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络病学
  • 吴以岭
  • 2639字
  • 2021-03-30 15:59:57

前 言

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络病学说是研究络病发病特点、病机变化、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机状态,其内涵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障碍及其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其外延包括导致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及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变化。

络脉及络病学说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建立而出现,该书对络脉生理、病理及治疗做了初步论述;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旋覆花汤、大黄䗪虫丸、鳖甲煎丸等络病治疗名方,络病证治微露端倪;清代叶天士将络病学说应用于外感温热病,建立卫气营血辨证,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发展络病治法、药物并广泛应用于疼痛、中风、痹证等内伤杂病。以上为络病学说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可惜的是,叶天士身后200余年,络病学说并未得到重视,虽不乏善陈,屡有验案,但未有系统深入研究,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络病学说,建立“络病证治”体系,对提高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也是历史留给当代医学工作者的重大课题。

络病学说和经络学说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经络学说建立的早期便受到当时医家高度重视,如《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汉书·艺文志》亦曰:“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络脉作为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把经脉中纵向运行的气血横向弥散渗灌到脏腑组织,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脏腑、经络、气血共同形成中医学术理论核心,运行于经络中的气血在络脉中实现其温煦濡养、供血供气、津血互换、营养代谢的生理功能,脏腑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而阴络循行于脏腑成为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脏腑亦是通过络脉发挥其生理功能并实现与其他脏腑和外界的联系,可见络脉在中医学术理论核心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络脉及络病学说研究滞后不仅使这一重要的学术理论未能在疑难病治疗中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而且严重制约了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

既然络病学说具有如此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什么在两千余年的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未能发展起来?析其原因,一是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重经轻络现象有关,在经络学说形成数百年之后便建立起指导外感性疾病治疗名贯千古的六经辨证,基于经络学说的针灸疗法也早已发展成独立的针灸学科,历代医家言称经络往往以经赅络,对络病学说则少深入探析;二是络脉不像十二经脉那样具有明确的起止部位和循行路线,而是遍布全身、无所不在、庞大繁杂,研究者难得其要;三是受到当时历史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医学研究在微观领域始终未能深入下去,传统望诊难以看到的络脉及其病理改变不能得到清晰的认识和科学的解释,从而严重制约了络病学说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西医学在微观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我们研究络脉及络病提供了古人所不具备的技术手段,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系统研究络脉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建立“络病证治”体系,提高现代难治性疾病治疗水平,是当代医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开始络病学说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研究,并于2000年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该课题提出络病学说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与功能的统一性探讨络脉与经脉相比在空间结构、气血运行时速及循环状态方面的特殊性,以此为切入点系统研究络脉生理功能及络病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总结络病发病与病机特点,阐明八大基本病机变化,概括络病主要临床表现,创立络病辨证六要和“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归纳传统通络用药经验,按功能重新分类通络药物,提出络病证候、脏腑络病及脏腑相关络病论治,使络病理论体系初步建立。运用络病学说指导临床难治性疾病治疗,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6项,研制出络病学说指导下治疗心脑血管病、神经肌肉类疾病的系列创新中药,反证了络病学说的重要临床价值。对络病理论代表方通心络开展广泛实验与临床研究,研究结果佐证了络病学说的科学价值。2004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了该课题鉴定,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初步建立 ‘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属国内外创新性科研成果。”反映该课题成果的《络病学》则是系统论述络病学说及其应用的专著。

我们在络病课题研究和《络病学》专著基础上,于2006年组织编写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络病学》。全书分上、中、下及附篇。上篇为络病学总论,论述了络病学的现代诠释、学术地位及学科价值,详细总结络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系统论述了络病学说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阐述了络病发病因素、发病特点、病机特点、病机变化、辨证六要;中篇为络病治疗与方药,论述了络病的治疗原则、络病证候、脏腑络病辨证论治及脏腑相关络病论治,按功能重新分类通络药物,介绍了主要通络药物、传统通络方剂、当代络病学说指导难治性疾病治疗研究的代表性创新方药。下篇举例论述络病学说的临床运用,重点阐述“脉络-血管系统病”及类风湿关节炎、重症肌无力等10余个病种的络病辨证治疗,以便举一反三,扩大络病学说的临床运用。附篇重点探讨络脉与络病理论的现代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基础,不作为教学内容,仅供课后阅读,启迪思路。本书主要供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使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络病学》是在现代科技条件下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中医理论的探索与尝试。相对经络学说研究建立的指导外感热病治疗的“六经辨证”和针灸学科而言,络病学是一个近年才引起医学界广泛重视的研究领域,但距离建立一个全新的临床学科尚有许多开拓性工作需要进行。祈请各院校老师与同道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以便修改和完善。

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医学同道加入到络病学研究中,为促进络病学新学科的完善与发展,促进中医药学术的创新与繁荣共同努力!

吴以岭

2016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