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万金一统要诀

万金者,万象之精粹也。一统者,总括之大机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天者,轻清而上浮也;地者,重浊而下凝也。阳之精者为日,东升而西坠也;阴之精者为月,夜见而昼隐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始终也。玄气凝 [50] 空,水始生也;赤气炫空,火始生也;苍气浮空,木始生也;素气横空,金始生也;黄气际空,土始生也。天地缊 [51] ,万物化醇也;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也。

三才者,天、地、人也。人者,得天地之正气,灵于万物者也。命者,天之赋也;精者,身之本也;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也;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也;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也;膻中 [52] 者,臣使之官,喜乐出也;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也;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也;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也;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也;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也;膀胱者 [53] ,州都之官,津液藏也;气化则能出矣。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三阳者,太阳、阳明、少阳也;三阴者,太阴、少阴、厥阴也。阳明者,两阳合明也,两阳合明曰明;厥阴者,两阴交尽也,两阴交尽曰幽。

手太阴病,肺经也。本脏经络起中府穴,终少商穴,传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也。起商阳穴,终迎香穴,传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也。起极泉穴,终少冲穴,传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也。起少泽穴,终听宫 [54] 穴,传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胞络也。起天池穴,终中冲穴,传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也。起关 [55] 冲穴,终耳门穴,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也。起睛明穴,终至阴穴,注足少阴 [56] 肾经。足少阴,肾经也。起涌泉穴,终腧府穴,传手厥阴心包络经。足少阳,胆经也。起瞳子髎穴,终窍阴穴,传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也。起大敦穴,终期门穴,复传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也。起头维穴,终厉兑穴,传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也。起隐白穴,终大包穴,传手少阴心经。

头者,诸阳之会也。鼻者,属肺,鼻和则知香臭也;目者,属肝,目和则知黑白也;口者,属脾,口和则知谷味也;舌者,属心,舌和则知五味也;耳者,属肾,耳和则知五音也。肺开窍于鼻也,心开窍于舌也,脾开窍于口也,肝开窍于目也,肾开窍于耳也。齿者,肾之标,骨之余;发者,属心,禀火气也;须者,属肾,禀水气也;眉者,属肝,禀木气也;毛者,属肺,禀金气也;咽者,咽物,通水谷,接三脘,以通胃也;喉者,候气,有九节,通五脏,以 [57] 系肺也;声音,根出于肾也。善嚏 [58] 者,肺气也;善噫者,胃 [59] 气也;呵欠者,胃也。发者,血之余也;爪者,筋之余也;神者,气之余也。

目得血而能视也,耳得血而能听也。手得血而能摄也,掌得血而能握也,足得血而能步 [60] 也;脏得血而能液也;腑得血而能气也。

魂者,神明之辅弼也;魄者,精气之匡佐也。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直行者,谓之经也;旁行者,谓之络也。

脉者,天真委和之气也。三部,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五脏者,心、肝、脾、肺、肾。六腑者,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左手寸口,心与小肠之脉所出,君火也;左手关部,肝与胆之脉所出,风木也;左手尺部,肾与膀胱之脉所出,寒水也;右手寸口,肺 [61] 与大肠之脉所出,燥金也;右手关部,脾与胃之脉所出,湿土也;右 [62] 手尺部,命门与三焦之脉所出,相火也。每部中各有浮、中、沉三候也。三候,三而三之,谓九候也。浮者,主皮肤,候表及腑也;中者,主肌肉,以候胃气也;沉者,主筋骨,候里及脏也。寸为阳,为上部,法天,为心肺,以应上焦,主心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关为阴阳之中,为中部,法人,为肝脾,以应中焦,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尺为阴,为下部,法地,为肾命,以应下焦,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四时之脉者,弦、钩、毛、石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四时 [63] 脉迟缓者,脾,中央土也。四时平脉者,六脉俱带和缓也。一谓有胃气,有胃气曰生,无胃气曰死。一呼一吸者,为一息也。一息四至者,为平脉也。太过、不及者,病脉也。关格覆溢者,死脉也。三迟二败,冷而危也。六数七极,热生多也。八脱九死十归墓也,十一 [64] 十二绝魂也,两息—至死脉也。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相生者,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也。相克者,谓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也。相生者,吉也;相克者,凶也。心若见沉细、肝见短涩、肾见迟缓、肺见洪大、脾见弦长,皆遇克也。心若见缓、肝见洪、肺见沉、脾见涩、肾见弦,皆遇我之所生也。

