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基于消费的粉丝经济
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粉丝群体及其文化身份、消费行为等正引起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越来越浓厚的研究兴趣。粉丝不仅是一个文化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消费群体。参照费斯克的理解,可以将粉丝(Fan)界定为围绕相关的粉都(Fandom),通过有组织的传播行为参与粉都客体的建构和全体标签的建构来满足心理需求的个人和群体的总称,并且依凭迷恋粉都的情感深浅程度不同,而将其与“迷”“控”以及追星族等群体区别开来。
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符号价值逐渐高于其本身的实用价值,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行为导致的身份认同使粉丝文化得以迅速发展,粉丝的外延已经从娱乐行业溢出,渗透到了科技、体育、政治及互联网等各消费领域。粉丝群体不断扩大,各行各业的企业纷纷“嗅”到了粉丝的消费者身份中潜藏的巨大商机,开始着手培养品牌粉丝,因此,在新媒体及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一种新型的文化经济模式——粉丝经济,逐渐发展出其独特的形态——社群经济,并产生系列经济效益。
一、粉丝的消费行为特征
对于粉丝经济的关注,消费角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研究视角。布迪厄将文化描述为“人们可以进行投资并积累资本的一种经济”,而费斯克在此隐喻上延伸指出“迷”能够创造“自己的生产和流通体系”,形成一种类似于主流文化经济的“影子文化经济”。詹金斯认为粉丝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粉丝作为游牧观众时,其经济依赖性不能和被动接受意识形态信息的概念挂钩,“他们构成了消费者中特别活跃和善于表现的一个社群”。希尔斯则审视并批评了粉丝研究中认为粉丝生产者与消费者二元对立的片面观点,提出粉丝文化存在商业化的意识形态和馆藏式消费共存的现象。粉丝作为生产消费者,其消费需求和行为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粉丝消费圈或者社群,粉丝以其消费行为的特征区别于社群外的一般消费者,消费对象以及消费行为同时给予并维护了粉丝活动在圈内的消费共同体身份。
粉丝的消费行为存在两种主体,即作为粉丝的消费者与作为消费者的粉丝,二者因为粉丝消费者偏重于消费行为本身而消费者粉丝则注重消费行为体现的狂热情感,所以在消费行为特征上也有所区别。若将二者混淆而论,则无法对粉丝经济建构做出准确的目标定位。
1.作为粉丝的消费者
“粉丝”此时作为一个特别的概念来修饰消费主体,其内涵与普通消费者和忠诚消费者均有一定的差异。首先,普通消费者只是简单地消费某产品以获取商品功能价值,自身与产品之间并未产生情感关联,其消费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外观、价格、产地等。忠诚消费者则侧重于品牌认同、重复购买、口碑传播等较简单、较易测量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写字楼里的白领可能是其办公楼下便利店的忠诚消费者,但他并不是粉丝消费者,并不涉及粉丝所具有的非理性消费与社群文化等较复杂特征。“粉丝”具有较丰富的情感内涵,侧重于消费行为中情感和信念层面的非理性忠诚,因为对产品以及品牌产生了迷恋情感,所以在消费行为中对产品的热爱和消费投入程度更高,强调在这种情感下消费行为本身对于消费者个体的重要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文化意义。粉丝消费者的具体消费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地毯式”信息收集。粉丝消费者会定期收集所有有关所喜爱品牌的新闻和信息,密切关注该品牌的新产品动态,确保自己不会错过每一次品牌新产品的消费机会以及积累后期在粉丝社群内与其他粉丝讨论的谈资。