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到“节俭”这个词时,第一反应就是与家庭有关,没错,它是一种治家的态度,尤其是指要维持一种收支平衡的状态。如果按照我们的标准给出一个范围,那么,节俭通常会表现为以下三个不同的方面:控制需求、杜绝浪费、平衡收支。假如参照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人,那我们可以说,他们是相当节俭的。
如果你到中国去旅行,那么,中国人极为简朴的饮食就会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虽然中国拥有着为数众多的人口,可那里的人民却仅仅拥有种类很少的食物来供给一日三餐,比如说稻米、各种豆制品、谷子、蔬菜和鱼。亿万人民的主要营养来源就是这些食物以及其他一些很少的东西,只是在过节或逢有特殊事情的时候,人们的餐桌上才会出现少许的肉类。
现如今的西方世界已经开始为穷苦百姓提供物美价廉的食品了,对于这一点大家也都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这里却存在着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关注,那就是中国能够在平常的日子里以每天不到两分钱的价格为每个成年人提供足够数量的营养食品。即便是在饥荒的年月,这个国度也能够以每天价值不到一分半钱的定量分配来维持成千上万的人连续数月的口粮。这个数据充分表明中国的烹饪技术已经普遍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对于外国人而言,虽然往往他们会认为中国人的食物是低劣、粗糙、乏味甚至是倒胃口的,但是,如果要谈起饮食和服务方面,那么,中国人就是最有经验的烹调师了,这一点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因此,温格洛夫·库克(Wingrove Cooke) 先生在这一点上把中国人排到了法国人之后,而却在英国人(包括美国人)的前面。关于中国在饮食方面确切的排位问题,我们无法像库克先生那样给出明确的结论,然而,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中国必定排在某些国家之前。就像我在前文中谈到的那样,如果只论食物的种类,中国人的饮食就极为简单了,如果从生理科学的角度而言,中国人在对主要食品的选择上就是极为高明的了。他们的食材虽然比较单调,但是他们却拥有着精湛的烹调技术,所以他们能够不断地翻新花样,菜品也便种类繁多了。这个道理即便是那些极少关注中国烹饪技术的人也能够完全理解。
而且,在这里还存在着另外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却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但是,我们用一个极为简单的办法就能够证明它的存在。这个事实就是中国人在做饭的时候是很少浪费的,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能够做到物尽其用。每个普通的中国家庭都会在饭后把剩下的食物保留下来,尽管那些食物并不值什么钱。只要你去看一看中国的狗和猫的生活状况,你就会相信这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了。那些动物靠吃人们的剩饭来艰难地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因此,它们始终挣扎在死亡的边缘上。生活在新兴国家的人们是极为浪费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说像在美国那样的国家里,他们每天所浪费的物品足以使六千万的亚洲人过上富足的生活。如果能有更多的人依靠剩余产品好好生活,那我们就会感到极大的欣慰,这种情况就像是在很多中国人吃饱以后,他们的仆人或孩子把残羹剩饭消灭干净。即便是茶杯里的剩茶也要倒回茶壶里,在重新加热之后再次饮用。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入口食物的卫生状况了,欧洲人在这一点上尤为讲究,可中国人却对此视而不见,这个事实已经到了必须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时候了。只要是能吃的东西都变成了中国人的猎物,而且最终都会成为他们的口中之食。在中国的北方,马、骡子、牛和驴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有少数的地方使用骆驼。我们谈到此处时,或许有一些读者会觉得这样的做法实在是太节俭了,因为在那些牲畜死后,它们都会成为人们的盘中餐,而且人们也不会在乎那些动物是死于事故的,还是老死或病死的。其实,不管这种习惯是偶尔为之还是经常性的,都应该得到纠正,因为牲畜的死亡完全有可能是由类似于胸膜炎或肺炎之类的流行病引起的。人们吃了因病而死的牲畜后一定会得病,对于这一点,当人们购买廉价的肉制品时,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们是十分清楚的,然而,那些肉仍然卖光了,而且也被人吃光了。那些人贪图一时的便宜,明明知道那种肉是有害的,但是还会去购买。不过,那些人虽然冒险吃了病死的牲畜,却不一定会生病。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不仅死去的马、驴和骡子会被吃掉,就连死猫和死狗也同样难逃人们的口腹之欲。烹吃死狗的事情在农村极为常见,我也亲身经历过几次。