男子左手脉常大于右手者,为顺也;女子右手脉常大于左手者,为顺也。男子尺脉常弱,寸脉常盛,是其常也;女子尺脉常盛,寸脉常弱,是其常也 [65] 。男得女脉,为不足也;女得男脉,为太过也。男子不可久泻也,女子不可久吐也。

左手属阳,右手属阴。关前属阳,关后属阴。汗多亡阳,下多亡阴。诸阴为寒,诸阳为热也。

人迎者,左手关前一分是也;气口者,右手关前一分是也。人迎以候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外感也。人迎浮盛,则伤风也;紧盛,则伤寒也;虚弱,则伤暑也;沉细,则伤湿也;虚数,则伤热也。气口以候人之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内伤也。喜者,则脉散也;怒者,则脉激也;忧者,则脉涩也;思者,则脉结也;悲者,则脉紧也;恐者,则脉沉也;惊者,则脉动也。人迎脉紧盛大于气口一倍,为外感风与寒,皆属于表,为阳也,腑也;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脉紧盛,为伤食,为劳倦,皆属于里,为阴也,脏也。人迎、气口俱紧盛,此为夹食伤寒,为内伤外感也。男子久病,气口克于人迎者,有胃气也;女子久病,人迎克于气口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反此者逆。

外因者,六淫之邪也;内因者,七情之气也;不内外因者,饮食劳倦跌扑也 [66]

六脉者,浮、沉、迟、数、滑、涩 [67] 也。浮者,为阳,在表,为风、为虚也。沉者,为阴,在里,为湿、为实也;迟者在脏,为寒、为冷、为阴也;数者在腑 [68] ,为热、为燥、为阳也。滑者,血多气少也;滑为血有余。涩者,气多血少也。涩为气浊 [69] 滞。

八要者,表、里、虚、实、寒、热、邪、正是也。八脉者,浮、沉、迟、数、滑、涩、大、缓是也。表者脉浮,以别之病不在里也;里者脉沉,以别之病不在表也。虚者脉涩,以别之五虚也;实者脉滑,以别之五实也。寒者脉迟,以别之脏腑积冷也;热者脉数,以别之脏腑积热也。邪者脉大,以别之外邪相干也;正者脉缓,以别之外无邪相 [70] 干也。洪、弦、长、散,浮之类也;伏、实、短、劳 [71] ,沉之类也;细、小、微、败,迟之类也;疾、促、紧、急,数之类也;动、摇、流、利,滑之类也;芤 [72] 、虚、结、滞,涩之类也;坚、实、钩、革,大之类也;濡、弱、柔、和,缓之类也。

七表者,浮,芤、滑、实、弦、紧、洪也。

浮者不足,举有余也;芤者中空,两畔居也;滑者如珠,中有力也;实者偪偪 [73] 与长俱也;弦者始按弓弦状也;紧者牵绳转索初也;洪者按之皆极大也。浮为中风芤失血也,滑吐实下分明别也,弦为拘急紧为疼也,洪大从来偏主 [74] 热也。

八里者,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也。

微者,如有又如无也;沉者,都无按有余也,迟缓息间三度至也;濡者,散止 [75] 细仍虚也;伏者,切骨沉相类也;弱者,沉微指下虚也;涩者,如刀轻刮竹也 [76] 。迟寒缓结微为痞也,涩因血少沉气滞也,伏为积聚濡不足也,弱则筋痿少精气也。

[77] 道者,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也。

长者,流利通三部也;短者,本部不及些也;虚者,迟大无力软也;促者,来数急促欤也;结者,时止而迟缓也;代者,不还真可吁也;牢者,如弦沉更实也;动者,鼓动无定居也;细者,虽有但如线也。长为阳毒三焦热也,短气壅郁未得倡也,促阳气拘时兼滞 [78] 也,虚为血少热生惊也,代主气耗细气少也,牢气满急时主疼也,结主积气闷兼痛也,动是虚劳血崩利也。

