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一、作者简介

《青囊药性赋》题署为明代罗必炜参订。罗必炜,或名罗右源,字光国,明代万安人,生卒年不详,大致活动于明代万历年间,曾任太医院院使。罗氏现存主要著作是其参订的《青囊药性赋》《医方捷径》,以及这两种著作的合刊本《医方药性合编》《医门初学万金一统要诀》。

二、底、校本的选择

本书版本绝大部分是清代版本,明代版本只有明闽建书林余庆堂刻本、明闽建书林黄灿宇刻本和《医方药性合编》明末泰和堂本。其中明闽建书林黄灿宇刻本为早期单行版本,虽有少许漫漶,但字体端正,故以之为底本。

主校本则选用《医方药性合编》明末泰和堂本(简称为医方泰和堂本)。参校本选用《医方药性合编》清代经纶堂本(简称为医方经纶堂本)、《医门初学万金一统要诀》清代光绪二十年三让堂本(简称为医门三让堂本)。另外,本书内容与明代《医要集览》中的《药性赋》及其附《珍珠囊》、钱允治校订并由明末唐翀宇梓行的《珍珠囊指掌药性赋》、《寿亲丛书》中胡文焕校订的《新刻药性赋》有较多重复之处,故亦选取上述诸书为他校本,并分别简称为医要药性本、医要珠囊本、钱珠囊本、胡药性本。

三、校注方法

1.原书为两层楼版式。因上、下栏内容无明显关联,故分别著录,先著录上栏,后著录下栏。

2.原书分为三卷,主要依据下栏内容进行分卷。为方便阅览,现根据内容,将上栏合并为“卷之首”,不再分卷。下栏仍依原书,分为三卷,且将原书上栏之上卷“禽兽部”“果品部”“米谷部”“蔬菜部”调整至下栏之下卷“虫鱼部”后,以使部类药性赋体系完整。原书每卷之首参订者及刊行者名讳(见校注后记),现均删除。

3.原书无目录。现根据各级标题,在正文前新建目录。

4.原书封面题为《(珍珠囊)刻太医院增补药性全赋》,每卷卷首题为《鼎刻京板太医院校正分类青囊药性赋》,现将书名改为《青囊药性赋》。

5.全书转换成简化汉字,并加新式标点。原书着重符径行删改,重文符改回原字。行末为节省版面所排的小字双行,改回单行。

书中部分叙述可析为歌赋与注解两部分,原书字体基本一致。为便于阅读理解,现将其分别排为宋体和楷体两种字体。

6.本次整理中,底本与校本互异,若底本无误,校本有误者,一律不出校记。若二者文义皆通,难以判定何者为胜,而校本之文有参考价值者,可出校记以存异。底本与校本虽然一致,但按文义疑有讹、脱、衍、倒之属,又缺乏依据未能遽定者,保留原文不作改动,出校存疑。

凡底本引用他书,而与原书有文字差异,则视情况分别处理。若虽有异文,而含义无变化,底本文句完整,则不出校记;若含义虽有差异而底本无错误,则保留底本原字,出校记;若引文错误影响文义者,则对底本加以改正,并出校记。

书中若干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争议之处,适当出注探讨。

7.书中出现的难字、生僻字词,均于首见时进行诠注,以后出现者不再加注。文字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加直音法。

底本中的常见异体字、某些古今字统一以规范字律齐,如“痺”改为“痹”、“噉”改为“啖”、“欬”改为“咳”等,不出校记。底本中字形属一般笔画之误,如属日、曰混淆,己、巳不分者,予以径改,不出校记。通假字均于首见时出注,以后复见者不再注。部分中医文献习用而含义明确的通假字,不出注。

8.原书中药名,若以音同、义近字代替,原则上径改为现行通用药名。某些药名与不同朝代避讳及其他原因相关,则保留原貌,如恒山、玄胡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