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络病学
  • 吴以岭
  • 2369字
  • 2021-03-30 16:00:08

第五节 脏腑相关络病论治

络脉是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按一定的时速与常度,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脏腑周身,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循行于脏腑组织间的络脉成为脏腑组织功能与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脏腑借助经络系统实现与其他脏腑的络属关系及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中医学以五脏功能系统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体现了复杂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交叉性、最优化、模型化原则,客观、全面、动态地观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命规律,以生克制化反映了五脏功能系统之间生理状态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协调关系,以表里相合说明系统内脏与腑之间的功能联系,并提出与形体官窍、四时环境的内在关系,从而形成以整体观念为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在发病上把疾病看作整体系统功能平衡失调的局部病变表现,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更重视由于整体系统功能平衡失调而引起的全身性证候表现。因此在治疗上不仅重视病变脏腑的辨证论治,更注重通过调整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状态及因时、因地、因人的个性化差异化原则达到整合调节的治疗效果。络脉系统不仅在建立中医整体稳态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也为从整体系统揭示疾病发生演变规律奠定基础,同时“络病证治”也必须吸收中医学整体、系统、恒动、辩证的理论特色,注重脏腑相关的络病论治,亦即通过其他脏腑功能调节达到治疗目的。

在治疗时,除对所病脏腑进行调理外,还应根据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规律调整相关脏腑之间的功能失调状态。如传统中医根据五脏之间的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络病证治”,如滋水涵木即应用滋养肾阴药治疗肝络失荣同时可调节肝脏阴阳平衡失调状态,培土生金即补益脾气可助治疗肺络气虚,益火补土即温助肾阳可治脾络阳虚。又如根据五脏之间的相克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临床常用抑木扶土法即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此外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等法也可视病证与通络治疗配合应用。由于脏腑表里相合,在脏腑络病辨证论治时也应考虑互为表里的脏腑功能状况,如连花清瘟治疗流感、抗SARS,方中配伍大黄不仅吸收前人瘟疫“下不厌早”的治疗经验,同时因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腑即可泻肺清肺安肺,验之临床取得显著效果。

在运用络病理论指导病证治疗研究中也要充分注意脏腑相关的络病理论特色,如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辨证治疗不仅要注意到心之脉络郁滞、瘀阻、绌急、瘀塞等不同病理改变,也应注意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的影响,并从非病变局部的全身证候表现中分析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对胸痹心痛的影响,如伴有气短懒言、体倦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胖脉沉弱者属脾络气虚,通络治疗中应配伍健脾补气药如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亦即补土生火;如伴有情绪抑郁、烦躁易怒、遇情志刺激胸痛发作、舌淡红脉弦者属肝络气滞,通络治疗中应配伍疏肝理气药柴胡、佛手、香橼等效果更佳;如伴有腰膝酸软、疲惫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脉沉弱者属肾络阳虚,通络治疗中应配伍温补肾阳药如淫羊藿、仙茅、菟丝子、肉苁蓉等疗效更著;如伴有咳嗽咳痰、胸闷气急、舌淡红脉滑者属肺气郁闭,通络治疗中配伍瓜蒌、杏仁、苏梗等奏效愈佳。此外,胃冠反射之心绞痛常于饱食之后发作者,可于通络治疗中加用半夏、厚朴等和胃理气药,胆心综合征常因胆系感染、胆绞痛诱发心绞痛,通络治疗合以大柴胡汤或大黄附子细辛汤收效颇佳。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贵在临证圆机活法,变通运用。

值得提出的是,复杂性科学已成为21世纪科学的前沿,当世界医学界发现应用还原分析方法把复杂生命现象分解成简单的物理化学运动仍未能解释生命与疾病规律时,向整体回归应用非线性科学与复杂系统方法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时代的新趋势。具有两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典范,其整体、系统、恒动、辩证的理论特色与思维方法对指导还原分析基础上综合分析具有明显优势。在络病研究中,以中医宏观整体理论指导微观还原分析研究,把高度综合与微观细分相结合,不仅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阐明局部脏腑络脉病理改变,而且揭示脏腑相关的内在规律性,揭示非病变局部的全身性证候表现对疾病诊断的科学价值,把络病证候、脏腑络病辨证论治与脏腑相关络病论治有机结合,对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完整的络病证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脏腑相关络病论治研究中,要注意脏腑功能系统、“气络-NEI网络”和“脉络-血管系统”三大系统网络的关联性,深入探讨三大系统网络的相互影响对于阐明生命运动与疾病变化及防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中提出的“脉络-血管系统”概念把中医心血脉的传统认识与西医学关于血管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起来,对认识“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共性发病机制与病理环节,并探讨继发的各种病变奠定了基础。而“气络-NEI网络”概念指出了中医气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在多维立体网络系统、生命运动的稳态机制、整体系统的生命观、生命运动的功能状态研究、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等共性特征方面高度相似,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生物学语言如神经递质、神经肽、细胞因子、激素等,以及已经发现或将被发现的各种调控机制如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调控网络、代谢网络等,也是气络在微观层次上实现其温煦充养、防御卫护、信息传导、调节控制作用的重要形式。气血相关的络病理论特色也有利于从“气络-NEI网络”及其调控失常探讨“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揭示通络方药的作用途径、作用环节、作用靶点。将中医宏观整体辩证思维与现代微观研究有机融合,实现对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更系统、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并有助于揭示局部病理改变与全身证候表现的内在关联性,从宏观与微观的不同层次上揭示疾病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并逐步阐明脏腑相关络病论治的整合调节作用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