六死脉,雀啄、屋漏、弹石、解索、鱼翔、虾游也。

雀啄连来三五啄也,屋漏半日一点落也,弹石硬来寻即散也,解索搭指即散乱也,鱼翔似有亦似无也,虾游静中跳一跃也。

奇经八脉者,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冲脉、任脉、督脉、带脉也。阳维者为病,苦寒热也;阴维者为病,苦心痛也。阳跷者为病,阴缓而阳急也;阴跷者为疾,阳缓而阴急也。冲之为病,气逆而里急也;督之为病,脊强而厥冷也;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为七疝 [79] ,女为瘕聚也;带之为病,腹满腰胀,溶溶若坐水中也。

中风宜迟浮 [80] ,忌急实也。伤寒宜洪大,忌沉细也。咳嗽宜浮濡,忌沉伏也。腹胀宜浮大,忌虚小也。下痢宜微小,忌浮洪也。狂疾宜实大,忌沉细也。霍乱宜浮洪,忌微迟也。消渴宜数大,忌虚小也。水气宜浮大,忌沉细也。鼻衄宜沉细,忌浮大也。心腹疼痛宜沉细,忌浮大也。上气浮肿宜浮滑,忌沉细也。唾血宜沉弱,忌实大也。金疮宜微细,忌紧数也。中恶宜紧细,忌浮大也。中毒宜数大,忌微细也。吐血宜沉小,忌实大也。肠癖宜沉迟,忌数疾也。内伤宜弦紧,忌小弱也。风痹宜虚濡,忌紧急也。温病发热,忌微小也。腹中有积,忌虚弱也。病热,忌脉静也;病泄,忌脉大也。翻胃 [81] 宜浮缓,忌沉涩也。咳逆宜浮缓,忌弦急也。诸气宜浮紧,忌虚弱也。痞满宜滑脉,忌涩脉也。

妇人带下宜迟滑,忌虚浮也。妇人妊娠宜洪大,忌沉细也。产妇面赤舌青,母活子死也;面青舌青沫出,母死子活也;唇口俱青,子母俱死 [82] 。妇人已产,宜小实,忌虚浮也。妇人虚劳,右寸数者,危也;鱼口气急者,死也。循衣摸床者,死也;口 [83] 臭不可近者,死也;面肿、色苍黑者,死也;发直如麻者,死也;遗尿不知者,死也;舌卷卵缩者,死也;眼目直视者,死也;面无光者、牙根黑者,死也;汗出身体不凉者,死也;头面痛、卒视无所见者,死也;黑色 [84] 入耳、目、鼻,渐 [85] 入口者,死也;温病大热,脉细小者,死也;温病汗出不至足者,死也;瘦脱形发热、脉坚急者,死也。

人病脉不病者,名内虚也;脉病人不病者,名行尸也。病若闭 [86] 目不欲见人者,宜强急而长,忌浮短而涩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宜紧实而数,忌浮涩而微也;病若吐血复衄血者,宜沉细,忌浮大而牢也;病若谵言妄语,身当 [87] 有热,脉宜洪大,忌手足厥逆、脉细而微也;病若大腹而泄者,宜微细而涩,忌紧大而滑也。

诸风掉眩者,皆属于肝也。诸寒收引者,皆属于肾也。诸湿肿满者,皆属于脾也。诸气郁 [88] 者,皆属于肺也。诸痛痒疮者,皆属于心也。诸厥固泄者,皆属于下也。诸痿喘呕者,皆属于上也。诸热瞀瘛 [89] ,皆属于火,手少阳三焦经也。瞀,昏也。瘛,跳动也。诸禁 [90] 鼓慄 [91] ,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手少阴心经也。禁,冷也。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手厥阴心包络经也。诸痉强直,皆属于湿,足太阳膀胱经也。

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也。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 [92] 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也。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也。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也;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也。

肺主皮毛,损其气者,益其气也。心主血脉,损其心者,调其荣卫也。脾主肌肉,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 [93] 其寒温也。肝主筋,损其筋者,缓其中也。肾主骨,损其骨者,益其精也。

忧愁思虑,则伤心也。形寒饮冷,则伤肺也。恚怒气逆,则伤肝也。饮食劳倦,则伤脾也。坐湿入水,则伤肾也。亢则害,承乃制也。寒极则生热也,热极则生寒也。木极而似金也,火极而似水也,土极而似木也,金极而似火也,水极而似土也。

