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络病学
  • 吴以岭
  • 7字
  • 2021-03-30 16:00:07

第六章 络病治疗

第一节 络病治疗原则——络以通为用

络脉通畅无滞、气血流行正常是络脉系统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由于络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布的结构特点决定的气血流缓、面性弥散的气血运行特性,导致各种内外病因伤及络脉而导致络病时病机特点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出现络气郁滞(或虚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等病机变化,而其病理实质则为“不通”。中医学补偏救弊、调整阴阳等所有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正如《内经》所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络病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络脉通畅,故“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正是针对络脉生理特点及络病的病理实质而提出的。

实际上,从《内经》到清代叶天士络病治疗均体现了“通”的特点。《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出“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其出血,以见通之”,明确提出刺络治疗的目的在于通络脉。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提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并创制旋覆花汤散结通络治疗肝着,大黄img虫丸治疗虚劳,鳖甲煎丸治疗疟母,实开通络方药治疗络病之先河。迨至清代叶天士演绎推广“通”法之义,提出“凡病宜通”的治疗思想,发展了张仲景通络治法方药,其通络之法,多以辛味为主,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形成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辛润通络等治法,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载“用苦辛和芳香,以通络脉”,“瘕聚每因脉络不通……治宜辛香通络宣畅气血”。对久病久痛络脉瘀阻诸证,叶天士则推崇张仲景虫药通络之治,指出虫药“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功专“追拔沉混气血之邪”“搜剔络中混处之邪”,使虫类通络治疗成为络病治疗的一个显著特色。即便对络虚诸证,叶天士亦认为“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主张“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其用“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可见,从《内经》、张仲景到叶天士,络病治疗都突出一个“通”字。

由于络病的发病因素、病机类型及临床表现各异,虽“络以通为用”的治则普遍适用于络病治疗,但通络之治法却各有不同,正如高士宗《医学真传》所云:“通络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祛除导致络病的各种因素以利络脉通畅,针对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络病采取通络药物疏通络脉,针对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改变采取有效治疗方药,皆可调整络病病理状态,有利于络脉运行气血的功能恢复,达到“通”之目的。络病成因不同,外有六淫、温疫之邪,内有痰湿阻滞、血瘀阻络、五志过极、气机郁滞或虚气留滞、久病久痛入络,故有理气、益气、祛风、散寒、化痰、利湿、解毒等络病审因论治的方法,及时祛除络病病因即可达到通畅络脉的目的。在祛除病因的同时采用直接通络治法药物如辛味通络、虫药通络、藤药通络、荣养络脉等常会使络病治疗临床疗效更为明显,这些药物是从张仲景到叶天士通络治疗的宝贵经验总结,对络脉具有直接的疏通作用,故通常所说的通络药物常为这一类药物。络病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也会引起脏腑及骨、筋、肉、皮等组织的继发性病理改变,因此在祛因通络、直接通络的同时应配合修复继发性病理改变的治疗药物。络病作为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病机状态,处于发生发展的不同病理阶段,临床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如络气郁滞(或虚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热毒滞络、络息成积、络脉损伤、络虚不荣,临床应综合考虑不同证型的发病因素、病程阶段、病机类型,把祛除病因、直接通络、修复继发性病理改变治疗有机结合。