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筑根基,首重修德

医德是医务人员的灵魂,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只有医德高尚的人,才能彰显其医术的价值,发挥最佳的医疗效果和社会影响。所谓修德,可从《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谈起,其所表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只有“自强不息”,才能选好人生的方向,努力进取,乐于奉献;只有“厚德载物”,才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品味。“医乃仁术”,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要求医生应具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人文修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临床能力。高尚的医德,来源于长期临床锻炼和全心全意为患者的崇高思想。首先表现在“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把病人看作有病的人,从而时时将其作为“人”加以尊重和对待,不仅仅是看其躯体上的病,而只着眼于对病的去除。希波克拉底说:“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其次讲奉献而不贪求,勤求博采而不浅尝辄止,热爱中医专业而不见异思迁,处处对患者生命、安全、健康高度负责,处处维护中医的职业尊严,维护中医学的合法地位。其三尊重和关爱患者,如善于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对患者态度和蔼可亲、体贴入微,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

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临床能力,来源于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黄帝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其中,熟谙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必须精研《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打好基础,才能学有根底。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才能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如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徐灵胎沉潜深思,浏览之书多达万卷,批阅之书千余卷等。显然,没有经过艰苦的学习与研究,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学习经典著作,方法至为重要。著名中医学家孟庆云研究员将前贤研读经典之方法概括为六个方面,颇得要领,兹录之于下,以供借鉴:①“泛滥知其大概”“重要学术问题得知其崖略”“晓其大纲则众理可贯”;②研读方法要现代化,包括运用现代化工具书,计算机网络,先读现代人论著;③注疏考订要读,“不患其浅,患其陋耳”,但主旨是“学贵得之于心”,尤贵自得;④经典要言名句要背记一些,以备发挥“记忆思维”之用,《医宗金鉴·凡例》中说“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深”,对于源流派别要通晓;⑤中医学是整合在中国整体文化之中的,与传统文化、科技的广泛沟通交叠,要求学人如《素问·示从容论》所示,要“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多学科地开拓中医理论;⑥最重要的是实践,《内经》一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桴鼓相应”,古人未尝离事言理,在实践中带着问题研读经典,在实践中强化学术的主体性与独立性,将使学人大有获益,宋代词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中说:“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学习中医经典,无论能否与古人合与异,都乐在其中。(中国中医药报. 2013年3月14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