五郁者,泄、折、达、发、夺也。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凝也;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心下逆满者,下之过也;气上冲胸,起则眩晕者,吐之过也;肉 [94] 筋惕,足捲 [95] 恶寒者,汗之过也。

脱阳者见鬼,气不守也;脱阴者目盲,血不荣也。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足太阴脾 [96] 经也。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足阳明胃经也。诸暴强直,皆属 [97] 于风,足厥阴肝经也。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手太 [98] 阴肺经也。诸病跗 [99] 肿,酸疼惊骇,皆属于火,手阳明大肠经也。跗肿,足背肿也。诸转反戾 [100]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手太阳小肠经也。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足少阴肾经也。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足少阳胆经也。暴注,卒然泻也。下迫,里急后重也。

五虚者,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也。浆粥入胃,泄泻止则生。五实者,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是也。泻之,大小通利而 [101] 得汗生。五胜者,风胜则动,热胜则肿 [102] ,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也。五恶者,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也。六脱者,脱气,脱血,脱津,脱液,脱精,脱神也。五劳者,久视伤血,劳于心也;久卧伤气,劳于肺也;久坐伤肉,劳于脾 [103] 也;久立伤骨,劳于肾也;久行伤筋,劳于肝也。尽力谋虑,劳伤乎肝,应筋极也;曲运神机劳伤乎脾,应肉极也;意外过思,劳伤乎心,应脉极也;预事而忧,劳伤乎肺,应气极也;矜持志节,劳伤乎肾,应骨极也。

头者,精神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脱也。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垂,府将坏也。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也。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则 [104] 振掉 [105] ,骨将惫也。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则偻附 [106] ,筋将惫也。

重阳者狂,气并于阳也;重阴者癫,血并于阴也。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壅病 [107] 不濡者,为血后病也。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也;六腑不和,则留 [108] 结为壅也。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也;手伸而不屈者,病在骨也。瘈 [109] 者,筋脉急而缩也;疭 [110] 者,筋脉缓而伸也。搐搦者,手足牵引,一伸一缩也。舌吐不收者,阳强也;舌缩不能言者,阴强也。

春伤于风,夏必飧泄也;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111] 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112] 也。

风者,百病之长也。风痱者,谓四肢不收也。偏枯者,谓半身不遂也。风懿者,谓奄忽 [113] 不知人也。风痹者,谓诸痹类风状也。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而不举也。痪者,涣也,血气散满 [114] ,涣而不周也。

寒者,天地杀厉之气也。伤寒,身热、无汗、恶寒也。伤风 [115] 者,身热、有汗、恶风也。太阳则头疼、身热、脊强也。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也。表热者,翕然而热也。里热者,蒸蒸而热也。项背强者,太阳表邪也。恶风者,见风则怯也。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寒热往来者,阴阳相胜也。烦热者,热邪传里也。煎厥者,气热烦劳也。薄厥者,气逆太甚也。

五饮者,支饮、留饮、痰饮、悬饮,溢饮也。五泄者,脾泄、胃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也;又有飧泄、肾泄、洞泄、濡、鹜溏之类。脾泄者,腹胀呕逆也;胃泄者,饮食不化也;大肠泄者,食已窘迫也;小肠泄者,溲便脓血也;大瘕泄者,里急后重也;鹜溏泄者,大肠有寒也。肠垢者,大肠有热也。飧泄者,食不化,脾病也。脾约者,大便坚而小便利也。

五膈者,忧、恚、寒、热、气也。五噎者,忧,思、劳、食、气也。九气者,喜、怒、忧、思、悲、恐、惊、劳、寒、暑也。五积者,五脏之所生也。六聚者,六腑之所成也。肝积在左胁,肥气也;肺积在右胁,息奔也;心积在脐上,伏梁也;肾积在脐下,奔豚也;脾积在中,痞气也。

五疸者,黄汗、黄疸、酒疸、谷疸、女劳疸也。五轮者,风、血、肉、气、水也。八廓者,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也。

[1]化:原无,据医要珠囊本补。

[2]淡:《素问·至真要大论》论及酸、苦、甘、辛、咸、淡诸味,而历代医家又多称五味,故王好古等提出“淡附于甘”之说。

[3]阴:底本、胡药性本作“阳”,据医要珠囊本、钱珠囊本、医方泰和堂本改。

[4]阳:底本、胡药性本作“阴”,据医要珠囊本、钱珠囊本、医方泰和堂本改。

[5]阴中之阴、阳中之阳:底本、医方泰和堂本、胡药性本作“阳中之阴、阴中之阳”,据医要珠囊本、钱珠囊本改。

[6]肝也: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医门三让堂本并作“肠也”,胡药性本作“脾也”。据医要珠囊本、钱珠囊本改。

