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辨治疑难病精要
- 刘爱军等主编
- 1511字
- 2021-03-24 18:11:26
三、走出三大误区,减少辨治疑难病的复杂因素
疑难病的形成,固然有其复杂病因,但由于医者之误、患者之误、用药致误等所造成的误区,常使辨证、论治出乎预料,徒增其难。对此,应予全面了解,以减少辨治疑难病的复杂性。
(一)医者之误
通常分析疑难病难于诊治的原因,多从疾病自身着手,事实上尚与有些医者的理论功底不扎实与临证经验不足有关,尤其是中医队伍中存在的“四化”倾向,令人担忧。如由于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并受“唯科学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以致出现临床重“西”轻“中”和中医思维弱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评价西化的“四化”倾向。这是中医药被侵蚀的直观表现,其不仅大大降低了临床疗效,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尤其对年轻一代中医医师培养的负面影响很大。同时,在目前的医疗收费体制下,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反而变成了影响中医药从业者增加收入的不利因素,于是诊断疾病就存在过分依赖高精尖设备现象,以增加收入,而忽视了望、闻、问、切等传统中医诊疗方法,甚至束之高阁,中医的特色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这是“市场竞争激烈,效益压倒特色”的典型表现,造成“先中后西、能中不西”的方针难以落实,而中医治疗率、中药使用率、中医参与率等刚性指标不能达标,因此,疑难病之难辨难治,亦不足为奇了。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视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加强自身建设角度出发,主要是认识问题和学术水平问题。显然,解决好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迫切需要。要按照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着重解决当前存在的中医思维弱化、基础理论功底不扎实、辨证论治能力不强等现象,尤其要使其坚定中医药信念,刻苦读经典,认真做临床,以培养忠诚于中医药事业的“好中医”。这既是实现中医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疑难病诊治水平的应有之意。
(二)患者之误
患者之误主要为知医不真,择医不当。由于医生的学术造诣与临证水平确有高低、良莠之分,加之患者被满天飞的广告、招牌所蒙蔽,而盲目就医,未能选择到有真才实学的医生,以致贻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时机。或被个别媒体所谓的养生讲座所误导,随意购买其推销的“灵丹妙药”,也极易贻误病情,甚至引发不良后果。因此,《景岳全书》提出了“病家两要说”,强调“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延医,而贵于能延真医……病之难也,斯非常医所能疗。故必有非常之人,而后可为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医,而后可疗非常之病”。旨在劝告患者,不能盲目就医,而是要调查于就医之前,从而有利于延“能愈难病”的“真医”,或延能疗“非常之病”的“非常之医”。此外,对于非法医疗广告,除了有关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外,患者也应注意识别。
(三)用药致误
用药致误是指药物本身或因运用不当而致病的一种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药源性疾病”,尤其因药致病后不易察觉,而发展为疑难病。近年来有关中药毒副作用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中药毒性的重视。《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说明任何药物的作用均有其两重性,必须重视合理运用。有毒药物,如附子、乌头、全蝎、蜈蚣、朱砂、砒霜、川楝子、黄药子、雷公藤、关木通、广防己等,以及含铅、铜等金属的矿物药黄丹、铜绿等,含有毒性化学成分甚至剧毒物质,过量或误服必可致病,故使用必须慎重。有些无毒药物,用之不当也可因其偏性而致病,如黄连、黄芩、黄柏类清热泻火药,由于其过于苦寒,久服则易寒中败胃;人参虽为大补元气之品,但其药性过猛,若服用过多,或无须峻补,或余邪留恋者,皆不可盲投,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否则必有大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