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案二

姜某,女,53岁。2014年2月8日初诊。

主诉:反复夜寐欠安5年。

现病史:夜寐欠安,甚则彻夜难眠,面部烘热,畏热,气促,口干不苦,左侧腰部冷痛,部位不定,足尖冰冷,小便自调,大便欠调,次数增多,舌偏红暗,中有裂纹,苔厚微黄,脉弦滑稍数。

处方:温胆汤合交泰丸加减

竹茹15g 陈皮10g 姜半夏10g 枳壳8g

茯苓10g 黄连5g 甘草3g 肉桂1.5g(冲服)

地骨皮10g 谷芽10g 稻芽10g 磁石15g(先煎)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img

二诊:2014年2月16日,不寐稍减,胃脘不适(自服“止痛药”,具体不详),舌偏红暗,苔厚微黄,脉弦右稍滑。

处方:温胆汤合交泰丸加减

竹茹15g 陈皮10g 姜半夏10g 枳壳8g

茯苓10g 黄连5g 稻芽10g 谷芽10g

地骨皮10g 甘草3g 肉桂1.5g(分冲)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体会:此案患者夜寐欠安,甚则彻夜难眠,是为“不寐”无疑。李中梓曰:“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该患者年值半百,此时妇女多气郁;气郁而化热,上扰心神,神不守舍,故见夜寐欠安,甚则彻夜难眠;苔厚微黄、脉弦滑稍数,乃痰热之象;彻夜难眠、口干、畏热、舌偏红,心火亢于上也;腰背冷痛、足尖冰冷,肾阳衰于下也。心火亢于上,肾阳衰于下,此为心肾不交。此外,患者面部烘热,乃阳虚阳浮于上所致。故患者之不寐乃因痰热内扰兼心肾不交为主。

审证既明,遂拟清热化痰、交通心肾之法,以温胆汤合交泰丸化裁。

方中姜半夏功擅燥湿化痰、和胃消痞,《黄帝内经》用其与秫米相伍治痰湿内盛、胃气不和之不寐,有“覆杯则卧,汗出而愈”之效。然其性温而患者有痰热,故用微寒之竹茹与之相配,清化热痰,且竹茹又可除烦以安神。治痰需治气,气顺则痰消,故以陈皮理气兼燥湿。患者大便欠调,次数增多,《本草经疏》曰:“枳实形小,其气全,其性烈,故善下达;枳壳形大,其气散,其性缓,故其行稍迟。”故以枳壳代原方之枳实,取其行气之功而舍其导滞之效。脾为生痰之源,故以茯苓健脾渗湿,其性下行,可引周身之逆气、痰热从水道而解,且茯苓亦有宁心安神之功,此处之用,恰到好处。姜半夏、陈皮、枳壳皆温,虽有微寒之竹茹相盟,但清热之力杯水车薪,故佐黄连以清热燥湿,降上炎之心火。《慎斋遗书》曰:“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患者命门火衰,故以肉桂之辛热暖虚衰之肾阳,蒸动肾水上承以制心火。连、桂并用,交通心肾,如是,水火既济,犹如泰卦之象,天地交而万物通也。磁石咸寒,质重性降,降浮越之心神与上亢之心火。兼地骨皮退其虚热,二芽消食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寒热并用,标本兼顾,主次有别,共奏清热化痰、交通心肾之功。

复诊之时,不寐稍减,此证对方合也。然患者胃脘不适,盖磁石为金石之品且性寒凉,有伤胃之虞,故守上方去磁石。

启发

1.经济发展,国人多食肥甘厚腻,故痰湿体质者众;社会进步,竞争激烈,常情志不遂,故气滞体质者亦众。痰气互结而化热,故因痰热扰心之不寐者多见,以温胆汤加减治之常可收捷效。

2.临床所见,病多繁杂,然证有主次,临证当抓主要矛盾,稍顾兼证。

3.金石之品,尤其性寒凉者,有伤胃之虞,脾胃虚寒者当慎用。

(蔡锦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