众所周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为了回避购买风险,普通的消费者会在购前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进行较为充分的信息收集,从而对各品牌的产品进行评价、比较和选择。信息收集行为对一般消费者购买中的决策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最终选择与信息收集有着极大关联。然而粉丝消费者的信息收集目的与普通消费者不同,对于粉丝消费者,选择忠于购买同一品牌已大大降低了购买风险,而此时收集信息的目的不再是简单地规避某一次消费商品的风险,而是来规避可能错过每一次能够消费品牌机会的风险,所以粉丝消费者收集信息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同于普通消费者。于粉丝消费者而言,粉丝需要大量的信息来刺激粉丝对品牌崇拜和忠诚的情绪,粉丝消费者定期主动尽其所能去“地毯式”地搜寻资料,能够维持或者增加对品牌的喜爱与崇拜之情,并且获取的大量产品动态信息能够激发起下一次的收藏消费行为,最后将购入该品牌产品的行为变成消费习惯。
二是“馆藏式”商品消费。“馆藏式”消费指的是粉丝消费者喜欢收藏所喜爱品牌的不同系列的产品或纪念品。如詹金斯所言,收藏消费行为在粉丝文化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倾向于有更多的包容性而不是排除性——重心不在于获取少量的优质品,而在于尽可能积累更多的物品”,粉丝消费者区别于收藏家,更多的是博物馆的角色,意不在精而在多。出于对品牌本身以及周边相关产品的喜爱和忠诚,消费者的粉丝情感促使其开始网罗该品牌出品的一系列产品,种类越齐全,带来的情感满足程度则越大。体现“馆藏式”消费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苹果品牌的“果粉”,即苹果公司产品的狂热爱好者。不同于普通的苹果消费者,“果粉”对苹果产品及其品牌文化有着强烈的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在对苹果产品的消费上呈现出粉丝的迷狂、非理性状态,凡是买过苹果产品的消费者都鲜有停止购买的迹象,产品一旦更新,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并且是接二连三地购买同系列产品。在网络论坛上常有用户发帖炫耀收藏的苹果从一代至今的6s手机,在发帖的文章中,字里行间透露出自豪之情。由此可以看出,苹果粉丝消费者的消费观被粉丝情感所影响,因此产生了苹果产品“馆藏式”消费行为。粉丝消费者身上体现了马克思所谓的“商物拜物教”以及消费“异化”,表明粉丝消费者是消费社会的一个产物。
三是“消费者共同体”社群聚集。粉丝消费者常常在网络论坛中讨论相关产品或与其他粉丝定期聚会来交流产品信息,比如苹果电脑粉丝俱乐部、哈雷车友会等。区别于一般粉丝社群的情感纽带,粉丝消费者的社群是通过消费行为而联结的。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认同得到消费者的追捧。这种粉丝“消费者共同体”能够轻易为他们构建一个授权身份展示与他人类同或者差别,而且社群内粉丝消费者的信息交流又将其自身创造的意义融入社会流通范围内。粉丝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既是自主的,同时也是嵌入于互动的社会网络之中的,并且其消费动机是否得到有效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也是嵌入在社群关系网络中的。通过社群内部有效的信息与文化交流,消费者通过产品获得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增强,因此该社群后续会对粉丝消费者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并且消费者在形成粉丝情感之后,会自觉在网络上寻找粉丝社群来获得身份,维持社群身份更促进了消费者继续产品消费。“威锋论坛”是“威锋网”的下设论坛,也是第一个专业的中文苹果论坛,其宗旨在于为喜欢苹果的用户建立一个可以分享与互助的平台。通过对威锋论坛中苹果粉丝的研究,可以发现粉丝采取何种消费行动这一策略选择行为确实存在着来自粉丝社群内关系网络的影响,并且线上与线下的粉丝活动大大满足了粉丝的归属感,巩固了粉丝之间的关系网络。
2.作为消费者的粉丝