[7]腹为阴……脾也:底本、医方泰和堂本、胡药性本均无,据医要珠囊本、钱珠囊本、医方经纶堂本补。

[8]风:钱珠囊本作“之”。

[9]岁: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并作“藏”。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10]伐:原作“代”,据钱珠囊本改。

[11]伐: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并作“成”,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12]㕮(fǔ辅)咀意同:钱珠囊本此后有“夫㕮咀者,古之制也。古无铁刃,以口咬细,令如麻豆,为粗药。煎之,使药水清,饮于腹中,则易升易散也,此所谓㕮咀也。今人以刀器剉如麻豆大,此㕮咀之易成也。若一概为细末,不分清浊矣。《经》云: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果何谓也!又曰: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是也。㕮咀之法,取汁清、易循行经络故也。”医门三让堂本亦有此段内容,只是文字略有出入。此段内容多引自于王好古《汤液本草·东垣先生用药心法用园散药例》。钱珠囊本更近于《汤液本草》,义胜。

[13]蜂蜜:底本、医方泰和堂本、胡药性本均无。医方经纶堂本有“蜂蜜”,钱珠囊本此处为“蜜煎”,意近《汤液本草》,故据医方经纶堂本补。

[14]犯:钱珠囊本、医方经纶堂本作“用”。

[15]一:底本、医方泰和堂本、胡药性本均无,据钱珠囊本补。

[16]荡:涤荡。按此句为声训之法,释剂型“汤”的命名含义。此下“散也”“缓也”同此。

[17]散(sàn):分散。

[18]工中之甲:医方经纶堂本作“医中之神”。

[19]味:钱珠囊本作“利”。

[20]终热: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作“火炎”。

[21]丁:强壮。底本不清。钱珠囊本、《医经小学·本草第一药本五味》作“丁”,从之补。

[22]散润濡:钱珠囊本作“开润泻”。

[23]软:原作“耎”,古同“软”,今改为通用字。以下径改为“软”。

[24]要:要领。

[25]:嘴斜。

[26]搐搦(chùnuò处诺):肌肉不自觉地抽动。

[27]青皮:医方泰和堂本无,医方经纶堂本作“细辛”,医门三让堂本作“葱白”。诸家本草几无言青皮有治久汗不出之效,存疑。

[28]用:原作“为”,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改。

[29]栀子: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无。

[30]膈: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作“痛”。

[31]痞: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作“烦”。

[32]懊 (náo挠):心中烦郁不乐状。

[33]芍药: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作“乌药”,医门三让堂本、《万病回春·诸药主病》作“芍药”。《伤寒六书·杀车槌法》有柴葛解肌汤,组成为柴胡、干葛、甘草、黄芩、芍药、羌活、白芷、桔梗,治足阳明胃经受证,目疼鼻干,不眠等。故据医门三让堂本、《万病回春》改。

[34]根芍药……栀子为主:底本缺页,据医方泰和堂本、医门三让堂本补。

[35]芍药:医方泰和堂本、医门三让堂本作“白芍”。

[36]肉:原作“内”,据医方泰和堂本、医门三让堂本改。

[37]冷:原作“酒”,据医方泰和堂本、医门三让堂本改。

[38]六郁:《丹溪心法·六郁五十二》提到七情内伤、寒暑交侵、饮食失节、劳役过度等均可使人体气血怫郁而产生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这六种郁证。

[39]苓:原作“子”,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改。

[40]胁:原作“肠”,据医方泰和堂本改。

[41]水: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作“热”。

[42]慒(cáo曹)杂:胃中不适。慒,同“嘈”。

[43]尾: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作“须”。

[44]仁: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无此字。

[45]瘴:医方泰和堂本作“障”。

[46]甘草:底本不清,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补。

[47]薄桂:《医学入门·本草分类治寒门》提到:“桂枝乃细薄而嫩者。薄桂比桂枝稍厚,柳桂比桂枝更薄……薄桂,乃细薄嫩枝,入上焦,横行肩臂治痛风,善行肢节凝滞,兼泻奔豚。”