有些狗甚至是因为要减少其对人们的骚扰而被故意下毒药毒死的。一位外国医生深知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引发的严重后果,于是,他前往事情的发生地点去劝阻那些无知的村民,然而,死狗已经下锅了,即便那些人认识到吃这种狗肉可能会造成的生命危险,他们也决不会放弃眼前的这顿美餐。他们放纵了自己的食欲,把那些狗肉吃得一干二净,可他们最后竟然没有生病。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例子能证明中国人的节俭,也是与饮食有关的事情。很多人为了解决燃料紧缺问题,都会精心挑选制作炊锅的材料。燃料对于中国而言是珍贵而匮乏的,树叶和植物的根茎是构成燃料最主要的材料,除此之外几乎一无所有了,而且这些材料的燃烧都是极为迅速的,于是,中国人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他们会尽可能地把锅底做得很薄,还会在做饭的过程中小心翼翼。他们采集燃料的过程也足以证明中国人已经节俭到了极致,下面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因此我们在这里要谈一下。年龄非常小的孩子是无法参与劳动的,然而,他们可以去捡拾一些树叶和根茎。在秋天或冬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广袤的原野上看到成千上万这样的人。在他们的竹耙如饥似渴地进行了一番搜寻之后,地上甚至连一根草屑也不会有了。树林里则完全成了孩子们的天下,他们会用棍子来拨打树叶,就如同那些树叶是栗子或草莓一般,过不了多久,在秋风吹过的大路上就很少会有飘落的秋叶了,甚至有一些想要捡拾的人还没有抢到呢。
至于布料,中国所有的家庭主妇都知道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它。她们的欧洲姐妹在衣裙的花样和款式上都是极为奢侈而豪华的,中国妇女绝对不会那样去做,她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节省时间、精力和材料上。即便是一片极小的外国布料,中国妇女也会对它爱如珍宝——奢华美观不是她们关注的焦点,能够物尽其用才是那些中国妇女追求的梦想。到了她们那里,即使是一些碎布条也能得到充分利用,它们可以成为纳鞋底的材料。也就是说,某个东西虽然在一个地方毫无用处,它却可以在另一个地方物尽其用。伦敦或纽约的慈善者在把自己不用的衣物施舍给别人之后,又怀着一种极为荒唐的愿望,他们希望得到救济的穷人能够把那些东西搁置不用,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什么益处。然而,尽管中国人穿的衣服款式和使用的布料与我们截然不同,可我们如果把相同的东西施舍给中国人,那些东西一定会得到利用,即使是下脚料也能体现它的价值,这一点我们是确信无疑的。
给朋友题字以表示祝贺是中国人的一个习惯,而题字的纸却往往不是十分考究,会被松松垮垮地缝在一块绢帛上。之所以不选择粘贴,而是松松垮垮地缝上,是为了能够使那块绢帛得到受赠者的利用。假如受赠者另有其他的用途,那他完全可以把原字除下来,另外换上新字。
另外,你也可以在小商品的零售交易中发现中国人的节俭,不管多小的东西都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关注。打个比方说,一个小零售商可以精确地告诉你不同种类的火柴盒中的火柴根数,因此,任何微小的赢利,他都能明察秋毫。用过之后的帐本在中国人那里也可以得到再利用,它们可以用来糊窗户,可以用来扎纸灯笼,总之,每一页纸都能够派上用场。
中国人甚至不惜用压缩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办法来坚持自己的节俭。这样做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习以为常的,因此,他们并不会觉得这样做有什么背理之处。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被B.C.亨利(Henry)博士列举在《十字架与龙》(The Cross and the Dragon)一书中:三个轿夫抬着他足足走了五个小时,行程将近二十三英里,然后轿夫又走回了广州,只是为了能够吃上为他们提供的早饭。在吃早饭之前这些轿夫走了大约四十六英里的路程,其中的一半都是负重的,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能节省那少得可怜的五分钱。
此外,还有一个例子也足以说明问题:两名轿夫抬着轿子总共走了三十五英里的路程,虽然从早晨六点起就没有吃过任何东西,可他们却舍不得花上三分钱去买两碗米饭来充饥,而是非要饿着肚子撑船回去。然而,船在中途却搁浅了,直到第二天下午的两点也没有到达广州。此时,两名轿夫已经足足三十二个小时没有进食了,还负重走了三十五英里的路,其中抬着亨利博士去广州的那十五英里,抬的不单单有人,还有他的行李呢。
中国人的节俭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丰厚的成果,然而,对于很多西方人而言,他们却无法赞许这种因节俭而养成的淳朴天性。这里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在帝国的部分地区,尤其是在中国的北方,你会看到男女幼童在一年中有好几个月都光着身子四处乱跑,仿佛是生活在伊甸园里一般。他们之所以会这样,与其说是为了能够舒服一点,倒不如说是父母出于节省衣服的动机,总而言之还是因为节俭。大多数的中国独轮车推起来都会嘎吱吱地响,显而易见那是因为缺少润滑油,只要滴上几滴油,车子就再也不会响了,可是,那些被称为“神经麻木”的人却从来也没有给车子上过油。因为对他们而言,嘎吱吱的响声才更能体现节俭的原则,他们宁愿听嘈杂声,也不愿意给车子滴上几滴油。