消费者是粉丝二元身份中与生产者相对立的身份,与作为粉丝的消费者不同,前者的过程是对产品的喜爱或者崇拜,其重点在于结果是对产品的消费行为;而作为消费者的粉丝则相反,通过消费购买喜爱的粉都(不只是产品及品牌)的产品及周边纪念品来表达自己狂热的情感,并且消费购买的产品可能会成为粉丝生产者创作粉丝文本的基础素材,其重点在于自身狂热情感的宣泄。作为消费者的粉丝,其在消费表达情感中主要体现以下三个行为特征:
一是狂热消费。粉丝的狂热消费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内在感情所激发的疯狂沉迷;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和成瘾性。通过这种非理性消费行为过程,粉丝能够明显区别于爱好者以及收藏者,有助于粉丝形成自己独特的身份概念和自我认同。从宏观上来看,粉丝的狂热行为具有两个重要特征:情感狂热和态度偏狭。但具体到消费者粉丝的狂热行为时,主要有以下四点狂热消费行为特征:①内部情感参与,即粉丝将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某一兴趣爱好,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②外部消费介入,即粉丝通过社会行为来表现他们对某一对象的热爱,包括在网络社群上发帖讨论,购买相关书籍、杂志、纪念品等。③对周边的渴望,即粉丝希望通过消费收藏越多的粉都周边来维护和显示自己的粉丝身份,并以占有量来衡量自己粉丝情感的强度。④对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渴望,即粉丝渴望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个体或者粉都,通过粉丝之间的信息交换能够使他们获得产品以及周边更全面的消息从而促进新的狂热消费,粉丝通过这种行为获得群体归属感和安全感。在这一点上,消费者粉丝与粉丝消费者特征有所重叠,这是由于粉丝情感属性导致其主体在喜爱粉都的时候会选择狂热消费粉都及其周边,并且不同的粉丝群体存在着同样的狂热消费行为,通过该种行为,粉丝能够宣泄自己的高涨情绪,在物质和情感上都得到满足。然而消费者粉丝与粉丝消费者产生粉丝情感与狂热消费的时间顺序不同,粉丝消费者是消费在前,粉丝狂热情感在后;而消费者粉丝则大体相反。
二是宗教式热忱。消费者热忱在粉丝身上更多的是体现为对粉都会表现出宗教式的崇拜和虔诚,具体包括三个重要特征:即粉丝对粉都的激情、亲密和无私奉献。具体的消费者粉丝宗教式热忱行为包括:①收藏和展示。消费者粉丝会去收藏粉都特定限量的较难购买到的产品或者明星周边,并将它们整齐地摆放在特别的地方“供奉”起来,就如同供奉佛像或者信仰基督一般,将自己的信仰寄托于他物。②牺牲和分享,即尽可能地放弃其他安排来确保社群活动的参与,并且在社群集会时相互无保留地交流看法和意见等。③仪式性行为,包括在社群中穿统一的队服,讲暗语,一起狂欢,以庆祝与粉都相关的重要节日等。④创造性奉献,即想方设法自己组织活动以吸引其他粉丝的参与,为扩大社群组织规模和影响力作出贡献。
相比较而言,狂热消费行为诠释了粉丝消费行为的内在本质,强调了其与普通消费行为的不同之处;而消费者热忱则从外部的行为特征更加具体地揭示了粉丝们的宗教心理,从宗教视角来研究讨论粉丝的崇拜和虔诚心理。通过这些心甘情愿的自发持续的消费和宗教式情感,会不断刺激粉丝们对粉都的热情与喜爱,在这情感刺激与强化的过程中,他们心中的粉都形象愈发神圣和崇高,而粉丝对他们的态度也越发坚定和虔诚,同时也保持了粉丝的消费动机。
三是理性成瘾。按照经济学的理性成瘾理论(rational addiction theory),以边际效用递增为特征的习惯养成型消费会产生一种可预测的动态行为模式,而粉丝的行为恰好属于这种类型,具备该模式的行为特征。有学者通过对某类典型消费者粉丝群体的计量性研究后发现,粉丝确实存在一种习惯性的、相对稳定的、可预测的上瘾性消费行为,这与普通消费者随机的、偶发的、不可预测的消费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显示,粉丝消费行为打破了一般情况下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他们对周边的消费更像是消费毒品,属于“边际效用递增”的习惯养成型消费行为。从第一个行为特征——狂热消费的角度来解释,于粉丝而言,这种周边的消费过程,感受自己对粉都的喜爱以及满足本身就是目的,是兴趣使然,所以“上瘾”的快感,每消费一次就感受一次,情感能得到极大的满足,这促使粉丝如同消费毒品一般对消费周边产品上瘾。