[48] :同“躄”。躄(bì闭),足病。

[49]咬:原作“交”,据医方泰和堂本改。

[50]凝:底本不清,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补。

[51] 缊(yīnyūn阴晕):古同“氤氲”。

[52]中:原无,据《素问·灵兰秘典论》补。

[53]者:原无,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补。

[54]宫: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医门三让堂本并误作“营”,据手太阳循经路线改。

[55]关:底本不清,医方泰和堂本、医门三让堂本误作“问”,据手太阳循经路线改。

[56]阴:原作“阳”,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改。

[57]以:医方泰和堂本作“助”。

[58]嚏:医方泰和堂本作“喠”。喠(chuáng床),急喘。

[59]胃:原作“肾”,医门三让堂本作“心”,《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作“脾”,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改。

[60]步: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作“行”。

[61]肺:底本作“脉”,据医方泰和堂本改。

[62]右:“右”字原脱,据文义文例补。

[63]时:原作“季”,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改。

[64]十一:此后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多“生”,医门三让堂本多“与”。

[65]常弱是其常也:原无,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补。

[66]扑也:底本此后衍“六脉者”,删。

[67]涩:原无,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补。

[68]腑:原作“脉”,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改。

[69]浊:原作“独”,据《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改。

[70]相:原无,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补。

[71]劳:疑为“牢”。

[72]芤(kōu抠):脉象之一。

[73]偪(bī逼)偪:通“愊愊”,紧而有力状。

[74]主:原作“三”,据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改。

[75]止:原作“上”,据《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改。

[76]刮竹也:此后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木有“缓小于迟来往慢也”。

[77]九:原无,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补。

[78]滞: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作“痛”。

[79]疝: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医门三让堂本并作“散”,据《难经集注·二十九难》改。

[80]中风宜迟浮:底本蚀缺,医方泰和堂本作“风宜迟缓”,据《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补。

[81]翻胃:同“反胃”,食下良久复出或隔宿吐出。

[82]唇口……俱死:底本此句在“妇人已产,宜小实,忌虚浮也”之后,据《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移于此。

[83]口:原作“尸”,据《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改。

[84]色: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作“已”。

[85]渐:医方泰和堂本作“新”。

[86]闭:底本、医方泰和堂本作“开”,据《万病回春·统述》改。

[87]当:医方经纶堂本作“常”。

[88] (fèn份)郁:气逆胸满,郁结之状。

[89]瞀瘛(màochì冒赤):晕眩痉挛。瞀,目眩眼花;瘛,筋脉痉挛。

[90]禁:通“噤”,口闭。

[91]鼓慄:鼓颔战栗。

[92]肉:原作“内”,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改。

[93]适:原作“通”,据《难经集注·卷二十四难》改。

[94] (rún):肌肉抽缩跳动。

[95]捲(juǎn卷):原作“”,据医方泰和堂本改。收之意。

[96]脾:原作“痺”,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改。

[97]属:原作“发”,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改。

[98]太:原作“大”,据医方泰和堂本改。

[99]跗(fū夫):脚背。

[100]诸转反戾:转筋拘挛,背反张,身曲不能直。转,转筋;反,角弓反张;戾,曲也。

[101]而: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作“血”。

[102]肿:底本、医方泰和堂本作“睡”,据医方经纶堂本改。

[103]脾:原作“肺”,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改。

[104]则:《素问·脉要精微论》此前有“行”。

[105]振掉:身体动摇颤动。

[106]偻(lǚ屡)附:弓身曲背。附,原作“”,据医方泰和堂本改。

[107]壅病: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作“血滞而”。《难经集注·二十二难》作“血壅而”。

[108]留:原作“流”,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作“沉”。据《难经集注·三十七难》改。

[109]瘈(chì翅):筋脉拘急收缩。瘈,通“瘛”。

[110]疭(zòng纵):筋脉弛缓纵伸。

[111]痎(jiē皆)疟:《格致余论·痎疟论》云:“痎疟,老疟也。以其隔两日一作,缠绵不休,故有是名。”

[112]病:原作“疟”,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改。

[113]奄忽:忽然,突然。

[114]满: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均作“满”,疑为“漫”。

[115]风:原作“寒”,据医方泰和堂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