虚邪实两个方面,通常所谓“本虚标实”正是对人体疾病状态病理性质的整体把握。《素问·六节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最早提出临床辨证当以邪正虚实为纲,后世医家对此无不认同,如张景岳谓:“治病之则,当知邪正,当权重轻”,缪希雍谓:“夫虚实者,诸病之根本也;补泻者,治疗之纲纪也”,丹波元坚《药治通义》谓:“为医之要,不过辨病之虚实也已”,周学海说:“虚实者,病之体类也;补泻者,治之律令也。”沈明生说:“万病不出乎虚实两端,万病不越乎补泻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