综上所述,无论是狂热消费、消费者热忱,还是理性成瘾,都是对消费者粉丝的消费行为特征的深刻揭示和高度概括。对比了粉丝消费者与消费者粉丝的消费行为特征后可以发现,虽然二者的行为特征都存在狂热情感和馆藏消费,然而在体现方式和情感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建构粉丝经济时,有必要将二者分开讨论。
二、粉丝经济的建构模式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环境下,粉丝当道,引领消费潮流,主导创意社会。粉丝之所以有消费力量,并且经济潜力巨大,正是因为他们的消费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媒介娱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网络新经济的生财之道,而“粉丝经济”正是通过提升用户黏度,将用户身份发展为粉丝来优化口碑营销实效,以获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信任代理形态与经济运作方式。粉丝经济主要有三种建构模式。
1.围绕偶像的明星经济模式
自大众媒介开启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以来,演员、歌手、网络红人、商界名流等娱乐化明星被包装成万众瞩目的偶像,成为“世俗的乌托邦中的新神”,粉丝或者说追星族也就应运而生,并且在追星过程中,为明星铸造了一个消费神坛。明星经济模式是传统媒介时代粉丝经济的典型模式,它在纵向上沿袭了“明星(商家)产品—粉丝消费”的单向链式关系,同时又在互联网时代下利用新媒介融合,横向实现了跨领域资源的整合与生产。明星经济模式针对的主体主要是消费者粉丝,在消费者粉丝的狂热消费行为的基础上,通过明星的完美形象以及层出不穷的产品周边进一步刺激粉丝,使之最后形成“歇斯底里”的情感消费。
当下明星经济模式的典型案例是新生男子组合TFBOYS。该组合的粉丝群体“00后”和“90后”分别占比达45%和40%,29岁以下的粉丝数占比为77%,超过90%的粉丝为女性粉丝。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基本是学生群体,其中大学生群体为主,他们是互联网的深度用户,又是中国萌文化、宅文化、腐文化最核心的人群,同时也是消费欲望最高、最活跃的“年龄段”。基于该种情感趋向和文化影响,经纪公司将TFBOYS组合打造为帅气萌男形象,先是在bilibili网站推出该组合翻唱歌曲的视频,以积累人气,后期通过发行歌曲专辑和明星广告周边来盈利。由于了解目标人群的情感消费诉求,该组合推出的歌曲能够引起粉丝的情感共鸣,各方面的经纪活动深得“迷”心,所以TFBOYS在明星市场中大获全胜。该组合2014年发行的专辑《青春修炼手册》定价59元,在淘宝官方店累计销量44892张。2014年10月17日18点上架预售,一分钟后的销量就已经达到11976张。另外,经纪公司出了该组合成员的单人写生,一套写生118元,10张写生36元,每人3万份,也都是在短短几天内销售一空,销售数量和速度都令人咋舌。随后经纪公司将该组合推向影视市场,开始占领电影电视领域,基于精准的粉丝定位,更多的商业项目开始贴合其粉丝消费行为特征而制作产品,TFBOYS的明星之路在粉丝的铺垫下越走越顺。
2.围绕媒介文本的IP运营模式
除了明星能够制造和吸引粉丝,生产的媒介文本也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媒介文本有多种形式,例如报纸、小说、电视剧、动漫等,现在延伸为一句台词、一幅海报。IP运营模式的目标定位在粉丝消费者,而此时的“消费”可能单指接触了解媒介文本,也可指购买媒介文本,通过媒介文本的“明星”效应,将粉丝消费者从原始文本转移至新媒介文本。而媒介文本能否具有“明星”效应吸引公众的关注,关键在于文本内容对公众是否具有吸引力,以及其内容元素能否在受众的反复观赏中保持不断的延展,多数情况受众能基于文本进行再次文本生产和创造。事实上,随着媒介融合的迅速演进,媒介文本已不再呈现为单个的影视剧、电视节目或文学作品,而是整合了大众文化的各个层面和多种元素,由此,围绕媒介内容的粉丝经济也从传统的“文本生产—消费”模式升级为“IP开发—运营”的多维模式。
