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6)
- 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 1614字
- 2020-08-29 17:58:23
附录十 教师教学经验汇编![本附录内所有文章均由作者文责自负。](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598D0/1565323440496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39001725-LmU7zT9BLymfYpH3uY5C22PP0kCrdTiq-0-2b89e4d706477a61cb4a89ca2b8391e7)
中国人民大学 培养“做事”与“做人”相统一的公务人员
中国人民大学 张康之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MPA教学工作中,我所承担的是“公共伦理”方面的课程。我个人参与了“中国MPA教育”的创办工作,是中国人民大学呈报当时国家教委请求开办MPA学位教育申请书的起草人之一。在起初设计MPA教育方案的时候,我们在课程规划方面形成了一个认识,那就是MPA课程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方法”和“价值”。在MPA教育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在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中,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教学和课程体系,但是,我们当初设想的这三个方面依然是一个基本框架。显然,“知识”与“方法”方面的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能力,而“价值”方面的课程则希望解决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从当前的课程设置来看,“价值”方面的课程主要有“公共伦理”这门课程。所以,这是MPA教育中一门较为特殊,也较为重要的课程。
从MPA教育的背景来看,它是适应公务员职业化的要求而举办的,应当将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职业活动能力方面。这一点也是近代以来社会大分工条件下的职业化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即认为应用学科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提升人们的职业活动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基础教育和精英教育也需要从属于这一要求。所以,从西方的情况来看,大致是从19世纪中期以来,提升人的能力一直是各个应用学科教育的目标。在20世纪,公务员的“价值中立”也反映到了教育上来,不仅在MPA教育上,而且在诸多应用学科的教育上,都忽视了“价值”方面的课程建设。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教育所带来的问题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开始引入一些“价值”方面的课程。就此而言,中国在MPA教育甫一开始就重视“公共伦理”方面的课程,可以说是在汲取了西方国家MPA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而做出的选择。同时,也是举办有中国特色的MPA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MPA的“公共伦理”教学中确立了“培养做事与做人相统一的公务人员”这样一个目标。显然,能力是“做事”的根本,但是,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只会“做事”而忽视了“做人”的问题,就会使这项教育失色,就不能在国家各项事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我在这门课的教学工作中,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扣住“做事”与“做人”相统一的主题。具体地说,我是通过“四个结合”来诠释这个主题的:
第一,做到“理”与“事”的结合。中国人常说“以理服人”,“理”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理”,既是“做人”的理,也是“做事”的理。人在社会中,社会有一个“理”,人只有趋近于这个理,才能处理好“做人”的问题。但是,如何“做人”是通过“做事”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和证明怎样“做人”的。
第二,做到“科学”与“价值”的结合。教育是一项科学的事业,教育的内容也是科学,但是,科学不应流于表面,而应深入地解读科学背后的价值。这就是我在教学中努力去给予学生的。特别是通过对公共领域、政府、社会治理的科学解读中去揭示公务人员及其活动中的价值,以求避免学生产生“道德说教”的感觉,而是在对科学的信仰中去接受正确的价值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福柯的知识考古结论是:人类在18世纪开始就不再有伦理方面的知识(这是个可以争议的问题),这说明,伦理的知识,特别是伦理观念需要到历史上去发掘,但是,伦理又是历史性很强的社会构成因素,人类社会已经进化到了21世纪,古代伦理在何种意义上能够适应当代的要求?显然是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努力去给学生讲明白这个问题,要求学生从当代现实出发,从公务活动的现实出发去进行思考。
第四,做到“形势”与“使命”的结合。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治理及其与之相关的一切都处在变革之中,学生必须认识到这一“形势”,并在这一“形势”中去为自己定位。也就是说,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确立起在新形势下的使命感,并在这种使命感的促使下去形成创新意识,即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走进这个变革中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