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厥 证

气厥案

陈某,女,49岁。2015年2月14日初诊。

主诉:反复发作气促伴昏厥1年余,加剧1月。

现病史:缘于1年前夫妻离异后开始间断出现胸闷气促,初时症状不显,数日一发,未予重视,后逐渐发展至每日一发,甚则日发数次,且发作程度亦愈加严重。近1月曾多次出现气促明显伴一过性昏厥,发时不省人事,手足厥冷,醒后如常,每次持续时间约数分钟。就诊时患者由其姐搀扶而至,但见倚靠于其姐身上,不能端坐,面容痛苦,时时闭目,询其有何不适,徒勉力作答数语,后由其姐代诉他症。辰下:神志尚清,气促不宁,胸膺憋闷,呼吸困难,咽喉作痒,却不咳喘,未见痰涎,手足冰冷,触之寒气袭人,面色苍白,头部昏蒙,有濒死感。无半身不遂、口眼斜,无四肢抽搐、两目上吊,口干不苦,平素纳寐尚可,二便自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月事紊乱。血压125/80mmHg。

处方:逍遥散合百合地黄汤加味

柴胡10g 生白芍10g 当归6g 茯苓10g

白术10g 薄荷6g(后入) 百合15g 生地黄15g

香附8g 甘草3g 生姜3片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2015年2月21日,患者独立来诊,欣然告曰,药后症状大减,服药期间气促伴昏厥仅发作2次,程度亦较前大为减轻。因其仍感气促、胸闷,故予前方去香附,续服6剂,以资巩固。

img
img

处方:逍遥散合百合地黄汤加味

柴胡10g 生白芍10g 当归6g 茯苓10g

白术10g 薄荷6g(后入) 百合15g 生地黄15g

甘草3g 生姜3片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体会:此案属中医之“厥证”。“厥”之一字,含义甚广,或谓发不知人,或为气血悖乱,或指四肢逆冷。如《素问·大奇论》有“暴厥者,不知与人言”,《素问·厥论》有“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伤寒论》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迄至明代,《景岳全书·厥逆》总结历代厥证认识,治分虚实,提纲挈领,切中临床。

此患者因家中变故,情志变动,致使气机运行不畅,轻则气郁,重则气逆。气机逆乱,升降乖违,胸中大气失于敷布,故有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气血阴阳不相接续,经络阻隔,阳气不达四末,便可手足逆冷、厥而不复;气盛有余,上干头面,清窍为之壅塞,乃见头部昏蒙、不省人事。

然辨此病之要害,首在鉴别诊断。该患者数发昏厥不知人,病状当有危重之嫌。但因其未见半身不遂、口眼斜,且每次昏厥醒后无后遗症,故可排除中风;患者无四肢抽搐、两目上吊、口吐涎沫、作猪羊叫声,亦可排除痫病;又况此病历时1年有余,病程较长,且不伴高热,故不予考虑热入心包之温热病等急证。再者,辨从虚实,四诊合参,断为气厥实证,故治以顺气解郁,佐以养心安神,方用逍遥散合百合地黄汤加味。《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因《黄帝内经》有“诸气img郁,皆属于肺”之说,怫郁不舒,心系不宁,郁火上熏于肺,肺郁则阴虚,乃百合病之病因,方用百合地黄汤。逍遥散和百合地黄汤合用,能使肝气舒,阳气达,心神定,气促平。药后症减,足见方证合拍,故守方续服,冀收全功。

启发

1.此患乍看,病情凶险,岌岌可危,当此之际,为医者更当安如泰山,稳若磐石,胆大心细,辨析精微,方可化危为安,反之,惶恐慌张,每有不偾事者。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中医诊病,务重识证,当目光如炬,思维缜密,善于甄别取舍,倘能得病证之本质,诸症便迎刃可解,用药亦鲜有不中鹄矣。

(朱立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