现有的IP主要有以下几类:游戏IP,如《仙剑奇侠传》;网络小说IP,如《花千骨》;音乐IP,如《同桌的你》;动漫IP,如《秦时明月》;电影IP,如《小时代》系列以及综艺IP,如《爸爸去哪儿》,其中最受各界关注的是《小时代》系列电影。抛开影片本身的质量和四部曲的争议不谈,从粉丝消费角度来说,它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粉丝电影。制作方和力辰光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IP增值平台,为了更好地挖掘IP的潜在商业价值,和力辰光的模式有三部分:IP的甄选、转化和增值以及制作。每一步都紧紧贴合粉丝消费者的情感和消费需求。以电影《小时代》为例,在甄选文本时,《小时代》的原始文本小说对粉丝就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且主题以青春和友情为主,能够在粉丝心中引起情感共鸣,十分容易制造话题,是非常好的IP文本。在IP的转化和增值上,《小时代》由原始文本作者郭敬明执导,在转化上能够遵循原始文本的剧情和情感发展,并且导演郭敬明强大的粉丝聚集力也为电影本身增值。因此,《小时代》充分利用了所有它能利用的网络资源,微博、微信朋友圈、网络社区、论坛等来做前期宣传,积累了极高人气。在IP的制作上,和力辰光承担了产品制作过程,作为资源整合平台,和力辰光全方位为《小时代》提供资源,打造了一个视觉盛宴。
3.围绕社群的合伙人商业模式
合伙人商业模式主要是以社群为中心,粉丝则是这个社会共同体中最典型的社群体系,粉丝们因相同的粉都、强烈的情感联结和一致的消费行为而聚集在一起,并由此衍生出粉丝经济产业链。传统的粉丝经济主要是围绕粉丝喜爱、崇拜的对象而形成的,比如围绕明星或围绕媒介文本而产生的消费行为,粉丝在其中还是作为消费者而存在。而在社会化网络构建的传播生态中,粉丝已不仅仅是消费者这一独立身份了,而是大大强化了生产能力,已经开始从各个环节参与到文化产业链中,一种以粉丝社群为核心的新型商业模式正在崭露头角,这种商业模式被称为“社群经济”。
“罗辑思维”可以说是社群经济最具引领意义的实践者。作为当下最具影响力的自媒体品牌之一,“罗辑思维”由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及其团队创办,从最初的一档知识性视频脱口秀节目,衍生出了微信公众订阅号、图书出版、语音脱口秀、微商城、微信群等多种产品内容及互动形式,并通过会员招募和线上—线下活动打造出了一个规模化的互联网知识社群。作为自媒体的“罗辑思维”,似乎与传统的粉丝经济模式并无二异,然而罗振宇却并不打算承袭“明星/粉丝+内容/广告”的传统路数,而是意在以“罗辑思维”的品牌来试水互联网社群经济。从“罗辑思维”社群开展的各种商业项目来看,社群经济形成的基础仍是“粉丝”,但其运作的关键却不再是围绕某一中心,而是在于社群的连接、协作与共享。“罗辑思维”构建的社群经济产业链主要通过两个环节展开,首先是连接社群内部关系,开展社群内部的商业服务。罗振宇团队不仅为粉丝提供免费的文本内容,同时还围绕会员有偿售卖会员资格及相关产品。粉丝们则可以通过会员平台与罗振宇团队交流,或是提议并发起各种线下活动。在此过程中,罗振宇主要充当了社群价值的维系者,粉丝社群的互动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自组织模式,而这种基于连接和互动形成的社群效应也不断向外辐射,吸引更多的普通大众加入社群中。其次是对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商业合作,其中较为特别的是“团要”,就是凭借社群影响力展开各种形式的资源置换和商业项目。
传统的围绕明星和文本的粉丝经济模式实现了跨界的商业整合与多元的产业拓展,而新兴的社群经济更是将粉丝的消费力、传播力及生产力都纳入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开创了以连接和协作为内核的合伙人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商业合作形式,社群管理团队、社群成员、商业机构及消费者等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资源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利益共同体取代了曾经的商品和服务售卖模式,合伙人模式取代了曾经的业务合作和交易模式。以社群为核心,通过明星、商业机构以及媒体来连接粉丝社群,从而形成粉丝社群商业,进而构建出自由联合、协作共赢的文化产业链。
三、粉丝经济建构的风险应对