假如一个日本人到国外居住,他所能提出的特殊条件就是每天都能为他提供一定的热水,来满足他每天洗热水澡的习惯。当然,中国人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浴室,不过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很少去使用它,甚至压根儿见都没有见过。当一位中国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满身尘土时,她一定会拿出一把陈旧的笤帚来给孩子扫土。此时,一位好奇的外国母亲问道:“你每天都给孩子洗澡吗?”中国母亲一定会这样回答:“每天都洗?自从他出生以后,还一次都没有洗过呢!”即便那些肥皂零售商把“比土还便宜”的广告贴在橱窗上,这样的办法对一般的中国人也不会有任何作用。
毋庸置疑,在中国人眼里,外国人一定都是肥皂的浪费者,这就如同意大利人看待英国人一般。中国人洗衣服的时候也需要肥皂,但是,他们会尽可能少地使用,极为节俭。如果用我们衡量洁净度的标准来进行评价,那么,在中国人那里就不存在所谓的洁净。和我们一样,很多中国人也是十分爱干净的,即便在他们的身上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陷,中国人仍然堪称干净整洁的典范,这也让我们不得不认为他们是为了节俭才会那样做的。
假如你有节俭的本性,那你往往就不可能买到任何现成的东西,你却可以买到许多半成品,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加工和修整。自己亲自动手去做往往要比买现成的便宜很多,因此,假如所有的人都贪图便宜,那么,就不会有任何现成货存在于我们的市场上了。
中国人在选用材料时的节俭,我们在前文中已经介绍过了。打个比方说,他们在盖普通的房子时会用墙把屋子分为两个房间,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被分隔的两个房间都很昏暗,待在里面的人如同置身于洞穴中一般。这样的例子在中国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纺织厂房以及陶器、金属和象牙的作坊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实际上,诸如此类的工厂和企业并不能完全说明中国人的节俭习惯,只是更多地证明了中国人在发明创造方面的聪明才智。其实那些中国人原本可以创造出更好的方法来取代现行的方法,却没有哪个人愿意作出改变,因此,外国人同中国人一起做事情会变得非常拖沓和无效率。他们的方式和方法依旧老套,所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毫无特点,甚至不管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这些产品都是一个样子。他们把炼铁的锅炉建在一个空间很小的院子里,使用起来的感觉就像是一口能够施展高超烹调技术的炒菜锅,原本一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在砖炉中炼出成铁,可这样一来时间就被大肆地挥霍,经济成本无形中就被提高了。
中国人用具的简陋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又一次得到了证明,虽然我们不能找到更多的例证,但也能够发现一些极富有特征的实例。在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谷物被当做贡品送往北京,对于这项工作,我们既可以说它是管理完善的,也可以说它是缺乏管理的。那些谷物在天津被装运上船,然后顺着北运河一直开往通州卸船登岸。假如你有幸到“谷物交换”的市场去参观一番,你就会惊奇地发现,那些堆积如山的谷物原本是应该使用机械来卸船、称量和搬运的,在现实中却并非这样,一些苦力在默默地承担着所有的工作,他们的工具只是一种锥形的、容量为一“蒲式耳”的箱子和一些数量不定的苇席。这便是他们全部的工具了,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东西。苦力们把席子铺在地上,然后把谷物倒在上面,称量之后便装袋运走,最后再把席子收起来,接下来,帝国的谷物交换市场又变成了光秃秃的河岸。
在美国的烟草种植园里,为了烘干烟叶,种植园主会为此建筑一个长长的、结构精巧的棚子,这也成为种植园里最为沉重的开支。换成了中国的烟草农场,就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那些棚子全都是用茅草搭建而成的,那些茅草使用过后还可以用来当做燃料,它们的燃烧效果可以和新草一样好。当烟叶打裹的时候,肥大而坚硬的根茎会竖立起来,这时,中国人会用草绳把根茎扎紧,然后在夜里用绳子把它们吊起来,就如同是挂在绳子上的衣服一般,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法子真是再简便和有效不过了。
任何一个居住于中国的人,只要他能够做到留心观察,那么,他都可以为阐述这个国家的现实生活而补充一些例子。或许再没有哪一个例子能比下面这件事情更能说明中国人的节俭了:一位老妇人移动着痛苦而缓慢的步履,蹒跚地向前走去,问过之后才知道她要去亲戚家,只为了能够死在离祖坟较近的地方,这样就可以缩短抬棺材的距离,从而节省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