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某些(或某一)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集中于某一地区时,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组成的网络组织,就是产业集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区域发展趋势,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意大利东北部的传统产业集群(“第三意大利”)、美国硅谷的半导体产业集群、日本东京大田区的机械产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我国台湾新竹的IC产业集群等。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经济持续发展,产业集群现象也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依靠产业集群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使得它成为很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产业集群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学术研究,其中,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对主要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进行分析后,指出产业集群是产生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并构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

但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危机现象并存。成功的产业集群可以推动区域经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与发展。但是,集群衰败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例如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业、奥地利东南部的钢铁工业,以及我国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等,由于种种原因,都曾经由辉煌转入了衰败。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外部需求下降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全球经济正经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动荡”,世界贸易量也在下降。例如,浙江省工业的出口依存度高达70%,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外部风险加大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制约因素和劣势也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资料来源于浙江省经信委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当前我省工业企业面临的三大突出问题》,2013年4月22日,见浙江省经信委网站。一是企业盈利能力相对较弱。浙江省多数企业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核心竞争力比较弱,在市场需求疲软和经营成本上涨较快的双重压力下,近年来企业效益大幅下降。同时,利润增长主要依赖电力、石油加工和钢铁三大行业。二是企业投资能力不强。由于受市场约束强化、预期收益下降、投资方向不明、资源环境要素制约等多重因素影响,民间资本投入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盈利水平较低,自有资金不足,企业投资能力下降。三是企业资金链风险有所加大。一方面,由于企业效益下滑、银行进一步提高续贷条件、供货商要求现金交易或提高预付款比例,企业资金链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了。2013年3月,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培育与监测平台对6000多家企业的调查显示,有63.4%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经信委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当前我省工业企业面临的三大突出问题》,2013年4月22日,见浙江省经信委网站。

产业集群占据浙江工业的半壁江山,浙江工业的危机某种程度上就是产业集群的危机,它虽然发生在特定时期,但自从集群诞生那天起就潜伏着。浙江产业集群主要表现为县域经济环境下的块状经济,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存在的内在矛盾和潜在风险主要如下:一是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在有限的区域内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无序竞争现象突出;二是相互压价、低价竞争愈演愈烈的最后结果,是低价优势成了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唯一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柠檬市场”现象会导致集群走向衰亡;三是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成本与价格竞争,使得仿冒成了企业之间竞争的一种习惯,遏制了企业的研发能力的提升、创品牌的动机的增强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导致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弱;四是产业集群在创业“零门槛”进入的同时,也滋长了浙江商人“宁做鸡头,不愿做凤尾”的心态和观念,结果是企业都只能是小草,很难成长为大树,更难见森林。这样,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产业集群内的小企业就很难抵抗风险,甚至会出现成片倒闭的现象。

因此,风险预警管理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关于当前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学者指出政府和产业界首先应该集中注意力解决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一是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升级;二是产业集群的风险识别与安全管理(李茹、李海飞,2007)。对于第一个问题已经有许多学者予以极大关注,并提出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建议,诸如从战略规划完善、空间布局优化、龙头项目实施、区域品牌引领、服务平台建设、专业分工网络构建等着手,扎实抓好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工作。对于第二个问题,目前学界和地方政府都关注得不够,针对产业集群风险的研究集中于传统经济学方法,只是运用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工具或者只限于对企业本身风险的研究,对集群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对策缺乏研究,特别是基于实证调研的定量分析还是空白。参见王卫东:《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结构与风险研究综述》,载《工业技术经济》,2010(3),132页。产业集群的风险预警管理研究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产业集群风险的特殊性。“从质上来说,同任何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一样,产业集群的运行有着自身的脆弱性;从量上来说,由于产业集群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经济体,一旦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整个区域经济的衰退甚至崩溃,并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福利以至生计。”李茹、李海飞:《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所亟须关注的两个战略问题》,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2),28页。本研究在对浙江省典型产业集群进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运用产业集群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复杂网络理论、模块化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统计调查与分析、风险管理和预警管理理论,对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产业集群风险的预警管理机制、体制和方法,旨在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

基于上述社会背景分析,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结构是产业集群风险的内在原因。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作为群内经济社会主体关系的外在表征,是影响集群网络特征以及产业集群产出水平的重要因素,与集群的生命力息息相关,集群中各个主体要素拥有资源的结构及方式决定着集群的竞争优势,在集群的网络结构中形成了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集群网络的系统结构是集群保持整体性及其功能的内在根据,也是集群内部各主体要素之间在时空方面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集群风险的产生除了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外,还主要受集群内企业网络结构的制约,不同的集群网络结构决定了集群具有不同的抗风险能力。“一个聚集程度高的集群网络意味着企业节点之间集团化程度高,大量企业通过相互之间的社会或经济关联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类似小集团的网络结构,网络将变得僵化,滞后于环境的变化,最终可能导致衰败。”王发明、蔡宁、朱浩义:《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产业集群风险研究》,载《科学学研究》,2006 (6),887页。因此,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是影响集群风险的根本原因。基于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视角,研究产业集群的风险及其预警管理,有助于厘清集群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做到防患于未然,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预警管理是化解产业集群风险的关键。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以往人们对集群风险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于风险发生后的解决方案,忽视了对产业集群自身抗风险能力的预警研究。学者们(如蔡宁等,2003)主要是从产业集群风险的表现形式入手进行分类研究,一般把产业集群风险分为结构性风险、周期性风险和网络性风险三类,然后提出针对不同类型风险的应对措施;或者认为应根据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规避风险,指出风险的规避应采取全过程的控制手段,并以事前和事中控制为主。但是对于产业集群风险的预警管理机制、管理体制和预警管理方法的研究几乎没有,使得预防、化解和规避产业集群风险的相关政策建议缺乏依据。同时,未对产业集群风险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和形成途径等进行细线条、深层次的研究。有研究表明,集群的网络结构特征与其抗风险能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集群可以通过有目的的结构调整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因此,以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为集群风险防范的切入点,从集群的网络结构出发,构建集群风险的辨识参数和集群稳定性的预警和控制模型,进而建立集群风险的预警管理体系,正是国内许多产业集群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三,量化研究是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的薄弱环节。目前针对产业集群风险的研究主要是运用传统经济学方法,特别是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工具,研究对象基本限于集群中企业本身的风险,缺乏对产业集群风险的量化研究。对于产业集群风险的评价指标,集群正常运行的数量参数以及风险识别、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不足,从而使得对产业集群风险的研究成果缺少实践指导意义。参见刘乔志、滕颖、于超:《产业集群的风险研究综述》,载《价值工程》, 2008 (11),14页。所以,本研究试图以产业集群比较发达的浙江省为例,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将产业集群、网络组织、风险决策、统计调查与分析和预警管理理论相结合,对产业集群风险的预警管理进行深入而且尽可能量化的研究。从集群网络结构属性出发,界定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的分析框架,分析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的成因与演化机理,研究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的预警机制,构建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