由粉丝经济的三种建构模式可以看出,企业不断在强化粉丝的消费者身份的同时,粉丝的生产者身份也逐渐显露出来,粉丝已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型消费者”。随着粉丝角色的转变,粉丝经济链中衍生出了“多重产品”的现象,社群运营商向粉丝销售多种产品,其中还可能包括社群本身,因此粉丝社群逐渐从自娱自乐的亚文化圈升级为一种自组织、可循环的商业型平台。然而,随着粉丝社群商业地位的逐渐提升,企业在建构粉丝经济时,容易忽略每一环节中的某些风险而无法成功打造利益链。
中国企业正在探索通过互联网运作炒热亚文化品牌、在适当的时候推向大众媒体的中国特色IP制造之路。粉丝经济从无到有的建构过程,基本要经过生产、推广、族群三个环节,而每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企业要发展所谓的粉丝,一定是针对某固定对象的用户群体,而这个固定对象要符合粉丝经济的需求,因此作为粉丝经济的对象,必须要保证产品质量过硬。具体来说,产品本身在整个粉丝经济中是通过形象吸引用户,建立其与产品的关系,用户与产品之间有了互动体验之后才回归到产品本身,用户留下的最后印象是产品树立的最终形象。在此,粉丝想要的产品具有传统品牌产品的部分特征,区别在于产品的个性化定制代替了传统的标准化生产,更加贴合粉丝需求。然而部分企业仍然将其当作传统文化产品进行生产,没有根据粉丝要求对传统生产做出调整,因此建构粉丝经济无望。日本AKB48女子组合的推手秋元康则深谙此道。秋元康曾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推出同类型的女子偶像组合小猫俱乐部,然而小猫俱乐部仅红了3年左右就没落了,主要原因是小猫俱乐部的成员均经选秀活动选出,然后作为组合参加各类电视节目,然而其主要受众是情绪和爱好多变的高中生,该人群长大后爱好有所变化,而小猫俱乐部依旧是原来的风格,既没追随原有高中生的趣味,也不符合当下高中生审美,所以仅3年时间,小猫俱乐部就淡出粉丝视野。秋元康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打造AKB48时,刻意打造每个人的不同风格,各粉丝购买演出门票时能够接触到组合中的偶像,感受到偶像逐渐成长的过程,让粉丝在消费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粉丝经济的产品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而该产品的初次推广因为个性化的原因,不适于向大众群体推广,因此核心用户即粉丝的定位效应一定要好,一下抓住核心用户的心。粉丝经济的第一要义就是:10分钟之内击穿目标用户的心。只要能够抓住用户的绝对领域进行攻击,击穿用户的内心防护,那么粉丝经济的成立条件就部分存在。但也不能为了抓住粉丝而将宣传受众范围定得过窄,用户过于精准则无法为目标人群带来新鲜血液,从而妨碍利益链的长期运作。如《万万没想到》的网剧吸引了众多粉丝,然而同名电影却票房惨淡,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电影的宣传策略。《万万没想到》的宣传目标只限定在原有的网剧粉丝中,所以只专注于在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并且宣传力度较小,忽略了传统的电视媒体部分,导致电影上映时有极大一部分关注互联网的粉丝或者电影爱好者都根本不知道这部电影。
同时,粉丝经济中较为特别的就是粉丝的自推广环节。粉丝的自推广环节就是粉丝在产品的推广周期的巅峰处配合产品本身的呼唤出击,和路人形成互动,从而完成拉路人关注产品的过程。与粉丝的自推广方式不同,传统方式更趋近于赤裸裸的洗钱环节,交易色彩浓厚,所有参与者都是路人心态;粉丝传播式行为和金钱推广完全不同,能够让路人感受到部分诚意,从而引起思索,当人的思维的碰撞足够多的时候,就可以产生对产品的推广效应。然而,企业在推广产品时容易忽略这一点,仍然将其当作传统产品进行推广,导致最后的宣传效果不甚理想。
粉丝经济最终的结果就是通过产品联结形成一个生态圈,并且通过互惠关系和粉丝驱动的C2B来达到粉丝经济的创收性商业经营。互惠关系主要指经济交换或交易,它既不是强关系,也不是弱关系,而且其中又涉及利己和利他的因素。对于产品品牌社群来说,互惠关系是一个微妙的要素,是粉丝经济的关键。粉丝的互惠关系并不是那么容易建立,一种方法是在交换的基础上,通过持续的对话、互动和个性化的沟通,形成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另一种是通过礼品,包括会员礼物,即通过经济交换向礼物交换的转变,从而形成信任的社会关系,例如“罗辑思维”的模式。这其中,企业在向粉丝送礼的程度把握上如何找到平衡,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粉丝的忠诚度,需要慎重权衡。
为有效化解在粉丝经济建构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
1.目标粉丝精准
无论对于何种领域的企业来说,做营销、做品牌、做产品的第一步都是准确的目标用户定位,对于要构建小而精美的粉丝经济的企业来说,目标定位更为重要。在粉丝经济中,企业或者组织需要做的是维护好已有的作为消费者的品牌粉丝群体,发展作为粉丝的消费者群体,了解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战略,而不是用传统方式面向全部群体广撒网。小米手机之所以能在粉丝心中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它满足了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需求。在小米出世之前,在手机性价比以及面子品味上兼得的品牌极少,然而小米手机的定位恰恰就是低价位、高品质。这样的定位极易打动消费者的心,进而使其成为小米的粉丝。文化企业若想要通过粉丝经济创造价值,目标受众的准确定位是必不可少的。
2.核心文本完善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精而多是根基,只有核心产品尽快抓住消费者的心并将其变为粉丝,其他服务则会锦上添花;如果产品差,高品质的周边服务在消费者面前将会视而不见。很多企业欠缺的正是对核心“文本”的钻研和完善。从粉丝消费行为以及粉丝经济的商业模式可以看出,粉丝的消费情绪高涨都是始于一个质优吸睛的“文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产品)。这个核心“文本”才是获得和维持粉丝高涨情绪和长期消费的核心竞争力。优质的“文本”应该是有思想的,在现实中,能俘获大量粉丝的人往往也是因为思想,加上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产品质量,就能够尽快地俘获“粉丝”的消费欲望。在产品做精后,推出系列产品扩大种类覆盖范围,也能有效地勾起粉丝的消费欲望。例如小米从MIUI到米聊、小米1、小米1s、小米配件、小米青春版、小米2、小米2s、小米盒子、小米3、红米、小米电视,以及小米路由器和小米pad,小米尽可能地推陈出新,能够满足粉丝多次消费带来的快感,并且通过饥饿营销激发粉丝的狂热消费行为,冲击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思路。《来自星星的你》在亚洲地区之所以火爆,就是在文本制作上有不亚于好莱坞的质量:题材新颖,画面清新。《来自星星的你》的文本极具魅力,能够快速形成粉丝群,而剧中大量周边产品的出现也大大刺激了粉丝的消费欲望。
3.体验服务周全
粉丝体验与服务是在粉丝生态圈运转时,维护粉丝喜爱品牌和企业经济利益的重要一环。体验与服务的区别在于,体验呈现在产品上,而服务则是围绕产品周边。体验好,绝非产品质量优所能涵盖,质量一般的产品,只要贴合消费者需求,也能赢得他们的喜爱,并将其转变成为产品粉丝。比如杀毒软件360出世之前,安全软件种类繁多,市场已经十分拥挤,360在技术方面并没有十分优秀之处。然而360贴合消费者需求,简化软件界面,提高了消费者的体验感。这种设计的直接效果就是让消费者对其青睐有加,对360软件形成使用习惯和依赖,促进消费者后续的产品消费。
粉丝经济的核心是粉丝的互动与参与。区别于体验,服务是企业与粉丝消费者互动的一个环节。粉丝互动有四个特点:快速、碎片、信任和平台。粉丝消费者需要不断地收集信息,了解产品和品牌,而企业提供的服务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粉丝消费者获取信息秉持一个“快”字,即时私密的交互信息是他们希望的互动状态。因为移动社交网络造就的习惯,粉丝互动的时间、内容、频率以及空间都呈现不同的碎片化,并且语音和移动位置更是加剧了碎片化程度。因此,品牌与粉丝互动需要建立平台和体系,并且在信任的基础上整合平台,包括对多个互动渠道的整合。只有了解粉丝消费者的行为特征,看清当下粉丝商业模式的现状,文化企业才能制定准确的战略,建构粉丝经济,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